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式PICC置管术中皮下隧道建立用具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0278484发布日期:2020-04-07 14:51阅读:2231来源:国知局
隧道式PICC置管术中皮下隧道建立用具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皮下隧道建立技术领域,具体是隧道式picc置管术中皮下隧道建立用具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做为一种安全、方便的静脉通路,已在临床广泛的应用,尤其对于需要化疗或输注高渗性、刺激性液体的患者来说,picc更是首选的方式,但是由于一些限制条件,如预置管静脉管径过小、血管解剖位置不佳、皮肤极度松弛等因素,导致许多患者不能顺利地置入picc或置入后发生导管相关性并发症的风险过高,而隧道式picc置入技术的应用,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如说明书附图图7所示,隧道式picc是指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一种新技术,与常规picc的区别是:通过建立一个皮下隧道,使血管穿刺点与导管出口有一定的距离,并将导管出口转移到更适宜、更有利的位置,隧道式picc置入技术的应用普遍地降低了血栓形成的风险。

如说明书附图图6所示,结合图a→图b→图c的术中操作顺序来解析现有的皮下隧道建立方法。

图a:首先在图a中的a处用手术钳夹住肤层,用手术刀在a处皮肤上切开一个小口;然后在图a中的b处用手术钳夹住肤层,用手术刀在b处皮肤上切开一个小口;a→b之间即要建立皮下隧道。

然后就实心隧道针从a→b进行皮下穿刺,隧道针在穿刺过程中要细心缓慢、匀速进针,避免隧道针针头刺破皮内组织引起组织损伤,避免术后感染,而且也需要尽量避免刺破皮下血管引起失血。但是在整个过程中,在保证缓慢匀速进针前提下,还要保证针头刺入方向从而避免针头刺破皮内组织或皮下血管,这对手术医师的要求很高。

图b:隧道针从a→b刺穿后,再将picc导管末端套入到隧道针外侧,然后沿着隧道针的导向,缓慢、匀速进管从a→b穿过,在此过程中picc导管末端棱边就可能会划破皮下组织或者血管。

图c:picc导管a→b刺穿后,就将隧道针从b侧从皮下隧道抽出,将picc导管抽出。

后续的书中操作在图中没有显示,叙述如下:将血管内导丝拔出后插入带撕脱鞘的扩张管;然后将picc导管置入到扩张管内,也就置入到了血管内;然后一边向扩张管内进一步缓慢置入picc导管,一遍撕开撕脱鞘;picc导管完全置入到扩张管内后,撕脱鞘刚好完全拆下。

以上就是隧道式picc置管术手术过程,在皮下隧道建立过程中,隧道针刺入过程中,在保证缓慢匀速进针前提下,还要保证针头刺入方向从而避免针头刺破皮内组织或皮下血管,这对手术医师的要求很高。而且picc导管缓慢、匀速进管从a→b穿过,在此过程中picc导管末端棱边就可能会划破皮下组织或者血管。这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我的这个设计就是对隧道式picc置管术中皮下隧道建立的技术改进。他能大大降低手术难度,避免皮下组织或者血管受到损伤。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隧道式picc置管术中皮下隧道建立用具,它在皮下隧道建立、picc导管穿过皮下隧道过程中避免皮下组织或者血管受到损伤;同时能够实现picc导管更加快速的穿过皮下隧道。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隧道式picc置管术中皮下隧道建立用具,包括隧道针和针内推杆;

所述隧道针包括针管和针头,所述针管靠近针头的一侧设有柱形腔和弹簧腔,所述柱形腔和弹簧腔之间设有限位凸环;

所述针头后端设有球面部、第一柱体部、第二柱体部和限位凸缘;所述球面部外端的截面积大于针管管径,所述球面部内端连接在第一柱体部一端,所述第一柱体部滑动连接在柱形腔内,所述第二柱体部一端连接在第一柱体部上,所述第二柱体部能穿过限位凸环,所述限位凸缘与第二柱体部末端连接,所述限位凸缘与限位凸环之间的腔室为弹簧腔,所述弹簧腔内设有复位弹簧;

所述球面部外端与针管末端之间设有可弯曲折叠的密封套垫;

所述针内推杆滑动连接设置在针管内,所述针内推杆内端与限位凸缘接触,所述针内推杆外端穿出针管设有按座。

还包括持管钳,所述持管钳顶部设有指环,所述持管钳底部设有夹持环座。

所述隧道针后端设有环形槽,所述环形槽与夹持环座相配合适应。

一种隧道式picc置管术中皮下隧道建立用具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术中辅助医生用手向后拉拽待建立皮下隧道两侧的患者皮肤,以保证待建立皮下隧道处的皮肤的紧致不疏松;

s2,用手术钳夹住肤层,用手术刀在待建立皮下隧道两侧的皮肤上分别切开一个小口,两个小口之间进行皮下隧道的建立;

s3,手持隧道针的针管后端,针头对准一侧的切口处,对隧道针预穿刺1cm左右的深度,穿刺位置在表皮与皮内组织之间;

s4,然后夹持环座夹持在环形槽内使持管钳夹持隧道针,医生的食指和中指穿过指环施力,使持管钳稳稳的夹持住隧道针,拇指对针内推杆外端的按座进行按压;

s5,按压按座后,针内推杆向针管内移动,从而推动限位凸缘、第二柱体部、第一柱体部、球面部、针头的结合体向远离针管的一侧刺探,针头刺探的行程等于按压按座后针内推杆向针管内移动的形成,刺探后此行程内的表皮与皮内组织之间分离,

s6,然后松开按座,限位凸缘、第二柱体部、第一柱体部、球面部、针头的结合体在复位瘫痪的最用下恢复状态,使内端第一柱体部与限位凸环接触限位,球面部与针管末端接触限位;

s7,然后向内推动隧道针,使隧道针移动步骤s5所述的行程距离;

s8,重复步骤s4-s5-s6-s7,保证每重复一次步骤使隧道针能移动一定的距离,直到隧道针的针头从另一侧的切口处伸出;

s9,针头从另一侧的切口处伸出后,继续向内推动隧道针,直到靠近针头一侧的针管端从另一侧的切口处伸出2~3cm;

s10,然后将针内推杆从针管内取出;

s11,然后将picc导管的一端穿插到针管内;直到picc导管的管头不能在针管内继续深插;

s12,然后将整个隧道针从另一侧的切口处全部拉出,隧道针从另一侧的切口处全部拉出后picc导管的管头暴露,从而顺利的将picc导管穿过皮下隧道。

对比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如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装置和使用方法,每按压一次按座,隧道针就能移动一定的距离,而且这个距离是一定的,从而保证匀速进针。通过多次重复按压按座的方式进行皮下隧道的建立。这样一来,医生的注意力只需要集中在针头的刺探行驶方向上即可,从而更好的避免针头刺破皮内组织或皮下血管。而且,与现有的技术不同的是,本技术中picc导管是从隧道针针管内部穿过的,而不是套在隧道针外部,这样就避免了picc导管末端棱边划破皮下组织或者血管的可能性,从而使picc导管更加快速的穿过皮下隧道。

综上所述,通过使用本装置,在皮下隧道建立、picc导管穿过皮下隧道过程中能够更好的避免皮下组织或者血管受到损伤;同时能够实现picc导管更加快速的穿过皮下隧道。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本发明中隧道针结构示意图。

附图3是本发明中持管钳结构示意图。

附图4是本发明中隧道针的针头未刺探伸出时结构示意图。

附图5是本发明中隧道针的针头刺探伸出后结构示意图。

附图6是现有技术中皮下隧道建立方法步骤图。

附图7是隧道式picc建立图解。

附图中所示标号:

1、隧道针;2、针内推杆;3、针管;4、针头;5、柱形腔;6、弹簧腔;7、限位凸环;8、球面部;9、第一柱体部;10、第二柱体部;11、限位凸缘;12、复位弹簧;13、密封套垫;14、按座;15、持管钳;16、指环;17、夹持环座;18、环形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发明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限定的范围。

本发明所述是隧道式picc置管术中皮下隧道建立用具,主体结构包括隧道针1和针内推杆2;如说明书附图图4或图5的五倍放大图所示,所述隧道针1包括针管3和针头4,所述针管3靠近针头4的一侧设有柱形腔5和弹簧腔6,所述柱形腔5和弹簧腔6之间设有限位凸环7;所述针头4后端设有球面部8、第一柱体部9、第二柱体部10和限位凸缘11;所述球面部8外端的截面积大于针管3管径,所述球面部8内端连接在第一柱体部9一端,所述第一柱体部9滑动连接在柱形腔5内,所述第二柱体部10一端连接在第一柱体部9上,所述第二柱体部10能穿过限位凸环7,所述限位凸缘11与第二柱体部10末端连接,所述限位凸缘11与限位凸环7之间的腔室为弹簧腔6,所述弹簧腔6内设有复位弹簧12;所述球面部8外端与针管3末端之间设有可弯曲折叠的密封套垫13,密封套垫13的设计,保证了隧道针1整体内部的密封性。

所述针内推杆2滑动连接设置在针管3内,所述针内推杆2内端与限位凸缘11接触,所述针内推杆2外端穿出针管3设有按座14。

本装置还包括持管钳15,所述持管钳15顶部设有指环16,所述持管钳15底部设有夹持环座17。所述隧道针1后端设有环形槽18,所述环形槽18与夹持环座17相配合适应。夹持环座17夹持在环形槽18内使持管钳15夹持隧道针1,医生的食指和中指穿过指环16施力,使持管钳15稳稳的夹持住隧道针1,拇指对针内推杆2外端的按座14进行按压。

一种隧道式picc置管术中皮下隧道建立用具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术中辅助医生用手向后拉拽待建立皮下隧道两侧的患者皮肤,以保证待建立皮下隧道处的皮肤的紧致不疏松;

s2,用手术钳夹住肤层,用手术刀在待建立皮下隧道两侧的皮肤上分别切开一个小口,两个小口之间进行皮下隧道的建立;

s3,手持隧道针1的针管3后端,针头4对准一侧的切口处,对隧道针1预穿刺1cm左右的深度,穿刺位置在表皮与皮内组织之间;

s4,然后夹持环座17夹持在环形槽18内使持管钳15夹持隧道针1,医生的食指和中指穿过指环16施力,使持管钳15稳稳的夹持住隧道针1,拇指对针内推杆2外端的按座14进行按压;

s5,按压按座14后,针内推杆2向针管3内移动,从而推动限位凸缘11、第二柱体部10、第一柱体部9、球面部8、针头4的结合体向远离针管3的一侧刺探,针头4刺探的行程等于按压按座14后针内推杆2向针管3内移动的形成,刺探后此行程内的表皮与皮内组织之间分离,

s6,然后松开按座14,限位凸缘11、第二柱体部10、第一柱体部9、球面部8、针头4的结合体在复位瘫痪的最用下恢复状态,使内端第一柱体部9与限位凸环7接触限位,球面部8与针管3末端接触限位;

s7,然后向内推动隧道针1,使隧道针1移动步骤s5所述的行程距离;

s8,重复步骤s4-s5-s6-s7,保证每重复一次步骤使隧道针1能移动一定的距离,直到隧道针1的针头4从另一侧的切口处伸出;

s9,针头4从另一侧的切口处伸出后,继续向内推动隧道针1,直到靠近针头4一侧的针管3端从另一侧的切口处伸出2~3cm;

s10,然后将针内推杆2从针管3内取出;

s11,然后将picc导管的一端穿插到针管3内;直到picc导管的管头不能在针管3内继续深插;

s12,然后将整个隧道针1从另一侧的切口处全部拉出,隧道针1从另一侧的切口处全部拉出后picc导管的管头暴露,从而顺利的将picc导管穿过皮下隧道。

如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装置和使用方法,每按压一次按座14,隧道针1就能移动一定的距离,而且这个距离是一定的,从而保证匀速进针。通过多次重复按压按座14的方式进行皮下隧道的建立。这样一来,医生的注意力只需要集中在针头4的刺探行驶方向上即可,从而更好的避免针头4刺破皮内组织或皮下血管。而且,与现有的技术不同的是,本技术中picc导管是从隧道针1针管3内部穿过的,而不是套在隧道针1外部,这样就避免了picc导管末端棱边划破皮下组织或者血管的可能性,从而使picc导管更加快速的穿过皮下隧道。

综上所述,通过使用本装置,在皮下隧道建立、picc导管穿过皮下隧道过程中能够更好的避免皮下组织或者血管受到损伤;同时能够实现picc导管更加快速的穿过皮下隧道。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