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具体指一种骨钉组件。
背景技术:
授权公告号为CN201263717Y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骨钉》结构,包括植入部,该植入部具有设置在外周面上的外螺纹部和设置在内部的中空内腔,并且在所述外螺纹部上设有一个或多个孔,所述孔将所述植入部的外部空间和所述中空内腔连通;头部,该头部与所述植入部连接,并且具有与用于注射辅助剂的注射器相接合的接头,该接头具有与所述植入部的所述中空内腔相连通的空腔部;其特征在于,所述植入部的外周面上设有至少一个沟槽,且至少一个所述孔位于该沟槽的区域中。这样的骨钉能增强骨内固定,而不会显著破坏钉体的强度。
但是该骨钉只能单独使用,不能连接到钢板上,且该骨钉头部较长,并且头部和植入部半径不等,影响其置入深度,并且需要打孔宽度更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方便骨泥注射且填充均匀的骨钉组件。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骨钉组件,包括骨钉本体,所述骨钉本体包括植入部和与所述植入部的后端部相连接的尾部,所述植入部上具有中空的内腔和第一外螺纹,并且植入部的侧壁上间隔设有至少两个连通所述内腔的第一通孔;其特征在于:
所述尾部的外周壁上具有第二外螺纹,所述尾部具有连通所述内腔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的内周壁上具有内螺纹;
连接管的前端部螺纹连接在所述尾部内,所述连接管内设有贯通的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连通所述内腔。
为方便骨钉本体的植入,可以在所述第二通孔的侧壁上设有至少一个凹槽。凹槽的设计用来配合螺丝刀的形状,方便螺丝刀卡入到第二通孔内驱动骨钉本体转动。
优选各所述第一通孔位于所述植入部的前端部上。
所述连接管上的第三通孔的孔径可以与所述内腔的孔径相等。
为方便注射器的操作,可以在所述连接管的后端部上设有与注射器相适配的卡孔,所述卡孔与所述第三通孔相连通。
上述各方案中,优选各所述第一通孔分为三排,每排中的各第一通孔均布在同一个圆周线上,并且不同排之间的第一通孔交错布置。该方案能使骨泥均匀填充到骨钉周围。
更好地,所述第一通孔中的第一排距离所述植入部的前端头之间的距离为2mm,第二排距离所述植入部的前端头之间的距离为6mm,第三排距离所述植入部的前端头之间的距离为10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提供骨钉组件通过连接管的设置,大大地方便了骨泥的注射,保证了手术成功,从而有效减少临床上因骨泥灌注不足而造成的骨缺损部位(或骨质疏松)生物力学稳定性缺陷、及术后因骨折塌陷造成关节功能恢复困难,因而导致手术失败的风险。同时尾端封闭减少了骨水泥误入髓腔造成的手术并发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装配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的纵向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分解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至图3所示,该骨钉组件包括:
骨钉本体,包括植入部1和尾部2;其中:
植入部1的前端头闭合,其内设有中空的内腔11,其外周壁上设有第一外螺纹12,植入部1的周向侧壁上间隔设有九个连通内腔11的第一通孔13;九个第一通孔13分为三排,每排中的三个第一通孔13沿同一个圆周线均布,并且不同排之间的第一通孔13交错布置。本实施例中第一排第一通孔的中心距离植入部前端头的距离为2mm,第二排距离植入部前端头的距离为6mm,第三排距离前端头的距离为10mm,即各第一通孔设置在距离植入部头端1厘米范围内。
尾部2,连接在植入部1的后端上,其外周壁上具有第二外螺纹21,尾部2内设有连通内腔11的第二通孔22,第二通孔22的内周壁上具有内螺纹23;第二通孔22的孔径大于内腔11的孔径,并且第二通孔22的周向侧壁上间隔设有多个凹槽24,以方便使用螺丝刀之类的工具拧动植入部1。本实施例中第二通孔22的横截面大致呈梅花形。
连接管3,其前端部可拆卸连接在尾部2上,本实施例在连接管3的前端部上设有外螺纹33,连接管3的前端部螺纹连接在尾部2内;连接管3内设有贯通其长度方向的第三通孔31,第三通孔31连通植入部的内腔11,第三通孔31的孔径与内腔11的孔径相等。连接管3的后端部上设有与注射器相适配的卡孔32,卡孔32与第三通孔31相连通。
本实施例内腔孔径1.3mm,植入部外径3.5mm,内腔11的孔径为1.3mm,第一通孔13的孔径为1.3mm。
使用时,将梅花螺丝刀(图中未示出)卡入到第二通孔22内,拧动螺丝刀,螺丝刀即带动骨钉本体置入到手术位置,尾部上的第二外螺纹连接在钢板(图中未示出)上的螺孔内,然后拿走螺丝刀,将连接管3的前端部螺纹连接在尾部的内螺纹内,然后将注射器卡入到连接管上的卡孔内,使注射器的细颈部插入到第三通孔内,推动注射器,骨泥从各第一通孔中扩散出来,从而使不同骨折平面能够充分的被骨水泥填充固定,增强螺钉把持力及骨折复位后稳定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