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改变床板角度的医疗用病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98183发布日期:2020-02-22 02:56阅读:337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改变床板角度的医疗用病床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医疗用品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可改变床板角度的医疗用病床。



背景技术:

医用病床也可称为医用床、医疗床、护理床等,是病人在医院住院时使用的病床,主要使用场合有各大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目前大部分的医用病床无法调节床板的角度,很多病人在病床转移时有较大困难,且现在很多的病床不自带吊瓶支架,导致在紧急情况时需要额外的人员进行吊瓶托举,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本发明阐明的一种能解决上述问题的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改变床板角度的医疗用病床,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可改变床板角度的医疗用病床,包括床位壳体,所述床位壳体内设有调节腔,所述调节腔右侧内壁设有与所述调节腔相通的支架升降腔,所述支架升降腔内设有支架升降机构,所述支架升降机构包括滑动连接于所述支架升降腔右侧内壁上的齿条、固设于所述齿条上端的连接杆、固设于所述连接杆下端靠近左侧处的吊瓶挂钩,所述调节腔后侧内壁设有角度改变组件,所述角度改变组件包括设于所述调节腔后侧内壁且可左右滑动的第一滑块、铰接于所述调节腔左侧内壁上的角度调节板、固设于所述角度调节板下端的固定块、铰接于所述固定块前端和所述第一滑块前端的铰接杆,所述上端设有床位升降机构,所述床位升降机构包括设于所述角度调节板上端的床板、设于所述床板内的滑槽、固设于所述角度调节板上端且和所述滑槽滑动连接的第二滑块,所述调节腔内设有传动控制组件。

可优选地,所述调节腔下侧内壁固设有电机,所述电机上端动力连接有第一传动轴,所述调节腔下侧内壁转动连接有靠近所述调节腔右侧内壁的第二传动轴,所述第二传动轴上固设有第一带轮,所述调节腔下侧内壁转动连接有位于所述第二传动轴左侧的第三传动轴,所述第三传动轴上固设有第二带轮,所述第二带轮和所述第一带轮之间连接有第一皮带。

可优选地,所述床位壳体下端左右对称地配合连接有轮子。

其中,所述支架升降机构还包括固设于所述第二传动轴上且为与所述第一带轮上侧的第一锥齿轮,所述调节腔后侧内壁靠近所述调节腔右侧内壁处固设有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上转动连接有左右延伸的第四传动轴,位于所述固定支架左侧的所述第四传动轴上固设有与所述第一锥齿轮啮合连接的第二锥齿轮,位于所述固定支架右侧的所述第四传动轴上固设有第三锥齿轮,所述支架升降腔后侧内壁转动连接有第五传动轴,所述第五传动轴上固设有与所述第三锥齿轮啮合连接的第四锥齿轮,所述第五传动轴上固设有位于所述第四锥齿轮后侧且与所述齿条带齿部分啮合连接的第一齿轮。

其中,所述角度改变组件还包括转动连接于所述调节腔右侧内壁且向左延伸的第一转轴,且所述第一转轴上螺纹部分和所述第一滑块带螺纹部分螺纹连接。

其中,所述床位升降机构还包括固设于所述调节腔左侧内壁上且向右延伸的左右向支架,所述左右向支架上端转动连接有第二转轴,固设于所述第二转轴上端末端的固定球,所述固定球上两端对称地设有调节槽,所述调节槽上配合连接有调节爪,且所述调节槽可允许所述调节爪在一定角度内调节,所述角度调节板上转动连接有上下延伸的第三转轴,且所述第三转轴下端末端和所述第一传动轴固定连接,所述滑槽内设有床板螺纹,且所述床板螺纹和所述第三转轴螺纹部分螺纹连接。

其中,所述传动控制组件包括固设于所述调节腔左侧内壁且位于所述左右向支架下侧的控制壳体,所述控制壳体内设有控制腔,所述控制腔左侧内壁固设有电磁铁,所述控制腔内壁设有可左右滑动的第三滑块,所述第三滑块和所述电磁铁之间连接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三滑块上转动连接有上下延伸的第四转轴,位于所述第三滑块下侧的所述第四转轴上固设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三传动轴上固设有位于所述第二带轮下侧且可与所述第二齿轮啮合连接的第三齿轮,位于所述第三滑块上侧所述第四转轴上固设有第三带轮,所述第一传动轴上固设有第四带轮,所述第四带轮和所述第三带轮之间连接有第二皮带,所述第一传动轴上转动连接有位于所述第四带轮下侧且与所述第二皮带内圈抵接的调节杆,所述调节杆和所述调节腔后侧内壁之间连接有第二弹簧,所述第四转轴上固设有位于所述第三带轮上侧的第五锥齿轮,所述第五转轴上固设有可与所述第五锥齿轮啮合连接的第六锥齿轮,所述调节腔后侧内壁固设有位于所述第五锥齿轮上侧的水平支架,所述水平支架左端转动连接有第六转轴,所述第六转轴上固设有可与所述第五锥齿轮啮合连接的第七锥齿轮,所述第六转轴上固设有位于所述第七锥齿轮左侧的第八锥齿轮,所述第二转轴上固设有与所述第八锥齿轮啮合连接的第九锥齿轮。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采用了角度调节板,当第一滑块左右移动时,依次通过铰接杆、固定块带动角度调节板进行床位的角度改变,从而方便一些病人在不同的病床之间的转移,采用了齿条,通过不同转向的第一齿轮带动齿条上下移动,进而通过连接杆带动吊瓶挂钩上下移动,从而实现吊瓶的安装,采用了床板,通过第三转轴不同方向的转动,实现床板的上下移动,实现病床的上下移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的一种可改变床板角度的医疗用病床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的结构示意放大图;

图3是图1的“b”的结构示意放大图;

图4是图2的“c-c”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3的“d-d”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图1-5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为叙述方便,现对下文所说的方位规定如下:下文所说的上下左右前后方向与图1本身投影关系的上下左右前后方向一致。

参照图1-5,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一种可改变床板角度的医疗用病床,包括床位壳体11,所述床位壳体11内设有调节腔12,所述调节腔12右侧内壁设有与所述调节腔12相通的支架升降腔27,所述支架升降腔27内设有支架升降机构901,所述支架升降机构901包括滑动连接于所述支架升降腔27右侧内壁上的齿条25、固设于所述齿条25上端的连接杆24、固设于所述连接杆24下端靠近左侧处的吊瓶挂钩23,通过所述齿条25在所述支架升降腔27右侧内壁上的滑动,改变所述吊瓶挂钩23的高度,所述调节腔12后侧内壁设有角度改变组件902,所述角度改变组件902包括设于所述调节腔12后侧内壁且可左右滑动的第一滑块16、铰接于所述调节腔12左侧内壁上的角度调节板18、固设于所述角度调节板18下端的固定块67、铰接于所述固定块67前端和所述第一滑块16前端的铰接杆17,当所述第一滑块16左右滑动时,通过所述铰接杆17、所述固定块67、带动所述角度调节板18进行角度改变,所述上端设有床位升降机构903,所述床位升降机构903包括设于所述角度调节板18上端的床板22、设于所述床板22内的滑槽20、固设于所述角度调节板18上端且和所述滑槽20滑动连接的第二滑块21,通过所述床板22通过滑槽20在所述第二滑块21上上下滑动,实现床位的升降,所述调节腔12内设有可控制各组件运动的传动控制组件904。

有益地,所述调节腔12下侧内壁固设有电机34,所述电机34上端动力连接有第一传动轴35,所述调节腔12下侧内壁转动连接有靠近所述调节腔12右侧内壁的第二传动轴31,所述第二传动轴31上固设有第一带轮32,所述调节腔12下侧内壁转动连接有位于所述第二传动轴31左侧的第三传动轴50,所述第三传动轴50上固设有第二带轮49,所述第二带轮49和所述第一带轮32之间连接有第一皮带29。

有益地,所述床位壳体11下端左右对称地配合连接有轮子30,用于医疗用病床的转移。

根据实施例,以下对支架升降机构901进行详细说明,所述支架升降机构901还包括固设于所述第二传动轴31上且为与所述第一带轮32上侧的第一锥齿轮65,所述调节腔12后侧内壁靠近所述调节腔12右侧内壁处固设有固定支架61,所述固定支架61上转动连接有左右延伸的第四传动轴66,位于所述固定支架61左侧的所述第四传动轴66上固设有与所述第一锥齿轮65啮合连接的第二锥齿轮68,位于所述固定支架61右侧的所述第四传动轴66上固设有第三锥齿轮62,所述支架升降腔27后侧内壁转动连接有第五传动轴70,所述第五传动轴70上固设有与所述第三锥齿轮62啮合连接的第四锥齿轮64,所述第五传动轴70上固设有位于所述第四锥齿轮64后侧且与所述齿条25带齿部分啮合连接的第一齿轮63。

根据实施例,以下对角度改变组件902进行详细说明,所述角度改变组件902还包括转动连接于所述调节腔12右侧内壁且向左延伸的第一转轴19,且所述第一转轴19上螺纹部分和所述第一滑块16带螺纹部分螺纹连接。

根据实施例,以下对床位升降机构903进行详细说明,所述床位升降机构903还包括固设于所述调节腔12左侧内壁上且向右延伸的左右向支架57,所述左右向支架57上端转动连接有第二转轴58,固设于所述第二转轴58上端末端的固定球38,所述固定球38上两端对称地设有调节槽60,所述调节槽60上配合连接有调节爪39,且所述调节槽60可允许所述调节爪39在一定角度内调节,所述角度调节板18上转动连接有上下延伸的第三转轴14,且所述第三转轴14下端末端和所述第一传动轴35固定连接,所述滑槽20内设有床板螺纹13,且所述床板螺纹13和所述第三转轴14螺纹部分螺纹连接。

根据实施例,以下对传动控制组件904进行详细说明,所述传动控制组件904包括固设于所述调节腔12左侧内壁且位于所述左右向支架57下侧的控制壳体54,所述控制壳体54内设有控制腔53,所述控制腔53左侧内壁固设有电磁铁55,所述控制腔53内壁设有可左右滑动的第三滑块52,所述第三滑块52和所述电磁铁55之间连接有第一弹簧56,所述第三滑块52上转动连接有上下延伸的第四转轴48,位于所述第三滑块52下侧的所述第四转轴48上固设有第二齿轮51,所述第三传动轴50上固设有位于所述第二带轮49下侧且可与所述第二齿轮51啮合连接的第三齿轮69,位于所述第三滑块52上侧所述第四转轴48上固设有第三带轮47,所述第一传动轴35上固设有第四带轮26,所述第四带轮26和所述第三带轮47之间连接有第二皮带15,所述第一传动轴35上转动连接有位于所述第四带轮26下侧且与所述第二皮带15内圈抵接的调节杆37,所述调节杆37和所述调节腔12后侧内壁之间连接有第二弹簧36,所述第四转轴48上固设有位于所述第三带轮47上侧的第五锥齿轮46,所述第五转轴45上固设有可与所述第五锥齿轮46啮合连接的第六锥齿轮44,所述调节腔12后侧内壁固设有位于所述第五锥齿轮46上侧的水平支架43,所述水平支架43左端转动连接有第六转轴41,所述第六转轴41上固设有可与所述第五锥齿轮46啮合连接的第七锥齿轮42,所述第六转轴41上固设有位于所述第七锥齿轮42左侧的第八锥齿轮40,所述第二转轴58上固设有与所述第八锥齿轮40啮合连接的第九锥齿轮59。

初始状态时,第五锥齿轮46不与第六锥齿轮44啮合连接,第五锥齿轮46不与第七锥齿轮42啮合连接,第二齿轮51和第三齿轮69啮合连接,吊瓶挂钩23位于上极限位置,第二弹簧36积蓄有弹性势能。

当需要挂上吊瓶时,启动电机34,使第一传动轴35转动,转动的第一传动轴35依次通过第四带轮26、第二皮带15、第三带轮47带动第四转轴48转动,转动的第四转轴48依次通过第二齿轮51、第三齿轮69、第三传动轴50带动第二带轮49转动,进而通过第一皮带29的传动,带动第一带轮32转动,从而依次通过第二传动轴31、第一锥齿轮65、第二锥齿轮68带动第四传动轴66转动,转动的第四传动轴66依次通过第三锥齿轮62、第四锥齿轮64、第五传动轴70、第一齿轮63带动第四带轮26向下移动,向下移动的齿条25通过连接杆24带动吊瓶挂钩23向下移动,当吊瓶已悬挂在吊瓶挂钩23上时,反向启动电机34,从而实现吊瓶挂钩23向上移动直至到达上极限位置;

当需要对床位进行角度改变时,使电磁铁55通电并磁性和第三滑块52磁性相同,此时带有磁性的电磁铁55吸引第三滑块52向右移动,第一弹簧56积蓄弹性势能,此时第二皮带15张紧力减小,第二弹簧36释放弹性势能,带动调节杆37转动从而使第二皮带15张紧力恢复到合适大小,向右移动的第三滑块52通过第四转轴48带动第二齿轮51不再和第三齿轮69啮合连接,向右移动的第三滑块52通过第四转轴48带动第五锥齿轮46和第六锥齿轮44啮合连接,启动电机34,使第一传动轴35转动,转动的第一传动轴35依次通过第四带轮26、第二皮带15、第三带轮47带动第四转轴48转动,转动的第四转轴48依次通过第五锥齿轮46、第六锥齿轮44带动第五转轴45转动,通过第五转轴45不同的转动方向使第一滑块16进行向左或向右移动,此时左右移动的第一滑块16依次通过铰接杆17、固定块67带动角度调节板18进行角度变化,当角度调节完毕时,关闭电机34和电磁铁55,此时电磁铁55不再具有磁性,此时第一弹簧56释放弹性势能,带动第三滑块52向左移动并复位,此时第六锥齿轮44不再和第五锥齿轮46啮合连接,且控制壳体54再次和第三齿轮69啮合连接,此时第二皮带15张紧力增大,第二皮带15带动调节杆37转动从而使第二皮带15张紧力恢复到合适大小,第二弹簧36重新积蓄弹性势能;

当需要对床位进行高度变化时,使电磁铁55通电并磁性和第三滑块52磁性相反,此时带有磁性的电磁铁55吸引第三滑块52向左移动,第一弹簧56积蓄弹性势能,此时第二皮带15张紧力增大,第二皮带15带动调节杆37转动从而使第二皮带15张紧力恢复到合适大小,第二弹簧36积蓄弹性势能,向左移动的第三滑块52通过第四转轴48带动第二齿轮51不再和第三齿轮69啮合连接,向左移动的第三滑块52通过第四转轴48带动第五锥齿轮46和第七锥齿轮42啮合连接,启动电机34,使第一传动轴35转动,转动的第一传动轴35依次通过第四带轮26、第二皮带15、第三带轮47带动第四转轴48转动,转动的第四转轴48依次通过第五锥齿轮46、第七锥齿轮42、第六转轴41、第八锥齿轮40、第九锥齿轮59带动第二转轴58转动,转动的第二转轴58依次通过固定球38、调节槽60、调节爪39带动第三转轴14转动,通过第三转轴14不同的转向实现床板22在第二滑块21上升高或降低,当高度调节完成后,关闭电机34和电磁铁55,此时电磁铁55不再具有磁性,此时第一弹簧56释放弹性势能,带动第三滑块52向右移动并复位,此时第六锥齿轮44不再和第五锥齿轮46啮合连接,且控制壳体54再次和第三齿轮69啮合连接,此时第二皮带15张紧力减小,第二弹簧36释放弹性势能,带动调节杆37转动从而使第二皮带15张紧力恢复到合适大小。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