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移动儿童下肢骨折牵引床及控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9181761发布日期:2019-11-20 01:05阅读:665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移动儿童下肢骨折牵引床及控制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医疗护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移动儿童下肢骨折牵引床及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业内常用的现有技术是这样的,小儿股骨干骨折的悬吊牵引目前都采用成人的骨科牵引床,成人的骨科牵引床体积大,笨重,而且牵引仍旧使用秤砣牵引,难以个体化精确化。

股骨干骨折是儿童骨折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骨折,在儿童骨科类损伤中占有1.4%-1.7%。男性较多见,发生率是女性的2.6倍。骨折呈现双峰分布,2岁(儿童期)和12岁(青春期)最常见。儿童期骨折发生原因多数是地面运动或者摔倒等低能量损伤,所以多半是单纯的股骨干骨折。关于儿童期股骨干骨折的治疗决策选择基于目前的循证医学证据来说,多数儿童骨科专家普遍认可2015年美国骨科医师协会aaos发布的儿童股骨干骨折治疗临床指南。对于6个月至5岁的股儿童骨干骨折,短缩移位是否大于2cm是治疗选择的重要参考指标,短缩小于2cm的儿童股骨干骨折建议早期或牵引后石膏裤或外固定支具固定治疗,短缩大于2cm的儿童股骨干骨折需要充分的牵引后再行石膏裤或外固定支具固定治疗。

由于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小版,骨折的治疗也有其自身的特点,不能简单地套用成人骨折治疗方案来处理儿童骨折。传统的骨科牵引床及布朗氏架虽然可以实现儿童骨折牵引,但是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在骨科牵引床和布朗氏架上实施儿童垂直悬吊皮肤牵引治疗,护理工作比较困难,外出移动不方便,复查影像资料体位不满意,住院时间较长。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是:

1)、现有的成人骨科牵引床体积太大,移动不方便,护理工作比较困难。

2)、需要长期住院完成治疗,长期陪床导致患儿父母不能尽早返回工作岗位,家庭压力增大,医疗花费增加,影响家庭辛福感。

3)、现有的骨科窗使用秤砣牵引,不能精确化、个体化,有出现坨脱落的危险。

4)、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布朗氏架均为成人骨折使用型号,与儿童较小的身体不匹配,难以控制骨折旋转移位。

5)、骨科牵引床体积太大,移动患者不方便,治疗过程中复查影像资料不方便,且容易因搬动出现骨折移位,不能提现骨折牵引后的复位情况。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难度在于:

将目前的成人骨科牵引床改造成儿童版的牵引床,而且需要适合不同骨折部位,使用不同牵引方向的需求。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意义在于:

节省医疗资源,减少患者花费,减少国家支出,患者早日回到自己熟悉的家庭环境,利于患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利于骨折愈合。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可移动儿童下肢骨折牵引床。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可移动儿童下肢骨折牵引床的控制方法,包括:

根据骨折部位的不同进行骨折牵引方向的调整,将第一牵引绳和第二牵引绳挂到弹簧秤上,并穿过水平的pvc管孔,然后提拉第一牵引绳和第二牵引绳,将承载平台抬离底板;

在骨折牵引方向调整中,通过弹簧秤即时显示骨折牵引力量值。

进一步,骨折部位的短缩移位大于1-2cm或成角大于30度,加大牵引力,用于减少短缩移位或成角移位;若骨折端有分离移位,减少牵引力数值。

进一步,根据骨折部位的不同进行骨折牵引方向的调整中,包括骨折近段移位骨折牵引方向的调整、中段移位骨折牵引方向的调整、远段移位骨折牵引方向的调整;

所述骨折近段移位骨折牵引方向的调整方法包括:

通过伸缩杆调整躯干的倾斜度,第一牵引绳和第二牵引绳分别在第一牵引支架和第二牵引支架的位点移动,伸缩杆分别与第一牵引绳和第二牵引绳结合调整髋关节的屈曲度数,由垂直悬吊牵引的屈曲髋关节90度变为进一步屈曲髋关节至60度或更小的度数;另外通过第一牵引支架在安装套环上的移动实现外展角度的调整;

远段移位骨折牵引方向的调整方法包括:

第一放置板设置在底板上,所述第一放置板通过第一角度调整锁紧旋转结构活动连接第二放置板进行角度调整;第二放置板通过第二角度调整锁紧旋转结构活动连接第三放置板;

第一牵引绳和第二牵引绳分别穿过滑轮栓接在弹簧秤上;所述滑轮套装在横梁上,通过调整横梁的高低,调节牵引角度,并通过弹簧秤对牵引力进行显示;

中段移位骨折牵引方向的调整方法包括:

利用臀部重力作用对抗皮肤牵引力量,实现骨折端端牵引复位。

本发明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移动儿童下肢骨折牵引床设置有底板;

安装架,固定安装在所述底板上。

龙门架,固定安装在所述安装架的上端。

牵引装置,固定安装在所述龙门架上。

弹簧秤,一端栓接在龙门架上,另一端与牵引装置栓接。

承载平台,安装在所述底板的后端。

扶手支架,通过角度调节铰支座固定安装在底座上,所述扶手支架与安装架之间通过连杆固定连接。

进一步,所述承载平台采用牵引床,所述牵引床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在所述底板上。

进一步,所述承载平台采用牵引床,所述牵引床的下端通过伸缩杆固定安装在底板上。

进一步,所述承载平台包括固定安装在底板上的伸缩杆,所述伸缩杆的上端固定安装有第三放置板,所述第三放置板通过第二角度调整锁紧旋转结构活动连接有第二放置板,所述第二放置板通过第一角度调整锁紧旋转结构活动连接有第一放置板,所述第一放置板设置在底板上。

进一步,所述第一角度调整锁紧旋转结构包括第一锁紧弹片,一端固定在第二放置板上,一端抵触在第一角度调整旋转轮上。

所述第二角度调整锁紧旋转结构包括第二锁紧弹片,一端固定在第三放置板上,一端抵触在第二角度调整旋转轮上。

所述所述第一角度调整锁紧旋转结构为两个,布置在第二放置板不同侧面;所述第二角度调整锁紧旋转结构均为两个,布置在第三放置板不同侧面。

进一步,所述底板的下端固定安装有万向轮。

进一步,所述牵引装置包括第一牵引支架和第二牵引支架,所述第一牵引支架和第二牵引支架通过安装套环固定在龙门架上;

第一牵引绳和第二牵引绳缠绕在第一牵引支架和第二牵引支架表面的固定孔内。第一牵引绳和第二牵引绳末端连接弹簧秤。

进一步,所述安装架的外部套装有管箍,所述连杆固定安装在管箍上。

进一步,所述扶手支架上间隔设置有若干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内固定安装有挡板。

进一步,所述扶手支架上间隔设置有若干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内固定安装有横梁,所述横梁上套装有滑轮。

本发明的优点及积极效果为:

本发明牵引床体积小,移动方便,护理简单,返院复查方便。

住院时间缩短,患儿父母能尽早返回工作岗位,家庭压力减小,医疗花费降低,家庭幸福感增加。一般实施牵引后,除了每周复查一次x片之外就没有别的特殊治疗,所以长时间住院,对患儿及家属来讲意义并不显著,因小儿骨科牵引床,体积小,重量轻,机动灵活,两个人就能轻松搬动,使用普通的家用面包车就能解决出院回,所以上牵引观察一天后就可以推着牵引床回家,住院时间由原先的至少住院3周,缩短到1-2天;住院时间缩短了,对患者来讲住院费用也就大大降低了,对医院来讲加快了床位周转率,对国家来讲,费用降低了,医保报销的费用也降低了,对社会来讲,空闲出床位,为更有需要的患者提供了便利;减轻了患儿家长的心身负担、避免了社会资源的浪费:长期陪床一般是父母两人,甚至还有爷爷奶奶,他们在陪床期间几乎不能好好休息,造成长期的身心疲惫。如果患儿父母尽早返回工作岗位,避免了给社会、家庭造成了劳动力的浪费,减轻了社会、家庭的经济负担,反过来增加了家庭收入,减少了社会资源的浪费,降低了国家支出;患儿早日出院回家后,避免了在陌生的医院环境会对医生及护士的天然的恐惧感,最大程度的减轻对患儿睡眠、饮食及心理的影响,从而利于骨折愈合。

股骨干骨折发生在不同的部位会出现不同方向的移位。应用可移动儿童骨折牵引床可以根据骨折部位的不同,相应的进行骨折牵引方向的调整,可完全满足相应部位骨折牵引治疗的需求。

本发明同时增加了弹簧秤,利用患者的自身重力作用来实现对骨折部位的牵引,以垂直悬吊牵引为例,既往使用滑轮改变力的方向,并加上秤砣实现牵引,这种方法有诸多不便。弹簧秤其本质就是弹簧秤,利用弹簧拉伸后产生的回缩力作为牵引力,而且这个力量可以读出具体的数值,并且可以非常精确化,个体化,操作简单,方便医生、护士及家属观察,以此保证持续稳定的牵引效果。可以即时显示骨折牵引力量值,直接观察骨折牵引力量,根据患儿体重和身高及骨折部位调整牵引力。

本发明减少医护人员的工作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适用于股骨干中段骨折的可移动儿童下肢骨折牵引床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适用于股骨干近段骨折的可移动儿童下肢骨折牵引床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安装套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适用于股骨干远段骨折的可移动儿童下肢骨折牵引床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角度调整锁紧旋转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二角度调整锁紧旋转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板;2、万向轮;3、角度调节铰支座;4、扶手支架;5、伸缩杆;6、牵引床;7、安装架;8、第一牵引支架;9、第一牵引绳;10、第二牵引绳;11、第二牵引支架;12、安装套环;13、固定孔;14、连杆;15、第一放置板;16、第二放置板;17、第三放置板;18、第一角度调整锁紧旋转结构;18-1、第一锁紧弹片;18-2、第一角度调整旋转轮;19、第二角度调整锁紧旋转结构;19-1、第二锁紧弹片;19-2、第二角度调整旋转轮;20、横梁;21、滑轮;22、管箍;23、挡板;24、龙门架;25、弹簧秤。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不同部位股骨干骨骨折移位中牵引方向的依据图。

图中:a、肌肉拉伸方向图;b、近段骨折牵引方向的依据图;c、中段骨折牵引方向的依据图、d、远端骨折牵引方向的正位依据图;e、远端骨折牵引方向的侧位依据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发明内容、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现有的成人骨科牵引床体积太大,移动不方便,护理工作比较困难。需要长期住院完成治疗,长期陪床导致患儿父母不能尽早返回工作岗位,家庭压力增大,医疗花费增加,影响家庭辛福感。现有的骨科窗使用秤砣牵引,不能精确化、个体化,有出现坨脱落的危险。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布朗氏架均为成人骨折使用型号,与儿童较小的身体不匹配,难以控制骨折旋转移位。骨科牵引床体积太大,移动患者不方便,治疗过程中复查影像资料不方便,且容易因搬动出现骨折移位,不能提现骨折牵引后的复位情况。

为解决上述问题,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详细的描述。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可移动儿童下肢骨折牵引床的控制方法,包括:

根据骨折部位的不同进行骨折牵引方向的调整,将第一牵引绳和第二牵引绳挂到弹簧秤上,并穿过水平的pvc管孔,然后提拉第一牵引绳和第二牵引绳,将承载平台抬离底板。

在骨折牵引方向调整中,通过弹簧秤即时显示骨折牵引力量值。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骨折部位的短缩移位大于1-2cm或成角大于30度,加大牵引力,用于减少短缩移位或成角移位;若骨折端有分离移位,减少牵引力数值。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根据骨折部位的不同进行骨折牵引方向的调整中,包括骨折近段移位骨折牵引方向的调整、中段移位骨折牵引方向的调整、远段移位骨折牵引方向的调整。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骨折近段移位骨折牵引方向的调整方法包括:

通过伸缩杆调整躯干的倾斜度,第一牵引绳和第二牵引绳分别在第一牵引支架和第二牵引支架的位点移动,伸缩杆分别与第一牵引绳和第二牵引绳结合调整髋关节的屈曲度数,由垂直悬吊牵引的屈曲髋关节90度变为进一步屈曲髋关节至60度或更小的度数;另外通过第一牵引支架在安装套环上的移动实现外展角度的调整;

远段移位骨折牵引方向的调整方法包括:

第一放置板设置在底板上,所述第一放置板通过第一角度调整锁紧旋转结构活动连接第二放置板进行角度调整;第二放置板通过第二角度调整锁紧旋转结构活动连接第三放置板;

第一牵引绳和第二牵引绳分别穿过滑轮栓接在弹簧秤上;所述滑轮套装在横梁上,通过调整横梁的高低,调节牵引角度,并通过弹簧秤对牵引力进行显示;

中段移位骨折牵引方向的调整方法包括:

利用臀部重力作用对抗皮肤牵引力量,实现骨折端端牵引复位。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依据是股骨干不同骨折部位他的骨折移位方向不用,所以根据骨折近段、中段、远段设计了三种不同的牵引构型;

第一牵引支架8上栓接有弹簧秤25,根据弹簧的形变可以精确测量出牵引力的大小。当下肢悬吊起来后,第一牵引支架8的近端有牵引绳连接,牵引绳穿过横杆的孔,然后加大上提牵引绳的力量,使原本患者贴近床面的臀部缓缓抬离床面5-10cm(这个数值是教课书所给),这时的牵引力数值就是所要的数值。然后拍片看骨折对线对位情况,如果有短缩移位大于1-2cm或成角大于30度,那么在此基础上适当加大牵引力,减少短缩移位或成角移位。如果骨折端有分离移位,那么再次基础上减少牵引力数值。

股骨干中三分之一处一般会向外成角,适合垂直悬吊牵引;将患儿双下肢先打上皮牵引,然后皮肤牵引末端连接第一牵引绳9和第二牵引绳10,将第一牵引绳9和第二牵引绳10挂到弹簧秤25上,股骨另一端也拴上牵引绳,将股骨穿入上方水平的pvc管孔内,然后提拉双下肢的第一牵引绳9和第二牵引绳10,直到屁股底面抬高距离床面5-10cm即可,然后将绳子固定。

如果是股骨干近端三分之一骨折,因为肌肉牵拉骨折近端会向外展,外旋及向近端屈曲移位,那此时下肢牵引就要由垂直悬吊牵引的屈曲髋关节90度变为进一步屈曲髋关节至60度或更小的度数,此时还要有适度的外展角度,这要根据临床拍片的实际骨折对线对位来调整。

伸缩杆5的高低可以调整躯干的倾斜度,第一牵引绳9和第二牵引绳10可以分别在第一牵引支架8和第二牵引支架11的位点移动,伸缩杆5分别与第一牵引绳9和第二牵引绳10结合就可以调整下肢与躯干的度数,即是髋关节的屈曲度数,另外外展可以通过第一牵引支架8在安装套环12上的移动来实现。

如果是股骨干远端三分之一骨折,那么远端骨折会有后倾移位的趋势,此时需要进行水平牵引。患儿不是单纯水平位平躺,而是头低脚高位,这样才能利用身体的重力去对抗牵引。

根据现有骨科牵引床6皮肤垂直悬吊牵引装置进行改进,对其材料,体积及骨折牵引方向进行改进同时增加了弹簧秤。目前市面上骨科牵引床6大多数为钢筋结构,重量大,很难抬动,将货物小推车作为主题结构引入到小儿下肢骨折牵引床6中,大部分为塑料结构,重量轻便,上方加做木质挡板23,可以通过伸缩来改变长度,以满足不同肢体长度的患儿。使用pvc管来构建支架,作为牵引的支撑结构。可以即时显示骨折牵引力量值,直接观察骨折牵引力量,根据患儿体重和身高及骨折部位调整牵引力。由于人体大腿骨骼肌肉解剖结构决定肢体处于良好的平衡之中。而一旦发生骨折,由于肌肉附着点不同,肢体的平衡点被打破,骨折段会在优势肌群的牵拉下发生不同程度的移位。骨折部位不同,优势肌群的牵拉方向不同,导致不同部位的骨折出现不同方向的移位。股骨干骨折发生在不同的部位会出现不同方向的移位。应用可移动儿童骨折牵引床6可以根据骨折部位的不同,相应的进行骨折牵引方向的调整,可完全满足相应部位骨折牵引治疗的需求。安装四个万向轮2移动方便,返院复查容易搬运,万向轮2带有制动装置,防止溜车滑动出现意外。复查影像资料可轻松简单获得满意的体位,充分体现骨折牵引治疗状态。

股骨中段骨折,采用与传统皮肤垂直悬吊牵引一样的方式进行牵引,利用臀部重力作用对抗皮肤牵引力量,实现骨折端端牵引复位的效果。

股骨近段骨折由于肌肉牵拉导致骨折近端会相应屈曲、外展、外旋移位。相应的,在牵引治疗治疗时,也需要通过体位改变放松相应引起骨折端不稳定的肌肉牵拉效应,进而实现“骨折远端对合近端”改善骨折端对位。因此设计可移动牵引床6使患者头端抬高,下肢牵引方向及牵引力量方向均满足骨折远端对合近端,牵引时可充分保持屈髋、外展、外旋体位。并且抬高高度可以调节。

股骨远端骨折时骨折端受力基本平衡,断端移位很小;股骨髁上骨折时,骨折远端受腓肠肌牵拉呈现“过伸”移位。相应的,在皮肤牵引时,也需要通过体位改变放松相应引起骨折端不稳定的肌肉牵拉效应,进而实现“骨折远端对合近端”改善骨折端对位。采用牵引床6牵引时保持患者头低足高位平牵,下肢牵引方向及牵引力量方向均满足骨折远端对合近端,牵引时可充分保持下肢伸直状态,同时利用上半身重力作用对抗牵引,并且抬高高度可以调节。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1:适用于股骨干中段骨折的可移动儿童下肢骨折牵引床。如图1所示。

底板1的下端固定安装有四个万向轮2,所述底板1的上端通过螺栓固定安装有牵引床6,牵引床6的两侧设置有挡板23,可有效的避免治疗的儿童从牵引床6上掉落。底板1的后端固定安装有可伸缩的安装架7,所述安装架7的表面设置有若干安装孔,通过调节安装架7不同的高度,将固定装置穿设在安装孔内即可实现对安装架7高度的调节和固定。两个安装架7上端的龙门架24上间隔设置有若干调节孔,第一牵引绳9和第二牵引绳10穿设在调节孔内,并缠绕在龙门架24上,弹簧秤25一端栓接在龙门架24上,另一端与第一牵引绳9和第二牵引绳10栓接。

使用过程中不容易从龙门架24上脱落。第一牵引绳9和第二牵引绳10末端具栓接有弹簧秤25,用于计量牵引力的大小。

底板1的后端焊接有扶手支架4,所述扶手支架4的中部固定安装有挡板23,所述挡板23为透明的塑料板,方便对儿童进行x射线的照射。

实施例2:适用于股骨干近段骨折的可移动儿童下肢骨折牵引床。如图2、图3所示。

底板1上通过可升降的伸缩杆5固定安装有牵引床6,牵引床6的倾斜角度可随伸缩杆5伸长的不同高度进行不同角度的倾斜,满足了儿童患者的使用需求。底板1的下端固定安装有四个万向轮2,方便该可移动儿童下肢骨折牵引床6的移动。底板1的上端固定安装有安装架7,所述安装架7的表面设置有若干安装孔,通过调节安装架7不同的高度,将固定装置穿设在安装孔内即可实现对安装架7高度的调节和固定。两个安装架7的上端焊接安装有龙门架24,所述龙门架24上套装有两个安装套环12,两个安装套环12上分别套装有第一牵引支架8和第二牵引支架11,第一牵引支架8和第二牵引支架11末端具栓接有弹簧秤25,用于计量牵引力的大小。

所述第一牵引支架8和第二牵引支架11的表面间隔设置有若干固定孔13,两侧的所述固定孔13内分别悬挂安装有第一牵引绳9和第二牵引绳10。

所述底座的后端还通过角度调节铰支座3固定安装有扶手支架,所述扶手支架4的上端固定安装有挡板23,所述挡板23为透明的塑料板,方便对儿童进行x射线的照射。所述扶手支架4通过连杆14连接有管箍22,所述连杆14固定安装在管箍22上。

实施例3:适用于股骨干远段骨折的可移动儿童下肢骨折牵引床。如图4、图5、图6。

底板1的后端分别固定安装有角度调节铰支座3和安装架7,所述角度调节铰支座3上固定安装有扶手支架4,所述扶手支架4上设置有若干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内固定安装有固定装置,该固定装置的后端安装有横梁20,通过调节固定装置在不同安装孔内的位置,实现横梁20高度的调节;从而实现牵引高度的调整。所述横梁20上套装有滑轮21。用于将穿过的牵引绳栓接在弹簧秤25上,用于计量牵引力的大小。

所述安装架7的表面也设置有若干安装孔,该安装孔内也穿设有固定装置,通过将固定装置传输在不同位置安装孔内,实现了安装架7高度的调节。该安装架7的上端焊接有龙门架24,所述龙门架24上间隔设置有若干调节孔,第一牵引绳9和第二牵引绳10均穿设在调节孔内,并缠绕在龙门架24上,使用过程中不容易从龙门架24上脱落。第一牵引绳9和第二牵引绳10末端均栓接有弹簧秤25。

所述底板1的前端安装有第一放置板15,所述第一放置板15通过第一角度调整锁紧旋转结构18活动连接第二放置板16,所述第二放置板16通过第二角度调整锁紧旋转结构19活动连接第三放置板17,所述第三放置板17的下端通过伸缩杆5固定安装在底板1上。第一放置板15方便儿童的上体平躺,第二放置板16方便放置儿童的大腿,第三放置板17用于放置儿童的小腿。通过第一角度调整锁紧旋转结构18和第二角度调整锁紧旋转结构19实现对不同放置板之间角度的调节,通过伸缩杆5的长度调节可实现第三放置板17高度的调节。

所述第一角度调整锁紧旋转结构18包括第一锁紧弹片18-1,一端固定在第二放置板16上,一端抵触在第一角度调整旋转轮18-2上,用于第二放置板16调节好角度后,进行锁定。

所述第二角度调整锁紧旋转结构19包括第二锁紧弹片19-1,一端固定在第三放置板17上,一端抵触在第二角度调整旋转轮19-2上,用于第三放置板17调节好角度后,进行锁定。

所述所述第一角度调整锁紧旋转结构18、所述第二角度调整锁紧旋转结构19均为2个,分别布置在第二放置板16、第三放置板17不同侧面。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牵引方向的依据图。其中,a、肌肉拉伸方向图;b、近段骨折牵引方向的依据图;c、中段骨折牵引方向的依据图、d、远端骨折牵引方向的正位依据图;e、远端骨折牵引方向的侧位依据图。

股骨干中三分之一一般会向向外成角,如图7c所示,所以适合垂直悬吊牵引。

如果是股骨干近端三分之一骨折,因为肌肉牵拉骨折近端会向外展,外旋及向近端屈曲移位如图7b所示,那此时下肢牵引就要由垂直悬吊牵引的屈曲髋关节90度变为进一步屈曲髋关节至60度或更小的度数,此时还要有适度的外展角度,这要根据临床拍片的实际骨折对线对位来调整。

支撑杆的高低可以调整躯干的倾斜度,第一牵引绳、第二牵引绳可以分别在第一牵引支架、第二牵引支架的位点移动,两者结合就可以调整下肢与躯干的度数即是髋关节的屈曲度数,另外外展可以通过第一牵引支架在安装套环上的移动来实现。

如果是股骨干远端三分之一骨折,那么远端骨折会有后倾移位的趋势(如图7d所示),此时就要进行水平牵引,这个床面改进了下,类似于“z”字结构。患儿不是单纯水平位平躺,而是头低脚高位,这样才能利用身体的重力去对抗牵引。

下面结合积极效果对本发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本发明的底板为塑料平板车;牵引支架为pvc管;安装架为木质挡板。节约了制造成本。

现有技术中骨科牵引床都是为成人设计,体积太大,移动不方便,不能灵活机动。

现有技术中需要牵引至少3周才能,更换其他固定,需要至少住院3周。长期住院,患者花费巨大。

现有技术中悬吊牵引需要末端挂秤砣来控制牵引力量,而秤砣他的单位一般是以1kg为单位增加,误差较大,如果患儿正好需要3.3kg,那么只能采用3或4kg,不能达到精确化,个体化,数量化。

现有技术中悬吊牵引需要末端挂的秤砣容易脱落(因为患儿悬吊一周左右不疼了就开始频繁活动,那么牵引的秤砣就在不断晃动,容易脱落),砸伤周围的人员,而且秤砣一旦脱落,那么没有了牵引力量的维持,患肢就会掉到床面上,那将是灾难性的,正在的愈合的骨折会重新折断,之前的牵引竹篮子打水一场空,一切又得重新来过。

现有技术中患儿在陌生的医院环境会对医生及护士有天然的恐惧感,影响患儿的正常睡眠、饮食及心理,从而导致骨折愈合缓慢。

布朗氏架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均为成人骨折使用型号,与儿童较小的身体不匹配,难以控制骨折旋转及短缩移位。

治疗期间们要定期复查x线,有两种途径:

(1)因骨科牵引床体积太大,普通电梯不容易进入,所以让放射人员使用床边拍片机到床旁来拍摄,这比本发明推着患者到放射科去拍片又增加了50元左右出诊费用,另外,床旁拍片机价格昂贵。

(2)到放射科去拍片,因牵引床体积的限制,一般要将患儿从牵引车上搬到拍摄台上,这样势必要将持续牵引的装置去掉,就不能在持续牵引状态下拍摄,不能反应牵引状态下反应骨折对线对位的情况,失去了拍片的真正意义,而且容易造成已经愈合的骨折再次移位,造成二次损伤,延迟骨折愈合时间。

如何将骨科牵引床缩小为儿童版,体积减少而各种功能保留。

方便整体移动,如何将牵引车带回家。

如何将能最大程度减少患者的花费。

让患儿尽量少的在医院的时间,因为孩子抵抗力差,医院里是各种疾患的集会地,不利于孩子的心身健康成长。

复查x线能不将患儿搬离牵引床,保持持续稳定的牵引力下进行透视,真实反应骨折对线对位的情况。本发明设计的透明的平面(挡板)可进行x线透视。

本发明价格低廉:使用的所有的材料都取材方便,而且价格低廉,自费购买小推车每辆大约200-300元,目前已经购买了3辆,所购pvc管俗称“水管子”,4元/米,每辆所需4米,大约16元,整个成本下来约350-400元,目前市面上的牵引车约在3000-10000。而且牵引装置可以循环利用,大大降低了费用。

本发明设计的小儿骨科牵引床,体积小,重量轻,机动灵活,两个人就能轻松搬动,使用普通的家用面包车就能解决出院回家,及返院复查。

因小儿下肢骨折牵引床体积小,质量轻使护理工作变得更容易及简单。

一般实施牵引后,除了每周复查一次之外就没有别的特殊治疗,所以长时间住院,并不合算,因小儿骨科牵引床,体积小,重量轻,机动灵活,两个人就能轻松搬动,使用普通的家用面包车就能解决出院回,所以上牵引观察一天后就可以推着牵引床回家,住院时间由原先的至少住院3周,大大的缩短到1-2天。

住院时间缩短了,对患者来讲住院费用也就大大降低了,加快了床位周转率,对国家来讲,费用降低了,医保报销的费用也降低了,对社会来讲,空闲出床位,为更有需要的患者提供了便利。

本发明减轻了患儿家长的心身负担、避免了社会资源的浪费:长期陪床一般是父母两人,甚至还有爷爷奶奶,他们在陪床期间几乎不能好好休息,造成长期的身心疲惫。如果患儿父母尽早返回工作岗位,避免了给社会、家庭造成了劳动力的浪费,减轻了社会、家庭的经济负担,反过来增加了家庭收入,减少了社会资源的浪费,降低了国家支出。

患儿早日出院回家后,避免了在陌生的医院环境会对医生及护士的天然的恐惧感,最大程度的减轻对患儿睡眠、饮食及心理的影响,从而利于骨折愈合。

小儿下肢骨折牵引床去除秤砣并引入拉力计量器,将牵引重量数字化(而不是简单的臀部抬高床面),更加精确,而且个体化,便于医生、护士、家长三方随时观察牵引重量及效果,这样医生也能放心让患儿回家,因为患儿家长回家也能实时监测牵引重量及效果。

小儿下肢骨折牵引床去除秤砣,一是彻底避免了秤砣脱落误伤,二是避免了秤砣一旦脱落,那么没有了牵引力量的维持,患肢就会掉到床面上,那将是灾难性的,正在的愈合的骨折会重新折断,之前的牵引竹篮子打水一场空,一切又得重新来过。

现有技术中,布朗氏架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均为成人骨折使用型号,与儿童较小的身体不匹配,难以控制骨折旋转及短缩移位。

方便复查x线,在持续牵引状态下拍片,更能反应牵引的效果,为下一步调整牵引力量及方向奠定基础:小儿下肢骨折牵引床质量轻,体积小,灵活机动,不用床旁拍片,节省了一部分床旁拍片的额外费用。而且本发明的设计的牵引床可以不遮挡x线,不用将患儿从牵引车上搬到拍摄台上,通过移动牵引床就能拍出牵引状态的骨折情况。

医院是各种疾患存在的地方,而患儿的抵抗力差,减少住院时间,利于患者的心身健康的发展。

本发明调节方便:此装置由日常使用的小推车及pvc管组装而成,替代专门的骨科牵引床,而且能灵活调节高低,满足不同肢体长度

另外,由于人体大腿骨骼肌肉解剖结构决定肢体处于良好的平衡之中。而一旦发生骨折,由于肌肉附着点不同,肢体的平衡点被打破,骨折段会在优势肌群的牵拉下发生不同程度的移位。骨折部位不同,会出现不同方向的移位。为此本发明在垂直悬吊牵引床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完全满足各种部位骨折牵引治疗的需求。

以上所述仅是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