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29371阅读:237来源:国知局
插入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插入装置,该插入装置具有:插入设备,在该插入设备中插入部沿着长度轴线延伸设置;以及辅助器具,其安装在该插入设备的插入部上,因被传递驱动力而以长度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



背景技术:

在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14/0330079号公报中公开了安装在内窥镜(插入设备)的插入部上的螺旋单元(辅助器具)。螺旋单元(螺旋管和外旋转筒)在从外周侧覆盖插入部的状态下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安装在插入部上,具有呈以长度轴线为中心的螺旋状延伸设置的螺旋翅片。在插入部中,旋转筒(内旋转筒)在能够以长度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的状态下安装在基部上。并且,在旋转筒中安装有多个辊,在插入部中,通过辊来形成朝向插入部的外周侧突出的突起。在螺旋单元安装于插入部上的状态下,因被传递驱动力而使旋转筒和辊以长度轴线为中心一同进行旋转,由此从插入部的突起对螺旋单元的基端部绕着长度轴线作用有按压力。由此,对螺旋单元传递驱动力而使螺旋单元以长度轴线为中心相对于基部旋转。螺旋单元在螺旋翅片被管腔壁等向内周侧按压的状态下进行旋转,由此使朝向前端侧或基端侧的推进力作用于螺旋单元和插入部。在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14/0330079号公报中,在插入部(基部)的外周面上比旋转筒(突起)靠基端侧的位置上设置有对安装于插入部上的螺旋单元进行支承的支承面。并且,在螺旋单元的内周面上设置有滑动面,在安装于插入部的螺旋单元旋转的状态下,滑动面相对于插入部的支承面绕长度轴线滑动。



技术实现要素:

在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14/0330079号公报中,螺旋单元(辅助器具)的滑动面在螺旋单元的内周面上从螺旋单元的基端朝向前端侧延伸设置。因此,在安装于插入部上的螺旋单元在管腔内绕长度轴线旋转的状态下,污物有可能从螺旋单元的基端侵入到滑动面与插入部的支承面之间。由于污物侵入到滑动面与插入部的支承面之间,因而会阻碍螺旋单元相对于基部的绕长度轴线的旋转,使螺旋单元的旋转性能降低。

本发明是着眼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插入装置:确保安装于插入部上的螺旋单元绕长度轴线的旋转性能。

为了达成所述目的,本发明的某种方式的插入装置具有:插入部,其沿着长度轴线延伸设置;辅助器具,其以从外周侧覆盖所述插入部的状态被安装在所述插入部上,因被传递驱动力而以所述长度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辅助器具基端面,其形成所述辅助器具的基端;支承面,其被设置在所述插入部的外周面上,对所述辅助器具进行支承;滑动面,其在所述辅助器具的内周面上从所述辅助器具基端面朝向前端侧延伸设置,因安装于所述插入部上的所述辅助器具以所述长度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而相对于所述支承面绕长度轴线滑动;凸缘部,其在所述插入部中被设置在所述支承面的基端侧,从所述支承面向所述外周侧突出,该凸缘部具有对置面,该对置面在所述辅助器具被安装于所述插入部上的状态下相对于所述辅助器具基端面在沿着所述长度轴线的方向上具有间隙地对置;以及辅助器具锥面,其在所述辅助器具的外周面上从所述辅助器具基端面朝向所述前端侧延伸设置,并且所述辅助器具的外径随着从所述基端侧朝向所述前端侧而变大,在所述辅助器具被安装于所述插入部上的状态下,在所述辅助器具基端面与所述对置面对置的部位中,该辅助器具锥面相对于所述凸缘部不具有阶差地从所述辅助器具基端面延伸设置。

本发明的其他的某种方式的插入装置具有:插入部,其沿着长度轴线延伸设置;辅助器具,其以从外周侧覆盖所述插入部的状态被安装在所述插入部上,因被传递驱动力而以所述长度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辅助器具基端面,其形成所述辅助器具的基端;支承面,其被设置在所述插入部的外周面上,对所述辅助器具进行支承;滑动面,其在所述辅助器具的内周面上从所述辅助器具基端面朝向前端侧延伸设置,因安装于所述插入部上的所述辅助器具以所述长度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而相对于所述支承面绕长度轴线滑动;凸缘部,其在所述插入部中被设置在所述支承面的基端侧,从所述支承面向所述外周侧突出,该凸缘部具有对置面,该对置面在所述辅助器具被安装于所述插入部上的状态下相对于所述辅助器具基端面在沿着所述长度轴线的方向上具有间隙地对置;以及辅助器具直径均匀面,其在所述辅助器具的外周面上从所述辅助器具基端面朝向所述前端侧延伸设置,并且使所述辅助器具的外径在沿着所述长度轴线的所述方向上维持均匀,在所述辅助器具被安装于所述插入部上的状态下,在所述辅助器具基端面与所述对置面对置的部位,该辅助器具直径均匀面相对于所述凸缘部不具有阶差地从所述辅助器具基端面延伸设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内窥镜装置的概略图。

图2是以与长度轴线平行的截面概略地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插入部的镜体侧连接部和螺旋单元的辅助器具侧连接部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3是在螺旋单元安装于插入部上的状态下示出了第1实施方式的支承面、凸缘部以及它们附近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4是以与长度轴线平行的截面概略地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螺旋单元的辅助器具侧连接部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5是在螺旋单元安装于插入部上的状态下示出了第2实施方式的支承面、凸缘部以及它们附近的结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参照图1到图3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示出作为本实施方式的插入装置的内窥镜装置1的图。

如图1所示,内窥镜装置1具有作为插入设备的内窥镜2和作为辅助器具的螺旋单元10。内窥镜2具有插入部3,插入部3具有长度轴线c。这里,沿着长度轴线c的方向的一侧是前端侧(图1的箭头c1侧),与前端侧相反的一侧是基端侧(图1的箭头c2侧)。插入部3沿着长度轴线c从基端侧延伸设置到前端侧,在内窥镜2中,在插入部3的基端侧设置有操作部5。并且,内窥镜2具有一端与操作部5连接的通用线缆6。内窥镜2经由通用线缆6而与周边装置单元连接,其中,该周边装置单元包含图像处理装置(未图示)、光源装置(未图示)、驱动控制装置(未图示)、脚踏开关等操作输入装置(未图示)以及监视器等显示装置(未图示)。

在插入部3的前端部的内部设置有ccd等摄像元件(未图示),摄像元件通过设置于插入部3的前端部的外表面上的观察窗(未图示)对被摄体进行拍摄。并且,摄像信号经由摄像线缆(未图示)而传递给图像处理装置,利用图像处理装置进行图像处理,其中,该摄像线缆穿过插入部3的内部、操作部5的内部以及通用线缆6的内部而延伸设置。由此,利用图像处理装置生成被摄体的图像,所生成的被摄体的图像被显示在显示装置上。并且,从光源装置射出的光通过光导(未图示)而被引导,其中,该光导穿过插入部3的内部、操作部5的内部以及通用线缆6的内部而延伸设置。并且,所引导的光从设置于插入部3的前端部的外表面上的照明窗(未图示)被照射到被摄体上。

螺旋单元10具有沿着长度轴线c延伸设置的延伸设置管11、以及在延伸设置管11的外周面朝向外周侧突出的螺旋翅片12。螺旋翅片12呈以长度轴线c为中心的螺旋状延伸设置。并且,在螺旋单元10中,筒状的辅助器具侧连接部(连接器部)13与延伸设置管11的基端侧连结。并且,在插入部3上设置有能够与螺旋单元10的辅助器具侧连接部13连接的镜体侧连接部8。通过使辅助器具侧连接部13与镜体侧连接部8连接,而使螺旋单元(辅助器具)10安装在插入部3上。

在操作部5上安装有马达外壳15,在马达外壳15的内部设置有作为驱动源的电动马达16。通过在操作输入装置(未图示)中进行操作输入,而从驱动控制装置通过电配线(未图示)向电动马达提供电力,驱动电动马达16,其中,该电配线穿过操作部5的内部和通用线缆6的内部而延伸设置。通过驱动电动马达16而产生使螺旋单元10绕长度轴线c旋转的驱动力。

图2是以与长度轴线c平行的截面来示出插入部3的镜体侧连接部8和螺旋单元10的辅助器具侧连接部13的结构的图。在图2中,省略了摄像线缆和光导等。如图2所示,插入部3具有前端侧挠性管部21和设置在比前端侧挠性管部21靠基端侧的基端侧挠性管部22。基端侧挠性管部22的基端与操作部5连接。并且,前端侧挠性管部21与基端侧挠性管部22之间经由镜体侧连接部8而连结。镜体侧连接部8具有由硬质材料形成的基部23。在螺旋单元10安装于插入部3的状态下,通过辅助器具侧连接部13(螺旋单元10的基端部)来覆盖基部23的外周侧,螺旋单元10从基部23的外周侧的部位朝向前端侧延伸设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基部23是通过将四个连结部件25a~25d连结而形成的,但形成基部23的部件的个数并不仅限于此,例如基部23也可以由一个部件一体地形成。

在插入部3中,通过基部23来形成空洞26。空洞26朝向外周侧开口,并且朝向供摄像线缆、光导(都未图示)等延伸设置的插入部3的内空间18开口。在空洞26中,驱动齿轮27经由支承部件28而安装在基部23(连结部件25b)上。并且,在基端侧挠性管部22的内部(内空间18)中,通道管31从基端侧朝向前端侧延伸设置。通道管31的前端与基部23(连结部件25c)连接。在通道管31的内部,驱动轴32沿着与长度轴线c大致平行的驱动轴轴线s延伸设置。驱动轴32的前端插入到空洞26中而与驱动齿轮27连接。并且,驱动轴32的基端经由齿轮(未图示)等而与电动马达16连结。通过驱动电动马达16而将驱动力传递给驱动轴32,使驱动轴32以驱动轴轴线s为中心进行旋转。由此,驱动力被传递给驱动齿轮27,使驱动齿轮27旋转。

插入部3的镜体侧连接部8具有旋转筒35,该旋转筒35以从外周侧覆盖基部23(连结部件25b)的状态被安装在基部23上。旋转筒35能够以长度轴线c为中心相对于基部23进行旋转。在旋转筒35的内周面上设置有内周齿轮部36。内周齿轮部36形成在绕长度轴线c的整周上。驱动齿轮27在空洞26中与内周齿轮部36啮合。因此,通过使驱动齿轮27旋转而将驱动力传递给旋转筒35,使旋转筒35以长度轴线c为中心进行旋转。

在旋转筒35上安装有多个(例如6个)第1辊(内辊)41。第1辊41分别经由对应的辊轴(42中的对应的一个)而安装在旋转筒35上。在旋转筒35中,辊轴42各自的前端与对应的前端侧轴承(43中的对应的一个)连接,辊轴42各自的基端与对应的基端侧轴承(45中的对应的一个)连接。第1辊(镜体辊)41分别能够以对应的辊轴(42中的对应的一个)为中心进行旋转(能够自转)。并且,通过使旋转筒35旋转,而使第1辊41和辊轴42与旋转筒35一同绕长度轴线c旋转。在镜体侧连接部8中,第1辊41分别与对应的前端侧轴承(43中的对应的一个)和对应的基端侧轴承(45中的对应的一个)协同动作而形成对应的第1突起(40中的对应的一个)。第1突起(镜体突起)40绕长度轴线c彼此分离,第1突起40分别向外周侧突出。

在插入部3上设置有从外周侧覆盖旋转筒35和第1辊41的筒状的皮膜37。皮膜37例如由橡胶等弹性材料形成,具有挠性。通过皮膜37形成插入部3(镜体侧连接部8)的外表面的一部分。皮膜37的前端位于比旋转筒35的前端靠前端侧的位置,被粘接部件38a固定在基部23(连结部件25a)上。并且,皮膜37的基端位于比旋转筒35的基端靠基端侧的位置,被粘接部件38b固定在基部23(连结部件25b)上。在皮膜37的前端和基端处,基部23与皮膜37之间被液密地保持。因此,防止液体从插入部3的外部向皮膜37的内周侧流入,防止液体从插入部3的外部向配置有驱动齿轮27的空洞26流入。另外,旋转筒35和第1辊41能够以长度轴线c为中心相对于皮膜37进行旋转(能够公转)。并且,在由各个第1突起40按压的位置(部位)处,皮膜37朝向插入部3的外周侧突出。

在螺旋单元10安装于插入部3的状态(辅助器具侧连接部13与镜体侧连接部8连接的状态)下,辅助器具侧连接部13(螺旋单元10的基端部)从外周侧覆盖皮膜37。辅助器具侧连接部13具有:筒状的第1连接器部件46;以及与第1连接器部件46的前端侧连结的筒状的第2连接器部件47。第1连接器部件46具有作为螺旋单元(辅助器具)10的基端的辅助器具基端面48。辅助器具基端面48朝向基端侧。

在基部23的连结部件25a的外周面上设置有朝向内周侧凹陷的卡合槽56。卡合槽56位于比旋转筒35的前端靠前端侧的位置。卡合槽56绕长度轴线c在整周上形成。在辅助器具侧连接部13的第2连接器部件47的内周面上设置有朝向内周侧突出的卡合爪57。在螺旋单元10安装于插入部3上的状态(辅助器具侧连接部13与镜体侧连接部8连接的状态)下,卡合爪57与卡合槽56卡合。由此,限制了螺旋单元10相对于插入部3在沿着长度轴线c的方向上移动。由于限制了螺旋单元10相对于插入部3在沿着长度轴线c的方向上移动,所以防止了在因被传递驱动力而使螺旋单元10以长度轴线c为中心进行旋转的状态下螺旋单元10从插入部3脱离。

在辅助器具侧连接部13上设置有多个(例如6个)第2辊(外辊)51。第2辊51分别经由对应的辊轴(52中的对应的一个)而安装在第1连接器部件46和第2连接器部件47上。在第2连接器部件47中,辊轴52各自的前端与对应的前端侧轴承(53中的对应的一个)连接,在第1连接器部件46中,辊轴52各自的基端与对应的基端侧轴承(55中的对应的一个)连接。第2辊(辅助器具辊)51分别能够以对应的辊轴(52中的对应的一个)为中心进行旋转(能够自转)。并且,通过使螺旋单元10(辅助器具侧连接部13)旋转,而使第2辊51和辊轴52与螺旋单元10一同绕长度轴线c进行旋转。在辅助器具侧连接部13中,第2辊51分别与对应的前端侧轴承(53中的对应的一个)和对应的基端侧轴承(55中的对应的一个)协同动作而形成对应的第2突起(50中的对应的一个)。第2突起(辅助器具突起)50绕长度轴线c彼此分离,第2突起50分别在辅助器具侧连接部13的内周面上向内周侧突出。

在螺旋单元10安装于插入部3的状态(辅助器具侧连接部13与镜体侧连接部8连接的状态)下,第2突起50在沿着长度轴线c的方向上位于与第1突起40大致相同的范围。并且,第2突起50分别绕长度轴线c位于两个第1突起40之间。因此,通过像上述那样向旋转筒35传递驱动力,使旋转筒35和第1辊41绕长度轴线c旋转,而使第1突起40分别经由皮膜37向对应的第2突起(50中的对应的一个)朝向旋转方向作用按压力。由此,螺旋单元10的第2突起50分别从镜体侧连接部8的对应的第1突起(40中的对应的一个)接受驱动力,螺旋单元10绕长度轴线c与旋转筒35和第1辊41一同相对于基部23进行旋转。

螺旋单元10在螺旋翅片12被向内周侧按压的状态下以长度轴线c为中心进行旋转,由此使朝向前端侧或基端侧(沿着长度轴线c的方向的一侧)的推进力作用于插入部3和螺旋单元10。并且,在旋转筒35和螺旋单元10一同旋转的状态下,皮膜37不旋转。

在基部23的连结部件25d上形成有对安装于插入部3的螺旋单元10进行支承的支承面61。通过支承面61来形成插入部3(镜体侧连接部8)的外周面的一部分。支承面61位于比旋转筒35的基端靠基端侧的位置。并且,在连结部件25d中,在支承面61的基端侧设置有凸缘部62。凸缘部62从支承面61向插入部3的外周侧突出。

图3是在螺旋单元10安装于插入部3的状态(辅助器具侧连接部13与镜体侧连接部8连接的状态)下示出了支承面61、凸缘部62以及它们附近的结构的图。如图2和图3所示,凸缘部62具有朝向前端侧的对置面63。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对置面63来形成凸缘部62的前端表面。并且,通过对置面63在支承面61与凸缘部62之间沿插入部3的径向形成阶差。

在螺旋单元10的内周面上,滑动面65从辅助器具基端面48朝向前端侧延伸设置。在螺旋单元10安装于插入部3的状态(辅助器具侧连接部13与镜体侧连接部8连接的状态)下,滑动面65从外周侧与支承面61接触。并且,通过借助驱动力使安装于插入部3上的螺旋单元10像上述那样旋转,而使滑动面65相对于支承面61绕长度轴线c滑动。

并且,在螺旋单元10安装于插入部3的状态下,凸缘部62的对置面63与螺旋单元10的辅助器具基端面48对置。此时,对置面63相对于辅助器具基端面48位于基端侧。在螺旋单元10安装于插入部3的状态下,在对置面63与辅助器具基端面48之间形成有间隙73。即,对置面63以在沿着长度轴线c的方向上具有间隙73的方式与辅助器具基端面48对置。在对置面63与辅助器具基端面48之间绕长度轴线c在整周上形成有间隙73。并且,间隙73从辅助器具基端面48的外周端(对置面63的外周端)沿着插入部3的径向朝向内周侧延伸设置。间隙73在沿着长度轴线c的方向上具有间隙尺寸s1。在某实施例中,间隙尺寸s1为0.1mm以上0.2mm以下。

在螺旋单元10(辅助器具侧连接部13)的外周面上,辅助器具锥面66从辅助器具基端面48朝向前端侧延伸设置。在辅助器具锥面66上,螺旋单元10的外径随着从基端侧朝向前端侧而变大。在某实施例中,在与长度轴线c平行的截面上,辅助器具锥面66相对于沿着长度轴线c的方向所呈的锐角α1为5°以上15°以下。

并且,在辅助器具侧连接部13的外周面上,辅助器具直径均匀面67与辅助器具锥面66的前端侧连续。即,辅助器具直径均匀面67从辅助器具锥面66的前端x1(辅助器具锥面66与辅助器具直径均匀面67的边界位置)朝向前端侧延伸设置。在辅助器具直径均匀面67中,螺旋单元10的外径在沿着长度轴线c的方向上被维持均匀。这里,关于螺旋单元10的外径在沿着长度轴线c的方向上在辅助器具直径均匀面67的全长上均匀的情况,除了螺旋单元10的外径在沿着长度轴线c的方向上在辅助器具直径均匀面67的全长上相同的情况之外,还包含螺旋单元10的外径在沿着长度轴线c的方向上在辅助器具直径均匀面67的全长上仅在规定的变化量以下的微小的范围中变化的情况。例如,关于螺旋单元10的外径在沿着长度轴线c的方向上在辅助器具直径均匀面67的全长上仅在0.5mm以下的微小的范围中变化的情况,可视为螺旋单元10的外径在沿着长度轴线c的方向上在辅助器具直径均匀面67的全长上均匀。

在辅助器具侧连接部13中规定了第2突起(辅助器具突起)50的基端所在的突起基端位置e1。在本实施方式中,辅助器具锥面66的前端x1(辅助器具锥面66与辅助器具直径均匀面67的边界位置)相对于突起基端位置e1(第2突起50)位于基端侧。若对辅助器具锥面66的沿着长度轴线c的方向上的尺寸t1(辅助器具基端面48与辅助器具锥面66的前端x1之间的沿着长度轴线c的方向上的尺寸)进行规定,则将尺寸t1设为5mm以下。

在凸缘部62的对置面63(凸缘部62的前端)处,凸缘部62(插入部3)具有外径(外径半径)r1。并且,在螺旋单元10的辅助器具基端面48(螺旋单元10的基端)处,螺旋单元10具有外径(外径半径)r2。外径r1为与外径r2大致相同的大小。这里,关于对置面63处的凸缘部62的外径r1与辅助器具基端面48处的螺旋单元10的外径r2大致相同的情况,除了外径r1与外径r2为相同的大小的情况之外,还包含因制造时的误差等而在外径r1与外径r2之间产生微小的差的情况。例如,在外径r1与外径r2的差为0.5mm以下的情况下,可视为外径r1与外径r2为大致相同的大小。并且,在辅助器具直径均匀面67处,螺旋单元10具有外径(外径半径)r3,外径r3比外径r1和外径r2大。

通过使对置面63(凸缘部62的前端)处的凸缘部62的外径r1与辅助器具基端面48(辅助器具锥面66的基端)处的螺旋单元10的外径r2大致相同,在螺旋单元10安装于插入部3的状态下,不会在凸缘部62与辅助器具锥面66之间形成阶差。即,在辅助器具侧连接部13与镜体侧连接部8连接的状态下,在辅助器具基端面48与凸缘部62的对置面63对置的部位中,辅助器具锥面66(螺旋单元20的外周面的基端)相对于凸缘部62在插入部3的径向上不具有阶差。

并且,在凸缘部62的外周面上,凸缘直径均匀面71从对置面63的外周端(凸缘部62的前端)朝向基端侧延伸设置。在凸缘直径均匀面71中,凸缘部62的外径在沿着长度轴线c的方向上被维持均匀。这里,关于凸缘部62的外径在沿着长度轴线c的方向上在凸缘直径均匀面71的全长上均匀的情况,除了凸缘部62的外径在沿着长度轴线c的方向上在凸缘直径均匀面71的全长上相同的情况之外,还包含凸缘部62的外径在沿着长度轴线c的方向上在凸缘直径均匀面71的全长上仅在规定的变化量以下的微小的范围中变化的情况。例如,关于凸缘部62的外径在沿着长度轴线c的方向上在凸缘直径均匀面71的全长上仅在0.5mm以下的微小的范围中变化的情况,可视为凸缘部62的外径在沿着长度轴线c的方向上在凸缘直径均匀面71的全长上均匀。

在凸缘部62的外周面上,凸缘锥面72与凸缘直径均匀面71的基端侧连续。即,凸缘锥面72从凸缘直径均匀面71的基端x2(凸缘直径均匀面71与凸缘锥面72的边界位置)朝向基端侧延伸设置。若对凸缘直径均匀面71的沿着长度轴线c的方向上的尺寸t2(对置面63与凸缘直径均匀面的基端x2之间的沿着长度轴线c的方向的尺寸)进行规定,则将尺寸t2设为2mm以下。在凸缘锥面72中,凸缘部62的外径随着从前端侧朝向基端侧而变小。在某实施例中,在与长度轴线c平行的截面上,凸缘锥面72相对于沿着长度轴线c的方向所呈的锐角α2为15°以上25°以下。因此,辅助器具锥面66的锐角α1与凸缘锥面72的锐角α2的差的绝对值为20°以下。基端侧挠性管部22的外周面与凸缘锥面72的基端侧连续。

接着,对作为本实施方式的插入装置的内窥镜装置1的作用和效果进行说明。在使用内窥镜装置1来进行管腔的观察时,将插入部3从前端插入到螺旋单元(辅助器具)10的内部,使螺旋单元10相对于插入部3沿着长度轴线c向基端侧移动。并且,使螺旋单元10移动到辅助器具侧连接部13覆盖镜体侧连接部8的外周侧的位置为止,使辅助器具侧连接部13与镜体侧连接部8连接。由此,螺旋单元(辅助器具)10安装在插入部3上。

当将螺旋单元10安装在插入部3上时,将插入部3和螺旋单元10插入到管腔内。并且,根据操作输入装置(未图示)处的操作输入,驱动电动马达16而像上述那样向螺旋单元10传递驱动力。由此,螺旋单元10以长度轴线c为中心进行旋转。通过使螺旋单元10在螺旋翅片12被管腔壁向内周侧按压的状态下进行旋转,而使朝向前端侧或基端侧(沿着长度轴线c的方向的一侧)的推进力作用于插入部3和螺旋单元10。通过推进力来提高插入部3在管腔内的移动性。另外,在将螺旋单元10从插入部3取下时,解除辅助器具侧连接部13与镜体侧连接部8的连接,使螺旋单元10相对于插入部3向前端侧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螺旋单元10安装于插入部3上的状态下,辅助器具基端面48与凸缘部62的对置面63对置。并且,在螺旋单元10的内周面上,从辅助器具基端面48朝向前端侧形成有滑动面65,通过使安装于插入部3上的螺旋单元10旋转,而使滑动面65相对于支承面61绕长度轴线c滑动。因此,在螺旋单元10在管腔内旋转的状态下,污物只能够通过穿过辅助器具基端面48与对置面63之间的间隙73而侵入到滑动面65与镜体侧连接部8的支承面61之间。因此,污物不容易侵入到滑动面65与支承面61之间。

并且,在辅助器具侧连接部13与镜体侧连接部8连接的状态下,在辅助器具基端面48与凸缘部62的对置面63对置的部位中,辅助器具锥面66相对于凸缘部62在插入部3的径向上不具有阶差。由于在辅助器具锥面66与凸缘部62之间未形成有阶差,所以在辅助器具基端面48与凸缘部62的对置面63对置的部位及其附近不容易堆积污物。由此,污物更不容易侵入到滑动面65与支承面61之间。

由于防止了污物侵入到滑动面65与支承面61之间,因而在螺旋单元10相对于基部23绕长度轴线c旋转的状态下,滑动面65相对于支承面61绕长度轴线c适当地滑动。因此,能够使螺旋单元10相对于基部23适当地旋转,确保螺旋单元10绕长度轴线c的旋转性能。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螺旋单元10安装于插入部3上的状态下,在沿着长度轴线c的方向上在凸缘部62的对置面63与辅助器具基端面48之间形成有间隙73,间隙73具有一定程度的大小的间隙尺寸s1。因此,即使污物侵入到对置面63与辅助器具基端面48之间,也不会阻碍螺旋单元10相对于基部23的旋转。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螺旋单元10的外周面上,辅助器具锥面66从辅助器具基端面48朝向前端侧延伸设置。由于设置了辅助器具锥面66,因而在辅助器具基端面48与凸缘部62的对置面63对置的部位及其附近更不容易堆积污物。并且,通过使辅助器具锥面66相对于沿着长度轴线c的方向所呈的锐角α1为凸缘锥面72的锐角α2以下,而在辅助器具基端面48与凸缘部62的对置面63对置的部位及其附近更不容易堆积污物。

辅助器具锥面66的前端x1相对于突起基端位置e1(第2突起50)位于基端侧。因此,辅助器具锥面66的沿着长度轴线c的方向上的尺寸t1较小。由于辅助器具锥面66的沿着长度轴线c的方向上的尺寸t1较小,所以在螺旋单元10的比辅助器具锥面66靠前端侧的部位中,容易实现外径的小径化。通过使螺旋单元10的外径变小,而使插入部3和螺旋单元10在管腔内容易移动。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凸缘部62中凸缘锥面72与凸缘直径均匀面71的基端侧连续。通过设置有凸缘锥面72而使插入部3的外表面在凸缘部62与基端侧挠性管部22之间无阶差地圆滑地连续。由于插入部3的外表面在凸缘部62(镜体侧连接部8)与基端侧挠性管部22之间圆滑地连续,因而插入部3和螺旋单元10在管腔内容易移动。

(第2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4和图5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第2实施方式是按照以下的方式对第1实施方式的结构进行变形而得到的。另外,对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的标号而省略其说明。

图4是以与长度轴线c平行的截面来示出螺旋单元10的辅助器具侧连接部13的结构的图,图5是在螺旋单元10安装于插入部3上的状态(辅助器具侧连接部13与镜体侧连接部8连接的状态)下示出了支承面61、凸缘部62以及它们附近的结构的图。如图4和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螺旋单元(辅助器具)10的外周面上,取代辅助器具锥面66,辅助器具直径均匀面75从辅助器具基端面48(螺旋单元20的基端)朝向前端侧延伸设置。

在辅助器具直径均匀面75中,螺旋单元10的外径在沿着长度轴线c的方向上被维持均匀。这里,关于螺旋单元10的外径在沿着长度轴线c的方向上在辅助器具直径均匀面75的全长上均匀的情况,除了螺旋单元10的外径在沿着长度轴线c的方向上在辅助器具直径均匀面75的全长上相同的情况之外,还包含螺旋单元10的外径在沿着长度轴线c的方向上在辅助器具直径均匀面75的全长上仅在规定的变化量以下的微小的范围中变化的情况。例如,关于螺旋单元10的外径在沿着长度轴线c的方向上在辅助器具直径均匀面75的全长上仅在0.5mm以下的微小的范围中变化的情况,可视为螺旋单元10的外径在沿着长度轴线c的方向上在辅助器具直径均匀面75的全长上均匀。

在本实施方式中,辅助器具直径均匀面75的前端x3相对于第2突起(辅助器具突起)50的基端所在的突起基端位置e1位于前端侧。另外,辅助器具直径均匀面75只要朝向前端侧至少延伸设置到第2突起(辅助器具突起)50的基端(突起基端位置e1)即可。并且,在比第2突起50的基端靠前端侧的部位中,螺旋单元20的外周面处的螺旋单元20的外径可以在沿着长度轴线c的方向上均匀,也可以在沿着长度轴线c的方向上不均匀。

并且,辅助器具直径均匀面75处的螺旋单元20的外径(外径半径)r4与凸缘部62的对置面63(凸缘部62的前端)处的凸缘部62(插入部3)的外径(外径半径)r1为大致相同的大小。这里,关于对置面63处的凸缘部62的外径r1与辅助器具直径均匀面75处的螺旋单元10的外径r4大致相同的情况,除了外径r1与外径r4为相同的大小的情况之外,还包含因制造时的误差等而在外径r1与外径r4之间产生微小的差的情况。例如,关于辅助器具直径均匀面75处的螺旋单元20的外径r4相对于对置面63处的凸缘部62的外径r1不会变化0.5mm以上而在沿着长度轴线c的方向上被维持均匀的情况,可视为外径r1与外径r4为大致相同的大小。

由于辅助器具直径均匀面75(螺旋单元10的基端)处的螺旋单元10的外径r4与对置面63(凸缘部62的前端)处的凸缘部62的外径r1大致相同,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螺旋单元10安装于插入部3的状态下,也不会在凸缘部62与辅助器具直径均匀面75之间形成阶差。即,在辅助器具侧连接部13与镜体侧连接部8连接的状态下,在辅助器具基端面48与凸缘部62的对置面63对置的部位中,辅助器具直径均匀面75(螺旋单元20的外周面的基端)相对于凸缘部62在插入部3的径向上不具有阶差。

由于采用了上述那样的结构,所以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安装于插入部3上的螺旋单元10在管腔内绕长度轴线c旋转的状态下,污物也只能够通过穿过辅助器具基端面48与对置面63之间的间隙73而侵入到滑动面65与镜体侧连接部8的支承面61之间。由于在辅助器具直径均匀面75与凸缘部62之间未形成有阶差,所以在辅助器具基端面48与凸缘部62的对置面63对置的部位及其附近不容易堆积污物。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污物也不容易侵入到滑动面65与支承面61之间,在螺旋单元10相对于基部23绕长度轴线c旋转的状态下,滑动面65相对于支承面61绕长度轴线c适当地滑动。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也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能够使螺旋单元10相对于基部23适当地旋转,确保螺旋单元10绕长度轴线c的旋转性能。

(变形例)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等中,凸缘部62具有凸缘直径均匀面71和凸缘锥面72,但并不仅限于此。例如,在某变形例中,也可以使凸缘直径均匀面71在沿着长度轴线c的方向上从凸缘部62的前端(对置面63)延伸设置到基端,而不设置凸缘锥面72。并且,在其他的变形例中,也可以使凸缘锥面72在沿着长度轴线c的方向上从凸缘部62的前端(对置面63)延伸设置到基端,而不设置凸缘直径均匀面71。在该情况下,在凸缘锥面72中,凸缘部62的外径也随着从前端侧朝向基端侧而变小。并且,在这些变形例的各个变形例中,在螺旋单元10安装于插入部3的状态下,辅助器具基端面48都相对于对置的凸缘部62的对置面63具有间隙73。并且,在这些变形例的各个变形例中,在辅助器具基端面48与凸缘部62的对置面63对置的部位中,螺旋单元10的基端(辅助器具锥面66或辅助器具直径均匀面75)都相对于凸缘部62在插入部3的径向上不具有阶差。

并且,第1突起(镜体突起)40的个数和第2突起(辅助器具突起)50的个数并不仅限于上述的多个。在某变形例中,可以仅设置一个第1突起40,也可以仅设置一个第2突起50。

并且,在某变形例中,也可以不设置将旋转筒(35)和第1辊(41)的外周侧覆盖的皮膜(37)。在该情况下,通过使旋转筒(35)以长度轴线(c)为中心进行旋转,而使第1突起(40)分别与对应的第2突起(50中的对应的一个)接触。由此,分别从第1突起(40)向对应的第2突起(50中的对应的一个)朝向旋转筒(35)和第1辊(41)的旋转方向作用有按压力,使螺旋单元(10)绕长度轴线(c)进行旋转。

并且,在某变形例中,也可以不在镜体侧连接部(8)上设置第1突起(40),不在辅助器具侧连接部(13)上设置第2突起(50)。在该情况下,例如,在镜体侧连接部(8)上设置旋转筒(35),在旋转筒(35)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多边形外周面,该多边形外周面的与长度轴线(c)垂直的截面为多边形。并且,在螺旋单元(10)的辅助器具侧连接部(13)的内周面上形成有多边形内周面,该多边形内周面的与长度轴线(c)垂直的截面为与多边形外周面对应的多边形。通过使多边形内周面与多边形外周面卡合,而使辅助器具侧连接部(13)与镜体侧连接部(8)连接,将螺旋单元(10)安装在插入部(3)上。并且,通过在螺旋单元(10)安装于插入部(3)上的状态下使旋转筒(35)旋转,而从旋转筒(35)的多边形外周面通过多边形内周面向螺旋单元(10)传递驱动力,使螺旋单元(10)绕长度轴线(c)进行旋转。

并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等中,作为安装在插入部(3)上的辅助器具以螺旋单元(10)为例进行说明,但辅助器具并不仅限于螺旋单元(20)。并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等中,作为插入设备以内窥镜(2)为例进行说明,但插入设备并不仅限于内窥镜(2)。例如,在使用机械手来作为插入设备的插入手术系统中,也可以应用上述的结构。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等中,具有:插入部(3),其沿着插入装置(1)的长度轴线(c)延伸设置;以及辅助器具(10),其以从外周侧覆盖插入部(3)的状态被安装在插入部(3)上,因被传递驱动力而以长度轴线(c)为中心进行旋转。辅助器具(10)的基端由辅助器具基端面(48)形成,在插入部(3)的外周面上设置有对辅助器具(10)进行支承的支承面(61)。在辅助器具(10)的内周面上,滑动面(65)从辅助器具基端面(48)朝向前端侧延伸设置,通过使安装于插入部(3)上的辅助器具(10)以长度轴线(c)为中心进行旋转,而使滑动面(65)相对于支承面(61)绕长度轴线(c)滑动。在插入部(3)中,在支承面(61)的基端侧设置有从支承面(61)向外周侧突出的凸缘部(62),凸缘部(62)具有对置面(63),该对置面(63)在辅助器具(10)安装于插入部(3)上的状态下相对于辅助器具基端面(48)在沿着长度轴线(c)的方向上具有间隙(73)地对置。并且,在辅助器具(10)安装于插入部(3)上的状态下,在辅助器具基端面(48)与凸缘部(62)的对置面(63)对置的部位,辅助器具(10)的外周面的基端相对于凸缘部(62)不具有阶差。

只要满足上述的结构,就可以对上述的实施方式等进行适当变更,也可以适当地使上述的实施方式等部分地组合。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等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仅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等,当然能够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情况下进行各种变形。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