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防足下垂和内外旋的支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71411发布日期:2018-12-14 22:17阅读:537来源:国知局
一种预防足下垂和内外旋的支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辅助器械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预防足下垂和内外旋的支具。



背景技术:

足下垂是骨外科体征之一。患者坐位,两下肢自然悬垂,如见足处于跖屈位且完全不能主动背屈与内、外翻,则为足下垂。本征可见于坐骨神经麻痹和腓总神经麻痹。前者所致本征,足趾既不能背屈,也不能跖屈;而后者所致本征,足趾可跖屈;据此可鉴别二者。另外本征还可见于脊髓灰质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低血钾性周期性麻痹与下肢瘫痪等。

传统的丁字鞋,是由布鞋和木板钉在一起,首先是布鞋对于长期卧床患者的脚后跟没有很好地保护;其次,在患者活动或者翻身的时候,丁字鞋都必须取下,因为固定的木板限制患者的活动;最后,足下垂力量的支点在小腿中段,丁字鞋并没有解决足下垂的问题。传统的钉子鞋是预防长期卧床患者足内外旋,保持一个中立的位置。

跖骨:跖骨近侧为底,中部为体,远侧端为头。

辞海中的解释,组成足底的小型长骨;相当于手的掌骨;介于跗骨与趾骨间。

在人体中,每足有五块,连于踇趾的称第一跖骨,以下依次为第二至第五跖骨。

跗骨:属短骨,共7块,排成3列。近列2块,内侧的称距骨,外侧的为跟骨。中间列2块,即骰骨和足舟骨。远列3块,由内侧楔骨、中间楔骨和外侧楔骨。

外踝:指腓骨下端向外的骨突;俗称孤拐;即足外踝。

跟骨:为七块跗骨中最大的一块,位于足后下部,构成踵(脚后跟)。又名脚后跟骨。

腓肠肌:以两个头分别起自股骨的内、外上髁,比目鱼肌在腓肠肌的深面,起于胫、腓骨上端的后面,两肌在小腿中部结合,向下移行为粗壮的跟腱止于跟骨结节。

腓骨是胫骨与腓骨的合称。腓骨位于小腿外侧,腓骨比胫骨细;腓骨上端称作腓骨小头,可以从皮肤外表面触及到;上端仅与胫骨相连接;胫骨,小腿双骨之一,位于小腿的内侧,对支持体重起重要作用,为小腿骨中主要承重骨;可分为一体和两端;上端膨大,形成内侧髁和外侧髁,与股骨下端的内、外侧髁以及髌骨共同构成膝关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预防足下垂和内外旋的支具,能够有效的将跟骨结节不受压力,能够有效的防止长时间使用造成皮肤的磨损和压疮,能够有效的保护根骨不受压,同时使得跟骨不下沉,能够有效的固定脚内外旋和防止足下垂。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预防足下垂和内外旋的支具,用于脚掌与腓肠肌的固定,包括设置有后跟通槽且与脚掌和腓肠肌均贴合的垫板、安装在垫板上的固定带,所述垫板呈L型,包括设置有底面和内面的腓肠肌板和设置有外侧面的脚掌骨板,所述腓肠肌板和脚掌骨板一体成型;所述后跟通槽设置在腓肠肌板和脚掌骨板连接处;所述后跟通槽的轮廓线由立体空间中上轮廓线、下轮廓线、左轮廓线、右轮廓线四条空间曲线首尾环接组成,且后跟通槽进行正面投影后上轮廓线对应上曲线、下轮廓线对应下曲线、左轮廓线对应左过渡曲线、右轮廓线对应右过渡曲线,所述上曲线的半径为1.8cm~2.7cm,下曲线的半径为4.7cm~6.8cm,所述脚掌骨板的长度为A,所述腓肠肌板的长度为B,所述第一跖骨与脚后跟的距离为C,所述外踝到跟骨结节的距离为D,所述脚掌骨板的长度不小于第一跖骨与脚后跟的距离,即A≥C;所述腓肠肌板的长度大于外踝到跟骨结节的距离,即B>D。

本实用新型中以腓肠肌板和脚掌骨板连接的中心为原点、以腓肠肌板延伸方向的中心线为+Z轴、以脚掌骨板延伸方向的中心线为+X轴,垂直于+X轴与+Z轴所在的平面为Y轴,所述呈L型的垫板,安装患者站立的姿势进行摆放,后跟通槽将投影到+Z轴和Y轴所在的平面且由上轮廓线、下轮廓线、左轮廓线、右轮廓线四条空间曲线首尾环接组成。

本实用新型中脚掌骨板能够有效的对脚掌骨进行固定,腓肠肌板能够有效的腓肠肌进行固定,通过两者的结合,有效的预防足下垂和脚内外旋。后跟通槽的设计能够满足不同脚长人群在使用本设计时,后跟通槽能够完美的与脚后跟进行匹配,同时使得脚后跟不受压力,有效的避免长期佩戴本设计出现皮肤受损或者出现压疮的情况出现,设计合理、结构简单。

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腓骨的长度为M,所述腓肠肌板的长度不小于腓骨长度与外踝到跟骨结节的距离的总和减去3cm,即B≥D+M-3cm。

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安装在脚掌骨板底面的可拆卸式支撑横板,所述可拆卸式支撑横板设置有支撑面,所述支撑面与腓肠肌板的外侧面在同一平面。进一步加强对脚内外旋的固定,使得垫板不会随着脚的左右偏动而偏动。

整体的“L”型结构联合脚跟前的固定可拆卸式支撑横板能够很好地防止足内外旋和足下垂,可拆卸式支撑横板是灵活固定在脚前跟,根据患者活动的位置可以取也可以上。脚掌骨、脚踝及腓肠肌中段都有固定带,更好的固定脚踝;固定带的内侧面是毛面,固定的同时也保护患者的皮肤。足后跟周边软骨组织比较薄,长时间佩戴,由于压力原因可能导致破皮,甚至压疮,独特的后跟通槽设计使后跟是放开,不给压力。

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固定带包括设置在脚掌骨板远离后跟通槽一侧的第一固定带、设置在腓肠肌板靠近后腿通槽一侧的第二固定带以及设置在腓肠肌板远离后跟通槽一侧的第三固定带。

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后跟通槽沿脚掌骨板长方向的长度为6.1cm~8.9cm,所述后跟通槽沿可拆卸式支撑横板长方向的长度为4.0cm~6.9cm。符合人体生长及人体功能学需求。

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腓肠肌板和脚掌骨板还分别设置有通气槽;所述通气槽分别设置在脚掌骨板的中心部、腓肠肌板的中心部以及腓肠肌板远离后跟通槽的一侧。通气槽使得皮肤能够和外界空气进行接触,避免长时间佩戴出现皮肤损坏的情况出现。

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固定带的内侧面设置为毛面,所述固定带的一端与垫板连接,所述固定带设置有魔法贴。对于脚掌和腓肠肌的固定方式简单、可靠。

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固定带的内侧面设置为毛面,所述固定带包括分别与垫板连接的A带和B带,所述A带的外侧和B带的内侧均设置有魔法贴。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设置有可拆卸式支撑横板能够有效固定脚内外旋进和预防足下垂;

(2)本实用新型设置有后跟通槽能够使得后跟不受压力,有效的避免出现压疮和破皮;

(3)本实用新型设置有毛面固定带能够有效的保护患者的皮肤;

(4)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后跟通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可拆卸式支撑横板的示意图;

其中1-垫板,11-腓肠肌板,111-后跟通槽,1111-上曲线,1112-过渡曲线,1113-下曲线,12-脚掌骨板,112-通气槽,2-固定带,3-可拆卸式支撑横板,31-支撑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如图1-图3所示,一种预防足下垂和内外旋的支具,用于脚掌与腓肠肌的固定,包括设置有后跟通槽111且与脚掌和腓肠肌均贴合的垫板1、安装在垫板1上的固定带2,所述垫板1呈L型,包括设置有底面和内面的腓肠肌板11和设置有外侧面的脚掌骨板12,所述腓肠肌板11和脚掌骨板12一体成型;所述后跟通槽111设置在腓肠肌板11和脚掌骨板12连接处;所述后跟通槽111的轮廓线由立体空间中上轮廓线、下轮廓线、左轮廓线、右轮廓线四条空间曲线首尾环接组成,且后跟通槽111进行正面投影后上轮廓线对应上曲线1111、下轮廓线对应下曲线1113、左轮廓线对应左过渡曲线、右轮廓线对应右过渡曲线,所述上曲线1111的半径为1.8cm~2.7cm,下曲线1113的半径为4.7cm~6.8cm,所述脚掌骨板12的长度为A,所述腓肠肌板11的长度为B,所述第一跖骨与脚后跟的距离为C,所述外踝到跟骨结节的距离为D,所述脚掌骨板12的长度不小于第一跖骨与脚后跟的距离,即A≥C;所述腓肠肌板11的长度大于外踝到跟骨结节的距离,即B>D。

一种预防足下垂和内外旋的支具,用于脚掌骨与腓肠肌的固定,设置有通槽且与脚掌和腓肠贴合的垫板1、安装在垫板1上的固定带2,所述垫板1呈L型,包括设置有底面和内面的腓肠肌板11和设置有外侧面的脚掌骨板12,所述腓肠肌板11和脚掌骨板12一体成型;所述通槽包括腓肠肌板11靠近脚掌骨板12设置的后跟通槽111;所述后跟通槽111的轮廓线主要由立体空间中上/下/左/右曲线组成,所述上曲线1111的半径为1.8cm~2.7cm,下曲线1113的半径为4.7cm~6.8cm,所述左双曲线和右双曲线为将上曲线1111和下曲线1113圆滑过渡的过渡曲线1112;所述脚掌骨板12的长度为A,所述腓肠肌板11的长度为B,所述第一跖骨与脚后跟的距离为C,所述外踝到跟骨结节的距离为D,所述腓骨的长度为M,所述脚掌骨板12的长度不小于第一跖骨与脚后跟的距离,即A≥C;所述腓肠肌板11的长度不小于腓骨长度与外踝到跟骨结节的距离的总和减去3cm,即B≥D+M-3cm。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上述改进,所述垫板1设置有与脚掌和腓肠肌贴合的凹槽。护理人员将患者的脚放在凹槽内,将在固定带2束紧,保证脚掌不能在凹槽内活动,垫板1为L型,保证脚掌骨与腓肠肌符合人体要求,有效的防止足下垂的情况出现。

一种预防足下垂和内外旋的支具,用于脚掌骨与腓肠肌的固定,设置有通槽且与脚掌和腓肠肌贴合的垫板、安装在垫板上的固定带,所述垫板呈L型,包括设置有底面和内面的腓肠肌板和设置有外侧面的脚掌骨板,所述腓肠肌板和脚掌骨板一体成型;所述通槽包括腓肠肌板靠近脚掌骨板设置的后跟通槽;所述后跟通槽的轮廓线主要由立体空间中上/下/左/右曲线组成,所述上曲线的半径为1.8cm~2.7cm,下曲线的半径为4.7cm~6.8cm,所述左双曲线和右双曲线为将上曲线和下曲线圆滑过渡的过渡曲线;所述脚掌骨板的长度为A,所述腓肠肌板的长度为B,所述第一跖骨与脚后跟的距离为C,所述外踝到跟骨结节的距离为D,所述腓骨的长度为M,所述脚掌骨板的长度不小于第一跖骨与脚后跟的距离,即A≥C;所述腓肠肌板的长度不小于腓骨长度与外踝到跟骨结节的距离的总和减去3cm,即B≥D+M-3cm。有效的对足下垂和脚内外旋进行预防。

优选的,由于脚掌骨受力的支点在第一跖骨,所以脚掌骨板12的最佳长度应该是不小于第一跖骨到后跟的距离。足下垂力量支点在腓骨头下3cm,所以腓肠肌板11的最佳长度应该是不小于腓骨头下3cm到跟骨的距离。在这两个条件同时具备(即构成“L”型)才能到达预防足下垂的目的。

所述后跟通槽111的轮廓线主要由立体空间中上/下/左/右曲线组成,所述上曲线1111的半径为1.8cm~2.7cm,下曲线1113的半径为4.7cm~6.8cm,所述左双曲线和右双曲线为将上曲线1111和下曲线1113圆滑过渡的过渡曲线1112。如图2所示的后跟通槽111,根据人体生长情况进行设置,满足人体功能学的需求,不会由于后跟通槽111过大造成垫板1不能有效的进行脚掌固定,也不会因为后跟通槽111过小造成对脚后跟皮肤的损伤。

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故不再赘述。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做进一步优化,如图1、图3所示,还包括安装在脚掌骨板12底面的可拆卸式支撑横板33,所述可拆卸式支撑横板33设置有支撑面3131,所述支撑面3131与腓肠肌板11的外侧面在同一平面。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上述改进,如图1所示,所述脚跟前的可拆卸式支撑横板33是用于固定脚内外旋,可拆卸式支撑横板33是灵活固定在脚前跟,根据患者活动的位置可以取也可以上。脚掌骨、脚踝及腓肠肌中段都有固定带2,更好的固定脚踝。

由于长时间卧床的病人需要定时进行翻身避免出现压疮的情况出现,采用可拆卸式支撑横板33,当病人需要翻身时可以将可拆卸式支撑板进行拆除,便于护理人员对病人进行翻身,在翻身结束后,将可拆卸式安装板再次进行安装,有效的对脚内外旋进行固定。

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故不再赘述。

实施例3:

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做进一步优化,如图1所示,所述固定带2包括设置在脚掌骨板12远离后跟通槽111一侧的第一固定带、设置在腓肠肌板11靠近后腿通槽一侧的第二固定带以及设置在腓肠肌板11远离后跟通槽111一侧的第三固定带。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上述改进,通过第一固定带对脚掌、第二固定带对脚踝、第三固定带对腓肠肌分别进行固定,有效的避免垫板1出现固定不到位,不能起到作用。

第一固定带主要对脚掌进行固定,第二固定带主要对脚踝进行固定,第三固定带主要对腓肠肌进行固定,通过对以上三个部分,实现垫板1的固定。

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故不再赘述。

实施例4:

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做进一步优化,如图1所示,所述后跟通槽111沿脚掌骨板12长方向的长度为6.1cm~8.9cm,所述后跟通槽111沿可拆卸式支撑横板33长方向的长度为4.0cm~6.9cm。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上述改进,后跟通槽111大小由患者跟骨结节的大小(即跟骨长度和宽度)决定,后跟通槽111的设计使跟骨压力点集中在跟骨的两侧如软组织肌腱上,即保护跟骨后跟不受压,释放跟骨,同时使得跟骨不下沉。

所述后跟通槽111沿脚掌骨板12长方向的长度为H,后跟通槽111沿可拆卸式支撑横板33长方向的长度为K,所述后跟通槽111沿脚掌骨板12长方向的长度大于后跟通槽111沿可拆卸式支撑横板33长方向的长度为K,即H>K。

所述脚掌骨板12的长度为A,所述第一跖骨到后跟的距离为C,所述脚掌骨板12的长度不小于第一跖骨到后跟的距离,即A≥C。所述腓肠肌板11的长度为B,所述腓骨头到跟骨结节的距离长度为J,所述腓骨头下3cm到跟骨结节的距离长度为J-3cm,所述腓肠肌板11的长度不小于腓骨头下3cm到跟骨结节的距离,即B≥J-3。

优选的,所述当H为6.1cm~6.9cm时,所对应的D为4.0cm~4.9cm;此范围主要针对脚长为35~37码的人群使用。此时选用脚掌骨板12长度为14.5cm~15.5cm,腓肠肌板11长度为30cm所组成的L型板。

优选的,所述当H为7.0~7.9cm时,所对应的D为5.0cm~5.9cm;此范围主要针对脚长为37~41码的人群使用。此时选用脚掌骨板12长度为15.5cm~17.5cm,腓肠肌板11长度为33.cm0~34.5cm所组成的L型板。

优选的,所述当H为8.0cm~8.9cm时,所对应的D为6.0cm~6.9cm;此范围主要针对脚长为41~44码的人群使用。此时选用脚掌骨板12长度为17.5cm~19cm,腓肠肌板11长度为330~34.5cm所组成的L型板。

根据患者脚的长度,采用不同的L型板,给予患者使用,有效的预防足下垂和内外旋,根据脚的长度设置不同的后跟通槽,使得后跟通槽不会造成脚后跟磨损,能够有效的释放跟骨,同时还使得跟骨不下沉。

优选的,对后跟通槽111的边缘进行抛光处理,使跟骨结节释放开,不受压力,受力支点集中在跟骨的软骨结节两侧;对后跟通槽111的轮廓周边抛光,防止皮肤磨损。

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故不再赘述。

实施例5:

所述后跟通槽111沿脚掌骨板12长方向的长度为6.2cm,所述后跟通槽111沿可拆卸式支撑横板33长方向的长度为4.8cm。

所述后跟通槽111沿脚掌骨板12长方向的长度为5.6cm,所述后跟通槽111沿可拆卸式支撑横板33长方向的长度为7.2cm。

所述后跟通槽111沿脚掌骨板12长方向的长度为6.6cm,所述后跟通槽111沿可拆卸式支撑横板33长方向的长度为8.4cm。

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故不再赘述。

实施例6:

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做进一步优化,如图1所示,所述腓肠肌板11和脚掌骨板12还分别设置有通气槽112;所述通气槽112分别设置在脚掌骨板12的中心部、腓肠肌板11的中心部以及腓肠肌板11远离后跟通槽111的一侧。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上述改进,设置通气槽112能够有效的对脚底、小腿进行透气,避免长时间分佩戴对皮肤造成损伤。

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故不再赘述。

实施例7:

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做进一步优化,如图1所示,所述固定带2的内侧面设置为毛面,所述固定带2的一端与垫板1连接,所述固定带2设置有魔法贴。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上述改进,固定带2的内侧面是毛面,在固定的同时也能够有效的保护患者的皮肤。由于足后跟周边软骨组织比较薄,长时间佩戴,由于压力原因可能导致破皮,甚至压疮,独特的后跟通槽111设计使后跟放开的,不会受到压力。

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故不再赘述。

实施例8:

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做进一步优化,如图1所示,所述固定带2的内侧面设置为毛面,所述固定带2包括分别与垫板1连接的A带和B带,所述A带的外侧和B带的内侧均设置有魔法贴。

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故不再赘述。

实施例9:

根据实施例1-实施例8所述的一种预防足下垂和内外旋的支具,优选的所述脚掌骨板12的底部设置有魔法贴,可拆卸式支撑横板33靠近脚掌骨板12一侧设置有魔法贴,在使用时,将魔法贴进行粘接,有效的对垫板1进行支撑,避免垫板1左右偏动。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