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肿胀的中药制剂及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871001阅读:91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中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肿胀的中药制剂及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乳腺癌是常见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增高,有关乳腺癌的治疗,目前以手术治疗为首选,手术方式包括:标准乳腺癌根治术、改良乳腺癌根治术、乳腺癌扩大根治术、单纯乳房切除术、乳房部分切除术及保留乳房手术等。任何术式其术后并发症均有可能发生,其中以患侧上肢肿胀最为常见,主要原因是乳腺癌根治术需切除患侧全部乳腺、腋淋巴、脂肪组织或大小胸肌,往往造成上肢淋巴或血液回流障碍,最终导致水肿发生。目前西医对此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中医认为乳腺癌术后上肢肿胀主要是因为手术造成气血虚损、脉络损伤,气虚不能行血,脉络瘀阻加重,“血不利则为水”,血行脉外则为患肢肿胀、疼痛。故本发明中药根据病因对症下药,内服加外用熏洗,吸收效果好,具有益气补血、补益肝肾、行气破血、活血通络、温通经脉、利水消肿之功效,疗效显著,无毒副作用及临床不良反应,经临床验证对乳腺癌术后上肢肿胀治愈率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肿胀的中药制剂及制备方法,具有益气补血、补益肝肾、行气破血、活血通络、温通经脉、利水消肿之功效,治病求源标本兼治,对于乳腺癌术后上肢肿胀具有很好的疗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实施如下:

一种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肿胀的中药制剂,制成所述药物有效成分的原料组成及重量份数为:

黄芪30~60份、牛奶浆根30~60份、桂枝20~40份、薏苡仁20~40份、

响铃草15~30份、灰树花15~30份、桑枝10~30份、桑寄生10~30份、

海风藤10~20份、楮实子10~20份、刺五加10~20份、海藻9~15份、

天仙藤9~15份、熟地9~15份、老虎耳6~12份、甘草6~12份、

还阳草根3~10份、灵芝3~10份、五加皮3~9份、莪术3~9份、

铁丝灵仙3~6份、马鞭草3~6份、蜇虫2~4份、冰片1~3份。

制成所述药物有效成分的原料组成及重量份数为:

黄芪45份、牛奶浆根45份、桂枝30份、薏苡仁30份、

响铃草25份、灰树花25份、桑枝20份、桑寄生20份、

海风藤15份、楮实子15份、刺五加15份、海藻12份、

天仙藤12份、熟地12份、老虎耳10份、甘草10份、

还阳草根7份、灵芝7份、五加皮6份、莪术6份、

铁丝灵仙4份、马鞭草4份、蜇虫3份、冰片2份。

一种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肿胀的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工艺步骤:

(1)将黄芪片加炼熟的蜂蜜与少许开水,拌匀稍闷,放锅内炒至黄色并不粘手时,取出晾凉,粉碎研末,过100目细筛,得细粉,备用;

(2)将牛奶浆根、桂枝、响铃草、灰树花、桑枝、楮实子、天仙藤、老虎耳、还阳草根、马鞭草洗净晾干后混合均匀,放入容器中,在容器中加入6~8倍量的水,加热煮沸2~3小时,冷却后取浸液;在剩余的药渣中再加入4~6倍量的水,加热煮沸1~2小时,冷却后取浸液;合并两次所得浸液,加热,蒸发浓缩为相对密度1.15~1.25的稠膏,备用;

(3)将薏苡仁、桑寄生、海风藤、刺五加、海藻、熟地、灵芝、五加皮、铁丝灵仙、蜇虫放入容器中,加入3~5倍量的绍兴黄酒,煮沸后放凉,继续浸泡3~5小时,取浸液;在剩余的药渣中再加入2~4倍量的绍兴黄酒,煮沸后放凉,继续浸泡2~4小时,取浸液;合并两次所得浸液,加蒸蒸发浓缩为相对密度1.10~1.20的稠膏,备用;

(4)取净甘草片,加入炼熟的蜂蜜与少许开水,拌匀后稍闷,置炒制容器内,文火炒至深黄色,不粘手时取出,放凉,粉碎研末,过100目细筛,得细粉,备用;

(5)取净莪术片,置锅内,加定量的米醋拌匀,闷润至醋被吸尽后,用微火加热炒干,取出晾凉,粉碎研末,过100目细筛,得细粉,备用;

(6)将冰片粉碎研末,过100目细筛,得细粉,备用;

(7)将步骤(2)、步骤(3)所得的稠膏,与步骤(1)、步骤(4)、步骤(5)、步骤(6)中所得的细粉混合,加辅料蔗糖和糊精混合均匀后制成颗粒,干燥、整粒后,封装成每袋8g的中药冲剂。

本发明所用中药的药性如下:

黄芪:味甘;性温。入心;肺;脾;肾经。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生肌敛疮。主治气短心悸;倦怠;乏力;自汗;盗汗;久泻;脱肛;体虚浮肿;子宫脱垂;慢性肾炎;痈疽难溃;或溃久不敛。《新华本草纲要》载:“有补气固表、托毒排脓、生肌的功能。”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黄芪具有利尿降压、消炎镇痛、强心、抗氧自由基生成及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等多种药理作用,可从多方面作用于机体,改善心血管、脑血管、糖尿病、肾病等相关血管性病变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和血管内皮细胞等功能。

牛奶浆根:味甘;辛;性温。归肺;脾;肾经。益气健脾;活血通络;祛风除湿。主治劳倦乏力;食少;乳汁不下;脾虚白带;脱肛;月经不调;头风疼痛;跌打损伤;风湿性关节痛。《闽东本草》:补中益气,健脾化湿,强筋壮骨,消肿,活血解毒。治中气虚弱,气血衰微,四肢酸软,筋骨不利,经闭,乳汁不通。

桂枝:味辛;甘;性温。入膀胱;心;肺经。散寒解表;温通经脉;通阳化气。主治风寒表证;寒湿痹痛;四肢厥冷;经闭痛经;癓瘕结块;胸痹;心悸;痰饮;小便不利。《长沙药解》载:“入肝家而行血分,定经络而达荣郁。善解风邪,最调木气。升清阳之脱陷,降浊阴之冲逆,舒筋脉之急挛;利关节之壅阻。入肝胆而散遏抑,极止痛楚,通经络而开痹涩,甚去湿寒。能止奔豚,更安惊悸。”现代医学研究证实,桂枝能有效扩张血管、促进发汗,所含的桂皮醛、桂皮酸钠有解热、镇痛、镇静、抗惊厥作用,此外桂枝还有抗菌、抗病毒的功效。

薏苡仁:味甘;淡;性微寒。入脾;肺;肾经。利湿健脾;舒筋除痹;清热排脓。主治水肿;脚气;小便淋沥;湿温病;泄泻带下;风湿痹痛;筋脉拘挛;肺痈;扁平疣。《本草正》载:“味甘淡,气微凉,性微降而渗,故能去湿利水,以其志湿,故能利关节,除脚气,治痿弱拘挛湿痹,消水肿疼痛,利小便热淋,亦杀蛔虫。以其微降,故亦治咳嗽睡脓,利膈开胃。以其性凉,故能清热,止烦渴、上气。”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薏苡仁是一种热稳定的胰蛋白酶抑制剂,有显著的抗肿瘤作用,降血糖、血钙、血压,对子宫颈癌及腹水型肝癌实体瘤有明显抑制作用,此外还有较强的免疫作用。

响铃草:味苦微酸;性平寒。归肺经。滋肾养肝,止咳平喘,利湿解毒。主治耳鸣,耳聋,头目眩晕,遗精,月经过多,白带,久咳痰血,哮喘,肾炎,小便不利,扁桃体炎,腮腺炎,疔疮肿毒。《草木便方》:补中益气,疗耳鸣,头目昏眩,崩淋。又泻火清热,平肝风,消肿痛。

灰树花:味甘;性平。益气健脾;补虚扶正。主治脾虚气弱;体倦乏力;神疲懒言;饮食减少;食后腹胀;肿瘤患者放疗或化疗后有上述症状者。

桑枝:味苦;性平。入肺;肾二经。祛风湿;利关节;行水气。治风寒湿痹;四肢拘挛;脚气浮肿;中风半身不遂;肌体风痒;用于肩臂、关节酸痛麻木。《本草图经》载:“疗遍体风痒干燥,脚气风气,四肢拘挛。”。

桑寄生:味苦;甘;性平。入肝;肾经。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安胎。主治腰膝酸痛;筋骨痿弱;肢体偏枯;风湿痹痛;头晕目眩;胎动不安,崩漏下血。《本草求真》载:“缘肾主骨,发主血,苦人肾,肾得补则筋骨有力,不致屡痔而酸感矣。甘补血,血得补则发受其灌荫而不桔脱落矣。故凡内而腰痛、筋骨笃疾、胎堕,外而金疮、肌肤风湿。”现代医学研究证实,桑寄生有降压、抗心律失常、增加冠脉流量、改善冠脉循环、增强心脏收缩力、降低心肌耗氧、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抗肿瘤作用、治疗肝炎等诸多功效。

海风藤:味辛;苦;性微温。祛风湿;通经络;理气;止痛。主治风寒湿痹;肢节疼痛;筋脉拘挛;脘腹冷痛;水肿。《开宝本草》载:“主风血,补衰老,起阳,强腰脚,除痹,变白,逐冷气,排风邪。亦煮汁服,亦浸酒服,冬月用之。”现代医学研究证实,海风藤能增加心肌营养血流量,降低心肌缺血区侧枝血管阻力,减轻内毒素血症对肺血管壁通透性增高引起的肺水肿。

楮实子:味甘;性寒。归肝;肾;脾经。滋肾;清肝明目;健脾利水。用于腰膝酸软,虚劳骨蒸,头晕目昏,目生翳膜,水肿胀满。《药性通考》:楮实子,阴痿能强,水肿可退,充肌肤,助腰膝;益气力,补虚劳,悦颜色,壮筋骨,明目。久服滑肠。补阴妙品,益髓神膏。世人弃而不用者,因久服滑肠之语也,楮实滑肠者,因其润泽之故,非嫌其下行之速也,防其滑而以茯苓、薏仁、山药同施,何惧其滑乎。

刺五加:味辛;微苦;性温。归脾;肾;心经。补肾强腰;益气安神;活血通络。主肾虚体弱;腰膝酸软;小儿行迟;脾虚乏力;气虚浮肿;食欲不振;失眠多梦;健忘;胸痹疼痛;风寒湿痹;跌打肿痛。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其提取物能有效抗菌消炎,有极好的抗衰老效果。

海藻:味苦;咸;性寒。入肺;脾;肾;肝;胃经。软坚;消痰;利水;退肿。主治瘰闫;瘿瘤;积聚;水肿;脚气;睾丸肿痛;痜疝。《本草蒙筌》:治项间瘰疬,消颈下瘿囊,利水道,通癃闭成淋,泻水气,除胀满作肿。现代医学研究证实,海藻所含的褐藻酸钠能明显增强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对环磷酰胺引起的白细胞减少有对抗作用,能增强体液免疫,对60co射线照射所致的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能明显降低血清胆固醇,此外还有抗肿瘤、抗内毒素、促进大量红细胞凝集的作用。

天仙藤:味苦;性温。归肝;脾;肾经。行气活血;利水消肿;解毒。主治胃痛;疝气痛;妊娠水肿;产后血气腹痛;蛇虫咬伤。《本草汇言》:天仙藤,流气活血,治一切诸痛之药也。人身之气,顺则和平,逆则痛闷作矣。如杨氏《直指方》天仙藤治痰注臂痛,气留疝痛,瘕聚,奔豚腹痛,产后血气腹痛,他如妊娠水肿,面浮气促,男子风劳,久嗽不愈,悉以此药治之,无不寝安。盖谓其善于流行血气故也。

熟地:味甘;性温;归肝;肾经。补血滋润;益精填髓。主治血虚萎黄;眩晕心悸;肝肾阴亏;腰膝酸软;肾虚喘促。《本草汇言》载:“久病阴伤,新产血败,在所必需者也。”现代医学研究证实,熟地中含有谷甾醇、甘露醇、梓醇、地黄素、糖类、甙类及多种维生素及矿物质等,熟地具有抑制脂质过氧化,提高抗氧化酶活性等作用,并能降血压、降血脂、抑制血栓形成、改善心肌缺血等,熟地可以明显促进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增殖与分化,有明显的补血作用。

老虎耳:益气血;祛风湿;通经络;消肿毒。主治气亏血虚;风湿痹痛;拘挛麻木;刀伤出血;口疮。

甘草:味甘;性平。归心;肺;脾;胃经。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主治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本草纲目》载:“诸药中甘草为君。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般草本毒,调和从药有功。”现代医学研究证实,甘草有较强的解毒作用,还有抗溃疡、抗炎症、镇痉镇咳、降血压、降血脂、抗癌作用,广泛用于治疗咽喉炎、喉炎、气管炎、支气管炎、哮喘、咳嗽、咳血等疾病,此外还具有抗胃溃疡、抗胃炎作用。

还阳草根:味微甘;性凉。归肝;脾经。补气益血;健脾利湿。主治阴虚潮热;产后乳汁少;慢性肝炎;肝硬化腹水;小儿疳积。

灵芝:味甘苦、性平,归肺;心;脾;肾经。益气血;安心神;健脾胃。主治:虚劳;心悸;失眠;头晕;神疲乏力;久咳气喘;冠心病;矽肺;肿瘤。《神农本草经》:“赤芝,味苦平。主胸中结,益心气,补中,增慧智,不忘。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灵芝可有效地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微循环,增强心肌氧和能量的供给,因此,对心肌缺血具有保护作用,可广泛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等的治疗和预防。对高血脂病患者,灵芝可明显降低血胆固醇、脂蛋白和甘油三脂,并能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对于粥样硬化斑块已经形成者,则有降低动脉壁胆固醇含量、软化血管、防止进一步损伤的作用。

五加皮:味辛、苦,性温。归肝、肾经。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活血脉。主风寒湿痹;腰膝疼痛;筋骨痿软;小儿行迟;体虚赢弱;跌打损伤;骨折;水肿;脚气;阴下湿痒。《本草再新》:化痰除湿,养肾益精,去风消水,理脚气腰痛,治疮疥诸毒。现代研究证明,本品具有抗肿瘤、抗疲劳、降低全血粘度、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等作用。

莪术:味辛;苦;性温。归肝;脾经。行气破血;消积止痛。主治血气心痛;饮食积滞;脘腹胀痛;血滞经闭;痛经;癓瘕瘤痞块;跌打损伤。《药品化义》载:“味辛性烈,专攻气中之血,主破积消坚,去积聚癖块,经闭血瘀,扑报疼痛。”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莪术对多种瘤株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与破坏作用,对瘤、癌细胞核代谢有抑制作用,显著提高血液中淋巴细胞的含量,增强瘤细胞免疫原性,诱惑或促进机体对肿瘤的免疫排斥反应,提高放射治疗效果。

铁丝灵仙:味辛;微苦;性平。祛风除湿;活血通络;解毒散结。主治风湿痹痛;关节不利;疮疖;肿毒;瘰疬。

马鞭草:味苦;辛;性微寒。入肝;脾经。清热解毒;活血通经;利水消肿;截疟。主治感冒发热;咽喉肿痛;牙龈肿痛;黄疸;痢疾;血瘀经闭;痛经;癓瘕;水肿;小便不利;疟疾;痈疮肿毒;跌打损伤。《天宝本草》载:“利小便,平肝泻火。治赤疮,火眼。”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马鞭草有抗炎、镇痛作用。

蜇虫:味咸;性寒;小毒。入肝经。破血逐瘀;续筋接骨。主治血瘀经闭,症瘕积块,跌打瘀肿,筋骨骨折,木舌重舌。《分类草药性》载:“治跌打损伤,风湿筋骨痛,消肿,吹喉症。”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蜇虫至少含有17种氨基酸、28种微量元素,以及多种生物碱,对恶性肿瘤有改善症状的作用,可用于调节血压、血脂、溶栓,此外还有消炎、解毒、镇静等作用,与其他中药配伍对腰痛等顽症具有很高的治疗效果。

冰片:味辛;苦;性凉。入心;肺经。开窍醒神;散热止痛;明目去翳。主治中风口噤;热病神昏;惊痫痰迷;气闭耳聋;目赤翳膜;喉痹;口疮;痈肿;痔疮;蛲虫病。《本草正》载:“味微甘大辛,敷用者其凉如冰,而气雄力锐。善散气,散血,散火,散滞,通窍,辟恶,逐心腹邪气。”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冰片可抑制或杀灭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菌性链球菌等5种常见细菌,能有效促进其他药物透皮吸收,有利于冠状痉挛的防治,可减轻缺血所致的心肌损伤。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选用药材君、臣、左、使诸理皆备,药性相适相辅,针对病因对症下药,有益气补血、补益肝肾、行气破血、活血通络、温通经脉、利水消肿之功效,吸收效果好,疗效显著,无毒副作用及临床不良反应,经临床验证对乳腺癌术后上肢肿胀治愈率较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阐述。

实施例1

本发明药物有效成分的原料组成及重量为:

黄芪30~60份、牛奶浆根30~60份、桂枝20~40份、薏苡仁20~40份、

响铃草15~30份、灰树花15~30份、桑枝10~30份、桑寄生10~30份、

海风藤10~20份、楮实子10~20份、刺五加10~20份、海藻9~15份、

天仙藤9~15份、熟地9~15份、老虎耳6~12份、甘草6~12份、

还阳草根3~10份、灵芝3~10份、五加皮3~9份、莪术3~9份、

铁丝灵仙3~6份、马鞭草3~6份、蜇虫2~4份、冰片1~3份。

本发明药物制备方法的工艺步骤为:

(1)将黄芪片加炼熟的蜂蜜与少许开水,拌匀稍闷,放锅内炒至黄色并不粘手时,取出晾凉,粉碎研末,过100目细筛,得细粉,备用;

(2)将牛奶浆根、桂枝、响铃草、灰树花、桑枝、楮实子、天仙藤、老虎耳、还阳草根、马鞭草洗净晾干后混合均匀,放入容器中,在容器中加入6~8倍量的水,加热煮沸2~3小时,冷却后取浸液;在剩余的药渣中再加入4~6倍量的水,加热煮沸1~2小时,冷却后取浸液;合并两次所得浸液,加热,蒸发浓缩为相对密度1.15~1.25的稠膏,备用;

(3)将薏苡仁、桑寄生、海风藤、刺五加、海藻、熟地、灵芝、五加皮、铁丝灵仙、蜇虫放入容器中,加入3~5倍量的绍兴黄酒,煮沸后放凉,继续浸泡3~5小时,取浸液;在剩余的药渣中再加入2~4倍量的绍兴黄酒,煮沸后放凉,继续浸泡2~4小时,取浸液;合并两次所得浸液,加蒸蒸发浓缩为相对密度1.10~1.20的稠膏,备用;

(4)取净甘草片,加入炼熟的蜂蜜与少许开水,拌匀后稍闷,置炒制容器内,文火炒至深黄色,不粘手时取出,放凉,粉碎研末,过100目细筛,得细粉,备用;

(5)取净莪术片,置锅内,加定量的米醋拌匀,闷润至醋被吸尽后,用微火加热炒干,取出晾凉,粉碎研末,过100目细筛,得细粉,备用;

(6)将冰片粉碎研末,过100目细筛,得细粉,备用;

(7)将步骤(2)、步骤(3)所得的稠膏,与步骤(1)、步骤(4)、步骤(5)、步骤(6)中所得的细粉混合,加辅料蔗糖和糊精混合均匀后制成颗粒,干燥、整粒后,封装成每袋8g的中药制剂。

用法用量:本发明中药制剂内服加外用熏洗,口服,每次1袋,每日2次,早晚分服,饭前半小时以开水冲服;外用熏洗,将1袋本发明中药制剂倒入热水盆中,搅拌均匀,先以热气熏蒸,并用毛巾蘸药液交替热敷患处,待水温降至50℃左右时,可将患肢入盆浸泡冲洗,若水温下降至常温时可加温再泡,每次熏洗时间不少于20分钟,每日2次,7天为1疗程。

实施例2

本发明药物有效成分的原料组成及重量为:

黄芪45份、牛奶浆根45份、桂枝30份、薏苡仁30份、

响铃草25份、灰树花25份、桑枝20份、桑寄生20份、

海风藤15份、楮实子15份、刺五加15份、海藻12份、

天仙藤12份、熟地12份、老虎耳10份、甘草10份、

还阳草根7份、灵芝7份、五加皮6份、莪术6份、

铁丝灵仙4份、马鞭草4份、蜇虫3份、冰片2份。

本实施例的药物制备方法工艺步骤及用法用量与实施例1相同。

临床资料:

1、病例选择

选择2012年2月~2017年3月我院确诊的乳腺癌术后上肢肿胀患者26例进行临床观察,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4~63岁,平均年龄45.6岁,病程最短者1个月,最长者14个月,平均6个月。

2、治疗方法

患者使用本发明中药制剂内服加外用熏洗,口服,每次1袋,每日2次,早晚分服,饭前半小时以开水冲服;

外用熏洗,将1袋本发明中药制剂倒入热水盆中,搅拌均匀,先以热气熏蒸,并用毛巾蘸药液交替热敷患处,待水温降至50℃左右时,可将患肢入盆浸泡冲洗,若水温下降至常温时可加温再泡,每次熏洗时间不少于20分钟,每日2次,7天为1疗程,使用本发明中药制剂1~4个疗程。

3、疗效判定:

(1)治愈:上肢肿胀完全消失,上肢功能活动正常。

(2)好转:上肢肿胀明显减轻。

(3)无效:症状同施治前无明显差异。

4、结果

经使用本发明中药1~4个疗程后,患者26例中治愈14例,好转9例,总有效率88.5%,故本发明中药对于乳腺癌术后上肢肿胀具有很好的疗效。

典型病例举例:

1、张××,女,47岁。该患者半年前行乳腺癌切除术,术后出现患侧左手臂肿胀麻木,后逐渐加重,左手臂活动受限,不能弯曲,来院问诊,诊断为乳腺癌术后上肢肿胀,经使用本发明中药内服及外用熏洗2个疗程后,自述左手臂肿胀麻木明显减轻,手臂可轻微弯曲活动。遵医嘱继续使用本发明中药2疗程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已痊愈。

2、蔡××,女,38岁。该患者3个月前进行了乳腺癌根治术,术后出现患侧右手臂肿胀明显,右手背肿胀麻木,右手抓握无力等不良症状,来院问诊,诊断为乳腺癌术后上肢肿胀,经使用本发明中药内服及外用熏洗3个疗程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已痊愈。

乳腺癌患者手术时,多数需行乳腺切除和腋淋巴结清扫,术后易出现上肢不同程度的肿胀,从中医来看,因手术创伤,损伤络脉,加之患者多气血两虚,气血运行不畅,血瘀水聚,溢于肌肤而发水肿。目前西医对此尚无有效治疗方法,而中医则具有其独特优势。本发明中药根据病因对症下药,方中黄芪、熟地、灰树花、灵芝、还阳草根可益气补血、补虚扶正;桑寄生、五加皮、响铃草可补肝肾、强筋骨;莪术、蜇虫可破血逐瘀;牛奶浆根、刺五加、铁丝灵仙可行气活血、活血通络;海风藤、老虎耳可祛风湿、通经络、消肿毒;桂枝、桑枝合用可温经散寒、通络止痛;薏苡仁、楮实子可健脾利湿;海藻、马鞭草、天仙藤可利水消肿;冰片可促进其他药物透皮吸收;甘草可调和诸药;方中诸药合用可共奏益气补血、补益肝肾、行气破血、活血通络、温通经脉、利水消肿之功效,通过内服及外用熏洗,吸收效果好,疗效显著,无毒副作用及临床不良反应,经临床验证对乳腺癌术后上肢肿胀治愈率较高。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