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实施例涉及医疗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智能针灸装置。
背景技术:
中医针灸具有疏通经络、调和阴阳和扶正祛邪的作用,是中华民族医学的宝贵财富,疏通经络是针灸治疗最基本最直接的作用,调和阴阳是针灸治疗最终要达到的目的,而扶正祛邪可以扶助机体正气及祛除病邪,针灸在中医临床应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在中国数千年历史中,针灸为人们的健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医针灸由于其副反应少而疗效确切,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医学工作者的青睐。
现有技术存在以下不足:现有的针灸装置在使用时智能化程度较低,刺入过程稳定性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为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智能针灸装置,在使用时,根据控制针灸针在不同的位置进行操作,且方便稳定放置,智能化程度高,刺入过程稳定,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现有的针灸装置在使用时智能化程度较低,刺入过程稳定性不佳导致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智能针灸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顶端设置有支撑座,所述支撑座的外壁安装有单片机,且支撑座的顶部连接有第一电动伸缩杆,所述第一电动伸缩杆的顶端连接有固定座,所述固定座的顶端连接有导柱,所述导柱的外表面设置有刻度线,且导柱的顶端连接有顶板,所述顶板的顶端安装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底端位于导柱的后侧连接有螺杆,所述导柱的外部套接有套环,所述套环的后壁位于螺杆的外部连接有固定环,且套环的外壁对应固定环所在的另一侧连接有第一支杆,所述第一支杆的一端连接有第二支杆,所述第二支杆的端部与第一支杆的端部之间通过转轴连接,转轴的一端连接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支杆的另一端连接有第三支杆,所述第三支杆与第二支杆之间通过转轴连接,转轴的一端连接有第三电机,所述第三支杆的底部通过转轴连接有转动杆,连接转轴的一端位于第三支杆的外壁连接有第四电机,所述转动杆的另一端连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外壁安装有第二电动伸缩杆,所述第二电动伸缩杆的底端连接有活动板,所述活动板的外壁靠近固定板的外部位置处安装有滚轮,所述活动板的底部设置有防护架,所述防护架的内侧插设有针灸针,所述活动板的顶端设置有限位座,所述限位座的顶部安装有固定壳,所述针灸针的顶部靠近活动板的上表面位置处设置有限位环,所述固定壳的底部对应限位环的外部位置处设置有活动槽,且固定壳的内部位于活动槽的上方位置处安装有压力传感器,所述防护架底部靠近针灸针的一侧安装有照射灯,且防护架的底部靠近针灸针的另一侧安装有摄像头,所述底座的底端设置有底板,所述底板的内部安装有金属管,所述金属管的底端位于底板的底部连接有吸盘,且金属管的顶端位于底座的上方连接有气囊。
进一步地,所述导柱的上下两端与顶板的底端和固定座的顶端之间均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顶板的内部对应螺杆的外部位置处设置有通孔,通过的内壁安装有轴承,所述固定环的内部对应螺杆的外部位置处均设置有第二内螺纹孔,所述固定座的顶部对应螺杆的底部位置处安装有轴承座。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环和第一支杆与套环的外壁之间的连接方式均为焊接,所述套环的横截面内径大于导柱的横截面外径。
进一步地,所述转动杆与固定板之间焊接固定或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板的外壁对应滚轮的外部沿第二电动伸缩杆的活塞杆移动方向上设置有滚动槽。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座与活动板之间的连接方式为焊接,所述限位座的外壁连接有紧固螺栓,且限位座的内部对应紧固螺栓的螺柱杆外部位置处设置有第一内螺纹孔。
进一步地,所述防护架与活动板的底部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活动板的内部对应针灸针的外部位置处设置有通孔,所述限位环的横截面外径大于通孔的横截面内径。
进一步地,所述金属管呈l形结构,所述底座的内部对应金属管的竖向管外部位置处设置有限位孔。
本发明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本发明在使用时,方便医师根据需要将针灸装置进行移动放置,当放置在需要的位置后,通过挤压气囊,并使吸盘紧贴放置面,松手后,气囊对金属管的内部形成负压,进而使吸盘能够稳定的吸附住放置面,使针灸装置稳定放置;并在使用时,根据床位高度,控制第一电动伸缩杆的活塞杆伸出带动导柱上升,设置的第一电机在使用过程中能够根据操作位置的高度进行微调,通过启动第一电机,带动螺杆进行转动,进而使得固定环在螺杆的外部进行升降,并带动套环在导柱的外部进行升降,实现操作高度的微调,然后根据第二电机、第三电机和第四电机之间的配合,能够带动整个操作臂在床位上方的不同位置进行操作,进而带动针灸针在不同的位置进行使用,通过照射灯对针灸位置进行照射,并用摄像头进行监控,方便医师进行监控,避免出现事故,然后在调整好针灸位置后,带动控制针灸装置的第一电机或第一电动伸缩杆的运行使针灸针进行下降,当针灸针接触皮肤后,压力传感器感受到压力,将信号传输至单片机,单片机控制第一电机或第一电动伸缩杆停止运行,并控制第二电动伸缩杆内部的活塞杆伸出使针灸针刺入皮肤即可,智能化程度高,且刺入过程稳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示例性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引伸获得其它的实施附图。
本说明书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发明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发明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图1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3为本发明中针灸针的安装处的剖面图;
图4为本发明中固定壳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中固定环与套环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图3中b部分的放大图;
图7为本发明中底座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的控制电路图;
图中:1底座、2支撑座、3单片机、4第一电动伸缩杆、5固定座、6导柱、7刻度线、8顶板、9第一电机、10螺杆、11套环、12固定环、13第一支杆、14第二支杆、15第二电机、16第三支杆、17第三电机、18第四电机、19转动杆、20固定板、21第二电动伸缩杆、22活动板、23防护架、24针灸针、25限位座、26固定壳、27滚轮、28紧固螺栓、29照射灯、30摄像头、31底板、32金属管、33气囊、34吸盘、241限位环、251第一内螺纹孔、261压力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及功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参照说明书附图1-8,该实施例的一种智能针灸装置,包括底座1,所述底座1的顶端设置有支撑座2,所述支撑座2的外壁安装有单片机3,且支撑座2的顶部连接有第一电动伸缩杆4,所述第一电动伸缩杆4的顶端连接有固定座5,所述固定座5的顶端连接有导柱6,所述导柱6的外表面设置有刻度线7,且导柱6的顶端连接有顶板8,所述顶板8的顶端安装有第一电机9,所述第一电机9的底端位于导柱6的后侧连接有螺杆10,所述导柱6的外部套接有套环11,所述套环11的后壁位于螺杆10的外部连接有固定环12,且套环11的外壁对应固定环12所在的另一侧连接有第一支杆13,所述第一支杆13的一端连接有第二支杆14,所述第二支杆14的端部与第一支杆13的端部之间通过转轴连接,转轴的一端连接有第二电机15,所述第二支杆14的另一端连接有第三支杆16,所述第三支杆16与第二支杆14之间通过转轴连接,转轴的一端连接有第三电机17,所述第三支杆16的底部通过转轴连接有转动杆19,连接转轴的一端位于第三支杆16的外壁连接有第四电机18,所述转动杆19的另一端连接有固定板20,所述固定板20的外壁安装有第二电动伸缩杆21,所述第二电动伸缩杆21的底端连接有活动板22,所述活动板22的外壁靠近固定板20的外部位置处安装有滚轮27,所述活动板22的底部设置有防护架23,所述防护架23的内侧插设有针灸针24,所述活动板22的顶端设置有限位座25,所述限位座25的顶部安装有固定壳26,所述针灸针24的顶部靠近活动板22的上表面位置处设置有限位环241,所述固定壳26的底部对应限位环241的外部位置处设置有活动槽,且固定壳26的内部位于活动槽的上方位置处安装有压力传感器261,所述防护架23底部靠近针灸针24的一侧安装有照射灯29,且防护架23的底部靠近针灸针24的另一侧安装有摄像头30,所述底座1的底端设置有底板31,所述底板31的内部安装有金属管32,所述金属管32的底端位于底板31的底部连接有吸盘34,且金属管32的顶端位于底座1的上方连接有气囊33。
进一步地,所述导柱6的上下两端与顶板8的底端和固定座5的顶端之间均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便于导柱6与顶板8和固定座5的连接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顶板8的内部对应螺杆10的外部位置处设置有通孔,通过的内壁安装有轴承,所述固定环12的内部对应螺杆10的外部位置处均设置有第二内螺纹孔,所述固定座5的顶部对应螺杆10的底部位置处安装有轴承座,便于螺杆10的稳定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环12和第一支杆13与套环11的外壁之间的连接方式均为焊接,便于固定环12和第一支杆13与套环11之间的连接固定,所述套环11的横截面内径大于导柱6的横截面外径,便于套环11在导柱6的外部上下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转动杆19与固定板20之间焊接固定或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便于转动杆19与固定板20之间的连接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板20的外壁对应滚轮27的外部沿第二电动伸缩杆21的活塞杆移动方向上设置有滚动槽,便于滚轮27的稳定滚动,进而便于提高活动板22在固定板20的外侧稳定升降。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座25与活动板22之间的连接方式为焊接,便于限位座25的安装固定,所述限位座25的外壁连接有紧固螺栓28,且限位座25的内部对应紧固螺栓28的螺柱杆外部位置处设置有第一内螺纹孔251,便于在固定壳26安装后通过紧固螺栓28进行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防护架23与活动板22的底部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便于防护架23的连接固定,所述活动板22的内部对应针灸针24的外部位置处设置有通孔,所述限位环241的横截面外径大于通孔的横截面内径,便于针灸针24的穿入。
进一步地,所述金属管32呈l形结构,所述底座1的内部对应金属管32的竖向管外部位置处设置有限位孔,便于金属管32的安装。
实施场景具体为:通过在底座1的底端设置有底板31,底板31的内部安装有金属管32,金属管32呈l形结构,金属管32的底端位于底板31的底部连接有吸盘34,且金属管32的顶端位于底座1的上方连接有气囊33,使用时,方便医师根据需要将针灸装置进行移动放置,当放置在需要的位置后,通过挤压气囊33,并使吸盘34紧贴放置面,松手后,气囊33对金属管32的内部形成负压,进而使吸盘34能够稳定的吸附住放置面,使针灸装置稳定放置;
然后,在底座1的顶端设置有支撑座2,支撑座2的外壁安装有at89c51型号的单片机3,但不仅限于该型号,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更优型号的单片机3,且支撑座2的顶部连接有第一电动伸缩杆4,第一电动伸缩杆4的顶端连接有固定座5,固定座5的顶端连接有导柱6,导柱6的外表面设置有刻度线7,且导柱6的顶端连接有顶板8,顶板8的顶端安装有第一电机9,第一电机9的底端位于导柱6的后侧连接有螺杆10,导柱6的外部套接有套环11,套环11的后壁位于螺杆10的外部连接有固定环12,且套环11的外壁对应固定环12所在的另一侧连接有第一支杆13,第一支杆13的一端连接有第二支杆14,第二支杆14的端部与第一支杆13的端部之间通过转轴连接,转轴的一端连接有第二电机15,第二支杆14的另一端连接有第三支杆16,第三支杆16与第二支杆14之间通过转轴连接,转轴的一端连接有第三电机17,第三支杆16的底部通过转轴连接有转动杆19,连接转轴的一端位于第三支杆16的外壁连接有第四电机18,转动杆19的另一端连接有固定板20,固定板20的外壁安装有第二电动伸缩杆21,第二电动伸缩杆21的底端连接有活动板22,活动板22的外壁靠近固定板20的外部位置处安装有滚轮27,活动板22的底部设置有防护架23,防护架23的内侧插设有针灸针24,活动板22的顶端设置有限位座25,限位座25的顶部安装有固定壳26,针灸针24的顶部靠近活动板22的上表面位置处设置有限位环241,固定壳26的底部对应限位环241的外部位置处设置有活动槽,且固定壳26的内部位于活动槽的上方位置处安装有px409型号的压力传感器261,但不仅限于该型号,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更优型号,防护架23底部靠近针灸针24的一侧安装有照射灯29,且防护架23的底部靠近针灸针24的另一侧安装有摄像头30,第一电动伸缩杆4和第二电动伸缩杆21均为常见的电控制伸缩杆,由柱杆和在柱杆内部伸缩的活塞杆组成,其原理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进行赘述,在使用时,根据床位高度,控制第一电动伸缩杆4的活塞杆伸出带动导柱6上升,设置的第一电机9在使用过程中能够根据操作位置的高度进行微调,通过启动第一电机9,带动螺杆10进行转动,进而使得固定环12在螺杆10的外部进行升降,并带动套环11在导柱6的外部进行升降,实现操作高度的微调,然后根据第二电机15、第三电机17和第四电机18之间的配合,能够带动整个操作臂在床位上方的不同位置进行操作,进而带动针灸针24在不同的位置进行使用,通过照射灯29对针灸位置进行照射,并用摄像头30进行监控,方便医师进行监控,避免出现事故,然后在调整好针灸位置后,带动控制针灸装置的第一电机9或第一电动伸缩杆4的运行使针灸针24进行下降,当针灸针24接触皮肤后,压力传感器27感受到压力,将信号传输至单片机3,单片机3控制第一电机9或第一电动伸缩杆4停止运行,并控制第二电动伸缩杆21内部的活塞杆伸出使针灸针24刺入皮肤,其中,固定壳26的安装与拆卸较为方便,进而便于对针灸针24进行安装与拆卸,操作者能够根据需要刺入的深度对活动板22的位移高度进行控制。
工作原理:通过在底座1的底端设置有底板31,底板31的内部安装有金属管32,金属管32呈l形结构,金属管32的底端位于底板31的底部连接有吸盘34,且金属管32的顶端位于底座1的上方连接有气囊33,使用时,方便医师根据需要将针灸装置进行移动放置,当放置在需要的位置后,通过挤压气囊33,并使吸盘34紧贴放置面,松手后,气囊33对金属管32的内部形成负压,进而使吸盘34能够稳定的吸附住放置面,使针灸装置稳定放置;并在使用时,根据床位高度,控制第一电动伸缩杆4的活塞杆伸出带动导柱6上升,设置的第一电机9在使用过程中能够根据操作位置的高度进行微调,通过启动第一电机9,带动螺杆10进行转动,进而使得固定环12在螺杆10的外部进行升降,并带动套环11在导柱6的外部进行升降,实现操作高度的微调,然后根据第二电机15、第三电机17和第四电机18之间的配合,能够带动整个操作臂在床位上方的不同位置进行操作,进而带动针灸针24在不同的位置进行使用,通过照射灯29对针灸位置进行照射,并用摄像头30进行监控,方便医师进行监控,避免出现事故,然后在调整好针灸位置后,带动控制针灸装置的第一电机9或第一电动伸缩杆4的运行使针灸针24进行下降,当针灸针24接触皮肤后,压力传感器27感受到压力,将信号传输至单片机3,单片机3控制第一电机9或第一电动伸缩杆4停止运行,并控制第二电动伸缩杆21内部的活塞杆伸出使针灸针24刺入皮肤,其中,固定壳26的安装与拆卸较为方便,进而便于对针灸针24进行安装与拆卸,操作者能够根据需要刺入的深度对活动板22的位移高度进行控制。
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发明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发明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