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支架、其输送系统及医疗器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274229发布日期:2019-11-29 21:45阅读:271来源:国知局
一种支架、其输送系统及医疗器械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支架、其输送系统及医疗器械。



背景技术:

颅内动脉瘤好发于40-70岁的成人,最严重的并发症是颅内出血,例如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内出血、脑内血肿等;其中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morrhage,sah)最为常见。据流行病学统计调查,我国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病率为每年5-20/10万人,其中34%由动脉瘤破裂造成,而动脉瘤破裂的案例中,梭形动脉瘤及宽颈动脉瘤占1-4%。

现有治疗动脉瘤的器械,1.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覆膜支架:用于宽颈动脉瘤和梭形动脉瘤处有穿支动脉血管,不能很好的保留穿支动脉的血供;2.密网眼支架在梭形动脉瘤与巨大型宽颈动脉瘤的治疗过程中,操作难度大,容易把支架放置成梭形,或支架凸入动脉瘤体内部,支架成管状的性能差,治疗效果差,难以满足临床需求。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支架,在梭形动脉瘤及宽颈动脉瘤的治疗中,保留瘤内穿支动脉的血供,改善支架在瘤体血管内的成型效果,定位精准,降低术者的操作要求,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为提供一种支架;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为提供一种输送上述支架的输送系统;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为提供一种包含上述支架和输送系统的医疗器械。本申请提供的支架,通过设置金属覆盖率较高的内层支架和径向抗变形能力强的外层支架,可以在提供良好的支撑力同时改变血流,适用于动脉瘤,尤其适用于宽颈动脉瘤、梭形动脉瘤。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支架,包括:内层支架,套设在所述内层支架外侧的外层支架,所述内层支架和外层支架分别包括头端、尾端,和位于头端与尾端之间的中间段;

所述内层支架的头端与所述外层支架固定连接,形成支架连接处;

所述内层支架自膨至血管直径时的金属覆盖率>15%,所述外层支架自膨胀至血管直径时,在受到轴向力时,支架轴向各节段直径的变化率<15%。

优选地,所述支架连接处位于所述外层支架的头端,或位于所述外层支架的中间段。

优选地,所述支架连接处具体为绕所述内层支架外周的环状连接圈,或为绕所述内层支架外周的至少两个连接段。

优选地,所述外层支架的头端和/或尾端的直径,大于所述外层支架中间段的直径。

优选地,所述内层支架的不同部位金属覆盖率不同。

优选地,所述内层支架为自膨的编织支架,所述外层支架为自膨的雕刻支架或自膨的编织支架。

一种输送系统,用于输送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支架,包括:内层引导件,套设在所述内层引导件外侧的中层管,和套设在所述中层管外侧的外层管;

所述内层支架装载在所述内层引导件和所述中层管之间,所述外层支架装载在所述中层管与所述外层管之间;

所述内层引导件位于所述内层支架尾端,用于阻挡所述内层支架的移动,或所述内层引导件外壁设有第一阻挡件,所述第一阻挡件位于所述内层支架尾端,用于阻挡所述内层支架的移动;

所述中层管外壁设有第二阻挡件,所述第二阻挡件位于所述外层支架尾端,用于阻挡所述外层支架的移动。

优选地,所述中层管的前端,与所述外层支架的尾端平齐,所述第二阻挡件位于所述中层管的前端;所述外层管位于所述中层管之前的一段外径缩小。

优选地,所述内层引导件为导管或导丝;和/或,

所述外层管包括装载管和输送导管。

一种医疗器械,由支架和输送系统组成,所述支架为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支架,所述输送系统为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输送系统。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支架,通过设置自膨至血管直径时金属覆盖率>15%、优选>20%、更优选>30%、更优选>40%、再优选>45%的内层支架,和自膨胀至血管直径时,在受到轴向力时,支架轴向各节段直径的变化率<15%、优选<10%,更优选8%、更优选<6%、再优选<5%的外层支架,并使内层支架的头端和外层支架固定连接,外层支架的支撑性能好,可以提供良好的支撑力,在血管内成型性能较好,释放在血管内一般能形成均匀的圆柱状,实现外层径向抗变形能力强的外层支架起到支撑作用;同时内层金属覆盖率大的内层支架起到改变血流的作用,从而实现在宽颈动脉瘤或梭形动脉瘤中释放不变形,精准释放至目标位置,通过改变血供避免血液直接冲击血管造成动脉瘤破裂;同时,较小的网格能保证有血流通过,从而适用于梭形动脉瘤有穿支动脉血管需要保留的情况,为穿支动脉提供部分血供。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支架位于梭形动脉瘤处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支架中外层支架的平面展开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支架中内层支架的平面展开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支架位于梭形动脉瘤处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4中医疗器械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4中医疗器械a部分放大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4中医疗器械b部分放大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4中医疗器械c部分放大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4中医疗器械使用过程示意图;其中,stepa为将装载有所述支架的输送系统送入患者体内目标位置;stepb为后撤外层管,并保持所述中层管和所述内层引导件位置不变,外层支架逐渐释放;stepc为外层支架全部释放;stepd为后撤中层管,前推所述内层引导件,内层支架逐步释放;stepe为内层支架全部释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5中医疗器械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5中医疗器械d部分放大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5中医疗器械e部分放大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5中医疗器械f部分放大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5中医疗器械使用过程示意图;其中,stepa为将装载有所述支架的输送系统送入患者体内目标位置;stepb为后撤外层管,并保持所述中层管和所述内层引导件位置不变,外层支架逐渐释放;stepc为外层支架全部释放;stepd为后撤中层管,前推所述内层引导件,内层支架逐步释放;stepe为内层支架全部释放;

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6中医疗器械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实施例6中医疗器械g部分放大示意图;

图19为本发明实施例6中医疗器械h部分放大示意图;

图20为本发明实施例6中医疗器械i部分放大示意图;

图21为本发明实施例6中医疗器械使用过程示意图;其中,stepa为将装载有所述支架的输送系统送入输送导管;stepb为撤掉外层管后,支架沿输送导管送入患者体内目标位置;stepc为释放前的支架示意图;stepd为后撤输送导管,并保持所述中层管和所述内层引导件位置不变,外层支架逐渐释放;stepe为外层支架全部释放;stepf为后撤中层管,前推所述内层引导件,内层支架逐步释放;stepg为内层支架全部释放;

图2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可用作外层支架的自膨编织支架示例图;

附图标记:1-内层支架;2-外层支架;3-支架连接处;4-内层引导件;41-第一阻挡件;5-中层管;51-第二阻挡件;6-外层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上,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设置在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另一个元件上。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若干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须知,本说明书附图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申请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申请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申请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

本申请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撰写。

请如图1至图2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支架,包括:内层支架1,套设在所述内层支架1外侧的外层支架2,所述内层支架1和外层支架2分别包括头端、尾端,和位于头端与尾端之间的中间段;

所述内层支架1的头端与所述外层支架2固定连接,形成支架连接处3;

所述内层支架1自膨胀至血管直径时的金属覆盖率>15%,所述外层支架2自膨胀至血管直径时,在受到轴向力时,支架轴向各节段直径的变化率<15%。

现有治疗动脉瘤的器械,难以适用于宽颈动脉瘤和梭形动脉瘤处有穿支动脉血管需要保留的情况。当面对宽颈动脉瘤时,使用弹簧圈栓塞,弹簧圈易从瘤内跑出。使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虽然可以用于宽颈动脉瘤,但是操作复杂、对于术者的要求较高。此外,密网眼支架由于易变形,会向瘤内弯曲或膨胀,也难以适用于宽颈动脉瘤。当面对梭形动脉瘤处有穿支动脉血管需要保留的情况时,使用弹簧圈栓塞、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覆膜支架均难以保留分支血管,而密网眼支架虽能保留部分血流,但由于其支撑性能差,仍存在易变形、会向瘤内弯曲或膨胀,容易把支架释放成梭形或囊状的问题,且密网眼支架需要在后撤外层管的同时,推送内层管或丝,甚至需要整体推拉输送系统,以保证支架释放成均匀的圆柱形状,释放定位对于术者要求较高,释放效果并不理想。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支架,通过设置金属覆盖率>15%、优选>20%、更优选>30%、更优选>40%、再优选>45%的内层支架1,和自膨胀至血管直径时,在受到轴向力时,支架轴向各节段直径的变化率<15%、优选<10%,更优选8%、更优选<6%、再优选<5%的外层支架2,并使内层支架1的头端和外层支架2固定连接,外层支架2的支撑性能好,可以提供良好的支撑力,在血管内成型性能较好,释放在血管内一般能形成均匀的圆柱状,实现外层径向抗变形能力强的外层支架2起到支撑作用,同时内层金属覆盖率大的内层支架1起到改变血流的作用,从而实现在宽颈动脉瘤或梭形动脉瘤中释放不变形,精准释放至目标位置,通过改变血供避免血液直接冲击血管造成动脉瘤破裂;同时,较小的网格能保证有血流通过,从而适用于梭形动脉瘤有穿支动脉血管需要保留的情况,为穿支动脉提供部分血供。

本申请中,轴向压缩力根据支架的形态不同而不同,

本申请提供的支架在使用过程中,外层支架2释放后位置固定,会使得与其固定连接的内层支架1的位置固定。由于外层支架2需要径向抗变形能力强,因此其短缩值小(短缩值=支架装载在外层管中的长度-支架释放在血管内的长度),因此,外层支架2在释放过程中容易定位,对术者的操作要求较低;而短缩值大的内层支架1的头端和外层支架2固定连接,外层支架2定位准确后可以固定内层支架1的位置,利于整个支架在体内的释放,降低术者操作难度,提高手术成功率。

优选地,所述支架连接处3位于所述外层支架2的头端,或位于所述外层支架2的中间段。

优选地,所述支架连接处3具体为绕所述内层支架1外周的环状连接圈,或为绕所述内层支架1外周的至少两个连接段。

本申请中,支架连接处3(即内层支架1的头端与外层支架2的连接处)位于外层支架2的头端,或位于层支架2的中间段。即,内层支架1的头端与外层支架2的头端可以是平齐的,也可以是内层支架1的头端位于外层支架2的中间段,只要内层支架1有部分和外层支架2重叠,即可同时起到支撑和改变血流的作用。

支架连接处3可以是绕所述内层支架1外周的环状连接圈,即内层支架1的头端整圈和外层支架2固定连接;支架连接处3也可以是绕所述内层支架1外周的至少两个连接段,即内层支架1的头端与外层支架2至少在两个连接段相连。连接段可以是具有一定长度的连接处,也可是连接点。在保证安全、不脱落的情况下,支架连接处3的形式和数量可以任意变化。

优选地,所述外层支架2的头端和/或尾端的直径,大于所述外层支架2中间段的直径。

本申请中,优选外层支架2的头端和/或尾端的直径,大于所述外层支架2中间段的直径。即,外层支架2的头端和/或尾端较中间段膨大。更优选外层支架2的头端和尾端同时较中间段膨大,形成哑铃形的支架。此时,内层支架1的头端与外层支架2中间段未膨大之处固定连接,则外层支架2膨大的两端支撑在血管中,有利于血流穿过,进一步加大为分支血管提供的血流的量,保证了瘤内穿支动脉的血供。

根据需要,也可只在外层支架2的一端设置膨大部位,供血流穿过。

优选地,所述内层支架1的不同部位金属覆盖率不同。

进一步的,内层支架1的金属覆盖率还可设计成变化的,即,展开后的支架中,内层支架1部分区域的金属覆盖率,与另一区域的金属覆盖率不同。金属覆盖率的不同通常由改变网孔直径,或改变网孔所占面积和支架结构(如金属丝)所占面积的比例来实现。从而,本申请提供的支架可以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定制,使得内层支架1的金属覆盖率较小(即网孔较大处,但此处的金属覆盖率仍大于外层支架2的金属覆盖率)与患者的分支血管处相对应,以保障分支血管供血,而内层支架1其余部位维持金属覆盖率大,从而改变血流。

优选地,所述内层支架1为自膨的编织支架,所述外层支架2为自膨的雕刻支架或自膨的编织支架。

本申请中,优选内层支架1为自膨的编织支架,通常由镍钛丝编织而成,也可使用其他常用材料编织形成。编织支架的网孔较小,金属覆盖率大,能够有效改变血流,但短缩值较大,短缩值较大者甚至>100%,单独释放对术者的操作要求较高;但本申请中是将其与外层支架2固定连接,通过控制外层支架2的定位和释放,可以减轻编织支架定位和释放的难度。同时外层支架2为自膨的雕刻支架或自膨的编织支架,自膨的雕刻支架通常由激光在镍钛管上雕刻制作而成,也可使用其他方法进行雕刻。雕刻支架的短缩值小,支撑性能好,配合改变血流的编织支架使用,可以有效改善支架在瘤内成型效果,并能按需求保留瘤内穿支动脉的血供。自膨的编织支架根据编织的方式不同,也可以提供良好支撑力。例如,如图22所示,使用节段式的编织材料相互连接构成编织支架,由于每个节段能够提供径向支撑力,因此在受到轴向力时,支架各节段在圆周方向上形状的保持能力较好;且节段之间具有空隙,在受到轴向力时能吸收部分力,减小支架各节段直径变化,从而也可以作为外层支架2使用。

一种输送系统,用于输送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支架,包括:内层引导件4,套设在所述内层引导件4外侧的中层管5,和套设在所述中层管5外侧的外层管6;

所述内层支架1装载在所述内层引导件4和所述中层管5之间,所述外层支架2装载在所述中层管5与所述外层管6之间;

所述内层引导件4位于所述内层支架1尾端,用于阻挡所述内层支架1的移动,或所述内层引导件4外壁设有第一阻挡件41,所述第一阻挡件41位于所述内层支架1尾端,用于阻挡所述内层支架1的移动;

所述中层管5外壁设有第二阻挡件51,所述第二阻挡件51位于所述外层支架2尾端,用于阻挡所述外层支架2的移动。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输送系统,配合本申请提供的支架使用,以保证支架顺利到达患者体内目标位置,并能顺利释放。具体而言,本申请提供的输送系统,设置内层引导件4、中层管5、外层管6,形成内层引导件4和中层管5之间、中层管5和外层管6之间两个夹层,分别用于装载内层支架1和外层支架2,使得支架被包裹在外层管6之中,在进入目标位置过程中不会损伤血管或受到阻碍;同时,内层引导件4本身或内层引导件4外壁设有第一阻挡件41、中层管5外壁设有第二阻挡件51,分别用于在释放过程中抵住内层支架1、外层支架2,避免支架随着其外侧的管体后撤而后撤,影响释放效果。当使用内层引导件4抵住内层支架1时,将内层引导件4的远端顶端设在内层支架1尾端,即可实现内层引导件4对内层支架1阻挡作用,如图17和图20所示。同时,在释放内层支架1时,还可前推内层引导件4,使内层支架1的释放位置更加准确。

优选地,所述中层管5的前端,与所述外层支架2的尾端平齐,所述第二阻挡件51位于所述中层管5的前端;所述外层管6位于所述中层管5之前的一段外径缩小。

优选中层管5的前端,与所述外层支架2的尾端平齐,此时第二阻挡件51位于所述中层管5的前端。即,中层管5的位置,只需要保证第二阻挡件51可以抵住外层支架2即可,部分内层支架1直接紧靠外层支架2不会对支架的释放产生影响,因此中层管5无需前伸至外层支架2头端的位置。理论上,全部内层支架1直接紧靠外层支架2也可使用,但由于内层支架1的短缩值大,为了保证释放后的内层支架1的长度满足需求,装载在输送系统中的内层支架1的长度往往长于外层支架2的长度,而中层管5需要使第二阻挡件51可以抵住外层支架2,因此,中层管5仍会包裹住部分的内层支架1。如此设计,则外层管6在其前端、内部已无中层管5的一段(即外层管6前端顶点至第二阻挡件51之间的一段外径缩小,从而降低整个支架系统的外径,利于输送系统在患者体内的行进。

优选地,所述内层引导件4为导管或导丝;和/或,

所述外层管6包括装载管和输送导管。

内层引导件4可以是导管或导丝。当内层引导件4是导管时,可以将在导管内穿入导丝,整个输送系统配合导丝进入患者体内目标位置。当内层引导件4是导丝时,需要和中层管5、外层管6同步移动,此时,整个输送系统在没有导丝引导的情况下进入患者体内目标位置。

外层管6包裹在支架最外侧,使得装载好的支架在输送入患者体内之前不会损伤或被污染。第一种实施方式中,外层管6可以是一个整体,与中层管5、内层引导件4一同移动至患者体内目标位置。而作为第二种实施方式,设置外层管6包括装载管和输送导管,装载管用于装载支架,而输送导管用于支架在患者体内的输送。具体而言,装载管配合中层管5、内层引导件4将处于拉伸状态的支架装载在其中,装载管起到固定外层支架2并且避免外界环境影响支架的作用。而输送导管在导丝的引导下已提前送至患者体内目标位置,此时,将装载在装载管中的支架送入输送导管,然后撤出装载管,使得支架、中层管5、内层引导件4作为一个整体在输送导管内移动至目标位置,由于此时输送导管不需要和支架同步移动,而是在支架外侧起到包裹和导引的作用,可以进一步减少输送导管的直径,使得整个输送过程中所需的空间减小,更适合在颅内血管等对尺寸要求严格的病变区域使用。使用输送导管和装载管的操作过程如图21所示。

第二种实施方式可以减少输送导管的直径,与临床操作有关:一般导管或输送系统进入人体血管、特别是颅内较细的血管时,都需要导丝导引。因此,第一种实施方式中输送系统的内层引导件4多为管子,需预留一个导丝腔,因此外层管的尺寸相对较大。而第二种实施方式中输送导管可以经导丝提前导入至病灶部位,撤出导丝后,经装载器送入中层管5和内层引导件4,此时内层引导件4可以是丝状,能节省尺寸,输送导管要求的尺寸减小。

一种医疗器械,由支架和输送系统组成,所述支架为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支架,所述输送系统为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输送系统。

本申请提供的上述医疗器械,可以按照如下方法使用:

将装载有所述支架的输送系统送入患者体内目标位置;

后撤外层管6,并保持所述中层管5和所述内层引导件4位置不变,直至所述外层支架2释放;

后撤中层管5,前推所述内层引导件4,直至所述内层支架1释放。

具体而言,支架在体外预先与输送系统装载在一起,由输送系统沿输送导管输送至患者体内目标位置。然后后撤外层管6,此时保持中层管5和内层引导件4位置不变,则中层管5外侧的第二阻挡件51此时位置不变,抵住外层支架2的尾端,而外层支架2的头端随着外层管6的后撤不断释放、自膨胀,直至在血管内全部释放,恢复期膨胀状态。在此过程中,由于内层支架1的头端与外层支架2固定连接,内层支架1的头端可能有部分释放膨胀。然后后撤中层管5,释放内层支架1,为准确定位内层支架1的位置,在此过程中需要前推所述内层引导件4,直至所述内层支架1完全释放在目标位置。内层支架1的形状受到外层支架2的限制,不会被释放成梭形或囊状;且内层支架1的头端与外层支架2固定连接,更易精准释放。

释放内层支架1的过程中,并不是一直前推所述内层引导件4,而是在特定时间前推。时间和前推距离的把握,是本领域常用手段,与密网眼支架的释放过程类似。

当使用可拆卸地的外层管6时,支架在体外预先与输送系统装载在一起,由输送系统输送至输送导管内,此时撤出外层管6,将支架、中层管5、内层引导件4同时一同沿输送导管输送至目标位置,然后通过输送导管、中层管5、内层引导件4的配合,在目标位置释放支架。

本申请中,内层支架1或外层支架2的头端是指先进入血管的一端(远离术者的一端),尾端是指后进入血管的一端(靠近术者的一端)。而内层引导件4、中层管5、外层管6的前端是指先进入血管的一端(远离术者的一端)。后撤(如后撤外层管6)是指将外层管6由远离术者的一端向靠近术者的一端移动;前推(如前推内层引导件4)是指将内层引导件4由靠近术者的一端向远离术者的一端移动。

实施例1

如图1-4所示,提供一种支架,包括:内层支架1,套设在所述内层支架1外侧的外层支架2,所述内层支架1和外层支架2分别包括头端、尾端,和位于头端与尾端之间的中间段;

所述内层支架1的头端与所述外层支架2固定连接,形成支架连接处3;

所述内层支架1的自膨至血管直径时的金属覆盖率>15%,所述外层支架2自膨胀至血管直径时,在受到轴向力时,支架轴向各节段直径的变化率<15%。

所述支架连接处3位于所述外层支架2的头端。

所述支架连接处3具体为绕所述内层支架1外周的环状连接圈。

所述外层支架2的头端和尾端的直径,等于所述外层支架2中间段的直径。

所述内层支架1为自膨的编织支架,所述外层支架2为自膨的激光雕刻支架。

实施例2

如图5-6所示,提供一种支架,包括:内层支架1,套设在所述内层支架1外侧的外层支架2,所述内层支架1和外层支架2分别包括头端、尾端,和位于头端与尾端之间的中间段;

所述内层支架1的头端与所述外层支架2固定连接,形成支架连接处3;

所述内层支架1自膨至血管直径时的金属覆盖率>20%,所述外层支架2自膨胀至血管直径时,在受到轴向力时,支架轴向各节段直径的变化率<10%。

所述支架连接处3位于所述外层支架2的中间段。

所述支架连接处3具体为绕所述内层支架1外周的环状连接圈。

所述外层支架2的头端和尾端的直径,大于所述外层支架2中间段的直径。

所述内层支架1为自膨的编织支架,所述外层支架2为自膨的激光雕刻支架。

实施例3

与实施例1相同,只是支架连接处3具体为绕所述内层支架1外周的5个连接点。

实施例4

如图7-11所示,提供一种医疗器械,由支架和输送系统组成。

其中,所述支架为实施例1所记载的支架。

输送系统包括:内层引导件4,套设在所述内层引导件4外侧的中层管5,和套设在所述中层管5外侧的外层管6;

所述内层支架1装载在所述内层引导件4和所述中层管5之间,所述外层支架2装载在所述中层管5与所述外层管6之间;

所述内层引导件4外壁设有第一阻挡件41,所述第一阻挡件41位于所述内层支架1尾端,用于阻挡所述内层支架1的移动;

所述中层管5外壁设有第二阻挡件51,所述第二阻挡件51位于所述外层支架2尾端,用于阻挡所述外层支架2的移动。

所述中层管5的前端,与所述外层支架2的尾端平齐,所述第二阻挡件51位于所述中层管5的前端。

所述内层引导件4为导管。

实施例5

如图12-16所示,提供一种医疗器械,由支架和输送系统组成。

其中,所述支架为实施例2所记载的支架。

输送系统包括:内层引导件4,套设在所述内层引导件4外侧的中层管5,和套设在所述中层管5外侧的外层管6;

所述内层支架1装载在所述内层引导件4和所述中层管5之间,所述外层支架2装载在所述中层管5与所述外层管6之间;

所述内层引导件4外壁设有第一阻挡件41,所述第一阻挡件41位于所述内层支架1尾端,用于阻挡所述内层支架1的移动;

所述中层管5外壁设有第二阻挡件51,所述第二阻挡件51位于所述外层支架2尾端,用于阻挡所述外层支架2的移动。

所述中层管5的前端,与所述外层支架2的尾端平齐,所述第二阻挡件51位于所述中层管5的前端。

所述内层引导件4为导管。

实施例6

如图17-21所示,提供一种医疗器械,由支架和输送系统组成。

其中,所述支架为实施例2所记载的支架。

输送系统包括:内层引导件4,套设在所述内层引导件4外侧的中层管5,和套设在所述中层管5外侧的外层管6;

所述内层支架1装载在所述内层引导件4和所述中层管5之间,所述外层支架2装载在所述中层管5与所述外层管6之间;

所述内层引导件4位于所述内层支架1尾端,用于阻挡所述内层支架1的移动;

所述中层管5外壁设有第二阻挡件51,所述第二阻挡件51位于所述外层支架2尾端,用于阻挡所述外层支架2的移动。

所述中层管5的前端,与所述外层支架2的尾端平齐,所述第二阻挡件51位于所述中层管5的前端。

所述内层引导件4为导丝。

所示外层管6包括输送导管和装载管。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