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颅底手术专用可拆卸吸引式刮匙组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93033阅读:327来源:国知局
内镜颅底手术专用可拆卸吸引式刮匙组套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内镜颅底手术,尤其涉及内镜颅底手术专用可拆卸吸引式刮匙组套。



背景技术:

目前内镜下鼻腔、鼻窦手术在国内广泛开展20年左右,已成为主流手术方式,常规內镜鼻窦手术在技术、手术器械等方面均已成熟完备。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近10年,更复杂、高难度的内镜颅底手术在国内部分高水平三甲医院逐渐开展,如內镜经鼻或经口颅底病变切除术,常见的有內镜经鼻鞍区肿瘤切除、鼻窦恶性肿瘤累及颅底的切除、內镜经鼻颞下窝翼腭窝肿瘤切除、內镜经口颈静脉孔区病变切除、內镜经口斜坡病变切除术等。因内镜颅底手术具有避免开颅、避免毁容、微创、手术视野清晰无死角、患者术后恢复快等突出优点,已逐渐开始替代传统开放式及显微镜下手术。然而,与鼻腔鼻窦相比,颅底区域具有解剖复杂、位置深邃、重要的血管神经丰富等特殊性,术中必须极其小心谨慎,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高超的技术与良好的专科手术器械是顺利完成此类手术的重要保证。遗憾的是,相关內镜颅底专用手术器械的发展比较滞后。其中一项重要手术器械:刮匙,目前仍在使用为普通鼻窦手术或神经外科手术设计的刮匙,尚无针对內镜颅底手术的专门设计,同时,颅底手术禁用动力系统吸切器,刮匙在颅底手术中就显得较为重要了。此类传统刮匙虽可勉强使用在內镜颅底手术中,但共同的缺点是:单体式、固定角度、固定长度、且无合成吸引器。这些缺点导致內镜颅底手术者需要在刮匙与吸引器之间反复倒手更换,以吸除术区出血,保持清晰的术野;需要反复频繁地经术区撤出刮匙,以清理刮匙刮口内组织,因一般情况下颅底手术患者通常是在全麻状态下进行手术,反复撤出刮匙进行吸引容易延长患者在手术中时间,患者长时间躺卧损伤患者身体,延长患者术后恢复时间,根据手术时间注射的麻醉药也就相应增多,并不利于患者的康复;需要根据术中情况,反复更换不同角度、长度、刮口类型的刮匙,耽误手术进度。颅底的解剖位置、特点决定其手术入路狭长,操作空间非常有限,且血液供应丰富,出血较多。很多情况下如果由助手另执吸引管吸除出血以保持清晰的术野,会导致与主刀医生所执內镜及刮匙争夺手术空间,导致手术医生之间互相妨碍。因此,针对传统刮匙的缺点,按照內镜颅底手术的实际需求设计一套专用刮匙,是非常必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内镜颅底手术专用可拆卸吸引式刮匙组套,该组套整合吸引功能及多角度设置的刮头,使操作刮匙的手术者可同步吸除出血,多角度刮头减少占用內镜下视野空间,为医生手术提供了较大且清晰的术野,同时弯折的结构设置,可满足各种颅底手术。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

内镜颅底手术专用可拆卸吸引式刮匙组套,包括刮匙,刮匙包括手柄和刮头,手柄与刮头可拆卸连接,手柄与刮头内部均中空以形成一连续吸引通道,手柄端部连接吸引装置,刮头呈直管状或者中部可弯曲设定的角度,刮头的一端设置用于刮除术区组织的刮口,手柄上设有与吸引通道相通的通气孔。

手柄与刮头可以是螺纹连接或者是卡扣连接,二者紧密连接就可以。

以上刮匙组套的设置,通过弯曲的刮头设置,避免长直刮头对术野的遮挡,可有效扩大医生手术的术野,有效避免了手术死角,切除病变组织更加干净;并通过吸引装置直接吸除术区刮除的组织,无需现有技术中手术者在刮匙与吸引器之间需要反复倒手更换,实现快速吸除刮口内组织,提高了手术效率,进而减少手术所用的时间,有利于患者的快速恢复,保证了内镜视野的清晰;可拆卸的手柄和刮头,可实现不同角度刮头的更换,无需再次将手柄与吸引装置重新连接,提高工作效率。

所述吸引装置包括吸引管,吸引管与负压吸引器连接。

所述刮头包括至少可拆卸连接的两段,第一段是直管,第二段是相对于直管的斜管,直管与斜管通过螺纹连接,多段设置的刮头,可便于对刮头及整个刮匙组套的收纳,节省占用空间,且方便医务人员携带;或者,刮头为一整段结构。

所述刮头中部弯折成锐角,使手术中医生实现从后向前对组织的刮除,以彻底刮除组织,拓宽刮匙的使用范围。

或者,所述刮头中部弯折呈钝角,以便于医务人员从前向后刮除病变组织。

优选地,所述刮口的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或倒三角形状,倒三角形状的较宽的一边相对于刮头内径宽1mm~3.5mm。

所述刮口通过连接件成型为设定形状,连接件的两侧分别固定于刮头内部。

所述手柄两侧分别设置呈半椭圆形的柄翼以便于操作人把握手柄,或者,手柄外部为葫芦体便于医务人员手持。

优选地,为了实现不同手术,所述刮头中部弯折呈45°或60°或90°或120°,长度有15cm、25cm、35cm,手柄呈长椭圆形,长6cm,椭圆形状短轴直径为1cm,手柄内部空心部分内径为4mm。

所述手柄表面内凹以方便握持,内凹形成凹槽,用于放置医务人员的手指,凹槽的长度方向与空心的刮头垂直设置,实现医务人员轻松工作,避免长时间握持刮匙导致的手酸麻感,减轻医生的劳动强度。

上述结构在使用时,手握手柄将刮匙伸入到术区,利用刮口对术区需要刮除的组织进行刮除,再由吸引装置通过吸引通道对刮除的组织进行直接吸除,避免术中反复撤出刮匙以清理刮口。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

1)刮匙手柄表面带凹槽并整体呈椭圆形状,便于术者拿握;通过吸引通道实现对病变组织的直接吸除,无需反复回撤刮匙,提高了手术效率;整个结构能同步吸除出血,始终保持清晰的内镜视野,提高手术安全性。

2)刮头多角度弯折设置,可满足各种颅底手术。

3)本实用新型的结构设计从临床实际出发,紧密贴合内镜颅底手术对专用器械的特殊要求,实现手术器械包中含有一个刮匙组套,即可充分满足各种颅底手术的需要。

4)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使用灵活、组合方便、有利于保持清晰的术野,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的安全性,且易于清洁消毒,可靠耐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刮匙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带吸引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刮头弯折效果示意图一;

图4是本实用新型刮头弯折效果示意图二;

图5是本实用新型刮口示意图一;

图6是本实用新型刮口示意图二;

图7是本实用新型刮口示意图三;

图8是本实用新型手柄外部示意图;

其中:1.手柄,2.柄翼,3.通气孔,4.刮头,5.刮口,6.吸引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

实施例1

内镜颅底手术专用可拆卸吸引式刮匙组套,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刮匙,刮匙包括可拆卸连接的手柄1和刮头4,手柄1与刮头4内部均中空设置,二者之间通过螺纹或者卡扣的方式进行连接,在手柄1相对于刮头的另一端部可与吸引管6进行连接,为保证密封性,手柄1与吸引管6通过螺纹连接,或者是在手柄1内设置橡胶圈,与吸引管6连接,吸引管为钢管,再与软管连接,或者,吸引管6可以是软管,软管与负压吸引器连接,刮头4呈直管状或者中部可弯曲设定的角度,刮头4的一端设置用于刮除术区组织的刮口,手柄1上设有与手柄1相通的通气孔3,通气孔3设于手柄处靠近拇指和食指位置处,便于操作;在使用时,医务人员敞开通气孔3,则不进行抽吸,医务人员需要刮除组织和吸除出血的情况时,部分或者全部遮挡通气孔3,在负压吸引器的抽吸作用下,刮匙进行同步刮、吸。

以上刮匙组套的设置,通过弯曲的刮头4设置,扩大了医生手术的术野,吸引装置通过吸引通道吸除术区的病变组织,无需现有技术中手术者在刮匙与吸引装置之间需要反复倒手更换,快速吸除了刮口5内组织,提高了手术效率;可拆卸的手柄1和刮头4,可实现不同角度刮头4的更换。

所述刮头4包括至少可拆卸连接的两段,第一段是直管,第二段是相对于直管的斜管,直管与斜管通过螺纹连接,多段设置的刮头4,可便于对刮头4及整个刮匙组套的收纳,节省占用空间,且方便医务人员携带。

所述刮头4中部弯折成锐角,如图4所示,以实现手术中医生从后向前刮除,以彻底刮除病变组织,拓宽刮匙的使用范围。

或者,所述刮头4中部弯折呈钝角,如图5所示,以便于医务人员从前向后刮除病变组织。

所述刮口5通过连接件成型为圆形或椭圆形或倒三角形状,如图5、图6和图7所示,连接件的两侧分别固定于刮头4内部。

所述手柄1两侧分别设置呈半椭圆形的柄翼2以便于操作人把握手柄1,如图8所示,所述手柄1表面内凹以方便握持,医务人员手指可部分放置于内凹处,实现医务人员轻松工作,避免长时间握持刮匙导致的手酸麻感,减轻医生的劳动强度。或者,手柄1外部为葫芦体便于医务人员手持。

为了实现不同手术,所述刮头4中部弯折呈45°或60°或90°或120°。

当本刮匙用于颅底手术时,刮匙的长度在25cm左右。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是:

刮头为一整段结构。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是:

手柄与刮头并非可拆卸连接体,而是一体结构设置,内部中空。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