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中药复方散剂,具体公开了一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药复方散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简称溃结,病因尚未完全阐明,主要病变在直肠、乙状结肠,向上蔓延可累及降结肠,甚至全结肠。是侵及结肠黏膜及粘膜下的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其病理学变化主要局限于结肠的粘膜和粘膜下层,严重者可侵犯肌层和浆膜层。病理改变以溃疡糜烂为主。最早的病变发生在肠腺基底的隐窝上皮,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而形成小脓疡,进而相互连接形成溃疡,具有弥漫性、表浅性、连续性的特点。可有缓解与发作相交替,患者可仅有结肠症状,也可伴发全身症状。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和里急后重等,病情轻重不一。
在中医可归属于“泄泻”、“痢疾”、“肠癖”、“肠风”等范畴,中医认为其病因为:
1、肠道湿热蕴滞
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指出:“诸泻痢皆属于湿,湿热甚于肠胃之内,而肠胃怫郁,以致气液不得宣通而成。”可见湿热为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的重要病理因素。湿热留滞于大肠,熏蒸肠道,与气血相搏结,使肠道传导失司,脂络受伤,气凝血滞,血败肉腐化脓而见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症状。
2、气滞血瘀
机体由于感受外邪,或为饮食七情所伤,湿热、寒凝之邪壅塞肠中,气血与之相搏结,肠道传导失司,肠络受伤,终致气滞血瘀,气血不通而发病。“久病入络”,“久病必瘀”,长期的血液瘀滞,微循环障碍必然影响溃疡的愈合、疾病的恢复,使得机体免疫力低下,病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有不同部位的微血栓形成,活动期患者机体经常处于高凝状态,其血液具有浓稠性、聚集性、黏滞性的特征,与中医的瘀血证是相一致的。
3、脾肾亏虚
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多是在脾胃虚弱的基础上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或忧思恼怒等,引起大肠传导失司,气机不畅,湿热瘀毒等病邪蕴结肠中,导致脾气受损,脾虚失于健运,运化无权,水谷不归正化,日久胶结,渐成下痢赤白。脾虚不能化生水谷精微,后天失养,兼之久泻伤阴损阳,渐及于肾,肾虚又导致土无所助,脾肾并虚。
现代医学认为溃疡性结肠炎与以下因素有关:
1、免疫功能异常:本病常出现某些自身抗体、免疫复合物与细胞免疫异常,故认为可能与发病有关。1)自体免疫,本病患者血清中能检出抗结肠抗体,体外实验证明此抗体能与结肠上皮细胞结合。且与大肠杆菌014粘多糖抗原有交叉反应。2)变态反应,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病变结肠黏膜组织中嗜酸粒细胞增多、肥大细胞脱颗粒及血浆组织胺浓度升高,为抗原-IgE复合物与肥大细胞膜结合后释放组织胺并激活激肽释放酶一激肽系统,使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肠黏膜充血、水肿、糜烂与溃疡。2、感染因素:部分UC患者起病与急性菌痢相似,如脓血便及毒血症,肠道的菌落计数明显超过正常人。
3、精神因素:焦虑、抑郁、悲痛等情绪变化可诱发或使病情加重。这可能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活动障碍造成了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导致肠道痉挛,血液循环障碍,最终造成黏膜的糜烂或溃疡。4、环境与遗传因素:UC首先发现在北美、北欧等发达国家,继而南欧、西欧,近年来有南美日本,我国近十年来发病率成倍增加。其原因认为是经济发达、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越来越清洁、饮食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严重肠道感染的控制等,机体暴露于病原的机率越来越少,使儿童时代的肠道免疫系统未受到挑战,在以后的生活中对病原体不易产生有效的免疫反应。流行病学研究显示UC患者的亲属中发病率高于普通人群十到数十倍,这种家族的聚集现象提示与遗传因素有关,不同种族及不同地理位置发病率与患病率也有很大差别,白人高于黑人、拉丁美洲人及亚洲人。
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可分为外科治疗和内科治疗,大体以内科治疗为主,现代医学治疗常用水杨酸、类固醇和免疫制剂三类药物,总有效率70%-80%。但疗程长、疗效慢,用久了又有不良反应,使患者望而却步;目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各种中药药品种类层出不穷,但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汤剂煎药麻烦,服用苦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服用方便、疗效显著、疗程短且无毒副作用的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药复方散剂。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药复方散剂的制备方法。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药复方散剂,它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组成:白芨20 -30 份、白芷20 -30 份、焦地榆20 -30 份、仙鹤草30 -40 份、乌梅 20-30 份、黄连20 -30 份、黄柏20 -30 份、陈皮20 -30 份、当归 20-30 份、干姜10 -20 份、肉桂10 -20 份、炒白术30 -40 份、补骨脂10 -20 份、柯子20 -30 份、苍术20 -30 份。
优选地,该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药复方散剂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组成:白芨25份、白芷25份、焦地榆25份、仙鹤草35份、乌梅25份、黄连25份、黄柏25份、陈皮25份、当归25份、干姜15份、肉桂15份、炒白术35份、补骨脂15份、柯子25份、苍术25份。
一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药复方散剂的制备方法:称取各原料,经过净选、精选,漂洗、干燥后粉碎,过120目筛,混匀,经微波灭菌装入塑料瓶中。
本发明相对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发明的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药复方散剂由白芨、白芷、焦地榆、仙鹤草、乌梅、黄连、黄柏、陈皮、当归、干姜、肉桂、炒白术、补骨脂、柯子、苍术组成,其中仙鹤草:味涩收敛,功能收敛止血,涩肠止泻痢,对于久痢及久病泻痢尤为适宜,有收敛止血,补虚、止痢,解毒消肿等功效。焦地榆:归大肠经,能清下焦血热而止血,因有酸涩之性,又能涩肠止泻,有凉血止血,清热解毒,消肿敛疮等功效,具有抗菌作用,缩短出血时间,对小血管出血有止血作用,还能控制感染,减少渗出,促进新皮生长。白芨:性寒,功能收敛止血,消肿生肌,有止血、止痛、促进溃疡愈合的功效,用于咳血、吐血、外伤出血,疮疡肿毒、皮肤皲裂,肺结核咯血,溃疡病出血。白芷:味辛、性温,归肺经、脾经、胃经,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乌梅:酸、涩,平;归肝、脾、肺、大肠经;敛肺、涩肠、生津、安蛔,用于肺虚久咳,虚热烦渴,久疟,久泻,痢疾,便血,尿血,血崩,蛔厥腹痛,呕吐,钩虫病。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疔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黄柏:苦、寒;归肾经、膀胱、大肠经,清热解毒、清热燥湿,主治湿热痢疾、泄泻、黄疸、梦遗、淋浊、带下、骨蒸劳热、盗汗以及口舌生疮、目赤肿痛、痈疽疮毒、皮肤湿疹。陈皮:功能理气、调中、燥湿、化痰,治胸腹胀满,不思饮食,呕吐哕逆,咳嗽痰多。当归:性温,味甘辛,归心、肝、脾经,补血和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治月经不调,经闭腹痛,血虚头痛,眩晕,赤痢后重;痈疽疮窃,跌扑损伤。干姜:味辛,性热。归脾、胃、心、肺经,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温肺化饮,用于脘腹冷痛,呕吐腹泻;肺寒久咳气喘,痰多清稀。肉桂:大热,味辛、甘,主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脾肾虚寒、脘腹冷痛、食减便溏、肾虚腰痛、寒湿痹痛;或虚寒痈疡脓成不溃、或溃后不敛。炒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主治脾气虚弱、神疲乏力、食少腹胀、大便溏薄、水饮内停、小便不利、水肿、气虚自汗、胎动不安。补骨脂:温肾助阳,纳气,止泻,用于阳痿遗精、遗尿尿频、腰膝冷痛、肾虚作喘、五更泄泻。苍术:辛、苦,温,归脾、胃、肝经,用于湿阻脾胃、脘腹胀满、寒湿白带、湿温病以及湿热下注、脚膝肿痛、痿软无力。
以上各中药组分中,黄连、黄柏为君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邪去则正安;焦地榆、仙鹤草、白芨共为君药,凉血止血,涩肠止血,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白芷、乌梅、柯子涩肠止泻,为臣药;陈皮、当归理气活血,能通过改变血液流变性和改善微循环以消除病因、促进结肠的修复,“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为佐药;苍术苦温燥湿,为反佐药,以防苦寒伤胃;干姜、肉桂,白术、补骨脂健脾补肾,从本论治,固本正源,以防复发。本发明以祛除病邪、标本兼治为出发点,君药、臣药、佐药、使药相辅相成,相互配合产生协同作用,配伍不仅全面周到,且主次分明,扬诸药之利,制诸药之弊,不但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消除肠道湿热之毒,也兼备收湿敛疮,止血止泻,祛腐生肌,缓急止痛的功效,对于湿热型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病人能够有效减轻炎症反应,促进溃疡愈合,调整机体免疫功能,扶正补虚,效果明显,药少力专,无明显毒副作用。另外,本发明采用散剂,服用方便,疗效显著、疗程短、见效快、经济适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一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药复方散剂,由以下含量的原料组成:白芨25 g、白芷25 g、焦地榆25 g、仙鹤草35 g、乌梅25 g、黄连25 g、黄柏25 g、陈皮25 g、当归25 g、干姜15 g、肉桂15 g、炒白术35 g、补骨脂15 g、柯子25 g、苍术25 g。
该中药复方散剂的制备方法是:按上述处方量称取各原料,经过净选、精选,漂洗、干燥后粉碎,过120目筛,混匀,经微波灭菌装入塑料瓶中。
服用该中药复方散剂时,每日每次服用8g,分早、 中、晚三次服用,根据患者体质强弱可作适当增减;服用三天后没有不适,可每三天每次增加1g,最多每日每次不得超过15g;应从小剂量开始服用,渐增至承受量为止;此时疗效顿显可以继用大量服用,服至病情明显好转,腹痛消失、便血消失、里急后重减轻,大便次数2-3次每天。病情好转后每三天每次减1克,减至每次服8g时再继服30天,再减为日服两次,再服30天,再减一次,继服30天停药,以巩固疗效。也就是开始递增一恒量一减量一巩固一停药,大约时间为三个月左右;因为每位患者病情轻重不一,所以用药的时间长短、剂量大小因人而宜。
实施例2
一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药复方散剂,由以下含量的原料组成:白芨20 g、白芷30 g、焦地榆20g、仙鹤草40 g、乌梅20 g、黄连30 g、黄柏20 g、陈皮30 g、当归20 g、干姜20 g、肉桂10 g、炒白术40g、补骨脂10g、柯子30 g、苍术20 g。
该中药复方散剂的制备方法及服用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3
一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药复方散剂,由以下含量的原料组成:白芨30g、白芷20g、焦地榆30g、仙鹤草30 g、乌梅30 g、黄连20 g、黄柏30 g、陈皮20 g、当归30 g、干姜10 g、肉桂20 g、炒白术30g、补骨脂20g、柯子20 g、苍术30 g。
该中药复方散剂的制备方法及服用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
临床试验:
1、一般资料
87例患者中,年龄29-67岁,病程多在三个月到十年,平均年龄57岁。
2、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有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粘液脓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或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病程多在4—6周以上。可有关节、眼、皮肤、口腔、肝胆等肠道外表现。
(2)、结肠镜检查:病变多从直肠开始,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表现为:
粘膜血管纹理模糊,紊乱或消失,充血、水肿、质脆、出血、脓血性分泌物附着,亦常见粘膜粗糙、呈细颗粒状。
病变明显处可见弥漫性、多发性糜烂或溃疡。
缓解期患者可见结肠袋囊变浅,变钝或消失,以及假息肉或桥形粘膜等。
(3)、钡剂灌肠检查:
粘膜紊乱或颗粒样改变,
肠管边缘呈锯齿状或毛刺样,肠壁有多发性小充盈缺损。
肠管短缩,袋囊消失呈铅管样。
(4)、粘膜组织学检查:活动期和缓解期有不同表现。
活动期:
固有膜内有弥漫性炎性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隐窝内有急性炎性细胞浸润,尤其是上皮细胞间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及隐窝炎,甚至形成隐窝脓肿,可有脓肿溃入固有膜。
隐窝上皮增生,杯状细胞减少。
可见粘膜表层糜烂,溃疡形成和肉芽组织增生。
缓解期:
中性粒细胞消失,慢性炎性细胞减少。
隐窝大小、形态不规则,排列紊乱。
腺上皮与粘膜肌层间隙增宽。
潘氏细胞化生
在排除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慢性血吸虫病,肠结核等感染性结肠炎及结肠缺血性疾病,放射性结肠炎等疾病基础上,可按下列标准诊断:
具有上述典型临床表现者为临床疑诊,安排进一步检查。
同时具备以上条件(1)和(2),或(3)项中任何一项,可拟诊本病。
如再加上(4)项中病理检查的特征性表现,可以确诊。
初发病例,临床表现和结肠镜表现均不典型者,暂不诊断UC,需随访3—6个月,观察发病情况。
结肠镜检查发现的轻度直、乙状结肠炎不能与UC等同,应观察病情变化,认真寻找病因。
3、治疗方法
服用本发明实施例1的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药复方散剂,每日每次服用8g,分早、 中、晚三次服用,根据患者体质强弱可作适当增减;服用三天后没有不适,可每三天每次增加1g,最多每日每次不得超过15g;应从小剂量开始服用,渐增至承受量为止;此时疗效顿显可以继用大量服用,服至病情明显好转,腹痛消失、便血消失、里急后重减轻,大便次数2-3次每天。病情好转后每三天每次减1克,减至每次服8g时再继服30天,再减为日服两次,再服30天,再减一次,继服30天停药,以巩固疗效。也就是开始递增一恒量一减量一巩固一停药,大约时间为三个月左右;因为每位患者病情轻重不一,所以用药的时间长短、剂量大小因人而宜。
4、治疗效果
4.1治疗评定标准,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协作组2007年“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制定
完全缓解:临床症状消失,结肠镜复查发现粘膜大致正常。
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结肠镜复查发现粘膜轻度炎症或假息肉形成。
无效: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内镜及病理检查结果均无改善。
4.2结果:87例患者中,完全缓解61例,(70.1%)有效20例(22.9%)、无效6例(7%),总有效率为93%。
对比试验
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3年4月—11月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68例,均符合第六版《内科学》中该疾病的诊断标准。其中,男38例,女30例,年龄20-68岁,平均35岁,病程2个月到12年,平均12个月,病变累及直肠31例,乙状结肠32例,左半结肠5例。所有患者均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粘液脓血便为主要临床症状。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临床症状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本研究中对照组采用柳氮磺胺吡啶治疗,口服,一次1g,一日三次,疗程为四周,观察组采用本发明实施例1中的中药散剂治疗,白芨25 g、白芷25 g、焦地榆25 g、仙鹤草35 g、乌梅25 g、黄连25 g、黄柏25 g、陈皮25 g、当归25 g、干姜15 g、肉桂15 g、炒白术35 g、补骨脂15 g、柯子25 g、苍术25 g。 该中药复方散剂的制备方法是:按上述处方量称取各原料,经过净选、精选,漂洗、干燥后粉碎,过120目筛,混匀,经微波灭菌装入塑料瓶中。每日每次服用8g,分早、 中、晚三次服用,根据患者体质强弱可作适当增减;服用三天后没有不适,可每三天每次增加1g,最多每日每次不得超过15g;应从小剂量开始服用,渐增至承受量为止,服用30天。
3、疗效判定标准:
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结肠镜等各项检查肠粘膜正常,大便常规检查无红、白细胞视为治愈。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结肠镜检查肠粘膜轻度炎症,大便常规检查有少量红、白细胞视为好转。患者临床症状及结肠镜等检查无改善视为无效。治愈+好转=总有效。
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0软件包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 结果
5、1疗效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8.23%,对照组为79.4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一。
表一:观察组与对照组疗效对比
5、2 不良反应 对照组出现食欲不振一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观察组无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
典型病例:
例一、潘某、男、63岁,主诉腹痛、腹泻及便血间断发作六年之久,经多家医院治疗后病情反复,最近一个月来病情加重,每日腹泻4—5次,伴腹痛、里急后重,小便正常,饮食欠佳,查体腹部平软,无反跳痛,左下腹有压痛,肝脾肋下未及,肠鸣音正常。脉象沉细略弦。舌象苔略黄薄白、舌质红。患者查电子结肠镜示:直肠、乙状结肠黏膜充血,散在糜烂及浅溃疡。西医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服用本发明实施例1的中药复方散剂,治疗半年,痊愈,半年后随访无复发。
例二:患者刘某,女,48岁,反复腹泻,便脓血十余年,时泻时止,便中时有脓血,大便时有不爽,纳呆,乏力,面色无华,消瘦。每与着凉或饮食不当则诱发。2个月前再次因饮食不当而发作,左下腹隐痛不适,排便后腹痛可缓解,稀便,呈黄色,无脓血。服用以前药物,无明显好转。腹平、软,无压痛。肝脾未触及。肠鸣音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患者查电子结肠镜示:直肠、乙状结肠黏膜充血,散在糜烂及浅溃疡。 西医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服用本发明实施例1的中药复方散剂,治疗三个月各症状悉愈,半年后随访无复发。
例三:王某,男,29岁,腹痛、腹泻半个月,大便4-6次/天,便量多,为暗红色,有腥臭味,肉眼可见血液及粘液,患者无发热,左下腹隐痛,大便镜检:WBC10-15个/HP,RBC满视野。腹平、软,左下腹有压痛。肝脾未触及。肠鸣音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患者查电子结肠镜示:直肠、乙状结肠黏膜充血,散在糜烂及浅溃疡。西医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经住院美沙拉嗪及中药灌肠后好转,便血消失,里急后重减轻,腹泻每日3—4次,给予服用本发明实施例1的中药复方散剂,口服一个月后大便每日1—2次,质软,成形,腹痛及里急后重消失,嘱其继续服用三个月,以巩固疗效。半年后随访无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