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四肢功能训练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54716发布日期:2018-11-16 21:13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一种适用于四肢功能训练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装置,特指一种适用于四肢功能训练装置,属于运动健康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四肢,四肢不仅仅是人们一般所说的手足。也指动物的双手和双脚的统称。四肢包括两条上臂包括手,和两条大腿小腿包括脚。而现有的四肢功能训练装置稳定性差,不便于移动,且不能根据训练者的训练情况来加配重块,从而不便于训练者训练,因此设计一种适用于四肢功能训练装置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适用于四肢功能训练装置,该适用于四肢功能训练装置便于移动,稳定性强,且能根据训练者的训练情况来加配重块,从而便于训练者训练。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适用于四肢功能训练装置,包括底板、液压千斤顶、万向轮、套筒I、套筒II、L型支撑板、套筒III、弹簧I、伸缩杆I、弹簧II、支撑板I、托板I、配重块、橡胶缓冲垫I、弹簧III、伸缩杆II、弹簧IV、支撑板II、橡胶缓冲垫II、托板II、轴承、转轴、主动齿轮、手柄I、手柄II、固定板、伸缩杆III、从动齿条、座椅、滑轮I、滑轮II、滑轮III、滑轮IV、滑轮V、连接绳I、连接绳II、拉手和腿拉环。

液压千斤顶设置在底板上,万向轮固定在液压千斤顶的底端,套筒I、套筒II、L型支撑板与套筒III均固定在底板的顶端,并且套筒I位于套筒II的左侧,L型支撑板位于套筒II的右侧,套筒III位于L型支撑板的右端,弹簧I设置在套筒I的内部,伸缩杆I的底端设置在套筒I的内部,弹簧II设置在伸缩杆I上,并且弹簧II设置在套筒I的内部,支撑板I固定在伸缩杆I的顶端,橡胶缓冲垫I设置在套筒I与支撑板I之间,托板I放置在支撑板I上,弹簧III设置在套筒III的内部,伸缩杆II的底端设置在套筒III的内部,弹簧IV设置在伸缩杆II上,并且弹簧IV设置在套筒III的内部,支撑板II固定在伸缩杆II的顶端,橡胶缓冲垫II设置在套筒III与支撑板II之间,托板II放置在支撑板II上,配重块均放置在托板I与托板II的顶端,轴承设置在套筒II上,伸缩杆III的底端设置在套筒II的内部,转轴固定在轴承的内壁上,主动齿轮固定在转轴上,从动齿条固定在伸缩杆III的内壁上,手柄I固定在转轴的端部,手柄II螺纹连接在套筒II上,固定板活动连接在手柄II的端部,座椅固定在伸缩杆III的顶端,滑轮I固定在L型支撑板的右端,滑轮II固定在L型支撑板的顶端,滑轮III与滑轮IV均设置在L型支撑板上,并且滑轮III位于滑轮IV的右侧,滑轮V固定在L型支撑板的左端,连接绳I的一端设置在托板I上,并且连接绳I设置在滑轮IV与滑轮V上,腿拉环固定在连接绳I的另一端上,连接绳II的一端设置在托板II上,并且连接绳II设置在滑轮I、滑轮II与滑轮III上,拉手固定在连接绳II的另一端上。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适用于四肢功能训练装置所述的主动齿轮与从动齿条之间是过盈配合。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适用于四肢功能训练装置所述的手柄I、手柄II、固定板、拉手与腿拉环上均设置有防滑垫。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适用于四肢功能训练装置所述的伸缩杆III的外壁上设置有刻度线。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适用于四肢功能训练装置所述的座椅上设置有海绵垫。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本实用新型方案的一种适用于四肢功能训练装置,该适用于四肢功能训练装置便于移动,稳定性强,且能根据训练者的训练情况来加配重块,从而便于训练者训练。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适用于四肢功能训练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适用于四肢功能训练装置A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适用于四肢功能训练装置B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适用于四肢功能训练装置的配重块13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适用于四肢功能训练装置的伸缩杆III27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底板1;液压千斤顶2;万向轮3;套筒I4;套筒II5;L型支撑板6;套筒III7;弹簧I8;伸缩杆I9;弹簧II10;支撑板I11;托板I12;配重块13;橡胶缓冲垫I14;弹簧III15;伸缩杆II16;弹簧IV17;支撑板II18;橡胶缓冲垫II19;托板II20;轴承21;转轴22;主动齿轮23;手柄I24;手柄II25;固定板26;伸缩杆III27;从动齿条28;座椅29;滑轮I30;滑轮II31;滑轮III32;滑轮IV33;滑轮V34;连接绳I35;连接绳II36;拉手37;腿拉环3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附图1、2、3、4、5所示的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四肢功能训练装置,包括:底板1、液压千斤顶2、万向轮3、套筒I4、套筒II5、L型支撑板6、套筒III7、弹簧I8、伸缩杆I9、弹簧II10、支撑板I11、托板I12、配重块13、橡胶缓冲垫I14、弹簧III15、伸缩杆II16、弹簧IV17、支撑板II18、橡胶缓冲垫II19、托板II20、轴承21、转轴22、主动齿轮23、手柄I24、手柄II25、固定板26、伸缩杆III27、从动齿条28、座椅29、滑轮I30、滑轮II31、滑轮III32、滑轮IV33、滑轮V34、连接绳I35、连接绳II36、拉手37和腿拉环38。

液压千斤顶2设置在底板1上,万向轮3固定在液压千斤顶2的底端,套筒I4、套筒II5、L型支撑板6与套筒III7均固定在底板1的顶端,并且套筒I4位于套筒II5的左侧,L型支撑板6位于套筒II5的右侧,套筒III7位于L型支撑板6的右端,弹簧I8设置在套筒I4的内部,伸缩杆I9的底端设置在套筒I4的内部,弹簧II10设置在伸缩杆I9上,并且弹簧II10设置在套筒I4的内部,支撑板I11固定在伸缩杆I9的顶端,橡胶缓冲垫I14设置在套筒I4与支撑板I11之间,托板I12放置在支撑板I11上,弹簧III15设置在套筒III7的内部,伸缩杆II16的底端设置在套筒III7的内部,弹簧IV17设置在伸缩杆II16上,并且弹簧IV17设置在套筒III7的内部,支撑板II18固定在伸缩杆II16的顶端,橡胶缓冲垫II19设置在套筒III7与支撑板II18之间,托板II20放置在支撑板II18上,配重块13均放置在托板I12与托板II20的顶端,轴承21设置在套筒II5上,伸缩杆III27的底端设置在套筒II5的内部,转轴22固定在轴承21的内壁上,主动齿轮23固定在转轴22上,从动齿条28固定在伸缩杆III27的内壁上,手柄I24固定在转轴22的端部,手柄II25螺纹连接在套筒II5上,固定板26活动连接在手柄II25的端部,座椅29固定在伸缩杆III27的顶端,滑轮I30固定在L型支撑板6的右端,滑轮II31固定在L型支撑板6的顶端,滑轮III32与滑轮IV33均设置在L型支撑板6上,并且滑轮III32位于滑轮IV33的右侧,滑轮V34固定在L型支撑板6的左端,连接绳I35的一端设置在托板I12上,并且连接绳I35设置在滑轮IV33与滑轮V34上,腿拉环38固定在连接绳I35的另一端上,连接绳II36的一端设置在托板II20上,并且连接绳II36设置在滑轮I30、滑轮II31与滑轮III32上,拉手37固定在连接绳II36的另一端上,配重块13设置有重量为1kg、2kg、5kg、10kg、20kg和25kg,且各设置有四个。

所述的主动齿轮23与从动齿条28之间是过盈配合。

所述的手柄I24、手柄II25、固定板26、拉手37与腿拉环38上均设置有防滑垫。

所述的伸缩杆III27的外壁上设置有刻度线。

所述的座椅29上设置有海绵垫。

在使用适用于四肢功能训练装置时,给液压千斤顶2进行增压,在液压千斤顶2与万向轮3的共同作用下,承载底板1上传来的所有荷载,利用万向轮3将适用于四肢功能训练装置移动到训练的地点,再给液压千斤顶2进行泄压,使得让底板1承载上面传来的荷载,既防止损毁万向轮3,降低维修费用,又能够提高适用于四肢功能训练装置的稳定性,防止适用于四肢功能训练装置倾倒,避免训练者受到伤害;拧动手柄II25,使得固定板26离开在伸缩杆III27,旋转手柄I24正转或逆转,其次带动主动齿轮23正转或逆转,进而使得从动齿条28向下或向上运动,最后促使座椅29向下或向上运动,训练者将根据自己的需求来调整座椅29的高度,调整完毕后,拧动手柄II25,在固定板26的作用下,将套筒II5与伸缩杆III27之间固定,训练者将根据自己的训练需求将配重块13均加放在托板I12与托板II20上,加放完毕后,训练者坐在座椅29上,腿放置在腿拉环38,手握拉手37,同时向下用力,使得拉手37与腿拉环38同时向下运动,从而带动托板I12与托板II20上的配重块13均向上运动,到达最低点时,慢慢释放对拉手37与腿拉环38的外力,使得托板I12与托板II20落在橡胶缓冲垫I14与支撑板II18上,往复运动,从而达到对四肢功能的训练。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应用范例,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构成任何限制。凡采用等同变换或者等效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权利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