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输液机器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53373发布日期:2019-01-18 19:37阅读:221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功能输液机器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类输液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功能输液机器人。



背景技术:

输液是常见的临床治疗方法,且每个输液瓶的输液都需要较长时间来完成。目前由于医院床位限制、护士人员不足等原因,病患者有时也需要在大厅或者楼道内进行输液治疗,由于输液过程时间长、护士不能时刻注意到每个病患者,如果在输液瓶内药液使用完后不能及时更换或者拔下输液针头,会造成回血情况的发生,严重危害了病患者的健康安全。且在输液过程中,不同年龄段对输液速度的接受程度不一样,传统的方法都是护理人员通过经验或者病患者自己调整输液调节器,但根据经验等并不能准确的找出适合各年龄段的输液速度,因此传统的流速调节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浪费了大量时间。

目前,市场上有些输液测控装置,通过重量检测等方法对输液瓶内的药液进行检测,从而避免因输完药液不能及时更换造成的回血情况。但输液瓶有大有小,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环境的改善,输液袋越来越多的取代输液瓶成为输液主流,因此,不仅能对不同型号输液瓶,且能对输液袋进行有效监测的输液器械,成为一种社会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功能输液机器人,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适用于不同型号的输液瓶及输液袋,且可以对整个输液过程进行有效的监测及对输液速度的及时调整。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多功能输液机器人,包括输液架、底座、输液瓶固定装置、红外测距传感器、智能主机和输液速度控制装置,所述输液架为电动伸缩杆,所述电动伸缩杆的固定座与底座连接,所述底座下端设有行走轮,所述输液瓶固定装置包括支撑座和输液瓶固定机构,所述支撑座的一侧与电动伸缩杆的上端连接,且支撑座分为上下两层,两层之间通过支撑柱连接,在支撑座上层开有一贯通孔,在所述贯通孔周围设有四根固定柱,在每一根固定柱外侧都设有第一弹簧,所述输液瓶固定机构包括输液袋悬挂架、两个固定套筒和两个可伸缩弧形板,两个所述可伸缩弧形板相对设置,每一个可伸缩弧形板都包括弧形板本体和伸缩板,所述伸缩板设在弧形板本体内部,且通过第二弹簧与弧形板本体连接,伸缩板前端与输液瓶瓶口弧度相对应,在弧形板本体的两侧位置处还分别设有一连接孔,所述连接孔与固定柱相对应,且弧形板下端面与第一弹簧的上端面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套筒设在弧形板本体上端面上,且固定套筒与输液袋悬挂架相配合,在所述输液袋悬挂架上端中间位置处设有挂钩,在支撑座下层设有红外测距传感器,所述红外测距传感器的上端与可伸缩弧形板的下端面相对应,所述智能主机设在支撑座上且靠近红外测距传感器的位置处,智能主机通过数据线与红外测距传感器连接,且智能主机的信号输出端与信号接收器对应连接,所述信号接收器包括警报器,所述警报器设在电动伸缩杆上,所述输液速度控制装置包括输液管固定套和推杆,所述输液管固定套内径大于输液管直径,在输液管固定套中间位置处且沿径向方向上设有与推杆相对应的滑套,在所述滑套上端位置处设有三个第二销孔,所述推杆上端设有一个对应的第一销孔,推杆与滑套通过销孔配合方式固定,在推杆下端设有紧固板,所述紧固板放置在输液管固定套内,整体为弧形,且紧固板内径与输液管相对应。

进一步地,还包括加热护腕,输液管从所述加热护腕下部穿过。

进一步地,所述信号接收器还包括电脑终端,所述电脑终端通过无线通讯方式与智能主机对应连接,且电脑终端设在护士站内。

进一步地,在所述电动伸缩杆下端还设有储物箱和手动开关,所述手动开关与智能主机连接。

进一步地,在所述支撑座和输液瓶固定机构上相对电动伸缩杆的一侧上设有开口,所述开口与输液管相对应。

进一步地,所述智能主机设有一测距调控模块,所述测距调控模块能够调控红外线测距传感器的探测行程。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将输液瓶或者输液袋放在输液瓶固定装置上,通过红外测距传感器对可伸缩弧形板进行实时的距离监测,由于弧形板本体设在第一弹簧上,随着输液过程的进行,输液瓶/袋内药液减少,第一弹簧所受压力减小,并通过自身弹性,将可伸缩弧形板及输液瓶/袋向上弹起,当红外测距传感器与可伸缩弧形板间的距离超过预定值时,智能主机会分别向警报器及电脑终端发出信息,提示病患者及护士准备换药或者拔出输液针头,提高了输液过程的安全性,有效的避免了回血情况的发生。

2.输液瓶固定装置主要包括两个可伸缩弧形板,通过按压伸缩板,控制两个可伸缩弧形板之间圆形空隙的大小,从而满足对不同型号的输液瓶的夹持;在弧形板本体上设有固定套筒和输液袋悬挂架,将输液袋挂在挂钩上即可实现固定,且固定套筒和输液袋悬挂架组装灵活,方便拆卸,体现了多功能性。

3.本实用新型的输液速度控制装置采用单独设计,将输液管穿过输液管固定套,通过移动推杆的位置,并采用销孔配合方式控制紧固板与输液管的接触程度,即通过挤压输液管实现对输液管内输液速度的控制,滑套上的第二销孔位置对应不同的输液速度,因此可以通过测试,先根据输液速度确定第二销孔位置,后续使用时直接通过第二销孔位置确定不同的输液速度,极大地提高了方便性,输液速度控制装置可以放置在支撑座上,也可以放在靠近输液针头的位置,方便病患者自己调整。

本实用新型可以对不同的输液器材进行可靠的固定,体现了多功能性,通过红外测距传感器对输液过程进度进行实时监测,有效的避免了回血等情况发生,通过加热护腕加热输液管内药液,避免了冷药液进入人体的不适,且输液速度控制装置安装灵活,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未安装输液袋悬挂架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安装输液袋悬挂架时的输液瓶固定装置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可伸缩弧形板结构示意图;

附图4为可伸缩弧形板剖视图;

附图5为输液速度控制装置主视图;

附图6为推杆结构示意图;

图中,1、电动伸缩杆,2、底座,31、支撑座,311、贯通孔,322、开口,32、支撑柱,33、固定柱,34、第一弹簧,351、弧形板本体,352、伸缩板,353、第二弹簧,354、连接孔,36、固定套筒,37、输液袋悬挂架,38、挂钩,4、红外测距传感器,5、智能主机,6、警报器,71、输液管固定套,72、滑套,721、第二销孔,73、推杆,731、第一销孔,732、紧固板,8、储物箱,9、手动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来详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

如附图1至附图6所示,包括输液架、底座2、输液瓶固定装置、红外测距传感器4、智能主机5和输液速度控制装置,为了方便输液瓶/袋的悬挂,输液架为电动伸缩杆1,电动伸缩杆1的固定座与底座2连接,在底座2下端设有行走轮,方便移动。

输液瓶固定装置包括支撑座31和输液瓶固定机构,支撑座31的一侧与电动伸缩杆1的上端连接,且支撑座31分为上下两层,两层之间通过支撑柱32连接,在支撑座31下层中间位置处设有红外测距传感器4,在支撑座31上层开有一贯通孔311,在贯通孔311周围设有四根固定柱33,在每一根固定柱33外侧都设有第一弹簧34,固定柱33起到导向的作用。

输液瓶固定机构包括两个可伸缩弧形板,两个可伸缩弧形板相对设置,每一个可伸缩弧形板都包括弧形板本体351和伸缩板352,伸缩板352设在弧形板本体351内部,且通过第二弹簧353与弧形板本体351连接,伸缩板352前端与输液瓶瓶口弧度相对应,两个伸缩板352相互配合,可以实现对输液瓶的夹持,且通过按压伸缩板352控制两个伸缩板352间的间隙,实现了对不同型号输液瓶的固定,体现了实用性。

在弧形板本体351的两侧位置处分别设有一连接孔354,连接孔354与固定柱33相对应,且弧形板下端面与第一弹簧34的上端面连接,整个输液瓶固定机构放在第一弹簧34上侧,红外测距传感器4的上端与可伸缩弧形板的下端面相对应,红外测距传感器4通过贯通孔311即可检测到可伸缩弧形板的位置,随着输液过程的进行,输液瓶/袋内药液减少,第一弹簧34所受压力减小,并通过自身弹性,将可伸缩弧形板及输液瓶/袋向上弹起,使可伸缩弧形板与红外测距传感器4间的距离越来越大,因此,距离变化体现了输液的进度,从而实现了对输液进度的实时监测。

因输液袋越来越普及,为了提高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性,使本机器人可以适用于不同输液器材,输液瓶固定装置还固定套和输液袋悬挂架37,固定套筒36设在弧形板本体351上端面上,输液袋悬挂架37两侧下端与固定套筒36相配合,输液袋悬挂架37上端中间位置处设有挂钩38,使用输液袋输液时,只需将输液袋悬挂架37插在固定套筒36内,并将输液袋上端悬挂在挂钩38上即可,方便灵活。

智能主机5设在支撑座31上且靠近红外测距传感器4的位置处,智能主机5通过数据线与红外测距传感器4连接(智能主机与红外测距传感器的配合使用为现有成熟技术,本文不再对其工作原理做详细描述)。智能主机5设有一测距调控模块,测距调控模块能够调控红外线测距传感器的探测行程,即在智能主机上设有若干调控开关,每一个调控开关都与测距调控模块相对应,启动不同的调控开关,即可实现对红外线测距传感器4的探测行程、预警数值的改变,使之适用于各种输液器材,确保了监测的有效性。

智能主机5的信号输出端与信号接收器对应连接,信号接收器包括警报器6,警报器6设在电动伸缩杆1上,当红外测距传感器4检测到与可伸缩弧形板下端面的距离大于预警数值,即药液即将输完时,会通过警报器6发出警报,提醒病患者注意,且为了让护理人员在第一时间赶到输液处进行输液瓶的更换或者拔出输液针头,信号接收器还包括电脑终端,电脑终端设在护士站内,且通过无线通讯方式与智能主机5对应连接。

输液速度控制装置包括输液管固定套71和推杆73,输液管固定套71内径大于输液管直径,在输液管固定套71中间位置处且沿径向方向上设有与推杆73相对应的滑套72,在推杆73下端设有紧固板732,紧固板732放置在输液管固定套71内,整体为弧形,且紧固板732内径与输液管相对应,推杆73上端设有一个第一销孔731,滑套72与推杆73通过销孔配合方式连接,通过推动推杆73,使紧固板732对输液管进行不同程度的挤压,从而实现对输液管内输液速度的控制。

事先通过实验,根据输液速度计算出紧固板732对输液管施加的力的大小,即在沿推杆73轴线方向上,紧固板732上端距离输液管固定套71内侧的距离,根据此时第一销孔731所在位置,在滑套72上对应的位置处设置第二销孔721,同理,根据不同流速,找出三个第二销孔721的位置。此时三个第二销孔721代表的就是三个不同的输液速度。例如:三个第二销孔721自上而下依次代表适合中年人、适合老年人、适合婴幼儿的输液速度,在使用时,只需根据病患者年龄或者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输液速度,老年人通过选择第一销孔731与中间的第二销孔721的配合、婴幼儿通过选择第一销孔731与上端第二销孔721的配合,来实现输液速度的控制。

因为输液瓶/袋的口竖直向下且靠近支撑座31,为了防止输液管与输液瓶/袋在连接处过于弯曲,在支撑座31和输液瓶固定机构上相对电动伸缩杆1的一侧上设有开口312,开口312与输液管相对应,方便输液管放置及管内药液流动。

由于药液是凉的,在周围环境较冷时输液会使人产生不适,为了减少这种不适,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加热护腕,使用时将输液管贴在手腕处,然后将加热护腕在手腕处扣上,将输液管压在底部,这样即可让药液经过加热护腕处时被加热一定温度。

为了方便医护人员或者病患者方便放置药物或者私人物品,在电动伸缩杆1下端还设有储物箱8,增加了方便性。

除了回血等情况需要预防,在输液过程中,还会发生输液管堵塞等情况,此时智能主机5不会主动发现并警报,为了方便病患者联系医护人员及时处理,在电动伸缩杆1下端还设有手动开关9,手动开关9与智能主机5连接,在病患者发现特殊情况时,通过按动手动开关9,将消息发到护士站,保证了输液的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中的电子设备均采用电源线与电源连接或者在底座2上端设置一蓄电池,电子设备通过电源线与蓄电池连接。

上述虽然结合附图对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