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节穿刺定位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25668发布日期:2018-07-13 16:41阅读:75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定位器,尤其是一种肺结节穿刺定位器,属于医疗器械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对于肺内小结节的定位,多数采用带钩金属丝或者微弹簧圈等方式。其中,带钩金属丝是使用最为广泛的技术,由Plunkett等在1992年根据金属钩对乳腺小病灶定位技术的原理,开始进行在CT下用金属钩对肺部周围型结节定位的研究和实践。

带钩金属丝是一根细长的前端弯曲成钩状的金属丝,其头端呈钩状可固定在肺内,在CT扫描定位后套针穿刺进入,操作时在CT引导下经皮利用套管针穿刺到病灶或其附近后,将金属丝释放并回收套针,其前端展开成钩状,起到固定作用。重复CT扫描显示钩子膨胀打开并位于病灶或者附近肺组织内(距离病灶边缘<5mm)。剪断金属线,金属丝位于患者体外的部分,并立即送往手术室在胸腔镜下沿金属丝周围行肺楔形切除术。

不同研究报告中,带钩金属丝技术成功率在58%-95%之间,定位失败的主要原因是金属丝脱位,文献报道定位针移位脱出发生率为1.8%~6.4%,一旦出现移位可能导致中转开胸,甚至可能导致术中病灶遗漏的严重后果。带钩金属丝技术常见的并发症是气胸、出血、疼痛及胸膜反应,其中气胸的发生率接近半数。带钩金属丝技术最严重的并发症是气体栓塞。虽然气体栓塞可见于任何经皮肺穿刺技术,但值得注意的是有文献总结CT引导下定位造成的6例气栓中,有5例发生于带钩金属丝定位后,提示带钩钢丝用于肺结节定位出现致死性并发症风险可能要高于一般性肺穿刺技术。另外,带钩金属丝定位后需要限制患者活动,术前转运、摆放体位时动作要轻柔,并尽快从CT室转送至手术室进行手术,要求CT室和手术室的密切配合,确保定位后立即进行手术,这种运作的方式在繁忙的医院也有一定的困难。

微弹簧圈是用于血管内栓塞的铂金微弹簧圈。微弹簧圈具有不透X线、自身盘曲成形的特点。1994年,Asamura首次报道4例患者CT引导下经皮穿刺将不透X线的金属微弹簧圈直接放置于肺结节内,术中进行透视找到结节(微弹簧圈),然后将直线切割缝合器夹持住微弹簧圈后再次行透视确认结节被夹持住,随后即可切除结节。Lazzi采用此方法对15例患者的肺部结节进行定位,其中14例术中透视后经胸腔镜成功切除。Powell的定位方法则采用更长的微弹簧圈,首先利用套管针将微弹簧圈前半段穿过肺内结节后释放,来进行肺内定位,然后再将套管针退至脏层胸膜外,释放微弹簧圈的后半段,这样术中可以看到脏层胸膜表面的线圈,定位穿刺点。Mayo利用此法对69例患者共计75个结节进行定位,成功率为97%。

微弹簧圈定位的另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高微弹簧圈留置于脏层胸膜外的成功率,也就是所谓的“术中可视”,这一点将极大的缩短手术中用于探查找到定位微弹簧圈和病灶的时间。现有术前放置微弹簧圈的技术方法,实现微弹簧圈“术中可视”的步骤复杂,且增加了操作难度和CT扫描的辐射剂量,亟待新的器械方法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肺结节穿刺定位器,其结构紧凑,能有效实现肺部小结节的穿刺定位,提高肺部小结节定位可靠性与稳定性,定位后留置于小结节的定位弹簧,可实现辅助定位、辅助测量术中切缘距离以及放射治疗定位标记等多种临床用途。

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肺结节穿刺定位器,包括具有穿刺尖端的穿刺针,在所述穿刺针上套有定位弹簧以及用于推动定位弹簧的弹簧推管;利用穿刺针的穿刺尖端对小结节穿刺后,通过弹簧推管将定位弹簧推入小结节内,定位弹簧进入小结节内后处于蜷缩状态。

所述穿刺尖端位于穿刺针的头端,穿刺针的尾端设有穿刺针操作柄,弹簧推管套在穿刺针上与所述穿刺针呈同轴分布。

所述穿刺针操作柄与穿刺针采用可拆卸连接。

所述穿刺针操作柄包括柄帽以及设置于所述柄帽上的柄帽杆,穿刺针的尾端设置与柄帽杆适配的连接插孔,柄帽通过插入连接插孔内的柄帽杆安装于穿刺针的尾端。

所述穿刺针上设有用于对弹簧推管进行定位的推管定位机构,弹簧推管位于定位弹簧与推管定位机构间;

所述推管定位机构包括设置于穿刺针上的定位槽以及与所述定位槽适配的推管卡块,所述推管卡块的一端与穿刺针铰接。

所述定位弹簧上设有定位线体,定位弹簧在小结节内蜷缩时,定位线体的尾端位于小结节外。

所述定位线体上设置遇水膨胀层。

所述定位线体上设置若干用于防止定位线体移动的倒刺,所述倒刺在定位线体上呈倾斜分布。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利用穿刺针进行穿刺,定位弹簧套在穿刺针上,在穿刺针对小结节位置穿刺后,利用弹簧推管能将定位弹簧推入穿刺后的小结节内,定位弹簧进入小结节内后呈处于蜷缩状态,利用定位弹簧,能在后续无CT下的手术中能快速有效地实现小结节的定位,利用定位线体能进一步提高穿刺定位的效率,定位线体上的遇水膨胀层能避免气胸等情况的发生,提高肺部小结节定位可靠性与稳定性,定位后留置于小结节的定位弹簧,可实现辅助定位、辅助测量术中切缘距离以及放射治疗定位标记等多种临床用途。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穿刺针操作柄与穿刺针间采用可拆卸连接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定位弹簧在小结节内处于蜷缩状态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定位弹簧上带有定位线体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穿刺针上设有推管定位机构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具有推管定位机构的穿刺针示意图。

图7为图5的实施结构中定位弹簧上还具有定位线体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处于蜷缩状态定位弹簧与定位线体的配合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穿刺针、2-穿刺尖端、3-穿刺针操作柄、4-弹簧推管、5-定位弹簧、6-柄帽、7-柄帽杆、8-连接插孔、9-推管卡块、10-铰接轴、11-定位槽以及12-定位线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和图3所示:为了能有效实现肺部小结节的穿刺定位,提高肺部小结节定位可靠性与稳定性,本实用新型包括具有穿刺尖端2的穿刺针1,在所述穿刺针1上套有定位弹簧5以及用于推动定位弹簧5的弹簧推管4;利用穿刺针1的穿刺尖端2对小结节穿刺后,通过弹簧推管4将定位弹簧5推入小结节内,定位弹簧5进入小结节内后处于蜷缩状态。

具体地,穿刺针1的主体呈杆状,所述穿刺尖端2位于穿刺针1的头端,穿刺针1的尾端设有穿刺针操作柄3,弹簧推管4套在穿刺针1上与所述穿刺针1呈同轴分布。定位弹簧5可以套在穿刺针1上,且定位弹簧5位于穿刺针1的前部,定位弹簧5套在穿刺针1上,定位弹簧5处于伸长状态,此时,定位弹簧5的长度方向与穿刺针1的长度方向相一致,定位弹簧5的长度小于穿刺针1的长度,定位弹簧5的内径与穿刺针1的外径适配,即定位弹簧5的内径稍大于穿刺针1的外径,当定位弹簧5套在穿刺针1上时,不会轻易地在穿刺针1上移动或从穿刺针1上脱落。

弹簧推管4呈管状,当弹簧推管4套在穿刺针1上时,弹簧推管4位于定位弹簧5与穿刺针操作柄3之间,弹簧推管4能在穿刺针1上移动,弹簧推管4的管径与定位弹簧5适配,以便能通过弹簧推管4将定位弹簧5从穿刺针1上推离。当定位弹簧5从穿刺针1上推离时,定位弹簧5处于蜷缩状态,定位弹簧5蜷缩呈盘状或团状,以便能收纳在穿刺后的小结节内,定位弹簧5的直径一般不大于5mm。当将定位弹簧5被推入穿刺的小结节内,穿刺针1需要从穿刺的小结节移除,此时,弹簧推管4跟随穿刺针1一起,即仅有定位弹簧5在穿刺的小结节内。

由于定位弹簧5留置于小结节内,在进行后续的手术时,可以按压或触摸定位弹簧5,确定小结节的位置,实现小结节的快速穿刺定位。定位弹簧5可以采用本技术领域常用的技术手段实现,具体为本技术领域人员所熟知,此处不再赘述。具体实施时,所述小结节除肺部小结节外,还可以是肝脏部位小结节或肾脏小结节。

具体使用时,在CT下对小结节的区域进行定位,在确定小结节位置后,利用穿刺针1的穿刺尖端2对确定小结节进行穿刺,此时,穿刺尖端2进入小结节内。利用弹簧推管4将穿刺针1上的定位弹簧5推入小结节内,在定位弹簧5与穿刺针1全部分离时,定位弹簧5在小结节内蜷缩收纳在小结节内。在后续没有CT的情况下,可以根据探索定位弹簧5的位置确定小结节的位置,并在确定小结节的位置后,将小结节切除,定位弹簧5跟随切除的小结节一起取出。对小结节内定位弹簧5的探索可以根据定位弹簧5的硬度来确定小结节的位置。

具体实施时,当定位弹簧5留置于小结节内时,可以利用定位弹簧5进行所需的标记操作,具体进行标记操作的过程为本技术领域人员所熟知,此处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所述穿刺针操作柄3与穿刺针1采用可拆卸连接。如图2所示,所述穿刺针操作柄3包括柄帽6以及设置于所述柄帽6上的柄帽杆7,穿刺针1的尾端设置与柄帽杆7适配的连接插孔8,柄帽6通过插入连接插孔8内的柄帽杆7安装于穿刺针1的尾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柄帽6的外径大于柄帽杆7以及穿刺针1的外径,柄帽6通过柄帽杆7插入连接插孔8内,从而实现安装于穿刺针1的尾端,并形成穿刺针操作柄3。穿刺针操作柄3与穿刺针1采用可拆卸分离时,能方便将定位弹簧5、弹簧推管4从穿刺针1的尾端套在穿刺针1上,提高穿刺操作的便捷性。

如图4和图8所示,所述定位弹簧5上设有定位线体12,定位弹簧5在小结节内蜷缩时,定位线体12的尾端位于小结节外。

具体实施时,在CT下对小结节定位并将定位弹簧5置入小结节内后,在后续的手术中,还需要按压、触摸等方式确定定位弹簧5的位置,为了提高操作的便捷性,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定位弹簧5上设置定位线体12,定位线体12的头端一般拴在定位弹簧5的尾端,从而在定位弹簧5蜷缩在小结节内时,由于定位线体12在小结节外且与定位弹簧5连接,通过定位线体12能快速确定小结节的位置。

一般地,定位线体12采用符合医用标准的材料制成,定位线体12的长度根据需要进行确定,只要使得定位弹簧5推入小结节内后,定位线体12的尾端位于小结节外,便于快速定位小结节的位置即可。此外,由于穿刺针1的外径大于定位线体12的外径,在利用穿刺针1进行穿刺且将穿刺针1从穿刺的区域位置移除时,为了避免气胸等情况,在定位线体12上设置遇水膨胀层。即当定位线体12与穿刺的区域位置接触时,利用穿刺区域渗出的血液等液体能使得定位线体12表面的遇水膨胀层膨胀,当定位线体12膨胀后,能有效封堵穿刺针1穿刺时产生的穿刺孔。遇水膨胀层选用医用材料,其能吸附水份,吸水后体积显著变大,具体材料如:医用棉、壳聚糖止血海绵、丝素蛋白、羊膜、胶原、膨体聚四氟乙烯、细菌纤维素、吸水树脂、医用级明胶等;遇水膨胀层穿刺后会吸取水份膨胀,膨胀后能堵塞穿刺孔路,避免因穿刺创伤导致的并发症,如:在肺部穿刺时避免气胸及出血等,遇水膨胀层具体的类型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确定,具体为本技术领域人员所熟知,此处不再赘述。

当定位弹簧5上设置定位线体12时,定位线体12穿入弹簧推管4内,并从弹簧推管4的端部穿出,即定位线体12在弹簧推管4内且位于弹簧推管4与穿刺针1间。当弹簧推管4在穿刺针1上运动,使得定位弹簧5进入穿刺后的小结节内时,处于伸长状态的定位线体12会一部分跟随进入小结节内,定位线体12的尾端留在小结节外,不会产生不必要的缠绕等情况。

此外,所述定位线体12上设置若干用于防止定位线体12移动的倒刺,所述倒刺在定位线体12上呈倾斜分布。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倒刺的倾斜方向要保证不影响定位线体12的头端部分跟随定位弹簧5进入小结节内,且位于小结节外的尾端部分不会由于移动时,全部进入小结节内;同时,进入小结节内的定位线体12不会由于移动从小结节内退出。具体实施时,倒刺采用软体材料制成,以避免带来不要的损伤。

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穿刺针1上设有用于对弹簧推管4进行定位的推管定位机构,弹簧推管4位于定位弹簧5与推管定位机构间;

所述推管定位机构包括设置于穿刺针1上的定位槽11以及与所述定位槽11适配的推管卡块9,所述推管卡块9的一端与穿刺针1铰接。

图1和图2中,定位弹簧5以及弹簧推管4在穿刺针1上的长度接近但小于穿刺针1的长度,此时,利用穿刺针1尾端的穿刺针操作柄3能实现对弹簧推管4的定位,避免在利用穿刺针1的穿刺尖端2进行穿刺时,定位弹簧5以及弹簧推管4在穿刺针1上运动影响穿刺;当穿刺针操作柄3采用可拆卸连接时,也可以在穿刺针1穿刺后,在将定位弹簧5以及弹簧推管4依次套在穿刺针1上,具体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当弹簧推管4以及定位弹簧5预先套在穿刺针1上,且穿刺针1的长度大于定位弹簧5以及弹簧推管4的长度之和时,需要在穿刺针1上设置推管定位机构。穿刺针1上的定位槽11与推管卡块9的形状相一致,推管卡块9能嵌置在定位槽11内,当推管卡块9嵌置在定位槽11内时,推管卡块9的高度不高于穿刺针1主体其余部分的高度,具体实施时,推管卡块9可以为从穿刺针1上分离的一部分,当推管卡块9嵌置于定位槽11内时,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穿刺针1。推管卡块9通过铰接轴10与穿刺针1铰接。

定位弹簧5以及弹簧推管4套在穿刺针1上时,定位弹簧5、弹簧推管4位于穿刺尖端2与推管卡块9之间,且弹簧推管4位于定位弹簧5与推管卡块9之间;且定位弹簧5、弹簧推管4的长度之和接近但小于推管卡块9与穿刺尖端2间的距离。当推管卡块9向上抬起时,能抵住弹簧推管4的端部,从而在利用穿刺尖端2进行穿刺时,利用推管卡块9抵住弹簧推管4,使得弹簧推管4不会向穿刺针操作柄3的方向运动,利用弹簧推管4与定位弹簧5的作用力,能使得定位弹簧5的头端跟随穿刺尖端2进入小结节内。

如图7和图8所示,在穿刺针1上设置推管定位机构时,还可以在定位弹簧5上设置定位线体12,定位线体12与定位弹簧5的配合,以及定位线体12的相关设置,均可以参考上述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利用穿刺针1进行穿刺,定位弹簧5套在穿刺针1上,在穿刺针1对小结节位置穿刺后,利用弹簧推管4能将定位弹簧5推入穿刺后的小结节内,定位弹簧5进入小结节内后呈处于蜷缩状态,利用定位弹簧5,能在后续无CT下的手术中能快速有效地实现小结节的定位,利用定位线体12能进一步提高穿刺定位的效率,定位线体12上的遇水膨胀层能避免气胸等情况的发生,提高肺部小结节定位可靠性与稳定性,定位后留置于小结节的定位弹簧,可实现辅助定位、辅助测量术中切缘距离以及放射治疗定位标记等多种临床用途。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