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体内除铅口服制剂及其给药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3260742阅读:460来源:国知局
一种体内除铅口服制剂及其给药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体内除铅制剂,尤其涉及一种软团聚碳酸盐粉体的口服制剂及其给药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环境污染导致铅中毒在我国已是一种职业病和流行病,对儿童的损害尤为严重。血铅水平超标,严重影响儿童的正常发育和智力发展。因此,铅中毒的预防与治疗,已成为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

目前,临床驱铅药物多为络合剂类,即利用络合剂与铅离子形成水溶性的铅络合物再通过肾脏随尿液排泄,这类药物为目前驱铅最常用也最有效的方法。其疗效确切,但存在明显的缺点:①毒性大,对肾脏尤为损害。有慢性肾病、肾脏清除率降低者效果差;②造成身体微量元素流失,因为络合剂在驱除铅的同时,也带走了身体必需的微量元素;③此类药物多限于注射给药,用药不便,费用较高。近年来,新开发的驱铅药物多是围绕减轻络合剂毒副作用和适合口服给药这两点寻找替代物,如二巯基丁二酸钠、青霉胺、二巯基丙醇等,能口服用药,但是,未能改变上述的缺点,尤其是未解决身体微量元素缺失和给药不便、费用高昂的问题。目前为止,仍然没有理想的体内除铅药物面世。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现有除铅药物具有毒性大、费用高、给药不便、致使微量元素流失等缺陷,本发明拟提供一种更安全、更理想的体内除铅药物及其给药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体内除铅口服制剂,其主要成分为可与铅离子沉淀置换反应的碳酸盐。

更进一步的,上述碳酸盐为可溶性钙盐,所述的口服制剂为一种基于软团聚碳酸钙粉体的口服制剂。

更进一步的,上述口服制剂包括碳酸钙或纳米碳酸钙。

更进一步的,上述口服制剂由纳米碳酸钙和超纯水制成。

更进一步的,上述口服制剂也可以由纳米碳酸钙、吐温80和超纯水制成。

更进一步的,上述纳米碳酸钙的粒径优选40nm。

更进一步的,上述口服制剂可以制备成口服液、片剂、胶囊剂、干混剂、颗粒剂、缓释片等。

更进一步的,上述口服制剂通过ph敏感材料包裹,在肠道定位分散,可避免胃酸破坏。

更进一步的,所述的纳米碳酸钙的制备过程为:

ⅰ.称取适量的可溶性碳酸盐,加入蒸馏水,通过搅拌溶解成无色溶液;

ⅱ.在机械搅拌的条件下,将适量的可溶性钙盐缓慢滴入可溶性碳酸盐溶液,控制反应过程为0.5-2h,反应后继续搅拌1-2h,搅拌速度为500-2000rpm,以保证共沉淀反应完全;

ⅲ.制得的碳酸钙沉淀经普通滤纸过滤或抽滤,然后在70-120℃进行干燥,去除其中的水分;

ⅳ.将干燥后的粉末放入氧化铝球磨罐,采用氧化锆球在无水乙醇为湿磨介质的条件下对其进行滚筒式球磨,球料比为3:1-6:1,球磨转速控制为100-150rpm,球磨时间控制为12-60h,通过球磨不同时间可获得不同粒径的碳酸钙纳米粉体。

ⅴ.将球磨后的碳酸钙粉末浆料倒入搪瓷器皿,在50-80℃下进行干燥,干燥时间为8-20h,以将浆料中的无水乙醇脱除,即可制得碳酸钙纳米粉体。

更进一步的,所述的可溶性碳酸盐为碳酸钠、碳酸钾、碳酸铵中的至少一种。

更进一步的,所述的可溶性钙盐为氯化钙、硝酸钙、葡萄糖酸钙、磷酸二氢钙、碘化钙、氯酸钙中的至少一种。

更进一步的,所述的吐温80(tween80),是一种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及乳化剂,由山梨聚糖和油酸通过乙氧基化制得,即聚氧乙烯20山梨醇酐单油酸酯。

更进一步的,上述口服制剂以纳米钙盐作为驱铅的物质,不但包含了纳米碳酸钙制剂,其他可与铅离子沉淀置换反应的碳酸盐均可包含在内。

一种体内除铅口服制剂的给药方法,通过吞服制剂,使纳米碳酸钙分布在小肠内膜,钙离子与铅离子发生沉淀置换反应,产生水溶性很小的碳酸铅,阻断铅离子通过肝肠循环途径回收,碳酸铅随肠道的粪便排出体外。

本发明的创新点在于开创性地提出以纳米碳酸盐肠定位驱铅的方法治疗铅中毒问题,制备出新的体内除铅口服制剂,阐明了根据纳米碳酸钙与铅离子置换反应沉淀的特性,以肠定位阻断通过肝肠循环途径回收铅的机制,并且以动物实验验证了此方法的驱铅效果。

本发明根据纳米碳酸钙的特性,制备软团聚碳酸盐纳米粉体的口服制剂,开发治疗铅中毒的新药。碳酸钙作为一种用途广泛的化工产品,由于其钙含量高达40%且对人体没有任何毒副作用,采用没有毒副作用的碳酸钙来制备驱铅药物或驱铅保健品,是一种新颖的碳酸钙应用思路,其原理是ca2+与co32-沉淀溶度积常数为8.7×10-9,而pb2+与co32-离子的沉淀溶度积常数仅为3.3×10-14,碳酸铅的溶度积比碳酸钙的溶度积低5个数量级,因此,消化道中有毒的pb2+容易通过反应将碳酸钙中的ca2+置换出来生成碳酸铅排出体外,从而达到驱铅目的。置换反应沉淀的效率取决于参与反应物质相互接触的机会,增大反应物比表面积是加速置换反应的有效方法。随着反应物(纳米碳酸钙)粒径的细化达到纳米级时,比容面积急增,对受体组织的粘附性大,给药后滞留性及与组织的接触时间、接触面积均大为增加,从而可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降低毒性、减少用药剂量,因此,纳米碳酸钙粉体的驱铅效果更佳。

铅在体内的动力学过程证实,肝脏分泌铅的能力特别强,胆汁中铅的浓度是血液中的400~1000倍,但是,通过肝-肠循环,90%铅离子又被小肠重吸收入血,铅随粪便自然排出体外的量很少。根据正常成人每日胆汁的分泌量约1500ml推算,每日胆汁泌铅量约相当血液中铅总含量的100倍,因此设计直接在肠道内通过药物与铅形成难溶性复合物或是吸附铅,阻断铅在肠道的重吸收,可以有效地从粪便排出胆汁分泌的铅,从而快速和大量地降低血铅浓度。而组织中的铅又会根据体内平衡进入血液和肝脏,进而又从肠道排出,最终达到驱除存留在体内的铅元素为目的。本发明是治疗铅中毒药物研发的新突破,有别于目前的临床药物,通过尿排泄的途径排铅,对肾脏产生较大的副作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体现在:

1、本发明产品采用没有毒副作用的碳酸钙来制备驱铅药物或驱铅保健品,对人体没有任何毒副作用。

2、本发明采用软团聚的碳酸钙粉体制备,分散效果好,具有优异的驱铅效果。

3、本发明中制备药剂主要成分,采取化学共沉淀法,操作简单,并没有引入杂质,毒副作用小,同时采用本发明的特殊处理将该法制备的碳酸钙粉体硬团聚的改良为软团聚,通过简单的分散方法即可将软团聚的碳酸钙粉体开来,分散效果好,具有优异的驱铅效果。

4、本发明的给药方法,通过肠定位驱铅,是以肠道为除铅主要途径,有别于以肾脏驱铅机制的常用驱铅药物,纳米碳酸钙对肾没有毒性和副作用。同时,测量了血清的微量元素铜、锌、钙、镁、铁,纳米碳酸钙没有明显改变体内的微量元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纳米碳酸钙材料微观表征示意图。

其中,a为40nm纳米碳酸钙的扫描电镜图像(100,000x);b为40nm纳米碳酸钙+吐温80复合体系的扫描电镜图像(100,000x);c.为40~80nm纳米碳酸钙的扫描电镜图像(150,000x)。

图2为本发明的三种纳米碳酸钙治疗组与未治疗组的血铅变化对比图。

图3为本发明的三种纳米碳酸钙治疗组与现有两种临床用的络合驱铅药物治疗组的血铅变化对比图。

图4为本发明的纳米碳酸钙治疗组与络合剂药物的驱铅机制部分对比图。

其中,*与未治疗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与二巯丁二酸有显著差异,p<0.05;a与依地酸钠钙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

图5为本发明的肝肾肠组织铅含量变化对比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1

一种体内除铅口服制剂,为一种基于软团聚碳酸盐粉体的口服液。取3g40nm纳米碳酸钙ph敏感材料包裹物加入45ml超纯水中,利用涡旋混匀器旋转混匀,配置纳米碳酸钙悬浊液。

制备上述纳米碳酸钙的过程为:

分别称取质量为3.33kg的cacl2和3.18kg的na2co3固体,并将其分别溶解在装有15l蒸馏水的大塑料桶内,均配置浓度为1mol/l的溶液,不断搅拌使其溶解完全。将配置好的naco3溶液缓慢加入cacl2溶液中,反应过程中采用电动机械搅拌,保持搅拌速率为1500r/min,naco3溶液加入时间控制在1.5h左右,此后,继续搅拌2h以保证反应完全。反应结束后,将反应产物静置陈化24h,然后倒掉上清液并换水5次,然后用蒸馏水洗涤3次,采用布氏漏斗抽滤或大漏斗过滤,将过滤后的产物在无水乙醇中洗涤、超声分散后抽滤,此过程重复3次,使碳酸钙沉淀中的水分完全被无水乙醇带走,使碳酸钙纳米粉末中干燥过程中的硬团聚转变为易分散的软团聚,将球磨后的产物置于大的搪瓷器皿内静置18h以促进无水乙醇的挥发。然后在干燥箱中70℃下干燥8h,将干燥后的粉末放入氧化铝球磨罐,采用氧化锆球在无水乙醇为湿磨介质的条件下对其进行滚筒式球磨,球料比为4:1,球磨转速控制为150rpm,球磨时间控制为36h,即得粒径40nm的碳酸钙粉体2.7kg。

上述体内除铅口服制剂的给药方法为,通过吞服制剂,使纳米碳酸钙分布在小肠内膜,钙离子与铅离子发生沉淀置换反应,产生水溶性很小的碳酸铅,阻断铅离子通过肝肠循环途径回收,碳酸铅随肠道的粪便排出体外。

实施例2

一种体内除铅口服制剂,为一种基于软团聚碳酸盐纳米粉体的片剂。取3g40nm纳米碳酸钙ph敏感材料包裹物、吐温80加入45ml超纯水中,利用涡旋混匀器旋转混匀,配置纳米碳酸钙悬浊液。

制备上述纳米碳酸钙的过程为:

分别称取质量为3.2kg的cacl2和3kg的na2co3固体,并将其分别溶解在装有15l蒸馏水的大塑料桶内,均配置浓度为1mol/l的溶液,不断搅拌使其溶解完全。将配置好的naco3溶液缓慢加入cacl2溶液中,反应过程中采用电动机械搅拌,保持搅拌速率为2000r/min,naco3溶液加入时间控制在1.5h左右,此后,继续搅拌1.5h以保证反应完全。反应结束后,将反应产物静置陈化24h,然后倒掉上清液并换水5次,然后用蒸馏水洗涤3次,采用布氏漏斗抽滤或大漏斗过滤,将过滤后的产物在无水乙醇中洗涤、超声分散后抽滤,此过程重复3次,使碳酸钙沉淀中的水分完全被无水乙醇带走,使碳酸钙纳米粉末中干燥过程中的硬团聚转变为易分散的软团聚,将球磨后的产物置于大的搪瓷器皿内静置15h以促进无水乙醇的挥发。然后在干燥箱中80℃下干燥8h,将干燥后的粉末放入氧化铝球磨罐,采用氧化锆球在无水乙醇为湿磨介质的条件下对其进行滚筒式球磨,球料比为5:1,球磨转速控制为130rpm,球磨时间控制为50h,即得粒径40nm的碳酸钙粉体2.5kg。

上述体内除铅口服制剂的给药方法为,通过吞服制剂,使纳米碳酸钙分布在小肠内膜,钙离子与铅离子发生沉淀置换反应,产生水溶性很小的碳酸铅,阻断铅离子通过肝肠循环途径回收,碳酸铅随肠道的粪便排出体外。

实施例3

一种体内除铅口服制剂,为一种基于软团聚碳酸钙纳米粉体的颗粒剂。取3g40-80nm纳米碳酸钙ph敏感材料包裹物加入45ml超纯水中,利用涡旋混匀器旋转混匀,配置纳米碳酸钙悬浊液。

制备上述纳米碳酸钙的过程为:

分别称取质量为2.22kg的cacl2和2.12kg的na2co3固体,并将其分别溶解在装有10l蒸馏水的大塑料桶内,均配置浓度为1mol/l的溶液,不断搅拌使其溶解完全。将配置好的naco3溶液缓慢加入cacl2溶液中,反应过程中采用电动机械搅拌,保持搅拌速率为2000r/min,naco3溶液加入时间控制在1h左右,此后,继续搅拌2h以保证反应完全。反应结束后,将反应产物静置陈化24h,然后倒掉上清液并换水4次,然后用蒸馏水洗涤4次,采用布氏漏斗抽滤或大漏斗过滤,将过滤后的产物在无水乙醇中洗涤、超声分散后抽滤,此过程重复3次,使碳酸钙沉淀中的水分完全被无水乙醇带走,减少碳酸钙纳米粉末中干燥过程中的硬团聚,实现软团聚,将球磨后的产物置于大的搪瓷器皿内静置12h以促进无水乙醇的挥发。然后在干燥箱中60oc下干燥10h,将干燥后的粉末放入氧化铝球磨罐,采用氧化锆球在无水乙醇为湿磨介质的条件下对其进行滚筒式球磨,球料比为3:1,球磨转速控制为120rpm,球磨时间控制为24h,即得60~80nm碳酸钙粉末1.8kg。

上述体内除铅口服制剂的给药方法为,通过吞服制剂,使纳米碳酸钙分布在小肠内膜,钙离子与铅离子发生沉淀置换反应,产生水溶性很小的碳酸铅,阻断铅离子通过肝肠循环途径回收,碳酸铅随肠道的粪便排出体外。

实验例

实验材料:40nm纳米碳酸钙(由中南大学粉末冶金院自制)、40nm纳米碳酸钙加tween80,40-80nm纳米碳酸钙(从山西新泰恒信纳米材料有限公司购买)。二巯丁二酸胶囊(由上海新亚药业闵行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1784);依地酸钙钠注射液(由依地酸钙钠注射液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2020890)。

实验动物:选用sd(spraguedawley,sd)大鼠,spf级,雄性,4周龄,采购自湖南长沙斯莱克实验动物有限公司,在中南大学动物实验部屏障环境中饲养。

实验方法:建立重度铅中毒大鼠模型:将以上大鼠分笼饲养,食用普通大小鼠维持饲料(自湖南省长沙市斯莱克实验动物有限公司购置),用超纯水配制0.6%醋酸铅溶液,高温灭菌并冷却后,代替饮用水,喂养动物14天。在造模第7天和第14天采集大鼠尾静脉血检验血铅浓度,将血样置于肝素锂抗凝管中混匀,防止血液凝固,在4℃冰箱保存。利用bh2101s型原子吸收光谱仪(博晖创新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检测血铅含量,每只大鼠的血铅浓度必须大于600μg/l,则说明重度铅中毒模型造模成功。停止喂铅,开始给药。

药物配置方法及给药剂量:

(1)纳米碳酸钙悬浊液配置比例:取3g纳米碳酸钙加入45ml超纯水中,利用涡旋混匀器旋转混匀。每天灌胃给药,1天1次,剂量:500mg/kg(药量/大鼠重量,下同)。该剂量符合国际标准中对于每kg大鼠每天碳酸钙摄入量不可大于5000mg的规定。40nm碳酸钙、40nmtween80碳酸钙和40-80nm碳酸钙均以上述方法配置。(2)二巯丁二酸悬浊液配置比例:取0.25g二巯丁二酸加入5ml超纯水中,震荡混匀。隔天灌胃给药,1天2次,剂量:44.5mg/kg。

依地酸钙钠治疗组每天腹腔注射给药,1天1次,剂量:446μl/kg,药物浓度为200g/l。

血样采集与血铅含量的测定:

从大鼠尾静脉中抽取0.3ml血样,立刻加入肝素锂管中,震荡摇匀,确保血样不会凝固,放4℃保存。利用bh2101s型原子吸收光谱仪(博晖创新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检测血铅浓度(含量):用毛细管吸取40μl血样本,加入原子吸收光谱仪人体元素专用检测试剂(体积=360μl),充分震荡混匀,在收光谱仪的标准工作状态下,取50μl稀释样本滴在钨舟片上,测定吸光度值。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得到稀释液铅浓度,再乘以10倍的稀释倍数,得到血铅含量。

屎尿样本采集和尿铅和屎铅含量的测定:

使用苏州冯氏大小鼠新型代谢笼采集屎尿样本,该代谢笼能有效分离屎尿样本,使之互不沾染。尿铅和屎铅含量的测定是交与中南大学化学成分分析中心进行,屎尿样本经过湿式消解法处理后,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方法测定屎尿样本铅含量。

血、尿、屎定点取样方法:

大鼠铅中毒14天后,第15天给药前(第0天)取血、尿和屎,之后,停止喂铅水,开始每天喂药治疗,尿和屎样本在治疗的第1、3、5、7、9、11、13、15、17天取样;取样在给药后的1、3和6小时取得,每天每只大鼠共取3个样本,使样本尽量能够反映出排铅的真正含量。因为给药后的第1、3、6小时屎、尿样没有显示排铅的运动趋势(kinetics),有些大鼠排铅早,有些迟。因此,屎尿数据是以1、3、6小时的平均值来展示。血样本在治疗的第2、4、6、8、10、12、14、18、22天取得。每次取样在早上喂药前进行,确保样本的治疗天数是实时的。作出第一天取屎尿样,第二天取血样的安排,是为了确保在特定时间点完成给药以及给药后的屎尿样本采集,同时屎尿和血的取样次序,可以反映出驱铅机制发挥作用一天后,血铅的变化情况。

实验分组:大鼠总数共60只,分为6组,分别是40nm碳酸钙组(n=11)、40nm碳酸钙t80(tween)组(n=10)、40-80nm碳酸钙组(n=11)、二巯丁二酸组(n=6)、g组依地酸钠钙组(n=11)、铅中毒不给药组(n=11)。(注:二巯丁二酸组是在第3次实验加入)。

实验结果一:

三周治疗后,三种不同方法制备的纳米碳酸钙均有降低血铅和体内组织铅含量的作用(驱铅作用),其疗效优于目前临床使用的驱铅药物,二巯丁二酸和依地酸钠钙。

铅中毒两周后,大鼠平均血铅水平达914±117μg/l,达到重度铅中毒的水平。如附图2所示,三周后,未治疗组的血铅浓度下降到297±33μg/l,约减小了67%,仍属中度铅中毒水平。而40nm碳酸钙组、40nm+t80碳酸钙组、40~80nm碳酸钙治疗组的血铅浓度分别为114±3μg/l、90±9μg/l、117±7μg/l,接近正常血铅的临界水平,相对于治疗前,血铅含量分别下降约88%、90%、87%,明显低于未治疗组(p<0.05)。

如附图3所示,与络合驱铅药物比较,纳米碳酸钙的驱铅效果更好,三周治疗后口服药物二巯丁二酸和注射剂依地酸钠钙的血铅浓度分别是193±7μg/l和193±11μg/l,仍属轻度铅中毒水平(约200μg/l),均高于纳米碳酸钙治疗组(p<0.05)。

血铅的变化是动态的,没有药物干预的情况下,只有很小部分铅被除排出体外,大部分铅被各个器官吸收,尤其存在于骨髓、肝、肾等器官。当血铅浓度降低时,器官的铅又释放到血液,形成了血铅周期的变化。因此,治疗铅中毒,药物不但能降低血铅,更重要能排除身体的铅。本研究测量了肝、肠、肾的铅含量作为治疗铅中毒的指标。三周治疗后,纳米碳酸钙降低肝组织的铅含量达85%左右,远低于未治疗组(该组降低肝组织铅浓度约30%左右),也低于络合剂药物。纳米碳酸钙以肠定位驱铅,在两周时,纳米碳酸钙组的肠铅含量均高于未治疗组和络合剂组。但是,三周治疗后,肠铅已经降到非常低的水平,与其他组没有明显分别。肾是排铅的重要器官,未治疗组通过泌尿系统也能降低肾铅含量达50%左右,但纳米碳酸钙则降低了肾铅含量达80%,和二巯丁二酸的降铅水平相同,但优于依地酸钠钙组。

如附图2所示,比较三种纳米碳酸钙的驱铅效果和效率,40nm碳酸钙优于40nmt80和40-80nm碳酸钙。结果显示:在第18天,40nm碳酸钙治疗组的血铅已经平稳地下降到100μg/l左右,直到第22天都没有回升。如附图5所示,测量组织铅含量也显示40nm碳酸钙组在第2周已经减小了肝组织的铅含量达约50%,第3周降低到90%。

实验结果二:

为了验证纳米碳酸钙肠定位的驱铅机制和异于络合剂药物的驱铅机制,对大鼠的屎样和尿液和全血的铅含量作了测量。如附图4所示,其对应时间排列了屎铅(上)、尿铅(中)和血铅(下)在血铅的浓度变化,以求更为清晰地分析血铅的变化与驱铅机制的相关性。结果显示,铅中毒后治疗前(0天)的屎、尿和血铅均没有差异。络合剂治疗组从第一天开始,尿铅浓度比其他组明显提高(p<0.05),说明经尿液排铅的机制迅速发挥作用,而纳米碳酸钙治疗组的尿铅浓度一直没有增加,说明该药物没有刺激肾排铅的机制。在血铅的反弹峰期,纳米碳酸钙有效地降低了血铅的回升,其屎铅含量在此期间内有所增加。结果非常清晰地表明,纳米碳酸钙的治疗只是通过肠道排铅;恰恰相反,络合剂治疗组的尿铅浓度比未治疗组或纳米碳酸钙治疗组均大幅提高,但屎铅浓度没有升高,说明了络合剂治疗组的驱铅途径是通过泌尿系统排铅。

以未治疗组的血铅变化为指标,血铅浓度的变化大致分为四个周期:给药的第1到8天;8到12天;12-18天,18天后。血铅峰值在第6、10、14、22天。纳米碳酸钙治疗组的屎铅含量是与血铅的变化周期相关。纳米碳酸钙组的屎铅含量在第5、9、17天比络合剂增加,在第17天更加比未治疗组和络合剂治疗组呈显著增加,反映了纳米碳酸钙有效地通过阻断肝肠循环肠定位排铅效果。其中,40nm碳酸钙组的屎铅含量相对最高,排铅效果和效率均优于其他两组。

对比结论:

1、如附图2所示,所有纳米碳酸钙均显示驱铅效果。与没有服药组对照(未治疗组),纳米碳酸钙治疗组的驱铅速度和幅度明显提高,4-6天已有明显分别(p<0.05),约3周治疗后,血铅浓度比未治疗组降低达3倍之多(p<0.005),且已回复到接近正常水平(100µg/l)。在治疗期间内,血铅的反弹幅度也低于未治疗组;比较三种的纳米碳酸钙制剂的降血铅效果:40nm碳酸钙最佳;40nm碳酸钙tween80优于40-80nm纳米碳酸钙,这表现为40纳米碳酸钙组的血铅反弹幅度小,16天后血铅已经稳定下降。

2、如附图3所示,纳米碳酸钙的驱铅效果优于目前使用的络合剂药物:对比3周治疗后,纳米碳酸钙治疗组的血铅浓度已达到正常水平,而络合剂药物(依地酸钠钙(腹腔注射)和二巯丁二酸(口服))治疗组血铅则仍然高于正常水平(p<0.05)。

应当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依照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的修改,以及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