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下肢皮牵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29920发布日期:2019-07-10 10:10阅读:717来源:国知局
一种下肢皮牵引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护理辅助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下肢皮牵引装置。



背景技术:

牵引是利用力学中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原理,通过重力的牵拉作用于患肢,缓解骨折和脱位处软组织的紧张和回缩,使骨折或脱位复位,达到治疗的目的。下肢皮牵引术因其操作简便、无创的优势,常作为骨科重要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骨科某些股骨颈、股骨粗隆间骨折和股骨干等骨折患者和股骨头脱位患者,无论是非手术的保守治疗还是术前的准备,都会行下肢皮牵引。可以说皮牵引是骨科患者的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对骨折起到制动、复位、减轻疼痛的作用,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目前医院常采用的皮牵引两侧是均是尼龙绳,常使患者内外踝皮肤被割伤;同时,为了保证皮牵引的有效性,牵引带上缘位于大腿中上1/3处,下缘至踝关节上3横指处,需暴露膝关节。临床上,为了避免皮牵引带内发生皮肤压力伤,通常使用毛巾包裹患肢的大腿和小腿后,将皮牵引带再置于毛巾上,并妥善固定。但是,毛巾十分不容易固定,当皮牵引带直接接触患者皮肤时,即容易发生皮肤压力伤。另外,牵引重量一般为5Kg,皮牵引带的位置十分容易松动,难以保证皮牵引有效性。

如中国专利CN201414861Y公开了一种防压疮下肢皮牵引装置,包括大腿包绕体和小腿包绕体,所述大腿包绕体和小腿包绕体之间通过可调节帆布条予以连接,所述大腿包绕体上设有第一尼龙带扣、小腿包绕体上设有第二尼龙带扣,分别对所述大腿包绕体和小腿包绕体进行横向固定。并且在所述的小腿包绕体的下端内面与患者足踝部对应的部位固定设有防护软圈,有效预防足踝位置处的压疮形成。但是,该装置由于分别采用了分体式的大腿包绕体和小腿包绕体结构,使得在皮牵引过程中大腿和小腿分别受力,因此,依然会存在现有技术中局部受力不均导致的受伤问题;而且,防护软圈设置的位置相对固定,对于不同身高体型的患者而言,使用感受差异较大,同时,其防压疮的功效只能保护到足踝位置,对于足跟部则无法起到保护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为此,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下肢皮牵引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皮牵引装置有效性较差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下肢皮牵引装置,包括:

腿套本体,所述腿套本体包覆于患者大腿和小腿位置处,并通过设置于所述腿套本体上的第一连接组件实现对患者大腿和小腿的包覆固定;

皮牵引组件,所述皮牵引组件包括用于连接牵引重物的皮牵引带,用于进行重物牵引;

皮牵引固定带,所述皮牵引固定带设置于所述腿套本体的外侧,并通过与所述腿套本体的连接固定形成适宜于容纳所述皮牵引带的固定空间,以实现所述皮牵引带相对于所述腿套本体的固定,以避免滑动。

所述皮牵引固定带的一端与所述腿套本体相固定连接,另一端通过第二连接组件实现与所述腿套本体的可拆卸连接固定。

所述皮牵引固定带包括设置于对应患者大腿位置处的至少一个,以及对应于患者小腿位置处的至少一个。

第二连接组件为子母扣、粘结扣、暗扣或连接绑带。

所述第一连接组件为子母扣、粘结扣、连接绑带或调节扣。

所述腿套本体为上宽下窄的梯形结构,所述腿套本体对应于患者大腿位置处的上边的长度为50-70cm,所述腿套本体对应于患者小腿位置处的下边的长度为30-50cm,所述腿套本体的所述上边和所述下边之间的高度为 50-70cm。

所述皮牵引组件包括与所述皮牵引带相连接的牵引绳和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上设有挂钩,用于连接所述牵引重物。

所述装置还包括预防足部压疮的固定垫。

所述固定垫包括固定于患者足部的固定垫本体,以及使所述固定垫本体固定于患者足部的绑带部件;

所述固定垫本体包括作用于足跟部位的足跟垫、作用于内踝部位的内踝垫、以及作用于外踝部位的外踝垫;所述内踝垫、足跟垫、以及外踝垫按照人体足部位置相连接;

所述足跟垫、内踝垫、以及外踝垫的内壁处分别设置有适于容纳足跟、内踝和外踝的足跟凹槽、内踝凹槽和外踝凹槽,且所述足跟凹槽、所述内踝凹槽和/或所述外踝凹槽内设置有减压贴敷料。

所述固定垫包括固定垫主体,所述固定垫主体上成型有适宜容纳足跟的第一凹陷位和适宜容纳足踝的第二凹陷位,且所述第一凹陷位陷入所述固定垫主体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二凹陷位陷入所述固定垫主体的深度;且所述第一凹陷位和/或所述第二凹陷位内设置有减压贴敷料。

本实用新型所述下肢皮牵引装置,以现有临床皮牵引带为基础,通过设置能够将皮牵引带进行固定的腿套本体,能够将所述皮牵引带更为稳妥的固定于患者腿部,避免皮牵引带的滑动;同时,腿套本体的设置也有效避免皮牵引带与皮肤直接接触而造成伤害,更有利于保持皮牵引的有效性。

本实用新型所述下肢皮牵引装置,腿套本体通过设置可调节的连接组件,能患者大腿及小腿的腿围进行调整,更有利于使用舒适度。

本实用新型所述下肢皮牵引装置,还设置有防止足部压疮的固定垫,所述固定垫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足部压力,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承重能力,能够有效预防长期卧床患者足部压疮症状,配合皮牵引装置使用,更有利于保持皮牵引的有效性。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皮牵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所述固定垫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种所述固定垫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三种所述固定垫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表示为:1-腿套本体,2-第一连接组件,3-皮牵引固定带, 4-皮牵引带,5-第二连接组件,6-上边,7-下边,8-牵引绳,9-支撑板,10- 挂钩,11-足跟垫,12-内踝垫,13-外踝垫,14-足跟凹槽,15-内踝凹槽, 16-外踝凹槽,17-绑带部件,18-第三连接组件,19-第四连接组件,20-固定垫本体,21-固定垫主体,22-第一凹陷位,23-第二凹陷位,24-第三凹陷位。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的结构,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下肢皮牵引装置,包括:

腿套本体1,所述腿套本体1为可包覆于患者大腿和小腿位置处的整体结构,并通过设置于所述腿套本体1上的第一连接组件2实现对患者大腿和小腿的包覆固定;所述第一连接组件2设置于所述腿套本体1的边缘位置处,实现所述腿套本体1对患者腿部的合围固定;

皮牵引组件,所述皮牵引组件主要用于进行重物牵引,本实用新型所述皮牵引组件即为现有临床使用的皮牵引组件即可,即通常包括用于连接牵引重物的皮牵引带4及牵引重物等;

皮牵引固定带3,所述皮牵引固定带3设置于所述腿套本体1的外侧,并通过与所述腿套本体1的连接固定形成适宜于容纳所述皮牵引带4的固定空间,以实现所述皮牵引带4相对于所述腿套本体1的固定,以避免所述皮牵引带4相对于所述腿套本体1的纵向滑动。

如图1所示的本实用新型所述下肢皮牵引装置中,所述腿套本体1为上宽下窄的梯形结构,为了使所述腿套本体1适宜于大多数患者的腿围使用,所述腿套本体1对应于患者大腿位置处的上边6的长度为50-70cm,并优选为60cm,所述腿套本体1对应于患者小腿位置处的下边7的长度为 30-50cm,并优选为40cm,所述腿套本体1的所述上边6和所述下边7之间的高度为50-70cm,并优选为60cm。

为了更好的将所述腿套本体1与患者下肢进行固定,所述第一连接组件2设置于所述腿套本体1的两侧边缘位置处,并且所述第一连接组件2 可以为常规的子母扣、粘结扣、调节扣或连接绑带等结构,以能将所述腿套本体1与患者大腿和小腿固定合围为宜。本实用新型中,可以将所述第一连接组件2设置为长约20cm、宽3cm的子母粘扣结构,便于临床使用及拆卸,同时也可以根据患者下肢的腿围进行适当的调节。

如图1所示的本实用新型所述下肢皮牵引装置中,所述皮牵引固定带3 的一端与所述腿套本体1相固定连接,另一端则设置有第二连接组件5,所述皮牵引固定带3通过第二连接组件5实现与所述腿套本体1的可拆卸连接固定。所述皮牵引固定带3与所述腿套本体1连接并固定后,可以形成适宜于容纳所述皮牵引带4的固定空间,并通过将所述皮牵引带4置于该固定空间内,实现所述皮牵引带4相对于所述腿套本体1的固定,以避免所述皮牵引带4相对于所述腿套本体1的纵向滑动。

本实用新型所述皮牵引固定带3,所述第二连接组件5可以为常规的为子母扣、粘结扣、暗扣、或连接绑带结构,以能将所述皮牵引带4固定于所述皮牵引固定带3和所述腿套本体1之间为宜。

如图1所示的本实用新型所述下肢皮牵引装置中,所述皮牵引固定带3 包括设置于对应患者大腿位置处的至少一个,以及对应于患者小腿位置处的至少一个,并优选为大腿位置和小腿对应位置处分别设置两个所述皮牵引固定带3。

作为优选的结构,为了使患者具有更好固定的体验,所述皮牵引固定带3的尺寸以临床使用的皮牵引带4的尺寸相适应即可。如现有技术中临床使用的皮牵引带4通常为大腿位置处的皮牵引带4宽为12cm,用于小腿位置处的皮牵引带4的宽度为27cm。因此,本实用新型所述下肢皮牵引装置中,设置于对应大腿位置处的所述皮牵引固定带3,其尺寸以12×3cm为宜,而设置于对应小腿位置处的所述皮牵引固定带3,其尺寸以27×3cm为宜。而所述皮牵引固定带3的设置位置,以其边缘处分别距离所述腿套本体1的上边6和下边7分别为5cm为宜。

如图1所示的本实用新型所述下肢皮牵引装置中,所述皮牵引组件为现有技术中通常使用的皮牵引组件即可,如其包括皮牵引带4,以及与所述皮牵引带4相连接的牵引绳8和支撑板9,所述支撑板9上设有挂钩10,用于连接所述牵引重物。使用时,所述皮牵引带4置于所述皮牵引固定带3 和所述腿套本体1之间的空间内,并通过所述第二连接组件5进行固定,以完成牵引治疗。

本实用新型所述下肢皮牵引装置的使用过程如下:

根据患者大腿和小腿的腿围,护理人员将所述腿套本体1包裹于患肢的腿部,并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组件进行固定,松紧以不影响患者下肢血液循环为宜;

当患者需要使用皮牵引时,护理人员将皮牵引带4置于所述腿套本体1 外侧,并置于所述腿套本体1上对应于大腿位置和小腿位置的皮牵引固定带3和所述腿套本体1形成的固定空间内,并通过所述第二连接组件5将所述皮牵引固定带3与所述腿套本体1进行连接固定;

遵医嘱调节牵引重量,将牵引重物悬于挂钩10处,进行下肢皮牵引;

当一个患者使用完毕,护理人员可以将所述腿套本体1按照布类物品进行消毒处理,以备下次使用。

作为优选的结构,本实用新型所述下肢皮牵引装置还包括预防足部压疮的固定垫,以解决患者在卧床期间易出现压疮的问题。

如图2-3所示的固定垫结构,包括有固定于患者足部的固定垫本体20,以及使所述固定垫本体20固定于患者足部的绑带部件17,所述固定垫本体 20包括作用于足跟部位的足跟垫11、作用于内踝部位的内踝垫12、以及作用于外踝部位的外踝垫13,所述内踝垫12、足跟垫11、以及外踝垫13按照人体足部位置相连接,将所述固定垫本体20能够包覆于患者的足部后,所述足跟垫11、内踝垫12以及外踝垫13能够分别对应于患者的足跟部位和内外踝部位,能够承托患者的足跟及内外踝的压力以预防足部压疮,同时所述绑带部件17将所述固定垫本体20捆绑固定在患者足部,避免脱落。

本实用新型所述内踝垫、足跟垫、以及外踝垫可采用一般海绵材质制备,也可以采用现有慢回弹聚氨酯海绵制成,其表面光滑,不因患者体位移动磨损皮肤,患者适应性好,或者采用高强度弹性记忆棉制备,其压力和强度较好,可以很稳定的固定患者足部,所述固定垫的厚度为2-3cm。

如图2所示的所述固定垫,该结构中,所述固定垫本体20为整体的展开的长方体结构的海绵垫结构(图中仅给出固定垫的主视图结构),所述内踝垫12与所述足跟垫11之间、所述足跟垫11与所述外踝垫13之间彼此固定连接形成整体结构(即长方体结构)的所述固定垫本体20。此结构中所指的“固定连接”是指所述内踝垫12、足跟垫11、及外踝垫13的侧面之间的整体固定连接也可以是指所述内踝垫12、足跟垫11、及外踝垫13 之间仅有一个侧边相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垫本体20沿所述内踝垫12、足跟垫11、及外踝垫13的连接方向的长度(图中横向)为30-35cm,其宽度(图中纵向)为20-25cm。

如图2中所示,所述足跟垫11、内踝垫12、以及外踝垫13的内壁处分别设置有适于容纳足跟、内踝和外踝的足跟凹槽14、内踝凹槽15和外踝凹槽16。根据一般性患者的足部尺寸,将所述足跟凹槽14的尺寸设置为 5-10cm*5-10cm,内陷厚度为1-2cm;所述内踝凹槽15和外踝凹槽16的尺寸分别设置为5-8cm*5-8cm,内陷厚度为1-2cm。并优选将所述足跟凹槽 14、内踝凹槽15和外踝凹槽16设置为正方形凹槽。同时为了更好的预防压疮,也可以根据患者的试剂情况在所述足跟凹槽14、内踝凹槽15和外踝凹槽16选择性的设置现有无粘性减压贴敷料,即有助于预防压疮,同时方便观察患者的皮肤状况。

图2中所示固定垫结构中,所述固定垫本体20也可以选取整体尺寸的海绵垫形成固定垫本体20后,按照选定的足跟垫11、内踝垫12以及外踝垫13的尺寸划分各区域,并设置各区域凹槽。

如图2中所示结构,所述绑带部件17为子母扣结构、粘扣结构或绑绳,其一端与所述固定垫本体20相固定连接,优选将一端分别固定于所述内踝垫12和外踝垫13的侧端的中间位置,另一端形成子母扣结构或粘扣结构予以固定,也可以直接绑绳固定。或者,所述绑带部件17为独立的绑带结构,即根据患者情况选择适宜的可调节子母扣结构的绑绳或粘扣结构的绑绳直接进行固定。

作为可以变换的结构,如图3中所示的固定垫,其固定垫本体20为分体的结构,即所述内踝垫12与所述足跟垫11之间、所述足跟垫11与所述外踝垫13之间,分别通过第三连接组件18和第四连接组件19相连接,形成分体结构的所述固定垫本体20。该结构中,所述内踝垫12、足跟垫11、及外踝垫13均为长方体的结构,并且根据一般患者的足部情况,将所述足跟垫11的尺寸设置为8-15cm*20-25cm,厚度为4-6cm;所述内踝垫12的尺寸设置为8-10cm*20-25cm,厚度为4-6cm;所述外踝垫13的尺寸设置为 8-10cm*20-25cm,厚度为4-6cm。

图中所示的所述第三连接组件18和第四连接组件19彼此独立的为常规的连接部件即可,如一般的连接绳结构。或者还可以进一步采用常规的子母扣连接件或者为常规的粘扣结构的连接件,进一步形成可拆卸结构的固定垫本体20。

同样的,所述足跟垫11、内踝垫12、以及外踝垫13的内壁处分别设置有适于容纳足跟、内踝和外踝的足跟凹槽14、内踝凹槽15和外踝凹槽 16。根据一般性患者的足部尺寸,将所述足跟凹槽14的尺寸设置为 5-10cm*5-10cm,内陷厚度为3-5cm;所述内踝凹槽15和外踝凹槽16的尺寸分别设置为5-8cm*5-8cm,内陷厚度为3-5cm。同时为了更好的预防压疮,也可以根据患者的试剂情况在所述足跟凹槽14、内踝凹槽15和外踝凹槽 16选择性的设置现有无粘性减压贴敷料,即有助于预防压疮,同时方便观察患者的皮肤状况。

相同的,所述绑带部件17可以为子母扣结构、粘扣结构或绑绳,其一端与所述固定垫本体20相固定连接,优选将一端分别固定于所述内踝垫12 和外踝垫13的侧端,另一端形成子母扣结构或粘扣结构予以固定,也可以直接绑绳固定。或者,所述绑带部件17为独立的绑带结构,即根据患者情况选择适宜的可调节子母扣结构的绑绳或粘扣结构的绑绳直接进行固定。

作为可以变换的结构,如图4中所示的固定垫,包括固定垫主体21,所述固定垫主体21优选为硅胶材质的硅胶垫或乳胶材质制备的乳胶垫。所述固定垫主体21的尺寸以适宜足部容纳及悬空为宜,所述软体胶垫本体21的尺寸为(14-16)cm×(7-10)cm,并优选15cm×8cm。

如图4所示,所述固定垫主体21上成型有适宜容纳足跟的第一凹陷位22和适宜容纳足踝的第二凹陷位23,所述第一凹陷位22和第二凹陷位 23贴紧设置,且所述第一凹陷位22陷入所述固定垫主体21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二凹陷位23陷入所述固定垫主体21的深度,且以适宜于一般患者的足部形状为宜。

为了更贴近患者足部的形状,所述固定垫中,所述第一凹陷位22陷入所述固定垫主体21的深度尺寸沿靠近所述第二凹陷位23的一侧向远离所述第二凹陷位23的一侧逐渐增加,形成逐渐加深凹陷的形状,更适宜于足跟放置。同时,所述第一凹陷位22的宽度尺寸也沿靠近所述第二凹陷位23的一侧向远离所述第二凹陷位23的一侧逐渐增加,形成适宜于足部放置的喇叭状结构。

对于一般患者的足部形状和尺寸而言,所述第一凹陷位22的尺寸为 (3-9)cm×(5-7)cm。作为优选的方案,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固定垫,将所述第一凹陷位22的尺寸设置为8.5cm(长边)×3.5cm(短边)×6cm(宽),将所述第二凹陷位23的尺寸设置为2.5cm×2cm。

同时,考虑到固定垫尺寸的限制及足部放置的舒适性,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固定垫,设置所述第一凹陷位22远离所述第二凹陷位23的一侧在所述固定垫主体21的边界处形成凹陷开口,即形成喇叭形敞口状的凹陷形状。同时,在所述固定垫主体21上位于所述第一凹陷位22底部位置处成型有第三凹陷位24,所述第三凹陷位24可以是设置于所述固定垫主体 21底部的凹陷窝、凹陷通孔、或者也可以是设置于所述固定垫主体21边界位置处的敞口状凹陷或半圆孔,如图4中所示的第三凹陷位24的形状即为设置于所述固定垫主体21边界位置处的半圆孔形状(其尺寸优选为陷入所述固定垫主体21约1cm深度,其横向尺寸以不超过所述第一凹陷位 22的短边尺寸为宜)。

同时为了更好的预防压疮,也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在所述第一凹陷位22和/或所述第二凹陷位23内选择性的设置现有无粘性减压贴敷料,即有助于预防压疮,同时方便观察患者的皮肤状况。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固定垫在使用时,患者只需将足部置于所述固定垫上,患者足踝和足踝分别置于所述相应的凹陷位内,足利用固定垫良好的弹性及支撑性能,所述固定垫能很好的承托患者的足跟及足踝的压力以预防足部压疮。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