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膏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16803阅读:54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医药,特别是一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膏药。



背景技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是由于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是骨科常见病,复发率高。发病部位多在腰4-5、腰5-骶1。其发病机理目前有四种学说,即机械压迫学说、神经血供障碍学说、化学性神经根炎学说和自身免疫学说。病因复杂,多与风寒湿侵袭、外伤劳损等因素有关。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祖国医学“腰痛”、“腰腿痛”范畴,以肾虚为本,风寒湿瘀痹阻为标,虚实夹杂而致。现代医学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在椎间盘退变的基础上,由急慢性损伤、受凉等因素作用下椎体出现位移、纤维环破裂,突出的髓核压迫神经根,加之椎管内外软组织、筋膜、肌肉等附着处所产生的无菌性炎症刺激,引发腰痛并沿坐骨神经(足太阳膀胱经)走向放射至下肢。其中炎症反应多是引起腰腿疼痛的重要原因。故其治疗的关键在于缓解椎间盘对脊神经根的压迫,消除脊神经根周围水肿、血肿、粘连等无菌性炎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作为一种常见、多发疾病,尽管临床症状控制效果较满意,但其复发率较高,一旦破裂的纤维环、突出的髓核发生质的病理改变,重新修复是难以达到的。目前在临床治疗上对LDH的治疗主要分为保守和手术两种方法,且保守治疗所占比例较多。主要有:一般疗法(卧床休息、增强腰背肌的锻炼),牵引疗法,针灸疗法,推拿疗法,针刀疗法,药物内服(中医以辨证为原则,对应给以温经散寒、补肾强腰、祛风利湿、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等类中药,达到改善微循环,抗炎镇痛,增强免疫等功效;西医主要通过脱水、消炎、营养神经、镇痛为目的,应用非甾体类(布洛芬、塞来昔布等),激素类(地塞米松等),脱水剂(甘露醇、七叶皂苷钠等),营养神经类(腺苷钴胺、神经节苷脂等),从而达到改善腰腿疼痛、麻木等症状。)、骶管注射疗法、手术治疗(椎板切除髓核摘除术,显微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经皮穿刺胶原酶融合术、切除术、激光烧熔术等)。由于口服药物胃肠道的吸收容易引起不良反应,局部椎管内用药容易感染,及手术治疗存在的风险;因此,结合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病因病机,应用中医药理论,开发一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外服膏药势在必行。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情况,为解决现有技术之不足,本发明之目的就是提供一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膏药,以更好解决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用药问题。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方案是,由以下重量份数计的原料药物制成:藤黄18-28份、两头尖15-25份、制乳香15-30份、制没药15-30份、白芥子10-20份、杜仲30-40份、伸筋草15-30份、干姜18-28份、细辛12-18份、川椒18-28份、肉桂20-30份、透骨草18-28份、制川草乌8-13份、五加皮15-30份、独活15-30份、制马钱子2份、地龙10-20份、蜈蚣2-3份和蜂蜡及麻油;

其中,将藤黄、两头尖、制乳香、制没药、白芥子、杜仲、伸筋草、干姜、细辛、川椒、肉桂、透骨草、制川、草乌、五加皮、独活、制马钱子、地龙、蜈蚣分别粉碎混合成中药粉;然后将蜂蜡及麻油以重量比5:1混合在一起,加热熔融成液体,再与熔融液体等重量的中药粉混合均匀,于450—550℃下熬制1小时,冷却至室温,放入清水中,每24小时更换一次清水,更换5—7次成药膏,均匀平摊药布上,即成。

本发明组方科学,使用方便,效果好,是中医外治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大创新,经济和社会效益巨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本发明在具体实施时,可由以下重量份数计的原料药物制成:藤黄18份、两头尖15份、制乳香15份、制没药15份、白芥子10份、杜仲30份、伸筋草15份、干姜18份、细辛12份、川椒18份、肉桂20份、透骨草18份、制川草乌8份、五加皮15份、独活15份、制马钱子2份、地龙10份、蜈蚣2份和蜂蜡及麻油;

其中,将藤黄、两头尖、制乳香、制没药、白芥子、杜仲、伸筋草、干姜、细辛、川椒、肉桂、透骨草、制川、草乌、五加皮、独活、制马钱子、地龙、蜈蚣分别粉碎混合成中药粉;然后将蜂蜡及麻油以重量比5:1混合在一起,加热熔融成液体,再与熔融液体等重量的中药粉混合均匀,于450—550℃下熬制1小时,冷却至室温,放入清水中,每24小时更换一次清水,更换5—7次成药膏,均匀平摊药布上,药膏平摊面积为10×20cm,厚度为0.3—0.5cm,即成。

具体使用时,将膏药置于微波炉中,中火(70-80℃左右)加热6-7分钟后,放置至40-45℃,将膏药均匀贴敷于患处即可。

实施例2:本发明在具体实施时,可由以下重量份数计的原料药物制成:藤黄28份、两头尖25份、制乳香30份、制没药30份、白芥子20份、杜仲40份、伸筋草30份、干姜28份、细辛18份、川椒28份、肉桂30份、透骨草28份、制川草乌13份、五加皮30份、独活30份、制马钱子2份、地龙20份、蜈蚣3份和蜂蜡及麻油;

其中,将藤黄、两头尖、制乳香、制没药、白芥子、杜仲、伸筋草、干姜、细辛、川椒、肉桂、透骨草、制川、草乌、五加皮、独活、制马钱子、地龙、蜈蚣分别粉碎混合成中药粉;然后将蜂蜡及麻油以重量比5:1混合在一起,加热熔融成液体,再与熔融液体等重量的中药粉混合均匀,于450—550℃下熬制1小时,冷却至室温,放入清水中,每24小时更换一次清水,更换5—7次成药膏,均匀平摊药布上,药膏平摊面积为10×20cm,厚度为0.3—0.5cm,即成。

具体使用时,将膏药置于微波炉中,中火(70-80℃左右)加热6-7分钟后,放置至40-45℃,将膏药均匀贴敷于患处即可。

实施例3:本发明在具体实施时,可由以下重量份数计的原料药物制成:藤黄:23份、两头尖20份、制乳香22份、制没药22份、白芥子15份、杜仲35份、伸筋草22份、干姜23份、细辛15份、川椒23份、肉桂25份、透骨草23份、制川草乌11份、五加皮22份、独活22份、制马钱子2份、地龙15份、蜈蚣2.5份和蜂蜡及麻油;

其中,将藤黄、两头尖、制乳香、制没药、白芥子、杜仲、伸筋草、干姜、细辛、川椒、肉桂、透骨草、制川、草乌、五加皮、独活、制马钱子、地龙、蜈蚣分别粉碎混合成中药粉;然后将蜂蜡及麻油以重量比5:1混合在一起,加热熔融成液体,再与熔融液体等重量的中药粉混合均匀,于450—550℃下熬制1小时,冷却至室温,放入清水中,每24小时更换一次清水,更换5—7次成药膏,均匀平摊药布上,药膏平摊面积为10×20cm,厚度为0.3—0.5cm,即成。

具体使用时,将膏药置于微波炉中,中火(70-80℃左右)加热6-7分钟后,放置至40-45℃,将膏药均匀贴敷于患处即可。

实施例4:本发明在具体实施时,可由以下重量份数计的原料药物制成:藤黄19-22份、两头尖16-19份、制乳香16-21份、制没药16-21份、白芥子11-14份、杜仲31-34份、伸筋草16-21份、干姜19-22份、细辛13-14份、川椒19-22份、肉桂21-24份、透骨草19-22份、制川草乌9-10份、五加皮16-21份、独活16-21份、制马钱子2份、地龙11-14份、蜈蚣2-3份和蜂蜡及麻油;

其中,将藤黄、两头尖、制乳香、制没药、白芥子、杜仲、伸筋草、干姜、细辛、川椒、肉桂、透骨草、制川、草乌、五加皮、独活、制马钱子、地龙、蜈蚣分别粉碎混合成中药粉;然后将蜂蜡及麻油以重量比5:1混合在一起,加热熔融成液体,再与熔融液体等重量的中药粉混合均匀,于450—550℃下熬制1小时,冷却至室温,放入清水中,每24小时更换一次清水,更换5—7次成药膏,均匀平摊药布上,即成。

具体使用时,将膏药置于微波炉中,中火(70-80℃左右)加热6-7分钟后,放置至40-45℃,将膏药均匀贴敷于患处即可。

实施例5:本发明在具体实施时,可由以下重量份数计的原料药物制成:藤黄:24-27份、两头尖21-24份、制乳香23-29份、制没药23-29份、白芥子16-19份、杜仲36-39份、伸筋草23-29份、干姜24-27份、细辛16-17份、川椒24-27份、肉桂26-29份、透骨草24-27份、制川草乌11-12份、五加皮23-29份、独活23-29份、制马钱子2份、地龙16-19份、蜈蚣2-3份和蜂蜡及麻油;

其中,将藤黄、两头尖、制乳香、制没药、白芥子、杜仲、伸筋草、干姜、细辛、川椒、肉桂、透骨草、制川、草乌、五加皮、独活、制马钱子、地龙、蜈蚣分别粉碎混合成中药粉;然后将蜂蜡及麻油以重量比5:1混合在一起,加热熔融成液体,再与熔融液体等重量的中药粉混合均匀,于450—550℃下熬制1小时,冷却至室温,放入清水中,每24小时更换一次清水,更换5—7次成药膏,均匀平摊药布上,即成。

具体使用时,将膏药置于微波炉中,中火(70-80℃左右)加热6-7分钟后,放置至40-45℃,将膏药均匀贴敷于患处即可。

在上述组分中,其中:

藤黄:酸;涩;凉;有毒;功主消肿,化毒,止血,杀虫。《纲目拾遗》:"治痈疽,止血化毒,敛金疮,亦能杀虫。"

两头尖:辛,热;有毒。祛风湿,消痈肿。用于风寒湿痹,四肢拘挛,骨节疼痛,痈肿溃烂。

制乳香:辛、苦,温,有活血行气止痛,消肿生肌之效,主治胸痹心痛,症瘕腹痛,风湿痹痛,筋脉拘挛,跌打损伤,痈肿疮疡等。《本草纲目》:“消痈疽诸毒,托里护心,活血定痛,治妇人难产,折伤……性香窜,能入心经,活血定痛,故为痈疽疮疡、心腹痛要药”

制没药:味辛、苦,性平;有散瘀定痛,消肿生肌之功,用于胸痹心痛,癥瘕腹痛,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痈肿疮疡等病症。多与乳香相须而用。

白芥子:辛,温,微毒。利气豁痰,温中散寒,通络止痛。陶弘景:“御恶气暴风,毒肿流四肢疼痛。”《纲目》:“除寒暖中,散肿止痛,治痹木脚气,筋骨腰节诸痛。”《现代实用中药》:“捣烂如泥,外用作皮肤刺激引赤药。”

杜仲:甘,温,无毒。有补肝肾,强筋骨,壮腰膝。治腰脊酸疼,足膝痿弱,小便余沥,阴下湿痒等。《神农本草经》:主腰脊痛、补中益精气、坚筋骨、强志、除阴下痒湿、小便余沥。《药性论》:治肾冷臀腰痛,腰病人虚而身强直,风也。腰不利加而用之。

伸筋草:苦,辛,温,无毒。有祛风除湿,舒筋活络之效,用于关节酸痛,屈伸不利。《本草拾遗》:主人久患风痹,脚膝疼冷,皮肤不仁,气力衰弱。

干姜:辛,性热,归脾、胃、肾经,功主温中散寒,回阳通脉。《药性论》云:“治腰肾中疼冷,冷气,破血,去风,通四肢关节,开五脏六腑,去风毒冷痹。”

细辛:辛,温;归心、肺、肾经;功主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本经》: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明目,利九窍。

川椒:辛、温,有小毒,麻;功主芳香健胃、温中散寒、除湿止痛、杀虫解毒、止痒解腥的功效。

肉桂:辛、甘,性大热;有补火助阳,引火归元,散寒止痛,温通经脉的功效;用于阳痿宫冷,腰膝冷痛,肾虚作喘,虚阳上浮等。用于阳痿宫冷,腰膝冷痛,肾虚作喘,虚阳上浮,眩晕目赤,心腹冷痛,虚寒吐泻,寒疝腹痛,痛经经闭。《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气,补五劳七伤,通九窍,利关节,益精,明目,暖腰膝,破痃癖症瘕,消瘀血,治风痹骨节挛缩,续筋骨,生肌肉。

透骨草:辛、苦,温;有小毒;归肝、肾经。功主祛风除湿,解毒止痛。用于风湿关节痛;外用治疮疡肿毒。《纲目》:"治筋骨一切风湿疼痛挛缩,寒湿脚气。"

制川草乌:味辛;性温;有毒;祛风除湿,散寒通络。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及麻醉止痛等。《长沙药解》:“其性疏利迅速,开通关腠,驱逐寒湿之力甚捷,凡历节、脚气、寒疝、冷积、心腹疼痛之类并有良功。”

五加皮:辛、苦,性温;有祛风湿,补益肝肾,强筋壮骨,利水消肿的作用;用于风湿痹病,筋骨痿软,小儿行迟,体虚乏力,水肿,脚气等。《本草求真》:“其辛苦而温,辛则气顺而化痰,苦则坚骨而益精,温则祛风而胜湿,凡肌肤之瘀血,筋骨之风邪,靡不因此而治。”

独活:辛、苦,性微温,有祛风除湿,痛痹止痛之力;用于风寒湿痹之疼痛。《本草汇言》:“独活,善行血分,祛风行湿散寒之药也。凡腰膝不能屈伸,或痹痛难行,麻木不用,皆风与寒之所致,必用独活之苦辛而温,活动气血,祛散寒邪,故治贼风百节攻痛。”

制马钱子:苦,温;有大毒。通络止痛,散结消肿。用于风湿顽痹,麻木瘫痪,跌扑损伤,痈疽肿痛。《中药志》:"散血热,消肿毒。治痈疽,恶疮。"

地龙:性寒,味咸。有清热、平肝、止喘、通络之效。咸寒降泄,其性走窜,通经活络之力尤强,用于痹证及半身不遂,用于多种原因引起的经络阻滞,血脉不畅,肢节不利之证。

蜈蚣:辛,温;有毒。归肝经。功主熄风镇痉,功毒散结,通络止痛。《医学衷中参西录》:“外治经络中风,口眼歪斜,手足麻木。”

上述制成的膏药,治疗阳虚寒凝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证见腰背部疼痛酸困,或下肢疼痛、麻木,遇寒加重,得温则减,腰椎屈伸不利,活动后加重,手足不温,大便溏泄,小便清长;舌脉:舌质淡白或有齿痕,苔腻,脉沉细涩,效果良好。其有关资料如下:

(一)一般资料

选取于河南省中医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LDH患者,共108例,其中男125例,女91例;年龄18~83岁,平均(36.9±5.2);病程2周~20年,平均(2.5±0.6)年。均有不同程度的腰腿部疼痛、麻木、活动受限病史。所有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中男65例,女43例;年龄19-83岁,平均(36.4±5.1)岁;病程2周至20年,平均(2.4±0.6)年。对照组中男60例,女48例;年龄18-81岁,平均(37.1±5.2)岁;病程2周至19年,平均(2.6±0.6)年。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二)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骨伤科学》拟定,①症状:腰痛和下肢坐骨神经痛反射痛,咳嗽、用力排便时疼痛加剧;腰部前屈活动受限;病程较长者,可出现下肢反射痛部位感觉麻木,冷感、无力等。②体征: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加强试验阳性;或仰卧挺腹试验阳性;腰部压痛、叩击痛阳性;肌力减退、腱反射减弱或消失。③CT、MRI检查显示髓核突出位置及神经根受压情况;X线检查示腰椎侧凸,椎间隙变窄,椎体骨质增生等退行性变。④排除急性腰扭伤、腰椎结核、肿瘤、腰椎增生性脊柱炎及腹部病变。

中医辨证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辨证为阳虚寒凝证:腰背部疼痛酸困,或下肢疼痛、麻木,遇寒加重,得温则减,腰椎屈伸不利,活动后加重,手足不温,大便溏泄,小便清长;舌脉:舌质淡白或有齿痕,苔腻,脉沉细涩。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医骨伤科学》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诊断标准;②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辨证为阳虚寒凝证的中医诊断标准。③年龄在38~87岁;④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先天或骨性腰椎管狭窄症者。②局部皮肤破损或有感染性疾病者。③过敏体质者,训练及治疗依从性差者;④合并明显心脑血管疾病及精神病需治疗者。

(三)治疗方案

对照组给予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扶他林,北京诺华,国药准字:H11021640):50mg Bid po。

治疗组给予扶他林的基础上,配合膏药外用,日一次,外用,应用15天。

两组患者治疗后均随访6个月。

(四)主要观测指标及疗效评定

疗效标准①疼痛程度评分方法: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②疗效评价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拟定。临床痊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70%≤证候积分减少<95%;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30%≤证候积分减少<70%。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注:计算公式:[(治疗前积分-治疗结束时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六)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样本组内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采用成组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七)结果

2组治疗后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比较(见表1)。

表1 2组患者VAS评分比较

注: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①p<0.05。末次随访时,治疗组与治疗后比较,②p>0.05;对照组与治疗后比较③p<0.05。

2组治疗前后临疗效比较(见表2)。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与治疗后比较,治疗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疗效较稳定,p>0.05;对照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疗效不稳定,p<0.05。

表2 2组治疗后及末次随访时疗效评价比较(±s)

注: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末次随访时,治疗组与治疗后比较,②p>0.05;对照组与治疗后比较③p<0.05。

五、结论

临床观察发现,本发明对依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修订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凡辨证符合阳虚寒凝证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有明显疗效。现代医学认为其在椎间盘的退变的内因基础下,导致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加之各种外因(外伤、长期劳累等)诱导,内外合因而致突出一果。其发病机制为机械压迫、神经血供障碍、化学性神经根炎和自身免疫等。或采用脱水、消炎、营养神经、镇痛等药物,或对较严重者采用手术摘除;一般诸类药物或手术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良反应。本发明单纯应用于局部,从病所着入,通过皮肤、黏膜的渗透作用,将药效直接作用于腰部,同时临床观察中并未发现有过敏等不良反应的发生,避免了口服药物胃肠道的吸收引起的相应不良反应,局部椎管内用药的感染风险及手术治疗的响应风险。经临床运用观察发现疗效显著,副作用小,使用方便,具有实际的临床意义,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