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脉压迫止血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51672阅读:225来源:国知局
一种动脉压迫止血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动脉压迫止血装置。



背景技术:

现在的疾病治疗手段中,经常会借助于桡动脉来展开手术,特别是针对一些冠心病患者,经皮穿刺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已成为冠心病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而穿刺入路一般用桡动脉穿刺方法。目前,穿刺后的桡动脉止血一般采用专用的桡动脉压迫止血装置,这种桡动脉压迫止血装置一般包括支撑板、固定带、设置在支撑板上的止血块以及设置在止血块一侧的支撑块,在具体使用时,将止血装置套于患者手腕处,支撑块撑于手腕上,止血块对准桡动脉穿刺点后调整止血块对该点的压力;实际上,如果需要调整该止血块对穿刺点的压力,特别是调小压力时,容易导致该止血块产生松动甚至是移位,这主要是由于该止血块一方面用于止血,另一方面又用于支撑固定,该止血块所产生的止血压力与支撑固定压力之间存在冲突,使得这种止血装置未能起到很好的止血作用,影响患者康复。

另外,不同患者的手腕粗细差异比较大大,而目前市场上的桡动脉止血装置的规格都是结合一般人的手腕粗细进行一般大小范围的调整进行生产,如果这种桡动脉止血装置用在手腕非常细的患者时,支撑块无法很好的起到固定支撑作用,止血块又无法完全压住伤口,使得止血效果会很差甚至根本止血不住,如果,这种桡动脉止血装置用在手腕非常粗的患者时,很有可能导致支撑块压迫到尺动脉,导致手臂坏死,影响患者康复;虽然,目前市场上有一些桡动脉止血装置也可以根据不同患者手腕的粗细进行调节,但是它们主要是实现了固 定带部分的可调节,没有通过支撑板的可调节来调节支撑块对手腕的支撑作用。

此外,有些患者需要进行多次此类手术,由于反复在桡动脉处进行穿刺会导致该处伤口很难愈合,甚至引发溃烂,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术后恢复,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也会通过肱动脉穿刺入路;目前对于肱动脉止血也只能采用专门的肱动脉止血装置,可见,目前的动脉止血装置不能得到广泛的应用。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止血效果好、应用广泛的可调式的动脉压迫止血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种止血效果好、应用广泛的可调式的动脉压迫止血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动脉压迫止血装置,包括支撑板、连接在支撑板端部的固定带、垂直固定在支撑板上端且可相对于支撑板转动的调压旋钮、同时纵向穿设于调压旋钮和支撑板且与调压旋钮通过螺纹配合的调压螺杆、以及固定在调压螺杆下端的止血块;其中支撑板包括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在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之间设有用以实现第二支撑板一端可滑动且又可相对固定在第一支撑板内的滑动限位装置,在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上分别固定设有第一支撑块和第二支撑块,第一支撑块和第二支撑块分别位于止血块的一侧。

本实用新型的支撑板由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组成,在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上分别固定设有第一支撑块和第二支撑块,位于止血块两侧的第一支撑块和第二支撑块共同用于固定于患者手腕上,分担了现有止血装置止血块的压力,使得止血块专门用于止血,防止止血块产生松动或者是移位,加强了止血效果;同时,由于滑动限位装置的作用,第二支撑板在第一支撑板内既可轻 易滑动又可实现相对固定,实现了该止血装置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大小调节的可能,且该调节方式便利性和稳定性都非常好,也更好地实现了支撑板和支撑块的固定支撑作用,特别是医护人员可以根据患者手腕处情况调节支撑块位置以尽量避开尺动脉和尺静脉等,有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同时支撑块和固定带的可调节,实现了该止血装置可以根据不同患者、患者的不同部位(比如桡动脉、肱动脉处等)进行大小调节的可能,提高了该止血装置的应用广泛性。

作为优选,所述的调压螺杆在纵向方向上切有两个平面,在支撑板上开有与调压螺杆横截面形状相同的开口,该调压螺杆配合穿过该开口使得该调压螺杆在该开口内无法实现转动。

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防止调压螺杆下方的止血块随着调压旋钮的转动而转动,保证了止血块的稳定性和止血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的滑动限位装置包括在第二支撑板上开有一与其滑动方向一致的条形通孔,在第二支撑板的下端面上设有倒齿,所述倒齿的方向与第二支撑板滑动进入到第一支撑板的方向相反,在第一支撑板上穿有可转动的调节杆且该调节杆设置在倒齿的下方,在调节杆与倒齿之间设有与该调节杆固定连接的限位片,调节杆将限位片分成A部和B部,其中A部与倒齿方向反向,B部与倒齿方向同向,在调节杆的一端还固定连接有一调节扣且该调节扣位于第一支撑板外部;所述的调压螺杆穿过所述条形通孔。

具体的操作过程是,当需要调小支撑板的大小时,只需将第二支撑板进一步滑入第一支撑板内即可,且由于此时限位片的A部卡在倒齿内,使得第二支撑板不会轻易滑动,保证了止血效果;当需要调大支撑板的大小时,只需转动调节扣,调节扣带动调节杆和限位片的转动,从而使得限位片从倒齿内滑出,此时,只需要将第二支撑板按需要滑出第一支撑板即可。

作为优选,所述的限位片为铁片,在第一支撑板的下方设有吸铁石,限位片的B部与吸铁石相配合,限位片的A部形成有开口朝向倒齿的弯折部。

为了更好地保证A部卡在倒齿内的稳定性,将限位片设置为铁片,且在第一支撑板的下方设有吸铁石,吸铁石将B部吸住;同时将限位片的A部处设有开口朝向倒齿的弯折部,也是为了更好地保证A部卡在倒齿内的稳定性。

作为优选,所述的滑动限位装置包括在第二支撑板上开有一与其滑动方向一致的条形通孔;在第二支撑板的上端面上设有倒齿,所述倒齿的方向与第二支撑板滑动进入到第一支撑板的方向相反,在第一支撑板上穿有可转动的调节杆且该调节杆设置在倒齿的上方,在调节杆与倒齿之间设有与该调节杆固定连接的限位片,调节杆将限位片分成A部和B部,其中A部与倒齿方向反向,B部与倒齿方向同向,在调节杆的一端还固定连接有一调节扣且该调节扣位于第一支撑板外部;所述的调压螺杆穿过所述该条形通孔。

具体的操作过程是,当需要调小支撑板的大小时,只需将第二支撑板进一步滑入第一支撑板内即可,且由于此时限位片的A部卡在倒齿内,使得第二支撑板不会轻易滑动,保证了止血效果;当需要调大支撑板的大小时,只需转动调节扣,调节扣带动调节杆和限位片的转动,从而使得限位片从倒齿内滑出,此时,只需要将第二支撑板按需要滑出第一支撑板一部分即可。

作为优选,所述的限位片为铁片,在第一支撑板的上方设有吸铁石,限位片的B部与吸铁石相配合,限位片的A部形成有开口朝向倒齿的弯折部。

为了更好地保证A部卡在倒齿内的稳定性,将限位片设置为铁片,且在第一支撑板的下方设有吸铁石,吸铁石将B部吸住;同时将限位片的A部处设有开口朝向倒齿的弯折部,也是为了更好地保证A部卡在倒齿内的稳定性。

作为优选,所述的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均设有弧状弯折,且第一支撑 板和第二支撑板均为刚性塑板。

弧状弯折的设置是为了更好的与患者的手腕配合,不仅加强了止血效果,也提高了舒适性。

作为优选,所述的第一支撑块和第二支撑块均为医用软硅胶。

由于第一支撑块和第二支撑块的作用是便于止血装置更好地固定支撑在患者手腕上,如果采用硬质材料,会给患者带来疼痛感,医用软硅胶具有一定的弹性,大大提高了固定点的舒适性。

作为优选,所述的止血块包括与调压螺杆固定连接的板片和设置在板片下方的软垫。

软垫不仅提高了舒适性,并且软垫本身具备弹性,具有更好地止血效果;这里的软垫具体也可采用医用软硅胶。

作为优选,所述支撑板的两端分别开有通孔,固定带的一端固定在支撑板一端的通孔内,固定带的另一端设有尼龙扣,所述尼龙扣穿过支撑板另一端的通孔。

这样的设置也是为了可以根据不同患者手臂的粗细进行调节,保证止血效果。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止血效果好的可调式的动脉压迫止血装置。本实用新型的支撑板由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组成,在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上分别固定设有第一支撑块和第二支撑块,位于止血块两侧的第一支撑块和第二支撑块共同用于固定于患者手腕上,分担了现有止血装置止血块的压力,使得止血块专门用于止血,防止止血块产生松动或者是移位,加强了止血效果;同时,由于滑动限位装置的作用,第二支撑板在第一支撑板内既可轻易滑动又可 实现相对固定,实现了该止血装置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大小调节的可能,且该调节方式便利性和稳定性都非常好,也更好地实现了支撑板和支撑块的固定支撑作用,特别是医护人员可以根据患者手腕处情况调节支撑块位置以尽量避开尺动脉和尺静脉等,有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同时支撑块和固定带的可调节,实现了该止血装置可以根据不同患者、患者的不同部位(比如桡动脉、肱动脉处等)进行大小调节的可能,提高了该止血装置的应用广泛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1、2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1、2调压螺杆与止血块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施例1、2调节杆、限位片设置在第一支撑板内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施例1、2第二支撑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施例1限位片A部卡在倒齿内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施例1限位片A部滑出倒齿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施例2限位片A部卡在倒齿内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施例2限位片A部滑出倒齿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实施例1、2中涉及到方位的词“上端”、“下端”、“纵向”、“横截面”等,是以该动脉压迫止血装置如图1的摆放状态进行描述的。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实施例1:

一种动脉压迫止血装置,如图1-4所示,包括支撑板、连接在支撑板两端的固定带2、垂直固定在支撑板上端且可相对于支撑板转动的调压旋钮3、同时纵向穿设于调压旋钮3和支撑板且与调压旋钮3通过螺纹配合的调压螺杆4、以及 固定在调压螺杆4下端的止血块5,为了防止止血块5随着调压旋钮3的旋转而转动,调压螺杆4在纵向方向上切有两个平面41,在支撑板上开有与调压螺杆4横截面形状相同的开口(未图示),该调压螺杆4配合穿过该开口使得该调压螺杆4在该开口内无法实现转动;其中支撑板包括第一支撑板11和第二支撑板12,在第一支撑板11和第二支撑板12之间设有用以实现第二支撑板12一端可滑动且又可相对固定在第一支撑板11内的滑动限位装置,在第一支撑板11和第二支撑板12上分别固定设有第一支撑块111和第二支撑块121,第一支撑块111和第二支撑块121分别位于止血块5的一侧。

为了实现第二支撑板12在第一支撑板11的滑动以及滑动后的限位固定,所述的滑动限位装置在第二支撑板12上开有一与其滑动方向一致的条形通孔122;在第二支撑板12的下端面上设有倒齿123,所述倒齿123的方向与第二支撑板12滑动进入到第一支撑板11的方向相反,在第一支撑板11上穿有可转动的调节杆6且该调节杆6设置在倒齿123的下方,在调节杆6与倒齿123之间设有与该调节杆6固定连接的限位片7,调节杆6将限位片7分成A部71和B部72,其中A部71与倒齿123方向反向,B部72与倒齿123方向同向,限位片7为铁片,在第一支撑板11的下方设有吸铁石8,限位片7的B部72与吸铁石8相配合,限位片7的A部71形成有开口朝向倒齿123的弯折部711,在调节杆6的一端还固定连接有一调节扣9且该调节扣9位于第一支撑板11外部;调压螺杆4穿过上述的条形通孔122。

如图5所示,当需要调小支撑板的大小时,只需将第二支撑板12进一步滑入第一支撑板11内即可,且由于此时限位片7的A部71卡在倒齿123内,且此时B部72与吸铁石8相吸,使得第二支撑板12与第一支撑块11保持相对固定,保证了止血效果;如图6所示,当需要调大支撑板的大小时,只需转动调 节扣9,调节扣9带动调节杆6和限位片7的转动,使B部72与吸铁石8分离,限位片7从倒齿123内滑出,此时,只需要将第二支撑板12按需要滑出第一支撑板11一部分即可。

更进一步地,第一支撑板11和第二支撑板12均设有弧状弯折10,且第一支撑板11和第二支撑板12均为刚性塑板;止血块5包括与调压螺杆4固定连接的板片51和设置在板片51下方的软垫52;第一支撑块11、第二支撑块12和软垫52均采用医用软硅胶;在支撑板的两端分别开有通孔13,固定带2的一端固定在支撑板一端的通孔13内,固定带2的另一端设有尼龙扣21,在具体使用时,尼龙扣21穿过支撑板另一端的通孔13。另外,上述限位片也可以设置为杆状。

在具体使用时,将止血装置套于患者手腕处,第一支撑块11和第二支撑块12撑于手腕上且通过调整支撑板的大小以尽量避开患者的尺动脉和尺静脉等,将软垫对准穿刺点并贴合,调整固定带2,再通过调压旋钮3来调整止血块5对穿刺点的压力,直到合适为止。

实施例2:

该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与实施例1采用的技术方案相对比,其唯一的区别在于:所述的限位片7在纵向截面上呈开口朝向倒齿的V型状,且在调节杆6上穿设有扭簧(未图示),在扭簧的作用下,限位片7的A部71卡入倒齿123内,限位片7的B部72与第一支撑板11贴合。

此结构省略了实施例1中的吸铁石,通过扭簧的作用力,实现A部71卡入倒齿123内,B部72与第一支撑板11贴合;当然,为了进一步简化其结构,限位部7也可仅采用A部71,而省略B部72,通过扭簧的作用力,实现A部71卡入倒齿123内即可。

如图7所示,当需要调小支撑板的大小时,只需将第二支撑板12进一步滑入第一支撑板11内即可,且由于此时限位片7的A部71卡在倒齿123内,且此时B部72在扭簧的作用力下与第一支撑板11贴合,使得第二支撑板12与第一支撑块11保持相对固定,保证了止血效果;如图8所示,当需要调大支撑板的大小时,只需转动调节扣9,调节扣9带动调节杆6和限位片7的转动,使B部72与第一支撑板11分离,A部7从倒齿123内滑出,此时,只需要将第二支撑板12按需要滑出第一支撑板11一部分即可。需要说明的是,该结构与带扭簧的普通皮带扣的结构类似。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