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鼓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13750发布日期:2019-05-21 21:37阅读:218来源:国知局
复合鼓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卫生用品制造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卫生巾、纸尿裤、拉拉裤等领域,具体涉及为复合鼓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不含绒毛浆的复合吸收芯体一般为层状结构,其结构从上到下主要由无尘纸、高分子吸水性树脂(为颗粒状,简称为高分子或SAP或高分子材料)、无纺布、高分子和无尘纸构成,高分子分别置于中间无纺布的上下两面,各个材料之间再通过热熔胶粘合。由于高分子能吸收其自身重量数百倍、甚至上千倍的液体,并在吸收液体后牢牢地把液体锁住,因此传统的复合芯体多数为双面施加高分子的结构,芯体结构相对比较复杂。由于复合芯体是层状结构,吸液后虽然不发生整体膨胀,但是,在吸收了大量液体后无纺布和高分子之间易发生断裂、分层,且多次吸液后的复合芯体吸收速度变慢、会发生侧漏、还容易出现膨胀变硬等问题,会引起使用者的不适甚至会导致与身体接触部位的压迫或摩擦。

现有复合芯体也有将中间无纺布采用蓬松无纺布,但其膨松效果通常不理想,使高分子进入量少,且扩散速度慢;为了提高蓬松无纺布纤维与纤维之间的孔隙的利用率,以容纳更多的高分子,那么芯体结构就可以简化。因此,需提出一种用于提高蓬松无纺布中的高分子进入量、降低复合芯体的厚度,并提高复合芯体的质量及使用舒适度的复合鼓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或不足,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不同的分区结构,能够有效利用负压压力将高分子颗粒吸入蓬松无纺布内部,降低吸收芯体的厚度,提高吸收芯体产品质量及舒适度的复合鼓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构成:

复合鼓装置J包括第一风管J1、第二风管J2、隔板J3以及固定座J7,所述隔板J3设置在所述复合鼓装置J内部并将其分隔成多个封闭区域,该封闭区域包括均带有负压吸风的A区、B区以及C区,三个封闭区域的负压大小满足:PA<PC<PB;所述第一风管J1设置在所述复合鼓装置J的最内侧,其一端设置封板,另一端连接外设的吸风装置,且所述第一风管J1的外周布设有多个第一开口;所述第二风管J2布设在所述第一开口的外侧,其中,所述第二风管J2的外周布设有多个第二开口;所述固定座J7通过连接座J11安装在所述第一风管J1的外壁上,并将所述复合鼓装置J固定安装在安装面板上。

所述第二风管J2的圆周内侧还设有多个调压板J10,其中,所述调压板J10与所述第二开口一一对应设置。

所述隔板J3的一端通过固定板J8安装在所述第二风管J2的外壁上,其另一端分离设置有一传送鼓J4,所述传送鼓J4在配置有驱动源的驱动带轮J6的带动下进行圆周运动,所述驱动带轮J6通过轴承组件安装在所述第一风管J1的外侧。

还包括调节板J9,其中,所述调节板J9安装在所述固定板J8的外侧,所述固定板J8上还设有腰型孔;所述调节板J9穿过所述固定板J8的腰型孔并与隔板J3相连。

所述传送鼓J4的外表面设有凹槽,在所述凹槽的下方还设有沿所述传送鼓J4圆周布设的通孔J41,其中,所述通孔J41与所述凹槽连通设置。

所述凹槽内设有与所述通孔J41连通设置的筛网J42。

所述筛网J42两侧的上表面还分别设有补强板J5,其中,在所述补强板J5之间的筛网J42表面设有第一半成品F’和第二半成品F”。

所述筛网J42呈编织网形式,其目数为40-70目之间。

所述编织网的线径为φ0.1-φ0.4mm,孔径为φ0.1-φ0.5,开孔率30%-60%。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A区、B区以及C区的负压大小满足,PA<PC<PB,该设置方式使得第一半成品能平整地吸附在复合鼓装置中A区的表面;而在B区的高负压作用下,可利用蓬松无纺布的自身特性将大量高分子材料吸附并进入至蓬松无纺布的内部;C区对应的位置在对第二半成品F”与覆盖层能在一定负压条件下稳定复合,提高了复合效果;另外,复合鼓装置中的负压吸风作用一定程度上能够维持蓬松无纺布的自身孔隙结构,避免了第一半成品因张力牵伸造成的蓬松无纺布幅宽收窄问题;其合理的分区以及压力控制,使产品在不同区域实现不同的功能;

本实用新型能有效利用负压压力将高分子颗粒吸入蓬松无纺布内部,与其充分均匀混合,有效地降低了吸收芯体的厚度,并且经本实用新型生产的产品具有不断层、不起坨、膨胀不变硬等特点,产品的质量及舒适度均得到大幅提高;

本实用新型中隔板、调节板以及固定板的相互配合作用,可对复合鼓装置的负压分区:A区、B区以及C区大小进行适当地调整,以实现高分子材料施加在第一半成品F’过程中能形成最佳的第二半成品F”,使预定量的高分子材料能顺利进入蓬松无纺布内。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本实用新型中复合鼓装置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中复合鼓装置的主视图;

图3:本实用新型中传送鼓的结构示意图;

图4:本实用新型中图3的I处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复合鼓装置,所述复合鼓装置J包括第一风管J1、第二风管J2、隔板J3以及固定座J7,所述隔板J3设置在所述复合鼓装置J内部并将其分隔成多个封闭区域,该封闭区域包括均带有负压吸风的A区、B区以及C区,三个封闭区域的负压大小满足:PA<PC<PB;所述第一风管J1设置在所述复合鼓装置J的最内侧,其一端设置封板,另一端连接外设的吸风装置,且所述第一风管J1的外周布设有多个第一开口;所述第二风管J2布设在所述第一开口的外侧,其中,所述第二风管J2的外周布设有多个第二开口;所述固定座J7通过连接座J11安装在所述第一风管J1的外壁上,并将所述复合鼓装置J固定安装在安装面板上。

进一步地,隔板J3在复合鼓装置J内部的设置与第二风管J2的多个开口相配合,在复合鼓装置J内部形成带负压区域A、B、C和无负压区域M。其中,所述A区、B区以及C区位于各自独立的封闭区域。

与上文所述的利用第一风管J1的多个第一开口和第二风管J2的多个第二开口,使外接吸风装置产生的负压进入复合鼓装置J的内部,其中,第二风管J2的多个第二开口处对应于A、B、C三个区域,即复合鼓装置J内部的A、B、C三个区域有负压,而A、B、C三个区域以外的复合鼓装置J的内部M区无负压;其中,在该无负压区域M区所对应的第二风管J2外不设置第二开口。A区对应的区域位置为高分子材料施加前的区域,在该区域,对负压大小的要求是,使包覆无纺布和蓬松无纺布所形成的第一半成品F’平整地吸附在复合鼓装置J的表面,为高分子材料提供有利地前提条件。本实施例中,包覆无纺布和蓬松无纺布复合形成第一半成品F’是在复合鼓装置J的上流工位。其中,A区的负压PA优选为1-4KPa。B区对应的位置为高分子材料进入蓬松无纺布的区域从而形成第二半成品F”,在该B区,其要满足大量高分子材料吸附并进入至蓬松无纺布的内部,由于高分子材料为颗粒状,其需要的吸附力要大于一般材料的吸附力。因此,B区域设置的负压值为较高,具体为B区的负压PB为16-22KPa,为三个负压区的负压最大值。C区对应的位置为第二半成品F”与覆盖层的复合区,此时第二半成品F”中的大部分高分子材料已进入至蓬松无纺布的内部,而遗留在蓬松无纺布上的少量高分子材料在复合材料覆盖层上涂覆的第二固定胶的作用下而被固定,即使本实施例中位于C区域的第二复合位在复合鼓装置J的下方也不会受影响。其中,本实施例中第二复合位设置在与所述C区对应的复合鼓装置J的表面,覆盖层从复合鼓装置J第二复合位的上流工位流入,之后与第二半成品F”在第二复合位复合。因此C区域的负压大小只需确保第二半成品F”与覆盖层的稳定复合即可。C区域的负压值相比B区域会小,其中,C区域负压PC为3-8KPa,C区域对应的吸附在复合鼓装置J上的材料要多,因此其负压要大于A区域的负压;三者间的负压大小范围满足:PA<PC<PB。另外,复合鼓装置J中的负压吸风作用一定程度上能够维持蓬松无纺布的自身孔隙结构,避免了第一半成品F’因张力牵伸造成的蓬松无纺布幅宽收窄问题。

所述隔板J3的一端通过固定板J8安装在所述第二风管J2的外壁上,其另一端分离设置有一传送鼓J4,所述传送鼓J4在配置有驱动源的驱动带轮J6的带动下进行圆周运动,所述驱动带轮J6通过轴承组件安装在所述第一风管J1的外侧。其中,驱动带轮J6与驱动源(马达)相连,通过控制马达的转速,可实现此工位复合材料的速度调整。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板J8用于固定安装隔板J3,所述固定板J8设置在第二风管J2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其为整圆形结构,并能封闭第二风管J2宽度的两侧区域。其中,所述固定板J8上还设有腰型孔。

所述复合鼓装置J还包括调节板J9,其中,所述调节板J9安装在所述固定板J8的外侧,所述调节板J9穿过所述固定板J8上的腰型孔并与隔板J3相连。其中,调节板J9可带动隔板J3在固定板J8的腰型孔中实现圆周方向的角度调节,即,可调节A区、B区以及C区的设置角度,以实现高分子材料施加在第一半成品F’过程中能形成最佳的第二半成品F”,使预定量的高分子材料能进入蓬松无纺布内。

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所述第二风管J2的圆周内侧还设有多个调压板J10,其中,所述调压板J10与所述第二开口一一对应设置。通过调节所述调压板J10,可对穿过第二开口处的负压大小进行调整,以满足不同情况下三个负压区域各自负压值的调节,以到达三个负压区的最佳负压值,使装置到达最佳运行状态;并且单独调节B区的负压压力,可实现不同克重高分子材料的复合芯体产品。

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传送鼓J4的外表面设有凹槽,在所述凹槽的下方还设有沿所述传送鼓J4圆周布设的通孔J41,所述通孔J41与所述凹槽连通设置。其中,图3仅仅示意出了沿传送鼓J4圆周布设的部分通孔J41结构。进一步地,所述凹槽内设有与所述通孔J41连通设置的筛网J42,即,所述筛网J42与复合鼓装置J内部的吸风装置连通设置,即,在传送鼓J4的转动作用下,第一半成品F’和高分子材料均匀吸附于圆周的筛网J42表面。其中,所述筛网J42呈编织网形式,其目数为40-70目之间,编织网线径为φ0.1-φ0.4mm,孔径为φ0.1-φ0.5,开孔率30%-60%。设置的筛网J42使得吸风更为均匀和稳定,避免了第一半成品F’吸附在表面时凹进筛网J42下方的通孔J41孔内的情况发生,可使其在均等的吸风压力下吸附于复合鼓装置J的表面,为高分子材料的施加提供了较好地前提条件,使高分子材料和蓬松无纺布的复合效果更好。

进一步地,所述筛网J42两侧的上表面还分别设有补强板J5,其中,在所述补强板J5之间的筛网J42表面设有第一半成品F’和第二半成品F”。其中,在筛网J42表面位于第一复合位前为第一半成品F’,在筛网J42表面位于第一复合位后为第二半成品F”。其中,所述第一复合位设置在与所述B区对应的复合鼓装置J的表面。所述补强板J5起限位作用,使第一半成品F’和第二半成品F”在传送过程中,不会发生偏移;并且,所述补强板J5还起到加强固定所述筛网J42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中不同的分区结构及其负压大小的设置方式,使得第一半成品能平整地吸附在复合鼓装置中A区的表面;而在B区的高负压作用下,可利用蓬松无纺布的自身特性将大量高分子材料吸附并进入至蓬松无纺布的内部;C区对应的位置在对第二半成品与覆盖层能在一定负压条件下稳定复合,提高了复合效果;另外,复合鼓装置中的负压吸风作用一定程度上能够维持蓬松无纺布的自身孔隙结构,避免了第一半成品因张力牵伸造成的蓬松无纺布幅宽收窄问题;合理的分区以及压力控制,使产品在不同区域实现不同的功能;并且,本实用新型能有效利用负压压力将高分子颗粒吸入蓬松无纺布内部,与其充分均匀混合,有效地降低了吸收芯体的厚度,并且经本实用新型生产的产品具有不断层、不起坨、膨胀不变硬等特点,产品的质量及舒适度均得到大幅提高。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定,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