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安全康复训练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06440发布日期:2019-07-06 11:41阅读:248来源:国知局
一种安全康复训练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安全康复训练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助步器为了便于移动,下方一般带有脚轮,但脚轮制动需要家属脚踩脚轮上的制动片,因此患者单独使用时存在安全隐患,因此有必要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能为腿脚不便患者康复提供辅助助步,且使用更加安全的安全康复训练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安全康复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矩形板状支撑板,支撑板后侧边设有弧形缺口状身位槽,还包括前底杆和两根前端分别与前底杆两端垂直连接的侧底杆,前底杆和两根侧底杆分别与支撑板前侧边、左侧边和右侧边平行,并位于支撑板下方,还包括四根顶端分别与支撑板底面四角位置连接的架杆,前侧两根架杆底端分别与前底杆两端连接,后侧两根架杆底端分别与两根侧底杆后端连接,且前底杆两端下方和侧底杆后端下方分别连接有脚轮,所述的支撑板顶面垂直固定有两个空心管状把手管,把手管靠近支撑板前侧边设置,支撑板上设有与把手管内壁连通的主调节孔,所述的前底杆上设有副调节孔,还包括顶端穿设在主调节孔内的主调节杆,且主调节杆顶端从把手管顶端穿出,主调节杆靠近底端的一侧杆壁上设有主齿槽,还包括副调节杆,副调节杆靠近顶端一侧杆壁上设有副齿槽,副调节杆底端固定有橡胶制动块,还包括通过转轴转动连接在副调节孔内的齿轮,齿轮外周具有分别与主齿槽和副齿槽啮合的齿牙,所述的主调节杆底端和副调节杆顶端分别穿设在副调节孔内,且主调节杆和副调节杆分别与副调节孔槽壁贴合,所述的副调节杆上套有两端分别与制动块和前底杆下侧相抵的压缩弹簧,且压缩弹簧推动制动块,使制动块下侧面与脚轮底部对齐,且此时齿牙分别与主齿槽最后一槽和副齿槽最后一槽啮合,且能下压主调节杆顶端,并通过主齿槽和齿牙配合带动齿轮旋转,且齿轮通过齿牙和副齿槽配合带动副调节杆上移。

使用时,患者整体置于本装置内,上身围在身位槽内,手臂支撑在支撑板顶面上,双手握住把手管,且正常情况下,压缩弹簧推动制动块,使制动块下侧面与脚轮底部对齐,制动块与地面接触,能避免脚轮带动本装置移动,需要移动时,患者利用大拇指下压主调节杆顶端,并通过主齿槽和齿牙配合带动齿轮旋转,且齿轮通过齿牙和副齿槽配合带动副调节杆上移,因此制动块与地面分离,即可用身体随意方向带动本装置移动,以辅助患者进行康复,因此本装置使用更加安全。

在上述的一种安全康复训练装置中,所述的主调节杆和副调节杆均为方形杆状结构。

因此能使整体结构更加稳定。

在上述的一种安全康复训练装置中,所述的主调节杆顶端固定有按钮。

因此方便利用按钮下移主调节杆。

在上述的一种安全康复训练装置中,所述的支撑板顶面设有海绵垫。

在上述的一种安全康复训练装置中,所述的把手管外壁套有橡胶套。

因此使用更加舒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使用时,患者整体置于本装置内,上身围在身位槽内,手臂支撑在支撑板顶面上,双手握住把手管,且正常情况下,压缩弹簧推动制动块,使制动块下侧面与脚轮底部对齐,制动块与地面接触,能避免脚轮带动本装置移动,需要移动时,患者利用大拇指下压主调节杆顶端,并通过主齿槽和齿牙配合带动齿轮旋转,且齿轮通过齿牙和副齿槽配合带动副调节杆上移,因此制动块与地面分离,即可用身体随意方向带动本装置移动,以辅助患者进行康复,因此本装置使用更加安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装置主视图及局部剖视图。

图2和图3分别是本装置侧视图和俯视图。

图中,

1、支撑板;11、身位槽;

2、前底杆;21、侧底杆;22、脚轮;

3、架杆;

4、把手管;

5、主调节杆;51、按钮;

6、副调节杆;61、制动块;62、压缩弹簧;

7、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安全康复训练装置,包括矩形板状支撑板1,支撑板1后侧边设有弧形缺口状身位槽11,还包括前底杆2和两根前端分别与前底杆2两端垂直连接的侧底杆21,前底杆2和两根侧底杆21分别与支撑板1前侧边、左侧边和右侧边平行,并位于支撑板1下方,还包括四根顶端分别与支撑板1底面四角位置连接的架杆3,前侧两根架杆3底端分别与前底杆2两端连接,后侧两根架杆3底端分别与两根侧底杆21后端连接,且前底杆2两端下方和侧底杆21后端下方分别连接有脚轮22,支撑板1顶面垂直固定有两个空心管状把手管4,把手管4靠近支撑板1前侧边设置,支撑板1上设有与把手管4内壁连通的主调节孔,前底杆2上设有副调节孔,还包括顶端穿设在主调节孔内的主调节杆5,且主调节杆5顶端从把手管4顶端穿出,主调节杆5靠近底端的一侧杆壁上设有主齿槽,还包括副调节杆6,副调节杆6靠近顶端一侧杆壁上设有副齿槽,副调节杆6底端固定有橡胶制动块61,还包括通过转轴转动连接在副调节孔内的齿轮7,齿轮7外周具有分别与主齿槽和副齿槽啮合的齿牙,主调节杆5底端和副调节杆6顶端分别穿设在副调节孔内,且主调节杆5和副调节杆6分别与副调节孔槽壁贴合,副调节杆6上套有两端分别与制动块61和前底杆2下侧相抵的压缩弹簧62,且压缩弹簧62推动制动块61,使制动块61下侧面与脚轮22底部对齐,且此时齿牙分别与主齿槽最后一槽和副齿槽最后一槽啮合,且能下压主调节杆5顶端,并通过主齿槽和齿牙配合带动齿轮7旋转,且齿轮7通过齿牙和副齿槽配合带动副调节杆6上移。

进一步的,主调节杆5和副调节杆6均为方形杆状结构。主调节杆5顶端固定有按钮51。支撑板1顶面设有海绵垫。把手管4外壁套有橡胶套。

使用时,患者整体置于本装置内,上身围在身位槽11内,手臂支撑在支撑板1顶面上,双手握住把手管4,且正常情况下,压缩弹簧6推动制动块61,使制动块61下侧面与脚轮22底部对齐,制动块61与地面接触,能避免脚轮22带动本装置移动,需要移动时,患者利用大拇指下压主调节杆5顶端,并通过主齿槽和齿牙配合带动齿轮7旋转,且齿轮7通过齿牙和副齿槽配合带动副调节杆6上移,因此制动块61与地面分离,即可用身体随意方向带动本装置移动,以辅助患者进行康复,因此本装置使用更加安全。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支撑板1、身位槽11、前底杆2、侧底杆21、脚轮22、架杆3、把手管4、主调节杆5、按钮51、副调节杆6、制动块61、压缩弹簧62、齿轮7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