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产素在促进缺血超长随意皮瓣存活中的作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49449阅读:761来源:国知局
催产素在促进缺血超长随意皮瓣存活中的作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催产素的新用途,具体是催产素在促进缺血超长随意皮瓣存活中的作用。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工业、交通、能源等呈现高速发展,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的节奏大为加快,导致与职业、交通行为等相关的大面积创伤、组织缺损病例也在逐年增减。这类创伤在修复后多遗留不同程度的畸形和功能障碍,尤其是手部和颜面部的创伤畸形。在手外显微重建、整形外科、创伤骨科等领域,常常需要做皮瓣转移手术来锁盖创面、重建功能和改善外形,临床上,随意皮瓣因其使用的灵活和方便(图1),已经成为修复组织缺损的常规手术之一,然而由于随意皮瓣内无知名的血管供血,所以其长宽比例受到一定限制,除面部等血供丰富的区域可达3:1,其他部分一旦超出1.5-2:1的长宽比,皮瓣远端会出现缺血坏死,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因此,如何改善超长随意皮瓣的血运、提高皮瓣的缺血耐受能力、增加缺血随意皮瓣的存活,改善皮瓣微循环、对提高临床皮瓣应用范围和探索高效、特异的防治方法有重要临床意义。

催产素作为垂体后叶激素,在子宫收缩、学习、记忆、摄食、精神行为、生殖与性行为、痛觉与体温的调节等诸多方面有着广泛的生物学作用。据文献显示,催产素还是一种重要的循环调节激素,对血压及水电解质有调节作用;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与其用量及用法有关,大剂量单次快速给药可引起血压下降等。对皮瓣存活均无报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涉及催产素在促进缺血超长随意皮瓣存活中的作用。在促进缺血超长随意皮瓣存活的过程中采用皮下注射的方式,使用方法为使用方法为每日一次,用量为1000μg/kg纯催产素,采用皮下注射,5~7天为一疗程,安培剂量为1ml含催产素10单位,1单位催产素含2μg质量纯催产素。

通过大量的动物实验得出结论,使用催产素可以使得皮瓣的成活面积比明显提高,能很好地促进缺血超长随意皮瓣存活。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缺血随意皮瓣模型示意图;

图2催产素实验组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术后7天的对比图;

图3术后7天皮瓣成活面积柱状对比图;

图4催产素组与生理盐水组术后7天皮瓣he染色对比图;

图5术后7天皮瓣mvd计数柱状对比图;

图6术后7天皮瓣sod表达柱状对比图;

图7术后7天皮瓣mda表达柱状对比图;

图8术后7天皮瓣vegf表达及ia值柱状对比图;

图9术后7天催产素组与生理盐水组皮瓣血液灌流量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结果对比图;

图10术后7天催产素组与生理盐水组皮瓣x线摄影结果对比图。

具体实施方式

催产素可以促进缺血超长随意皮瓣存活性明显提高。使用方法为每日一次,用量为1000μg/kg纯催产素,采用皮下注射,5~7天为一疗程,安培剂量为1ml含催产素10单位,1单位催产素含2μg质量纯催产素。以下为催产素在促进缺血超长随意皮瓣存活的作用评价:

1、缺血超长随意皮瓣模型建立

选用健康的雄性sd大鼠30只,由温州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清洁级,scxk(浙)2005-0019,体重200-250g,2—3个月龄。将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催产素实验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每组15只。采用改良的mcfarlane皮瓣制作方法,10%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将动物俯卧位固定,脱毛,碘伏消毒,铺巾,以大鼠脊柱为中线,尾部两髂嵴连线为蒂,在背部正中设计一宽3cm、长9cm矩形(即1:3)随意型皮瓣,设计线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达深筋膜浅层,保留真皮下毛细血管网,于深筋膜浅层表面分离皮下组织,遇到知名血管即以4-0号丝线结扎。皮瓣完全掀起后,彻底止血,立即用4-0医用慕丝缝线间断缝合。切口周围碘伏消毒后涂抹金霉素软膏,腹腔注射生理盐水(50ml/kg)抗休克。

催产素实验组:按1000μg/kg催产素皮下注射,安培剂量为1ml含催产素10单位,1单位催产素含2μg质量纯催产素。生理盐水对照组:相同剂量皮下注射,均每日1次,连续注射7天。因大鼠有自残现象,为避免其术后回头撕咬伤口影响皮瓣存活,造成实验失败,均为其带上“颈套”(见图1),并单笼喂养。为减少手术操作带来的误差,所有手术由1人完成。

2、观察指标:

2.1皮瓣存活面积比的检测

皮瓣存活面积比的检测:术后第7天,各组大鼠在麻醉状态下用透明纸准确测量皮瓣成活及坏死面积,并剪成成活或死亡两部分,分别以电子秤称重。按以下公式计算皮瓣存活面积比:皮瓣存活面积比=皮瓣存活面积玻璃纸重量/皮瓣总表面积玻璃纸重量×100%)。皮瓣坏死标准:皮瓣颜色发黑,无新毛发生长,组织回缩、弹性差,质地坚硬,切割组织不出血。病理表现为组织崩解、细胞核消失、炎症细胞广泛浸润、有局灶出血。

7天后实验组皮瓣的成活面积比为(75.82±3.74)%,对照组皮瓣成活面积比为(49.81±5.35)%,比较两组皮瓣的成活面积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参见图2、3)。

2.2组织学检测

术后7天,在皮瓣中点处取样。样本经10%甲醛固定,石蜡包埋,he染色,术后7d光镜下(×100,×200)观察肉芽组织层厚度、毛细血管的结构变化、组织水肿、坏死、炎性细胞浸润等情况。在10×10倍光镜下随意选取5个视野计数微血管密度(mvd)取平均值。mvd计数,催产素组在皮瓣中区(31.83±2.03)个/mm2。生理盐水组在皮瓣中区(15.23±1.86)个/mm2,两组中区mv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参见图4、5)。

2.3sod、mda表达的检测

术后7天,于皮瓣中区正中部位切取0.5cm×0.5cm全层组织,去除肉膜层,称质量,稀释,冰水浴中制成体积分数10%组织匀浆液。比色法及硫代巴比妥法分别测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丙二醛(mda)的含量。

催产素组皮瓣组织每毫克蛋白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为(59.91±3.32)u,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25.73±1.43)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参见图6);每毫克蛋白中丙二醛(mda)含量实验组为(24.70±6.30)nmol、对照组为(58.41±5.00)nmo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参见图7)。

2.4免疫组化观察

石蜡切片进行脱蜡,高温抗原修复,用3%过氧化氢消除过氧化物酶活性,血清封闭后,滴加目的一抗(vegf,1:200)孵育过夜,滴加生物素标记的二抗igg,再滴加辣根酶标记链霉卵白素工作液,dab显色,苏木素复染后封,采用image-proplus6.0彩色图像分析系统分析各组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表达及分布情况。选择染色均匀的区域,在40×10倍光镜下进行观察,每张片子取五个视野拍摄保存,在拍摄过程中,设置白平衡、快门时间等参数一致。将保存的图片导入image-proplusv6.0软件,选择需要分析的指标“累积吸光度ia值”,读取ia数值进行测量,作为评价vegf表达的指标。

两组vegf免疫组化表达。通过计算累计吸光度a值(ia),得到实验组vegf表达量4381±220,对照组vegf表达量1949±23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参见图8)。

2.5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测定新生血管

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是利用激光多普勒原理,监测动物或人体组织微循环血流灌注量的一种设备。术后7天,分别测定大鼠皮瓣处血流,报告通用报告、百分比报告、porh报告及频率报告等形式,观察新生血管处有效血流信号。生理盐水组血液灌流量远端(48.00±4.26)pu,中端(56.77±18.28)pu,近端(259.82±45.04)pu均显著低于催产素组血液灌流量远端(109.95±19.59)pu,中端(209.43±6.93)pu,远端(403.82±13.2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参见图9).

2.6明胶-氧化铅血管造影

术后第7天,麻醉后先通过向大鼠一侧颈动脉注入0.9%生理盐水,同侧颈静脉放血排净大鼠体内血液,然后将预置的明胶+氧化铅灌注液(100ml/kg)缓慢注射入颈动脉,当观察到大鼠巩膜及四肢末端色泽变成造影剂颜色后停止注射。灌注成功后将大鼠冷藏12-24小时,使明胶凝集,最后将大鼠背部皮瓣及周围皮肤解剖,平铺行x线摄影(参见图10)。

结论:1、催产素可以促进缺血随意皮瓣的存活。

2、催产素促进皮瓣存活的机理可能是促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从而促进新生血管的增生有关。

3、催产素促进皮瓣处的微循环,增加血运。

4、催产素促进皮瓣存活的机理可能与减少缺血皮瓣组织的缺血再灌注有关。

5、催产素促进皮瓣存活的机理可能是催产素减轻缺血超长随意皮瓣炎症反应有关。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