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治疗带状疱疹的中药膏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15151阅读:892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组合物,特别是一种用于治疗带状疱疹的中药膏。



背景技术: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中医称缠腰蛇、串疱等,此病毒是在免疫力低下或劳累、感染、感冒时被感染后,发生水痘。带状疱疹是湿毒瘀滞火毒引起的,湿毒由脾运不周所生,内湿外交肌肤,水液聚于肌表,放水泡垒垒似珠,最常见为胸腹或腰部带状疱疹。带状疱疹一般夏秋季的发病率较高,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呈显著上升。发病前阶段,常有低热、乏力症状,发疹部位有疼痛、烧灼感,中医学认为带状疱疹的病因是外感湿、热、毒邪,在正气不足时,湿热毒邪通过十二皮部侵入于浮络,使浮络瘀阻而发病。带状疱疹是由于情志内伤、肝失调达、脾失健运、饮食失调,导致肝脾不和、气滞湿郁、化火外发、湿热毒火外伤于肌肤所致。在治疗上应根据发病的不同时期辨证治疗,同时结合疱疹发病特点以及患者个体因素综合考虑。大量临床实践证明患病早期选用中药治疗,可以快速消除皮疹,避免局部剧痛。

西医主要采取抗病毒治疗和止痛治疗,目的是防止继发感染、缩短病程、改善患者疼痛症状等。



技术实现要素:

综上所述,为了克服现有技术问题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治疗带状疱疹的中药膏,它包括生大黄、蜈蚣、大青叶、黄芩、金银花、党参、板蓝根、紫草、延胡索、防己、白癣皮、白芷和甘草经煎煮、浓缩、烘干、粉碎过120目筛为细粉,再用医用凡士林调为中药膏。该药膏具有活血解毒,清热除湿,消肿生肌,以通络止痛为原则而达消疹止痛之效。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用于治疗带状疱疹的中药膏,它包括生大黄、蜈蚣、大青叶、黄芩、金银花、党参、板蓝根、紫草、延胡索、防己、白癣皮、白芷和甘草,并由下述重量份组成:生大黄10-20份、蜈蚣3-8份、大青叶8-15份、黄芩8-15份、金银花10-15份、党参8-15份、板蓝根10-20份、紫草3-10份、延胡索5-15份、防己5-10份、白癣皮5-15份、白芷5-15份和甘草3-8份;再用医用凡士林调为中药膏。

进一步,所述的一种用于治疗带状疱疹的中药膏,由下述重量份组成:它包括生大黄15份、蜈蚣5份、大青叶12份、黄芩12份、金银花13份、党参12份、板蓝根15份、紫草6份、延胡索10份、防己8份、白癣皮10份、白芷9份和甘草6份;再用医用凡士林调为中药膏。

进一步,所述的一种用于治疗带状疱疹的中药膏,由下述重量份组成:它包括生大黄18份、蜈蚣6份、大青叶10份、黄芩10份、金银花11份、党参10份、板蓝根12份、紫草8份、延胡索12份、防己6份、白癣皮12份、白芷12份和甘草3份;再用医用凡士林调为中药膏。

进一步,所述的一种用于治疗带状疱疹的中药膏,由下述重量份组成:它包括生大黄10份、蜈蚣8份、大青叶15份、黄芩8份、金银花15份、党参15份、板蓝根20份、紫草10份、延胡索5份、防己10份、白癣皮15份、白芷5份和甘草6份;再用医用凡士林调为中药膏。

进一步,所述的一种用于治疗带状疱疹的中药膏的制备方法是:

1)按用量将生大黄、蜈蚣、大青叶、黄芩、金银花、党参、板蓝根、紫草、延胡索、防己、白癣皮、白芷和甘草放入煮药容器内加水按常规法煎煮三次,混合三次水煎中药液,将药液浓缩为膏状、烘干、粉碎后过120目筛制为细药粉备用;

2)临床应用时,根据病情按量在细药粉中加医用凡士林调匀,制为中药膏;

3)使用时将药膏平摊在医用纱布上,厚度为0.25cm,然后贴敷于患处,每日换药一次。

本发明各药物的功效如下:

生大黄:性寒,味苦。归胃、脾、大肠、肝、心包经。功效:攻积滞;清湿热;泻火;凉血;祛瘀;为泻下药,泻下通便,用于胃肠实热积滞。

蜈蚣:性温,味辛,有毒。归经:入肝经。祛风,定惊,攻毒,散结。主要用于治疗风湿痹痛,痉挛抽搐,半身不遂等症。

大青叶:性寒,味苦。归肝,心,胃,脾经。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斑。主治用于热病高热烦渴;神昏;斑疹;吐血;衄血;黄疸;泻痢;丹毒;喉痹;口疮;痄腮。

黄芩:性寒,味苦;归入肺、脾、胆、大小肠径。功能:清热燥湿,止血安胎。主治:肺热咳嗽,血热妄行,湿热下痢,胎动不安。临床应用:主要为清泻肺火。

金银花:性寒,味甘。归肺、心、胃经。功效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党参:性平,味甘,微酸,归脾、肺经;用于补中益气,健脾益肺。

板蓝根:性寒,味苦;归入心、胃经;功能清热解毒,解心胃热毒。用于主治:流感、热病发斑、扁桃体炎、腮腺炎、流脑、肠炎、菌痢,但主要用于大头瘟、颜面丹毒和腮腺炎。

紫草:性寒,味甘、咸;功能清热凉血,透疹解毒;用于斑疹瘟毒,预防麻疹有良效,外用治皮肤疮溃疡及烫伤。紫草属于清热凉血类中药,具有清热凉血,活血,解毒透疹等功效。可以用于治疗血热毒盛、斑疹紫黑、麻疹不透、疮疡、湿疹、水火烫伤等症。

延胡索:性温,味苦、辛;入心包、肝、脾、肺经;用于活血散瘀,行气止痛。主治:气滞血瘀之诸痛,胃脘痛、胸胁痛,腹痛,痛经,疝痛等症。

防己:性寒,味苦。归入膀胱,脾,肾经。行水,泻下焦湿热,祛风止痛。主要用于治疗风湿痹痛,骨节疼痛,手足挛痛等症。

白癣皮:性寒,味苦;入脾、胃、膀胱、小肠经。功能清热燥湿、祛风解毒,杀虫。主治湿热疮毒,风疹疥癣,黄疸,湿热痹痛。临床主要治疗由“风热湿毒”所致的皮肤病,如湿疹荨麻疹等症。

白芷:性温,味辛;入肺、胃经。能发表散风,消肿止痛。

甘草:性平,味甘;入脾、胃、肺经。作用和中缓急,润肺,解毒,调和诸药,解百药毒。

本发明选用中药生大黄,蜈蚣,大青叶,党参,紫草,金银花,甘草共用具有凉血滋阴补肾,清热解毒之功效,生大黄主要功能为攻积导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热除湿,大青叶与党参同用,可用于温热病心胃毒盛,热入营血,气血两燔,高热神昏,发斑发疹者;与大黄等同用,可用于心胃火盛,咽喉肿痛,口舌生疮者。黄芩性味苦寒,清热解毒,燥湿泻火,清热解毒,燥湿泻共奏清热解毒之效;延胡索佐以紫草、板蓝根清解余毒,防己行水,泻下焦湿热,祛风止痛;白癣皮清热燥湿、祛风解毒,白芷能发表散风,消肿止痛,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共奏行气活血,凉血解毒,清热泻火,活血化瘀而达消疹止痛之效,通络止痛之功。

本发明为外用中药膏,使用时在细药粉中加医用凡士林调匀,然后将药膏平摊在医用纱布上,厚度为0.2cm,然后贴敷入患处,隔日换药一次。

本发明的制备方法简单,成本低廉,使用安全简便易行,用于治疗带状疱疹疗效明显,无任何副作用。经临床使用治疗带状疱疹患者68例,患者经1-16天治疗后均获痊愈,其中1-3天治愈的31例;4-6天治愈的33例;7-10天治愈的2例;11-15天治愈的2例,所有病例在治疗期间均没有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实施例1

一种用于治疗带状疱疹的中药膏,它包括生大黄、蜈蚣、大青叶、黄芩、金银花、党参、板蓝根、紫草、延胡索、防己、白癣皮、白芷和甘草,并由下述重量组成:生大黄15g、蜈蚣5g、大青叶12g、黄芩12g、金银花13g、党参12g、板蓝根15g、紫草6g、延胡索10g、防己8g、白癣皮10g、白芷9g和甘草6g;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按用量将生大黄15g、蜈蚣5g、大青叶12g、黄芩12g、金银花13g、党参12g、板蓝根15g、紫草6g、延胡索10g、防己8g、白癣皮10g、白芷9g和甘草6g放入煮药容器内加水按常规法煎煮三次,混合三次水煎中药液,将药液浓缩为膏状、烘干、粉碎后过120目筛制为细药粉备用;

2)临床应用时,根据病情按量在细药粉中加医用凡士林调匀,制为中药膏。

3)使用时将中药膏平摊在医用纱布上,厚度为0.25cm,然后贴敷入患处,每日换药一次。

实施例2

一种用于治疗带状疱疹的中药膏,由下述重量组成:它包括生大黄18g、蜈蚣6g、大青叶10g、黄芩10g、金银花11g、党参10g、板蓝根12g、紫草8g、延胡索12g、防己6g、白癣皮12g、白芷12g和甘草3g;其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实施例3

一种用于治疗带状疱疹的中药膏,由下述重量组成:它包括生大黄10g、蜈蚣8g、大青叶15g、黄芩8g、金银花15g、党参15g、板蓝根20g、紫草10g、延胡索5g、防己10g、白癣皮15g、白芷5g和甘草6g;其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治疗效果:

经临床使用治疗带状疱疹患者68例,患者经1-16天治疗后均获痊愈,其中1-3天治愈的31例;4-6天治愈的33例;7-10天治愈的2例;11-15天治愈的2例,所有病例在治疗期间均没有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典型病例

张某某,男,66岁,沈阳人,头上和前额出现散状疱疹,头皮疼痛难忍,用本发明的带状疱疹中药膏七天治愈。

刘某某,女,74岁,哈尔滨人,腰部出现带状疱疹,后经用本发明的带状疱疹中药膏12天治愈。

张某某,女,66岁,哈尔滨人,腰部出现带状疱疹,继发神经疼,疼痛难忍,后经用本发明的带状疱疹中药膏15天治愈。

黎某某,男,45岁,海南三亚人,教师职业,耳朵以上及头上,左头部、左肩及脖上均出现带状疱疹,不痒,疱疹上出现红泡,初病时为深度疼痛,后经用本发明的带状疱疹中药膏10天红泡消失。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