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盆骨矫正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31270阅读:330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携盆骨矫正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便携盆骨矫正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产后妇女对美的追求,分娩后的妇女为了快速的恢复原有的体型,也促进了妇产医院及医院妇科从单项的分娩和治疗服务延伸到了产后康复,盆底肌康复,盆骨矫正、子宫复原等项目。

目前市场上用的是盆骨矫正带,盆骨矫正带紧紧的缠在产妇的腰部的松紧带,这款带有一个弊端,在产妇的初期由于分娩的导致体内多处处于充血状态,此带的捆绑会导致体内的脏器恢复不好,严重的会导致脏器脱垂。

中国专利CN03821411.3公开了一种座椅式盆骨矫正装置以及其控制方法,采用座椅形式,第一、由于定性的固定宽度导致一些女性的胯部太大下不去,反之胯部小的起不到任何作用。二是成本较高,携带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存在的盆骨矫正设备中存在的成本高,携带不方便,不方便根据各人身体状态不同即时的调整气垫位置等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便携盆骨矫正设备,可以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便携盆骨矫正设备,包括一对气囊板,所述气囊板外侧设有若干用于充气的气囊,两个所述气囊板通过一连接机构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机构包括第一板与第二板,所述第一板与第二板相铰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板与第二板铰接处设置有用于角度控制的双向棘轮 机构。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机构包括两个由若干杆件组成的框架结构,两个所述框架结构相铰接。

进一步地,两个所述框架结构铰接处设置有用于角度控制的双向棘轮机构。

进一步地,所述双向棘轮机构包括双向棘轮、第一弹簧、第一棘爪、拨块、第二棘爪和第二弹簧,双向棘轮一侧设有第一棘爪和第二棘爪,双向棘轮均可与第一棘爪和第二棘爪相配合,第一棘爪与第一弹簧相连接,第二棘爪与第二弹簧相连接,在第一棘爪与第二棘爪之间设置有拨块。

进一步地,所述气囊包括第一边气囊、中气囊和第二边气囊。

进一步地,所述气囊板的内部设有控制器、第一气泵、电池和第二气泵,所述气囊板上设有第二边气囊接口、中气囊接口及第一边气囊接口,第一气泵连接有第二边气囊接口及第一边气囊接口,第二气泵连接有中气囊接口,第一边气囊接口连接有第一边气囊,中气囊接口连接有中气囊,第二边气囊接口连接有第二边气囊。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气囊板外侧有一层松紧布将气囊隐藏包裹。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机构包括滑套、滑动杆及旋钮,所述滑动杆上设有滑套,滑套上设置有一旋钮,所述滑套在滑动杆上滑动,旋钮可使滑套滑动配合或定位于滑动杆的一处,滑套与气囊板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折叠处采用双向调节的棘轮,一是为了保证角度微调,二是使用方便快捷,一个拐角采用两个棘轮,两个拨块向上可向上折,向下可向下折,两个拨块交叉锁定,两侧有可折叠起来的气囊挤压功能,一侧有三个气囊,对大盆骨和股骨的两侧进行挤压,以帮助骨骼回复原来的状态。本实用新型设计结构简单,成本低,便于携带,利于大规模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使用状态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使用状态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折叠携带时的状态图;

图4为安装有第一气囊的第一气囊板的主视图;

图5为第一连板与第二连板利用棘轮转动连接时的剖视图;

图6为气囊板的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

图中:1第一气囊,2第一气囊板,3第一连板,4第二连板,5第二气囊,6第二气囊板,7旋钮,8滑套,9外杆,10内杆,101第一边气囊,102中气囊,103第二边气囊,201控制器,202第一气泵,203电池,204第二气泵,205第二边气囊接口,206中气囊接口,207第一边气囊接口,301双向棘轮,302第一弹簧,303第一棘爪,304拨块,305第二棘爪,306第二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该便携盆骨矫正设备包括一气囊板,所述气囊板外侧设有三个用于充气的气囊,在气囊板内部设有控制板及用于气囊充气的小型气泵,两个所述气囊板通过一连接机构连接以便于提供设备的支撑及方便拿取。上述连接机构首先要求能够进行气囊板之间的位置大小调节改变,优选采用轻便的板材结构或者板状由多根杆组成的框架结构,采用折叠的方式实现气囊板之间的距离调节。理论上也可采用气缸、电动缸及具有距离调节的滚珠丝杠滑块之间的调节等诸多距离改变调节机构。上述常规技术手段的改变均没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构思。

下面结合附图作进一步分析。

如图1至图6所示,该便携盆骨矫正设备包括第一气囊1、第一气囊板2、 第一连板3、第二连板4、第二气囊5和第二气囊板6。第一气囊与第二气囊仅仅名称不同,为了进行区分命名,不具备其他任何意义,同理第一气囊板与第二气囊板、第一连板与第二连板均为了命名便捷,现以第一气囊及第一气囊板为例进行分析。

所述第一气囊板上安装有第一气囊,所述第一气囊包括第一边气囊101、中气囊102和第二边气囊103,如图6所示,在第一气囊板的内部设有控制器201,第一气泵202、电池203和第二气泵204,所述第一气囊板上设有第二边气囊接口205、中气囊接口206及第一边气囊接口207,第一气泵连接有第二边气囊接口205及第一边气囊接口207,第二气泵连接有中气囊接口206,在第一气囊板外侧,第一边气囊接口207连接有第一边气囊101,中气囊接口206连接有中气囊102,第二边气囊接口205连接有第二边气囊103,为了避免气囊因为挤压或者摩擦造成气囊脱离气囊板,在第一气囊板外侧有一层松紧布将气囊隐藏包裹。

如图1及图2所示,第一气囊板2与第一连板3相连接,第一连板3与第二连板4相连接,第二连板4与第二气囊板6相连接。可以将上述连接关节进行弯折形成一定的角度来调节第一气囊板与第二气囊板之间的距离,从而对大盆骨和股骨的两侧进行挤压,以帮助骨骼回复原来的状态。使用气囊是为了保证工作的时的安全性和柔和性。

采用这种连板框架式的设计,第一便捷轻便。如果额外的在采用其他连接方式,例如采用气缸,电动缸将上述两个气囊板相连接,虽然理论上能够实现上述连接功能,但是却丧失了原有的便捷性及可操作性。重量将会大大增加,且成本也会增多。

更近一步地,在第一气囊板与第一连板之间,在第一连板与第二连板之间,在第二连板与第二气囊板之间的连接处均设有双向棘轮机构。

如图5所示,以第一连板3与第二连板4的结合处进行举例分析。

在第一连板3端部设有一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内安装有双向棘轮机构,所述双向棘轮机构包括双向棘轮301、第一弹簧302、第一棘爪303、拨块304、第二棘爪305和第二弹簧306,安装孔内设有双向棘轮301,所述双向棘轮301与第二连板4相连接能够随着第二连板的转动而转动,双向棘轮301一侧设有第一棘爪303和第二棘爪305,双向棘轮301均可与第一棘爪303和第二棘爪305相配合,第一棘爪303与第一弹簧302相连接,第一弹簧302设置在安装孔内壁上,第二棘爪305与第二弹簧306相连接,第二弹簧306设置在安装孔内壁上。在第一棘爪与第二棘爪之间设置有拨块304,通过拨块304的拨动调节来控制哪个棘爪与双向棘轮301配合。

在第一连板3与第二连板4两侧面均设有一双向棘轮机构,这种设计方便在于,拨块304的拨动方向相同,那么第一连板与第二连板可以朝着一个方向转动,如果两个棘轮机构的拨块304的拨动方向不同,那么第一连板与第二连板则会锁定在该处,完成自锁功能。且采用双向棘轮机构,能够借助通过棘轮与棘爪的转动配合,实现微小角度的调节,棘轮上的齿数多少决定了单次调整的角度精度。这是其他机械结构所不具备的。

第二实施例如图7所示,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连接机构有所不同,所述第一气囊板上安装有第一气囊,第一气囊板连接有一滑套8,滑套8上设置有一旋钮7,所述滑套8在一滑动杆上滑动,旋钮7可使滑套8滑动配合或定位于滑动杆的一处。同理,第二气囊板上安装有第二气囊,第二气囊板连接有滑套8,滑套8在滑动杆上滑动或者定位。该滑动杆可采用普通杆即可。

一种优化设计,所述滑动杆为伸缩杆组,包括内杆10与外杆9,所述内杆10嵌套在外杆9中,内杆10在外杆9中滑动或者定位。

除说明书所述的技术特征外,均为本专业技术人员的已知技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