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保健医疗设备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磁治疗仪用电磁罐。
背景技术:
传统中医针刺治疗以经络、穴位为基本理论,创造了多种形式的针具,刺入肌肤治疗疾病,在世界医学中颇具特色。在民间治疗方法也甚多,其中拔火罐治疗头痛、感冒、腰腿痛等疾病的方法源源流长,被大家广泛应用。随着中医外围科学的发展,中医针灸治疗也有了质的飞跃,开始和现代医学融为一体,认为组织细胞的分子生物学行为和磁场及微量元素有内在的联系,利用磁场作用进行的MRI显像就是成功的一例。此外,药物离子导入治疗各种疾病也被广泛应用,磁电疗也走进了人类医疗领域,依据经络、穴位学说,气滞血瘀可致经络堵塞,不通则痛,电磁可疏通经络,行气活血,则气致血瘀可被消除,疼痛之疾自然缓解,因此电、磁、针等集于一体的医疗器械被广泛应用于疾病的治疗。中国专利CN2503877Y的一种“电磁罐”集电疗、磁疗、拔罐等功能于一体,疗效明显,但结构过于复杂,导致操作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电磁治疗仪用电磁罐,本实用新型配合电磁治疗仪使用,结构简明,便于操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磁治疗仪用电磁罐,包括负压罐,该负压罐的顶端中部设置有顶端开口,该负压罐的底端形成底端开口,该负压罐内设置有一导线安装座,该导线安装座的底端形成导线孔,该导线孔位于底端开口所在平面上,导线安装座的顶端穿过顶端开口向外延伸,导线安装座的侧壁固定连接于顶端开口内侧上,该导线安装座内腔形成一容导线穿过的空间,导线安装座延伸出顶端开口部分的侧壁上设置有接线端,一设置于导线安装座内腔中的导线两端分别连接导线孔与接线端;另有一呈倒T型的活塞,该呈倒T型的活塞包括呈板状的活塞底部与呈柱状的活塞上部,匹配于负压罐的活塞底部上设置有匹配于导线安装座的通孔,经通孔穿过导线安装座的活塞底部设置于负压罐内,活塞上部穿过顶端开口向外延伸。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接触导线安装座的通孔内侧设置有第一O型密封圈,接触负压罐内侧的活塞底部外侧上设置有第二O型密封圈。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改进,活塞上部的顶端沿水平方向向外延伸、形成用于拉伸活塞的提拉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电磁治疗仪通过导联线连接接线端,通过提拉活塞使负压罐内形成负压,使导线孔紧贴皮肤,对目标部位施加治疗,操作简单方便;活塞通过密封圈接触导线安装座与负压罐内侧,有利于提升负压罐内的负压效果;活塞顶端形成提拉部,便于对活塞进行拉伸。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负压罐;11、顶端开口;12、底端开口;2、导线安装座;21、导线孔;3、接线端;4、导线;5、活塞;51、活塞底部;52、活塞上部;53、提拉部;61、第一O型密封圈;62、第二O型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如图1所示,一种电磁治疗仪用电磁罐,包括负压罐1,该负压罐1的顶端中部设置有顶端开口11,该负压罐1的底端形成底端开口12,该负压罐1内设置有一导线安装座2,该导线安装座2的底端形成导线孔21,该导线孔21位于底端开口12所在平面上,导线安装座2的顶端穿过顶端开口11向外延伸,导线安装座2的侧壁固定连接于顶端开口11内侧上,该导线安装座2内腔形成一容导线4穿过的空间,导线安装座2延伸出顶端开口11部分的侧壁上设置有接线端3,一设置于导线安装座2内腔中的导线4两端分别连接导线孔21与接线端3;另有一呈倒T型的活塞5,该呈倒T型的活塞5包括呈板状的活塞底部51与呈柱状的活塞上部52,匹配于负压罐1的活塞底部51上设置有匹配于导线安装座2的通孔(未标示),经通孔(未标示)穿过导线安装座2的活塞底部51设置于负压罐1内,接触导线安装座2的通孔(未标示)内侧设置有第一O型密封圈61,接触负压罐1内侧的活塞底部51外侧上设置有第二O型密封圈62,活塞5上部穿过顶端开口11向外延伸,活塞上部52的顶端沿水平方向向外延伸、形成用于拉伸活塞5的提拉部53。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通过提拉部53将活塞5提起,使负压罐1内形成负压并吸附于皮肤上;电磁治疗仪通过导联线连接接线端3,接通电源,电磁治疗仪产生安全和可控的脉冲电压、电流,电磁治疗仪通过导联线与电磁罐连通电路并与人体形成回路,用于吸附、刺激有关穴位或部位,进行电磁治疗。
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可根据以上描述的技术方案以及构思,做出其它各种相应的改变以及形变,而所有的这些改变以及形变都应该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