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性物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035184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吸收性物品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生理用卫生巾、卫生护垫、失禁垫等吸收性物品,更详细而言,涉及具备在上层片和下层片之间配置高吸水性聚合物而得到的吸收体的吸收性物品。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作为所述吸收性物品,已知的是在聚乙烯片或聚乙烯片层压无纺布等不透液性背面片和无纺布或透液性塑料片等透液性正面片之间存在具备吸收并保持体液功能的吸收体的吸收性物品。

对于这种吸收性物品也反复进行了许多的改良,作为所述吸收体,提出了具有在2层的片间配置高吸水性聚合物而得到的结构的吸收体。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吸收性片材料,在片剖面为波形且成形有多个沟状结构的第1片材料的沟状结构内填充高吸收性聚合物以使其成为20g/m2~200g/m2,在填充有所述高吸收性聚合物的第1片材料的各沟状结构的波形的顶点粘合有第2片材料。

另外,在下述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吸收性物品,其为具有顶层片、背层片以及设置在它们之间的吸收性层叠体的吸收性物品,所述吸收性层叠体从顶层片侧开始依次具有:上侧片状吸收层、纤维集合层和下侧片状吸收层,所述纤维集合层具有纸浆纤维,所述上侧片状吸收层和所述下侧片状吸收层分别在无纺布片间具有吸水性树脂但不具有纸浆纤维,所述上侧片状吸收层和所述下侧片状吸收层分别在无纺布片间具有配置有吸收性树脂的多个吸水性树脂存在区域和与所述吸水性树脂存在区域邻接的吸水性树脂非存在区域,在所述吸水性树脂非存在区域中无纺布彼此接合而形成密封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29938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许第5318747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与包含纸浆等吸水性的纤维集合体的吸收体相比,具有在2层片间配置有高吸水性聚合物的结构的吸收体在能够薄型化这一方面具有特征。但是,高吸水性聚合物与纸浆相比,吸水速度慢、体液的扩散性也差,因此被指出了在一次排出大量体液的情况下,体液不能够被快速吸收,而且体液集中在恒定的部分而以溢流方式发生泄漏的问题。

对于这点,在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吸收性片材料中,在多个沟状结构中填充有高吸水性聚合物,因此在片的几乎整个面的范围内配置有大致均等量的高吸水性聚合物,在排出大量体液的情况下,体液不能被高吸水性聚合物快速吸收,产生泄漏的可能性高。

另一方面,在上述专利文献2记载的吸收性物品中,通过设置吸水性树脂非存在区域,体液透过该吸水性树脂非存在区域而被下层的纤维集合层吸收,不过并没有得到由片状吸收层本身就能够高效吸收体液的结构。

因此本发明的主要课题在于,在具备在上层片和下层片之间配置有高吸水性聚合物的吸收体的吸收性物品中,提供能够提高体液的扩散性且能够快速吸收体液的吸收性物品。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作为项1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吸收性物品,其包含在配置于肌肤侧的上层片和配置于非肌肤侧的下层片之间配置有高吸水性聚合物的吸收体,

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片中,分别设置有多个向肌肤侧鼓起的形成所述高吸水性聚合物填充用的第1空间部的第1突出部、以及向肌肤侧鼓起的形成所述高吸水性聚合物填充用的第2空间部的第2突出部,所述第2空间部比所述第1空间部容积小;填充于所述第2空间部的所述高吸水性聚合物的每单位面积的重量比填充于所述第1空间部的所述高吸水性聚合物的每单位面积的重量小。

根据上述项1所述的发明为一种吸收性物品,其包含在配置于肌肤侧的上层片和配置于非肌肤侧的下层片之间配置有高吸水性聚合物的吸收体。所述上层片中分别设置有多个:向肌肤侧鼓起的形成高吸水性聚合物填充用的第1空间部的第1突出部、以及向肌肤侧鼓起的形成高吸水性聚合物填充用的第2空间部的第2突出部,所述第2空间部比所述第1空间部容积小。因此,体液易于沿着所述第1突出部和第2突出部的边界部分扩散,利用宽阔区域的高吸水性聚合物而使体液被快速吸收。

进一步地,由于第2突出部内部的第2空间部的容积小于第1突出部内部的第1空间部,因此在第1突出部和第2突出部的平面形状相同的情况下第2突出部向肌肤侧的鼓起高度变低,因此体液易于沿着该高度低的第2突出部扩散。另外,在使第2突出部的平面形状小于第1突出部的情况下,体液易于沿着该平面形状小的第2突出部扩散。由此,体液易于沿着由相对小的容积形成的第2突出部扩散,因此利用宽阔区域的高吸水性聚合物而使体液被快速吸收。

另外,使填充于第2空间部的高吸水性聚合物的每单位面积的重量比填充于第1空间部的高吸水性聚合物的每单位面积的重量小,以使得沿着所述第2突出部的体液的扩散不降低。由此,沿着第2突出部的体液的扩散变得良好,能够消除因体液集中于恒定的部分而导致溢流这样的泄漏。

作为项2的本发明,提供如项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在所述第2突出部的周围配置有所述第1突出部,而且在相邻的所述第2突出部之间设置有不存在所述第1突出部的部分。

在上述项2所述的发明中,由于在所述第2突出部的周围配置有所述第1突出部,而且在相邻的第2突出部之间设置有不存在第1突出部的部分,因此通过该不存在第1突出部的部分,体液易于沿着相邻的所述第2突出部扩散,并且体液被填充于所述第2突出部的高吸水性聚合物快速吸收。

作为项3的本发明,提供如项1、2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通过使所述第2突出部向肌肤侧鼓起的高度小于所述第1突出部向肌肤侧鼓起的高度,或者使所述第2突出部的平面形状的面积小于第1突出部的平面形状的面积,或者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使所述第2空间部的容积小于所述第1空间部的容积。

在上述项3所述的发明中,对于使所述第2空间部的容积小于第1空间部的容积的手段进行了规定。具体而言,通过使所述第2突出部向肌肤侧鼓起的高度小于所述第1突出部向肌肤侧鼓起的高度,或者使所述第2突出部的平面形状的面积小于第1突出部的平面形状的面积,或者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相对地使空间部的容积减小。

作为项4的本发明,提供如项1~3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填充于所述第1空间部的所述高吸水性聚合物的每单位面积的重量为50g/m2~300g/m2,而且填充于所述第2空间部的所述高吸水性聚合物的每单位面积的重量为20g/m2~150g/m2

在上述项4所述的发明中,对于填充于第1空间部的高吸水性聚合物的每单位面积的重量以及填充于第2空间部的高吸水性聚合物的每单位面积的重量进行了具体的规定。

作为项5的本发明,提供如项1~4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所述第1空间部和第2空间部的容积比为第1空间部:第2空间部=2~10:1。

在上述项5所述的发明中,对于第1空间部和第2空间部的容积比进行了具体的规定。

作为项6的本发明,提供如项1~5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所述第1突出部和第2突出部交替配置成格子状。

在上述项6所述的发明中,由于所述第1突出部和第2突出部交替配置成格子状,因此第2突出部的前后左右被第1突出部包围,而且在倾斜方向上相邻的第2突出部彼此连续地配置。由此,体液易于沿着相邻的第2突出部在倾斜的方向上扩散。

作为项7的本发明,提供如项1~5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平面形状包含圆形或楕圆形的所述第1突出部被配置成格子状,而且由所述第1突出部四角围成的区域作为所述第2突出部。

在上述项7所述的发明中,将平面形状包含圆形或楕圆形的第1突出部配置成格子状,将由该第1突出部四角围成的区域、即通过四角的第1突出部的四分之一圆部分而将周围进行划分而得到的区域作为所述第2突出部。由此,第2突出部内部的第2空间部以相对小的容积形成,并且体液易于沿着第2空间部扩散。

作为项8的本发明,提供如项1~7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所述第1突出部和第2突出部的外周分别设为与所述下层片的接合部,而且相邻的所述第1突出部或第2突出部的所述接合部被连续地设置。

在上述项8所述的发明中,在所述第1突出部和第2突出部的外周设置与所述下层片的接合部,而且相邻的所述第1突出部或第2突出部的接合部被连续地设置。由此,产生沿着所述接合部的体液的流动,能够提高体液的扩散性。需要说明的是,“相邻的所述第1突出部或第2突出部的所述接合部被连续地设置”是指,第1突出部彼此、第2突出部彼此或者在第1突出部和第2突出部的外周形成的相邻接合部彼此的一部分重叠或连接,在该连接的部分中接合部彼此的肌肤侧面的高度形成为基本相同。

作为项9的本发明,提供如项1~8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在所述吸收体的非肌肤侧或肌肤侧配置有包含吸水性的纤维集合体的纤维集合体层。

在上述项9所述的发明中,通过组合所述吸收体和纤维集合体层,进一步提高了体液吸收性。

发明效果

如上所详细说明,根据本发明,能够提高体液的扩散性,而且能够快速吸收体液。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生理用卫生巾1的局部剖视展开图。

图2为图1的ii-ii线处的向视图。

图3中,(a)为吸收体4的俯视图、(b)为(a)的b-b线处的向视图。

图4为示出吸收体4的制造装置20的侧面图。

图5(a)~(d)为示出吸收体4的制造步骤的剖面图。

图6为示出连续的吸收体4、4的裁剪位置的俯视图。

图7示出其他方式例的吸收体4。(a)为俯视图、(b)为(a)的b-b线处的向视图、(c)为(a)的c-c线处的向视图。

图8为其他方式例的生理用卫生巾1的剖面图(之1)。

图9为其他方式例的生理用卫生巾1的剖面图(之2)。

图10为其他方式例的吸收体4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进行详述。

(生理用卫生巾1的基本构成)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的生理用卫生巾1由包含聚乙烯片、聚丙烯片等的不透液性背面片2,使经血、白带等快速透过的透液性正面片3,存在于这两个片2、3间的具有在2层的片间配置有高吸水性聚合物的结构的吸收体4,以及在正面两侧部分别沿着长度方向配设的侧方无纺布7、7构成。另外,在所述吸收体4的周围,在该卫生巾长度方向的前后端边缘部,所述不透液性背面片2、透液性正面片3的外边缘部利用热熔胶等粘合剂、热封等粘合手段来接合,而且在该两侧边缘部,与吸收体4的侧边缘相比向侧方延伸出来的所述不透液性背面片2和所述侧方无纺布7利用热熔胶等粘合剂、热封等粘合手段来接合,在外周形成了不存在吸收体4的外周折翼部。

以下,进一步对于所述生理用卫生巾1的结构进行详述。所述不透液性背面片2可以使用聚乙烯、聚丙烯等烯烃类树脂片等至少具有阻水性的片材,除此以外也可以使用在聚乙烯片等上层叠无纺布而得的层压无纺布,进一步地可以在隔着防水膜而确保实质上不透液性的基础上使用无纺布片(这种情况下由防水膜和无纺布构成不透液性背面片)等。近年来从防止闷湿的观点出发存在使用具有透湿性的背面片的倾向。该阻水/透湿性片材为在将无机填充剂熔融混炼至聚乙烯、聚丙烯等烯烃类树脂中而成形为片之后,通过在单轴或双轴方向上拉伸而得到的微多孔片。

接着,所述透液性正面片3适合使用有孔或无孔的无纺布、多孔性塑料片等。作为构成无纺布的原材料纤维,例如除了聚乙烯或聚丙烯等烯烃类、聚酯类、聚酰胺类等合成纤维以外,还可以使用人造丝、铜氨纤维(cupra)等再生纤维、棉等天然纤维,可以使用利用水刺法、纺粘法、热粘合法、熔喷法、针刺法等适当的加工方法而得到的无纺布。在这些加工法之中,水刺法在柔软性方面优良,纺粘法在富于悬垂性方面优良,热粘合法和通气(airthrough)法在松散性且压缩复原性高方面优良。在如后段所述的吸收体4的上层片10构成肌肤抵接面层的情况下,也可以不设置所述透液性正面片3。

存在于所述不透液性背面片2和透液性正面片3之间的吸收体4具有在配置于肌肤侧的上层片10和配置于非肌肤侧的下层片11之间配置有高吸水性聚合物12的结构。

作为所述上层片10,可以使用有孔或无孔的无纺布、多孔性塑料片。作为构成无纺布的原材料纤维,与所述透液性正面片3同样,例如除了聚乙烯或聚丙烯等烯烃类、聚酯类、聚酰胺类等合成纤维以外,还可以为人造丝、铜氨纤维等再生纤维、棉等天然纤维。虽然所述无纺布的加工方法影响不大,但是为了防止高吸水性聚合物12的脱落,优选为纺粘法、熔喷法、针刺法等所得制品的纤维密度变大的加工方法。优选地,为了防止高吸水性聚合物12的脱落,所述多孔性塑料片的开孔直径小于高吸水性聚合物12的外形。另外,如后段的详述,由于上层片10进行了规定的凹凸加工,因此优选包含具有热塑性的原材料。

作为所述下层片11,除了有孔或无孔的无纺布、多孔性塑料片以外,还能够使用具有阻水性的片材。与所述上层片10同样,虽然无纺布的加工方法影响不大,但是为了防止高吸水性聚合物12的脱落,优选为纺粘法、熔喷法、针刺法等所得制品的纤维密度变大的加工方法。优选地,为了防止高吸水性聚合物12的脱落,所述多孔性塑料片的开孔直径小于高吸水性聚合物12的外形。作为所述阻水性的片材,可以使用与所述不透液性背面片2同样的原材料。

作为所述高吸水性聚合物12,例如可以列举:聚丙烯酸盐交联物、自交联的聚丙烯酸盐、丙烯酸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交联物的皂化物、异丁烯/马来酸酐共聚物交联物、聚磺酸盐交联物,使聚氧化乙烯、聚丙烯酰胺等水溶胀性聚合物部分交联而得到的聚合物等。在这些之中,吸水量、吸水速度优良的丙烯酸或丙烯酸盐类是适合的。对于具有所述吸水性能的高吸水性聚合物而言,在制造工序中,通过调节交联密度和交联密度梯度,能够调节吸水力和吸水速度。

另一方面,在本生理用卫生巾1的正面侧的两侧部分别设置沿着长度方向且跨越卫生巾1的几乎全长的侧方无纺布7、7,该侧方无纺布7、7的一部分在侧方延伸,并且与同样在侧方延伸的不透液性背面片2的一部分来形成翼状折翼w、w。

作为所述侧方无纺布7,从重视的功能的方面出发,可以使用斥水处理无纺布或亲水处理无纺布。例如,如果重视防止经血、白带等浸透、或者重视提高肌肤触感等功能,则期望使用涂布有硅类、石蜡类、烷基氯化铬(alkylchromicchloride)类斥水剂等的斥水处理无纺布。另外,如果重视所述翼状折翼w、w中的经血等的吸收性,则期望使用通过在合成纤维制造过程中使具有亲水基的化合物、例如聚乙二醇的氧化产物等共存并聚合的方法,通过利用氯化锡等金属盐进行处理使表面部分地溶解而得到多孔性、且使金属的氢氧化物沉积的方法等来使合成纤维具有溶胀或多孔性,利用毛细管现象赋予亲水性而得的亲水处理无纺布。

对于所述侧方无纺布7的内侧而言,如图2所示,将所述侧方无纺布7大致折叠为双层,并在该双层片内部,在其高度方向中间部配置有两端或长度方向上的适当位置被固定的1个或多个、在图示例中为2个的丝状弹性伸缩构件8、8,形成利用其收缩力将所述双层片部分朝向肌肤侧竖立起来而得的立体褶子bs、bs。

(关于吸收体4)

以下,对于所述吸收体4详细地进行说明。如图1~图3所示,所述吸收体4具有:在配置于肌肤侧(透液性正面片3侧)的上层片10和配置于非肌肤侧(不透液性背面片2侧)的下层片11之间配置有高吸水性聚合物12的结构。

所述上层片10中,分别设置有多个:向肌肤侧鼓起的形成所述高吸水性聚合物12的填充用的第1空间部13的第1突出部14、以及向肌肤侧鼓起的形成所述高吸水性聚合物12的填充用的第2空间部15的第2突出部16,所述第2空间部15比所述第1空间部13容积小。所述上层片10形成为凹凸形状,其中形成了向肌肤侧鼓起的多个所述第1突出部14、14…和第2突出部16、16…。另一方面,所述下层片11形成为平坦的平面状。因此,以在所述上层片10的非肌肤侧层叠了所述下层片11的状态下,在所述上层片10和下层片11之间,在所述第1突出部14的内部形成了所述第1空间部13,在所述第2突出部16的内部形成了所述第2空间部15。在这些第1空间部13和第2空间部15中分别收容有规定量的高吸水性聚合物12。

所述第2空间部15以比第1空间部13小的容积形成。所述第1空间部13的容积为由向肌肤侧鼓起的第1突出部14内部的上层片10和下层片11划定的空间的容积。另外,所述第2空间部15的容积为由向肌肤侧鼓起的第2突出部16内部的上层片10和下层片11划定的空间的容积。为了使第2空间部15成为比第1空间部13小的容积,在如图3(a)所示由相同的平面形状(面积)形成第1突出部14和第2突出部16的情况下,如图3(b)所示,使第2突出部16向肌肤侧鼓起的高度小于第1突出部14向肌肤侧鼓起的高度即可。另一方面,在第2突出部16以比第1突出部14小的平面形状(面积)形成的情况下,通过使第1突出部14和第2突出部16的向肌肤侧鼓起的高度相同或使第2突出部16相对较低,可以使第2空间部15的容积小于第1空间部13的容积(参照图7)。

将填充于所述第2空间部15的高吸水性聚合物12的每单位面积的重量设定为比填充于所述第1空间部13的高吸水性聚合物12的每单位面积的重量小。即,在第2空间部15中,收容了与第1空间部13相比相对少量的高吸水性聚合物12。具体而言,填充于第1空间部13的高吸水性聚合物12的重量可设定为50g/m2~300g/m2、优选设定为100g/m2~200g/m2,填充于第2空间部15的高吸水性聚合物12的重量可设定为20g/m2~150g/m2、优选设定为30g/m2~100g/m2

由此,在所述吸收体4中,形成了内部的容积不同的多个第1突出部14和第2突出部16,因此体液易于沿着这些第1突出部14和第2突出部16的边界部分扩散,利用宽阔区域的高吸水性聚合物12而使体液被快速吸收。另外,由于使所述第2空间部15形成为比第1空间部13小的容积,而且使填充于第2空间部15的高吸水性聚合物12的每单位面积的重量比填充于第1空间部13的高吸水性聚合物12的每单位面积的重量小,因此如果第1突出部14和第2突出部16的平面形状相同,则第2突出部16的向肌肤侧的鼓起高度变低,因此体液易于沿着该高度低的第2突出部16扩散。另外,在使第2突出部16的平面形状比第1突出部14小的情况下,体液易于沿着该平面形状小的第2突出部16扩散。如此,体液易于沿着相对小容积的第2突出部16扩散,因此利用宽阔区域的高吸水性聚合物12而使体液被快速吸收。

所述第1空间部13和第2空间部15的容积比具体而言优选为第1空间部13:第2空间部15=2~10:1。即,第2空间部15的容积相对于第1空间部13的容积可设为约1/2~约1/10。由此,第2空间部15成为相对于第1空间部13充分小的容积,易于产生沿着第2突出部16的体液的扩散。

填充于所述第1空间部13和第2空间部15的高吸水性聚合物12的填充率(收容的高吸水性聚合物12的容积相对于各空间部13、15的容积的比例)优选为约10%以上且约70%以下。当填充率低于10%时,高吸水性聚合物12和体液的接触机会小,不能够快速吸收体液,并且当填充率高于70%时,在吸水而溶胀时存在因空间部过度溶胀而产生体液的回流的担忧。第1空间部13和第2空间部15的填充率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例如,为了实现第2空间部15中的体液的快速吸收、并且确保第1空间部13中的充分的吸收容量,可以将第2空间部15的填充率设定为小于第1空间部13的填充率。

如图3所示,所述第1突出部14和第2突出部16各自的平面形状形成为正方形或长方形,并且各自交替配置成格子状,作为整体,可以以成为方格花纹的形式配置。由此,体液沿着第2突出部16而在倾斜方向上扩散。

如图3所示,所述第1突出部14和第2突出部16的剖面形状可以为表面基本平坦的矩形剖面,也可以为向肌肤侧鼓起成半球状的曲线状剖面、向肌肤侧形成直线状的斜面的锥体状剖面(参照图7)。另外,第1突出部14和第2突出部16的剖面形状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第1突出部14优选以顶部平坦的剖面形状形成,以使得能够在第1空间部13内收容更多的高吸水性聚合物12,第2突出部16优选以顶部变细的锥体状剖面形成,因为在第2空间部15内收容的高吸水性聚合物12的量相对较少。

优选在所述第2突出部16的周围配置多个第1突出部14、14…,并且在相邻的所述第2突出部16、16间设置不存在所述第1突出部14的部分。即,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一个第2突出部16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邻接地配置第1突出部14、14…,而且在倾斜的方向上邻接地配置第2突出部16,在相邻的第2突出部16、16之间,设置有不存在所述第1突出部14的部分。由此,体液易于通过该不存在第1突出部14的部分并沿着相邻的第2突出部16、16在倾斜方向上扩散。

所述第1突出部14和第2突出部16的外周分别形成与下层片11的接合部17。该接合部17以包围所述第1突出部14和第2突出部16的外周的方式设置,在周方向上连续地或间断地接合上层片10和下层片11。作为所述接合部17,可以使用热封、超声波、粘合剂等公知的接合手段,然而在粘合剂的情况下,由于高吸水性聚合物12进入上层片10和下层片11的接合部中而使接合强度有可能降低,因此不十分优选,优选使用热封、超声波。

设置在所述第1突出部14和第2突出部16的外周的所述接合部17,优选以相邻的接合部17、17…连续地设置的方式形成。由此,体液易于沿着接合部17而流动,体液的扩散性提高。在图3(a)所示的例子中,设置有遍及吸收体4的几乎整个面而连续的格子状的接合部17。需要说明的是,在该接合部17中,由于上层片10被压实,或涂布有非透水性的粘合剂,因此浸透体液的效果极低,体液的扩散性优良,如此扩散的体液浸透更宽范围的第1突出部14或第2突出部16,被内部的高吸水性聚合物12快速吸收。

对于所述第1突出部14和第2突出部16而言,为了防止收容在内部的高吸水性聚合物12从端部边缘脱落,优选在未达到上层片10和下层片11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的端部的中间区域中形成。在上层片10和下层片11的边缘部中,比第1突出部14和第2突出部16的接合部17更外边缘的上层片10和下层片11可以彼此不接合,但为了防止在生理用卫生巾的制造时、使用时收容在内部的高吸水性聚合物12的脱出,优选将这些上层片10和下层片11通过粘合剂、热封、超声波等接合手段来接合。

如图4和图5所示,为了制造所述吸收体4,优选使用如下的制造装置20,其中使上层片10通过排列有与所述第1突出部14对应的多个凸状部21a、21a…和与所述第2突出部16对应的多个凸状部21b、21b…的第1压花辊21和排列有与所述凸状部21a对应的多个凹状部22a、22a…和与所述凸状部21b对应的多个凹状部22b、22b的第2压花辊22之间,从而利用所述凸状部21a和凹状部22a的咬合形成所述第1突出部14,并利用所述凸状部21b和凹状部22b的咬合形成所述第2突出部16。

然后,将高吸水性聚合物12散布在配置有所述上层片10的所述第2压花辊22的表面上,使高吸水性聚合物12收容在凹部中,而且在第2压花辊22和平辊23之间使从其他路径运送的下层片11以层叠的状态通过,从而使上层片10和下层片11接合并一体化。对于它们的接合,可以将热熔胶粘合剂等预先涂布在与所述第2压花辊22的凸部对应的上层片10的外表面,使其与下层片11粘合,或者在与所述平辊23咬合时通过对所述第2压花辊22的凸部进行加热或超声波辐射,使所述上层片10和下层片11熔接。

通过在所述第2压花辊22的凹状部22a、22b的底部设置吸引口,易于在压花时吸引上层片10并进行压花,而且在高吸水性聚合物12的散布时可以通过吸引来防止聚合物的落下。另外,在散布高吸水性聚合物12后,用刮刀等使表面变均匀,从而可以对收容在第1空间部13和第2空间部15中的高吸水性聚合物12的量进行调节。

然后,如图6所示,在未设置第1突出部14和第2突出部16的上层片10和下层片11的接合部,裁剪在长度方向上连续的吸收体4、4…。

接着,对于所述吸收体4的变形例进行说明。为了使第2空间部15的容积小于第1空间部13的容积,如图3所示,在以相同的平面形状(面积)形成第1突出部14和第2突出部16的条件下,使第2突出部16向肌肤侧鼓起的高度小于第1突出部14向肌肤侧鼓起的高度,或者如图7所示,在使第2突出部16的平面形状的面积小于第1突出部14的平面形状的面积而形成的条件下,可以使第1突出部14和第2突出部16向肌肤侧鼓起的高度相同,或者使第2突出部16的高度相对较小而形成。

在图7所示的例子中,平面形状包含圆形或楕圆形,在图示的例子中,包含在卫生巾长度方向上长的楕圆形的第1突出部14被配置成格子状,由所述第1突出部14、14…四角围成的区域作为第2突出部16。优选的是,所述第1突出部14的剖面形状如图7(b)所示形成为半球状,所述第2突出部16的剖面形状如图7(c)所示形成为锥体状。由此,体液易于沿着所述第2突出部16扩散。

在以图7的方式配置第1突出部14和第2突出部16的情况下,优选如(a)所示,所述第1突出部14的平面形状形成为在卫生巾长度方向上长的楕圆形。由此,由该第1突出部14四角围成的第2突出部16以在卫生巾长度方向上长的平面形状形成,因此能够使体液沿着第2突出部16在卫生巾长度方向上扩散,能够防止体液的侧漏。

所述吸收体4可以如图2所示单独存在于透液性正面片3和不透液性背面片2之间,也可以如图8和图9所示,以与包含配置于所述吸收体4的非肌肤侧或肌肤侧的纸浆等吸水性的纤维集合体的纤维集合体层18形成层叠体的方式存在。所述纤维集合体层18至少由吸水性的纤维集合体构成,也可以混入高吸水性聚合物。

图8中,将纤维集合体层18配置于吸收体4的非肌肤侧,使这些吸收体4和纤维集合体层18的层叠体存在于透液性正面片3和不透液性背面片2之间。由此,透过了上层的吸收体4的体液被下层的纤维集合体层18吸收和保持。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构成吸收体4的下层片11,优选使用透水性的片材。

图9中,将纤维集合体层18配置于吸收体4的肌肤侧,使这些吸收体4和纤维集合体层18的层叠体存在于透液性正面片3和不透液性背面片2之间。由此,能够将利用纤维集合体层18扩散的体液用吸收体4快速吸收。在这种情况下,如图9所示,在所述纤维集合体层18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可以设置沿着长度方向而贯通的狭缝19。由此,该狭缝19作为体液的暂时贮留空间而起作用,能够一边使体液沿着该狭缝19在长度方向上扩散,一边在吸收体4的正面上使体液沿着所述第2突出部16扩散,因此能够扩散性优良且效率良好地快速吸收于吸收体4中。

在制成所述吸收体4和纤维集合体层18的层叠体的情况下,吸收体4并无必要配置于纤维集合体层18的整个面上,例如,可以仅配置于包含排血口部的卫生巾中央区域,或者仅配置于包围排血口部的环状区域。在这种情况下,纤维集合体层18可以配置至除却所述外周折翼部之外的生理用卫生巾1的外周部。

另外,虽然未图示,但是所述透液性正面片3并不是必需的要素,在将吸收体4的上层片10用作肌肤抵接面层的情况下,也可以不配置透液性正面片3。由此,生理用卫生巾1可以更薄型化,而且能够减少材料量从而削减成本。

[其他方式例]

(1)上述方式例中,设置有包含形成第1空间部13的第1突出部14和形成与所述第1空间部13相比容积相对小的第2空间部15的第2突出部16的两种突出部,但进一步地,也可以设置形成与所述第2空间部15相比容积相对小的空间部的突出部。由此,体液通过所述突出部扩散,进一步提高体液的扩散性。

(2)上述方式例中,在将第1突出部14和第2突出部16交替设置成格子状的情况下,如图3所示,将第1突出部14和第2突出部16的平面形状设定为正方形,但也可以如图10所示,以圆形或楕圆形的形式来形成。

符号说明

1…生理用卫生巾、2…不透液性背面片、3…透液性正面片、4…吸收体、7…侧方无纺布、10…上层片、11…下层片、12…高吸水性聚合物、13…第1空间部、14…第1突出部、15…第2空间部、16…第2突出部、17…接合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