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窥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55091发布日期:2019-03-30 09:18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内窥镜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内窥镜,尤其涉及一种实现提高插入部的前端部中的观察窗的保护的内窥镜。



背景技术:

例如,在胃内窥镜等上部内窥镜中,要求插入部的细径化。在这种内窥镜的插入部的前端部中的前端面配置有取入来自被观察部位的被摄体光的观察窗及向被观察部位射出照明光的照明窗。并且,在前端面配置有为了去除附着于观察窗的体液等附着物而朝向观察窗喷射清洗液(水等)或气体(空气等)流体的流体喷出用喷嘴(送气送水喷嘴)。

在进行准备工作时,当内窥镜的前端面与工作台的顶板、检查时手术人员抓握时的地面、挂在吊架时的地面、清洗及消毒时的洗涤槽及清洗机的槽等(以下,也称为“被接触部件”)接触时,因观察窗及照明窗与上述的顶板、地面及槽接触而可能会遭到破损。尤其在观察窗(物镜)为凸形状时,接触的可能性变高。

作为防止向观察窗的镜头部分的接触并提高了耐冲击性的内窥镜,例如,下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形成有设置于送气送水用喷嘴的第1接触前端部和设置于观察窗及照明机构中的至少一个以外的第2接触端部的内窥镜。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192638号公报

然而,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内窥镜设成用第1接触前端部及第2接触前端部来防止与被接触部件的接触,但在从连结第1接触端部及第2接触端部的直线状横向偏离的情况下,有时顶面或地面等被接触部件会与观察窗接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鉴于这种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对于来自所有方向的接触也能够防止向观察窗的接触的内窥镜。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所涉及的内窥镜具备:插入部,插入于受检体内;第1面,构成插入部的前端面;第2面,形成于从第1面向前方侧突出的突出部;观察窗,设置于所述第2面,且用于观察受检体内;喷嘴,设置于第1面,且朝向观察窗喷出流体;第1保护突起,设置于第1面,且配置于连结观察窗的中心与喷嘴的中心的虚拟直线的一侧;第2保护突起,设置于第1面,且配置于虚拟直线的另一侧;及延伸突出部,设置于突出部,且从观察窗朝向与喷嘴相反的一侧延伸突出,在从前方侧能够与喷嘴、第1保护突起、第2保护突起及延伸突出部中的至少2个接触的虚拟平面的所有组合中,虚拟平面配置得比观察窗更靠前方侧。

本发明的一方式优选第1保护突起及第2保护突起设置成比观察窗更向前方侧突出。

本发明的一方式优选喷嘴设置成比第1保护突起及第2保护突起更向前方侧突出。

本发明的一方式优选观察窗设置成比延伸突出部更向前方侧突出。

本发明的一方式优选具备:第1照明窗,设置于第1面,且配置于观察窗与第1保护突起之间;及第2照明窗,设置于第1面,且配置于观察窗与第2保护突起之间。

本发明的一方式优选第1保护突起及第2保护突起中的至少一个保护突起配置于与相对于虚拟直线配置在相同的一侧的照明窗相邻的位置。

本发明的一方式优选第1保护突起及第2保护突起沿第1面的外缘部设置。

本发明的一方式优选第1保护突起及第2保护突起配置于内窥镜观察视野范围外。

本发明的一方式优选第1保护突起及第2保护突起配置于观察窗的视野范围外。

本发明的一方式优选延伸突出部配置于内窥镜观察视野范围外。

本发明的一方式优选延伸突出部配置于观察窗的视野范围外。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具有喷嘴及从观察窗朝向与喷嘴相反的一侧延伸突出的延伸突出部,且在连接观察窗的中心与喷嘴的中心的虚拟直线的两侧具有第1保护突起及第2保护突起,通过喷嘴、延伸突出部、第1保护突起及第2保护突起,能够防止被接触部件与观察窗接触。因此,能够实现从被接触部件保护观察窗。

附图说明

图1是适用本发明的内窥镜的整体图。

图2是内窥镜的前端面的立体图。

图3是内窥镜的前端面的俯视图。

图4是图3的前端面的4-4向视图。

图5是从图3的前端面的a方向观察的侧视图。

图6是从图3的前端面的b方向观察的侧视图。

图7是说明与前端面接触的虚拟平面的例子的图。

图8是说明与前端面接触的虚拟平面的另一例的图。

图9是说明与前端面接触的虚拟平面的又一例的图。

图10是图8的前端面的10-10剖面向视图。

图11是说明虚拟平面配置于前方侧的条件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内窥镜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内窥镜1的结构图。该图中的内窥镜1具备插入于患者体内的插入部2、连接设置于插入部2的基端且用于抓握内窥镜1及操作插入部2等的操作部3及将内窥镜1与未图示的光源装置或处理器装置等系统配置设备连接的通用塞绳4。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1为胃内窥镜。

插入部2具有前端、基端及纵轴,且由从基端朝向前端依次连接设置的软性部5、弯曲部6及前端部7构成。软性部5具有挠性,且沿插入部2的插入路径向任意方向弯曲。弯曲部6通过操作部3的弯角钮8、9的各自的操作向上下及左右各方向弯曲。前端部7具备拍摄体内观察部位的观察部及向被观察部位照射照明光的照明部等。

图2是放大表示前端部7的立体图,图3是俯视图。如图2及图3所示,在前端部7设置有构成沿相对于插入部2的轴线即纵轴大致垂直的平面的前端面的第1面20。在第1面20具有从第1面20向前方侧突出的突出部22,在突出部22形成有第2面23。在第1面20具有第1照明窗24、第2照明窗25、处置器具导出口26及流体喷出用喷嘴28等。并且,在第2面23具有观察受检体内的观察窗30。另外,以下,当简称为“纵轴”时,表示插入部2的纵轴。并且,“前方侧”是指插入部2的纵轴的前端侧,是指将内窥镜1插入于患者时的患部侧。

观察窗30为获取被观察部位图像的观察部的构成要件,并将来自被观察部位的被摄体光取入于观察部的另一构成要件即光学系统(成像透镜等)及摄像机构。通过该观察部拍摄的图像作为观察图像(内窥镜图像)而传送至通过通用塞绳4连接的处理器装置。

第1照明窗24及第2照明窗25为搭载于前端部7的照明部的构成要件,并将由照明部的另一构成要件即光射出部射出的照明光对被观察部位进行照射。由该光射出部射出的照明光从通过通用塞绳4连接的光源装置经过插穿内窥镜1内部的光导管而被传播。

处置器具导出口26经过插穿插入部2内的处置器具插穿通道而与操作部3的处置器具导入口12(参考图1)连通,并导出从处置器具导入口12插入的处置器具。

并且,在处置器具插穿通道中连结有抽吸通道,并通过操作部3的抽吸按钮11(参考图1)的操作进行自处置器具导出口26的抽吸。

关于流体喷出用喷嘴28,喷出流体的开口部即喷出口29配置成朝向观察窗30,并向观察窗30的表面30s及其周边部喷射清洗液或气体。

流体喷出用喷嘴28与插穿内窥镜1内部的送气送水通道连通,且经由该送气送水通道和与通用塞绳4连接的未图示的送气送水装置连接。

而且,若用手指封住操作部3的送气送水按钮10(参考图1)中所形成的泄气孔,则来自送气送水装置的气体从流体喷出用喷嘴28喷出,若用封住泄气孔的手指按下送气送水按钮10,则来自送气送水装置的清洗液从流体喷出用喷嘴28喷出。

另外,作为观察窗30的清洗顺序,例如,在从流体喷出用喷嘴28喷射清洗液而去除附着于观察窗30的血液及体液等附着物之后,从流体喷出用喷嘴28喷射气体而去除观察窗30或其相邻的区域中所残留的清洗液。

在突出部22具有从观察窗30朝向与流体喷出用喷嘴28相反的一侧延伸突出的延伸突出部32。延伸突出部32设置成从第2面23沿纵轴的垂直方向平行地延伸,延伸突出部32的表面形成于与第2面23同一面上。

如图3所示,前端部7的前端面由与插入部2的纵轴大致垂直的第1面20及从第1面20向前方侧突出的突出部22中所形成的第2面23构成。前端面将以与纵轴的交叉位置为中心c(以下,称为前端面的中心c)的圆形状的平坦面作为基调而形成。

而且,在第1面20配置有第1照明窗24、第2照明窗25、前端部主体40中所形成的开口即处置器具导出口26、流体喷出用喷嘴28、第1保护突起62及第2保护突起64。在第2面23配置有观察窗30。

如图3所示,作为各部的平面上的配置关系,观察窗30的表面30s相对于前端面的中心c配置于偏靠前端面周缘的位置。流体喷出用喷嘴28配置成喷出口29朝向观察窗30侧。并且,第1照明窗24及第2照明窗25配置于隔着观察窗30成为大致相反的位置。处置器具导出口26配置于没有配置观察窗30、流体喷出用喷嘴28、第1照明窗24及第2照明窗25的剩余空间。第1保护突起62及第2保护突起64配置于第1面20的外缘部。具体而言,在连结观察窗30的中心与流体喷出用喷嘴28的中心的虚拟直线66的一侧(图3中为第1照明窗24侧)配置有第1保护突起62,在另一侧(图3中为第2照明窗25侧)配置有第2保护突起64。

观察窗30的表面30s例如能够设为向前方侧突出的凸面,且配置于突出部22中所形成的开口50。

并且,在从观察窗30的表面30s的周缘与开口50的周缘之间的间隙与前端部7内部连通的空间填充有粘结剂52(参考图4),该粘结剂52的表面52s(参考图4)配置于观察窗30的表面30s的周缘与开口50的周缘之间。

第1照明窗24的表面24s及第2照明窗25的表面25s例如分别由平坦面形成,且配置成与插入部2的纵轴垂直,并且分别配置于前端部主体40中所形成的开口54、56。

并且,在第1照明窗24的表面24s的周缘与开口54的周缘之间及第2照明窗25的表面25s的周缘与开口56的周缘之间,与上述观察窗30的表面30s的周缘与开口50的周缘之间的粘结剂52的表面52s相同地,分别配置有粘结剂的表面58s、60s,且配置于与第1照明窗24的表面24s及第2照明窗25的表面25s同一面上。

图4是图3的4-4向视剖视图。前端部7由金属等硬质材料形成,且具有保持配置于前端部7的各种组件的前端部主体40。

另外,在该图中,作为保持于前端部主体40的组件,示出了构成观察部的观察窗30、容纳成像透镜的镜筒44及与流体喷出用喷嘴28连接的送气送水通道46的端部。在本实施方式中,观察窗30(及成像透镜)的光轴与插入部2的纵轴大致平行。

如图4所示,流体喷出用喷嘴28从与送气送水通道46的端部连接的基端部分28a至形成喷出口29的前端部分28b的形状呈l字状,流体喷出用喷嘴28的前端部分28b配置成从前端部主体40中所形成的开口61向插入部2的纵轴方向的前端侧突出。

并且,流体喷出用喷嘴28的喷出口29朝向观察窗30的方向配置。喷出口29为与流体喷出用喷嘴28的管路的轴线大致垂直的长方形开口(平面),当从插入部2的纵轴方向正面观察第1面20时,配置成经过该喷出口29中心的喷射轴朝向观察窗30的表面30s的大致中心(参考图3)。

另外,流体喷出用喷嘴28的外墙面与开口61的周缘之间的间隙由粘结剂等密封部件密封固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除了上述结构以外,前端面的第1面20为了防止被接触部件向观察窗30的接触而还具备第1保护突起62及第2保护突起64。第1保护突起62在连结观察窗30的中心与流体喷出用喷嘴28的中心的虚拟直线66的一侧配置于与第1照明窗24的观察窗30相反的一侧。并且,第2保护突起64在虚拟直线66的另一侧配置于与第2照明窗25的观察窗30相反的一侧。即,第1照明窗24配置于观察窗30与第1保护突起62之间,第2照明窗25配置于观察窗30与第2保护突起64之间。

在图2及图3所示的前端面上,第1保护突起62在与第1照明窗24相邻的位置上沿第1面20的外缘部设置。并且,第1保护突起62沿第1照明窗24的外周以缺口形状配置。在上部内窥镜中,为了减轻插入内窥镜时对患者的负担,要求插入部的细径化或小型化。因此,配置于前端面的部件的位置受到限制,从而有时无法在第1照明窗24与第1面20的外缘部之间确保充分的空间。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为缺口形状,无需使前端部大型化,而能够配置第1保护突起62。

第1保护突起62及第2保护突起64朝向前方侧突出,因此在将内窥镜1的插入部2插入于受检体内时,为了不损伤体腔内,第1保护突起62及第2保护突起64优选沿面方向设置厚度,并将前端形成为曲面。

并且,通过加长沿第1保护突起62及第2保护突起64的第1面20的长度方向(与插入部2的纵轴垂直方向)的长度,能够加大第1保护突起62及第2保护突起64的前方侧的面积。通过加大第1保护突起62及第2保护突起64的前方侧的面积,能够加大对患部的接触面积,从而能够分散插入了内窥镜时施加于患部的力。

另外,在图2及图3中,第1保护突起62沿第1照明窗24配置,但也可以将第2保护突起64沿第2照明窗25配置。

在突出部22中,延伸突出部32设置成从观察窗30朝向流体喷出用喷嘴28的相反的一侧延伸突出。相对于来自前端面的前方侧的被接触部件的接触,延伸突出部32通过与流体喷出用喷嘴28、第1保护突起62及第2保护突起64中的至少1个进行组合,能够防止被接触部件与观察窗30接触。

接着,参考图5及图6对第1保护突起62及第2保护突起64的高度进行说明。图5是图3中的a向视图,图6是图3中的b向视图。

在图5中以如下方式进行图示,即,在前端面的高度上,当以第2面23(突出部22)的位置作为基准位置时,将至观察窗30的表面30s顶点的高度设为h1,将至第1保护突起62及第2保护突起64的高度设为h2,将至流体喷出用喷嘴28的高度设为h3。在此,“高度”是指以第2面23作为基准面时的各部(观察窗30的表面30s、第1保护突起62、第2保护突起64及流体喷出用喷嘴28)中至基准面的距离(插入部2的纵轴方向的距离)。如图5所示,第1保护突起62及第2保护突起64的高度h2以比观察窗30的表面30s的高度h1更靠前方侧高出的方式设定,且向前方侧突出。并且,流体喷出用喷嘴28的高度h3以比第1保护突起62及第2保护突起64的高度h2更靠前方侧高出的方式设定,流体喷出用喷嘴28设置成比第1保护突起62及第2保护突起64更向前方侧突出。并且,观察窗30的表面30s配置得比延伸突出部32更靠前方侧。

并且,关于延伸突出部32与观察窗30的高度的关系,观察窗30配置于比延伸突出部32更高的位置(前方侧)。这是为了容易去除从流体喷出用喷嘴28朝向观察窗30喷射的清洗液。

流体喷出用喷嘴28优选配置得比第1保护突起62及第2保护突起64更靠前方侧。观察窗30设置得比延伸突出部32更靠前方侧,因此通过加高流体喷出用喷嘴28的前方侧的高度,当流体喷出用喷嘴28及延伸突出部32与被接触部件接触时,能够将被接触部件的位置配置于观察窗30的前方侧,从而能够防止被接触部件向观察窗30的接触。

相同地,第1保护突起62及第2保护突起64设置成比观察窗30更向前方侧突出。通过将第1保护突起62及第2保护突起64设置成比观察窗30更向前方侧突出,第1保护突起62及第2保护突起64与被接触部件接触,从而能够防止向观察窗30的接触。

另外,在图5及图6中,将第1保护突起62及第2保护突起64的前方侧由与第1面20平行的面来形成,但也可以将第1保护突起62及第2保护突起64的前方侧的面形成为朝向延伸突出部32侧倾斜。通过设成这种结构,在被接触部件与延伸突出部32、第1保护突起62及第2保护突起64接触的情况下,能够以线状或面状来与第1保护突起62及第2保护突起64接触。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前方侧能够与形成于第1面20且朝向观察窗30的前方侧突出设置的流体喷出用喷嘴28、第1保护突起62、第2保护突起64及从突出部22延伸突出设置的延伸突出部32中的至少2个接触的虚拟平面的所有组合中,以虚拟平面配置得比观察窗30更靠前方侧的方式设定有各部件的高度及位置。参考图7至图9对与虚拟平面接触的前端面的位置进行说明。

在图7至图9所示的各条件下,通过将与流体喷出用喷嘴28、第1保护突起62、第2保护突起64及延伸突出部32接触的虚拟平面70配置得比观察窗30更靠前方侧,能够防止从前方侧接触的被接触部件与观察窗30接触。作为第1条件,图7是表示虚拟平面70与流体喷出用喷嘴28(图中e点)、第1保护突起62(图中f点)及第2保护突起64(图中g点)这3个点接触的状态的图。作为第2条件,图8是表示虚拟平面70与流体喷出用喷嘴28、第2保护突起64及延伸突出部32(图中h点)这3个点接触的状态的图。作为第3条件,图9是表示虚拟平面70与流体喷出用喷嘴28、第1保护突起62及延伸突出部32这3个点接触的状态的图。

以均满足第1条件、第2条件及第3条件的方式,设定有流体喷出用喷嘴28、第1保护突起62、第2保护突起64及延伸突出部32的位置及高度。具体而言,能够通过如下方式进行,即,(1)改变第1保护突起62及第2保护突起64中的至少任一个的高度;(2)变更流体喷出用喷嘴28的高度;(3)改变延伸突出部的长度。并且,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改变各部件的平面上的位置关系(距离)。但是,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为上部内窥镜,考虑到前端部小型化的要求,优选上述(1)变更第1保护突起62及第2保护突起64的高度,或者(2)变更流体喷出用喷嘴28的高度的方式。

另外,也可以以将观察窗30的表面30s从前端面向基端侧降低而防止与虚拟平面70的接触的方式进行调整。

并且,第1照明窗24及第2照明窗25与第1保护突起62及第2保护突起64相邻设置,因此也能够防止低于观察窗30的第1面20上所设置的第1照明窗24及第2照明窗25与虚拟平面70接触。

图10是图8中的前端部的10-10剖面向视图,且表示观察窗30与虚拟平面70的位置关系。能够用延伸突出部32、流体喷出用喷嘴28及延伸突出部32接触的虚拟平面70来设置间隙s。通过设置该间隙s,能够防止被接触部件(虚拟平面70)与观察窗30的接触。因此,相对于从前方侧接触的被接触部件,观察窗30不会与被接触部件接触,因此能够防止观察窗30的破损。并且,如上所述,观察窗30通过粘结剂与前端部主体40接合。通过防止观察窗30与被接触部件的接触,能够防止因接触而引起的观察窗30的剥离。

图11是说明满足上述第1条件至第3条件的具体条件的图。

当以第1面20为基准面(b)时,例如,形成第2面23的突出部22的高度设为自基准面(b)0.2±0.02(突出部基准面:c)(cm)。并且,流体喷出用喷嘴28的高度设为自基准面(b)0.84(cm),第1保护突起62及第2保护突起64的高度设为自突出部基准面(c)c+0.22±0.02(cm)。并且,将观察窗30的凸部的顶点设为c+0.15(+0.02~-0.05)(cm)。

假想从前方侧接触的虚拟平面,当虚拟平面与流体喷出用喷嘴28及延伸突出部32接触时,虚拟平面朝向延伸突出部32倾斜,因此与观察窗30的区域q最接近。并且,关于自观察窗30的距离,第2保护突起64配置成比第1保护突起62更远,当虚拟平面与第2保护突起64接触时,即,在图11中,以点a这3个点来接触的情况,成为虚拟平面与观察窗30最接近的条件(上述第2条件)。因此,在第2条件下,只要虚拟平面配置得比观察窗30更靠前方侧,则在第1条件及第3条件下,也可以认为虚拟平面配置得比观察窗30更靠前方侧。

若以第2条件下的虚拟平面来进行计算,则相对于自前方侧的虚拟平面,能够以观察窗30及虚拟平面来确保间隙0.07(+0.07~-0.04)(cm)。即,即便在成为最窄的位置上也能够确保0.003(cm),从而能够确认自前方的被接触部件不会与观察窗30接触。

另外,在图7至图9中,虚拟平面70利用与包含流体喷出用喷嘴28的3个点接触的虚拟平面70来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是以第1保护突起62、第2保护突起64及延伸突出部32这3个点来接触的虚拟平面70配置于比观察窗30更靠前方侧的结构。并且,也可以是将与流体喷出用喷嘴28、第1保护突起62、第2保护突起64及延伸突出部32这4个点来接触的虚拟平面配置得比观察窗30更靠前方侧的结构。

通过设成这种结构,即便被接触部件与前端面接触,通过向前方侧突出的流体喷出用喷嘴28、第1保护突起62及第2保护突起64以及从突出部22延伸突出的延伸突出部32,也能够防止被接触部件与观察窗30接触。并且,第1照明窗24及第2照明窗25配置于比观察窗30更低的第1面20,因此通过流体喷出用喷嘴28、第1保护突起62、第2保护突起64及延伸突出部32,能够防止与被接触部件接触。

但是,通过使第1保护突起62及第2保护突起64向前方侧突出,能够防止被接触部件向观察窗30的接触,但若过于向前方侧突出,则有时通过观察窗30观察的内窥镜观察视野范围内映入第1保护突起62及第2保护突起64的前端。因此,第1保护突起62及第2保护突起64优选配置于内窥镜观察视野范围外。内窥镜观察视野范围是指向与处理器装置连接的监视器(未图示)输出通过观察部拍摄的观察图像时的监视器内图像范围。而且,第1保护突起62及第2保护突起64优选配置于观察窗30的视野范围外。观察窗30的视野范围是指经由观察部的光学系统取入的视野范围。

关于延伸突出部32,优选以在通过观察窗30观察的内窥镜观察视野范围外配置延伸突出部32的方式设计从观察窗30至延伸突出部32的外端部的距离。而且,延伸突出部32优选以配置于观察窗30的视野范围外的方式设计从观察窗30至延伸突出部32的外端部的距离。并且,若加长延伸突出部32的外缘部自观察窗30的距离,则在从前方侧观察第1面20的俯视下,延伸突出部32的外缘部从前端部主体40的外缘部突出,因此在前端部7的细径化的观点上不优选。

符号说明

1-内窥镜,2-插入部,3-操作部,4-通用塞绳,5-软性部,6-弯曲部,7-前端部,8、9-弯角钮,10-送气送水按钮,11-抽吸按钮,12-处置器具导入口,20-第1面,22-突出部,23-第2面,24-第1照明窗,24s、25s、30s、52s、58s、60s-表面,25-第2照明窗,26-处置器具导出口,28-流体喷出用喷嘴,28a-基端部分,28b-前端部分,29-喷出口,30-观察窗,32-延伸突出部,40-前端部主体,44-镜筒,46-送气送水通道,50、54、56、61-开口,52-粘结剂,62-第1保护突起,64-第2保护突起,66-虚拟直线,70-虚拟平面。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