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内镜下椎间隙内冲吸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48921发布日期:2018-06-22 09:38阅读:15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经皮内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等疾病的冲吸和髓核摘除设备,具体涉及一种经皮内镜下椎间隙内冲吸装置。



背景技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等是困扰中老年人的常见脊柱退变性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且呈年轻化的趋势,微创经皮内镜下髓核摘除术正逐渐成为首选手术方式,但是由于内镜通道在建立之后很难进行调整,只能朝着既定的方向进行操作。而且,内镜下操作视野有限,手术设备只能抓取视野内的髓核组织,对于椎间隙内残留的游离髓核组织无法彻底摘除。

在传统的开放手术中,术者在摘除突出的髓核组织后,会在直视下对椎间隙进行冲洗,以清除淤血和残留的游离髓核组织,这一操作可以有效防止术后感染和髓核残留以及尤其引起的术后早期复发。但是在经皮内镜手术中,液体低压持续灌注的目的仅为保证术野的清晰,定向冲洗作用较弱,灌注压力过大存在硬膜外高压的风险;而且由于通道内径有限,无法增加吸引装置,灌注液体只能缓慢流出;较大的间盘组织碎屑必须使用器械摘除,增加了工作量;小的碎屑或者未完全游离的间盘组织块可能由于视野的局限仍停留于椎间隙内。

综上,现有的经皮内镜技术存在以下不足:1、内镜通道的角度受限,内镜镜头的视野有限,共同制约手术器械无法彻底摘除椎间隙深部或通道角度以外的髓核组织。2、内镜下无法有效加压冲洗椎间隙内部,导致淤血和游离的髓核组织残留。由于以上两种原因,经皮内镜手术的术后复发率与开放手术相比较高,这严重影响了医患双方的信心和该手术的开展。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采用多种角度冲吸内镜无法直视的椎间隙,清除血块和组织碎屑,捕获和摘除椎间隙内残留的髓核组织,降低术后复发率的经皮内镜下椎间隙内冲吸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经皮内镜下椎间隙内冲吸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冲吸管和套管;冲吸管的头部可调整角度,尾部连接有吸引器接头;所述套管套设于冲吸管外部;所述冲吸管和所述套管还通过一个控制装置相连,所述控制装置能够使冲吸管在套管内移动。

所述的经皮内镜下椎间隙内冲吸装置,其中:所述冲吸管具有依次相连的冲吸管头部、弯曲部和冲吸管主体;冲吸管主体连接有吸引器接头;所述弯曲部为预制为弯曲形状的柔软管体,其在套管内相对移动时能够受到套管制约而伸出部分或全部;所述冲吸管头部设有出水孔。

所述的经皮内镜下椎间隙内冲吸装置,其中:所述冲吸管主体上设有泄压孔,可利用手指部分或全部封堵泄压孔控制吸引压力。

所述的经皮内镜下椎间隙内冲吸装置,其中:所述冲吸管主体由聚乙烯制成。

所述的经皮内镜下椎间隙内冲吸装置,其中:所述冲吸管主体的长度为30cm,外径为3mm。

所述的经皮内镜下椎间隙内冲吸装置,其中:所述套管由不锈钢制成。

所述的经皮内镜下椎间隙内冲吸装置,其中:所述控制装置包括相铰接的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第一连接端与套管相连,第二连接端与冲吸管相连。所述的经皮内镜下椎间隙内冲吸装置,其中:所述控制装置由聚乙烯制成。

所述的经皮内镜下椎间隙内冲吸装置,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通过轴相连;所述的轴具有弹性,能够在初始状态时使所述弯曲部位于套管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益是:1、深入椎间隙冲洗,可最大程度清除淤血和髓核组织碎屑;2、大块髓核组织可由该设备的负压吸引功能在非直视条件下摘除;3、角度可调,可对椎间隙进行全方位冲洗和清理;4、安全性高,设备头部柔软,进入椎间隙深度可限制,可防止由于置入过深而损伤椎前结构;5、设计简单,成本低廉,可一次性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图。

附图标记说明:0-冲吸管;1-出水孔;2-冲吸管头部;3-弯曲部;4-套管;5-冲吸管主体;6-泄压孔;7-吸引器接头;8-第一连接端;9-第二连接端;10-控制装置;11-轴。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经皮内镜下椎间隙内冲吸装置,包括冲吸管0和套设于冲吸管0外部的套管4;冲吸管0和套管4还通过一个控制装置10相连,使用者手握控制装置10能够使冲吸管0在套管4内滑动;冲吸管0具有依次相连的冲吸管头部2、弯曲部3和冲吸管主体5;冲吸管主体5的尾部连接有吸引器接头7。

控制装置10包括通过轴11相铰接的第一连接端8和第二连接端9,第一连接端8固定在套管4上;第二连接端9固定在冲吸管0上,具体来说是固定在冲吸管主体5上。轴11具有弹性,初始角度时,弯曲部3位于套管4内。使用者手持控制装置10,通过调整握持用力改变第一连接端8和第二连接端9的夹角,使连接端8与连接端9做相对运动,即可使冲吸管0在套管4内移动。

冲吸管头部2呈椭圆形,其前半部分较柔软,后半部分较坚硬;冲吸管头部2的前端设有出水孔1。

弯曲部3是一段预制为弯曲状的柔软杆体,其向下弯曲,非工作状态下位于套管4内,由于套管4的限制,使其为直形,向前推动时从套管4伸出即可实现向下弯曲,推动距离和弯曲程度成正比,归位时回复直形。弯曲部3的设计有利于多角度冲洗和摘除残留的髓核组织。

冲吸管主体5上设有泄压孔6;泄压孔6是冲吸管主体5背侧的开口,以拇指对其进行适当封堵即可控制吸引器的负压大小。

冲吸管主体5为长30cm、外径3mm的聚乙烯管。套管4由不锈钢制成。控制装置10由聚乙烯制成。

使用时将吸引器接头7连接吸引器,泄压孔6呈开放状态,先将套管4部分置入内镜内,将头部插入椎间隙,位置确定后以拇指封堵泄压孔6,冲吸管0内随即产生负压,将淤血和游离的髓核组织碎屑吸出椎间隙;如椎间隙内残留的大块髓核组织封闭了头部的出水孔1,则由于负压的作用,较柔软的冲吸管头部2的前半部分回吸成伞状,增加了与髓核组织的接触面积,此时回撤本装置,即可将髓核组织自不可直视的椎间隙内带出,呈现在内镜的视野内,任由髓核组织被内镜的冲洗液冲走,也可以使用本装置将其直接拉出内镜通道。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