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手持动静脉内瘘监测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386627发布日期:2020-07-07 14:17阅读:203来源:国知局
一种手持动静脉内瘘监测仪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手持动静脉内瘘监测仪。



背景技术:

动静脉内瘘术是一种血管吻合的小手术,具体是将前臂靠近手腕部位的动脉和邻近的静脉作一缝合,使吻合后的静脉中流动着动脉血,形成一个动静脉内瘘。动静脉内瘘的血管需要为血液透析治疗提供充足的血液,为透析治疗的充分性提供保障。内瘘要满足治疗所用,其血流量一般需达到250-350ml/s,因此需要监测内瘘的血流量的改变,及早发现内瘘血流不足,并大致定位血流阻滞较严重的部位,以便后续进行干预治疗。

现有申请号为cn201520614174.7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可穿戴动静脉内瘘血流监测仪,包括腕带和监测装置,所述监测装置固定在腕带上;所述监测装置包括超声波探头、控制器、显示屏、声光报警模块,所述超声波探头设置在腕带内侧,使用时紧贴内瘘血管上方皮肤,超声波探头的输出端与控制器的输入端相连;控制器的输出端分别与显示屏、声光报警模块相连;显示屏用于实时显示采集到的内瘘的血流量。其通过在一腕带上设置超声波探头来进行动静脉内瘘血流量的检测,具有体积小、可携带和穿戴、可直接得到数据的优点。

但是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下问题:

1)不能保证超声波探头的上表面与患者动静脉内瘘所在的皮肤处紧密贴合,从而影响对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流量检测的准确度;

2)其在对患者的手臂进行固定时,采用锁扣和若干个锁孔相配合进行固定,并不能保证其正好能够吻合的戴在患者的手臂上,导致其实用性较差。

为此,提出一种手持动静脉内瘘监测仪。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手持动静脉内瘘监测仪,其采用整体式设计,手持比较方便,便于使用,可保证超声波探头的上表面与患者动静脉内瘘所在的皮肤处紧密贴合,从而提高对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流量检测的准确度,能够保证其正好能够吻合的与患者的手臂相贴合,可适用于不同的患者,适用范围较大,实用性较好,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手持动静脉内瘘监测仪,包括外壳、底盖、两个配装座、带状气囊、超声波探头、固定座、蓄电池、控制器、气泵、进气管、排气管、电磁阀、若干换气孔以及触摸屏,所述外壳的底部为开口结构,所述底盖通过螺钉固定安装在所述外壳的底部,两个所述配装座固定安装在所述外壳的上部,且两个所述配装座对称设置,所述带状气囊固定安装在两个所述配装座之间,所述超声波探头嵌入式安装在所述外壳的上部中心位置处,所述固定座固定安装在所述外壳的内顶壁底部,且所述固定座的上部与所述超声波探头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蓄电池和所述控制器均固定安装在所述固定座的底部,所述控制器通过导线与所述蓄电池串联连接,且所述控制器的信号输入端通过信号线与所述超声波探头的信号输出端电性连接,所述气泵固定安装在所述外壳内部的一侧壁上,且所述气泵的电控端通过串口线与所述控制器的控制输出端电性连接,所述进气管的一端与所述带状气囊的一端固定且连通连接,所述进气管的另一端与所述气泵的出气口固定且连通连接,所述排气管固定且连通地安装在所述带状气囊的另一端端部,所述电磁阀固定安装在所述排气管上,且所述电磁阀的电控端通过串口线与所述控制器的控制输出端电性连接,若干所述换气孔均开设在所述外壳的一侧壁上,所述触摸屏固定安装在所述外壳的前部,且所述触摸屏通过数据线与所述控制器双向电性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外壳、底盖、两个配装座、带状气囊、超声波探头、固定座、蓄电池、控制器、气泵、进气管、排气管、电磁阀、若干换气孔以及触摸屏设计成一个整体,使得该监测仪手持比较方便,便于使用;在使用时,可让患者将手臂插入带状气囊的内侧,并让患者将动静脉内瘘所在的皮肤处与超声波探头相贴合,然后利用触摸屏启动气泵向带状气囊内部充气,从而利用带状气囊将患者的手臂进行固定,不仅可防止患者手臂乱动,还可保证患者动静脉内瘘所在的皮肤处与超声波探头紧密贴合,从而提高对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流量检测的准确度,同时利用带状气囊对患者的手臂进行固定,从而使得该监测仪可适用于不同的患者,进而使得该监测仪适用范围较大,实用性较好。

优选的,所述超声波探头的上表面高出所述外壳的上表面2-3mm,且所述超声波探头的外侧套设有硅胶垫,所述硅胶垫的下表面与所述外壳的上表面固定连接,且所述硅胶垫的侧向投影图为等腰梯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超声波探头的上表面高出外壳的上表面2-3mm,这样可保证超声波探头的上表面与患者动静脉内瘘所在的皮肤处紧密贴合,从而提高对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流量检测的准确度,另外,在超声波探头的外侧套设有硅胶垫,硅胶垫的下表面与外壳的上表面固定连接,且硅胶垫的侧向投影图为等腰梯形,这样即可防止超声波探头的上表面边缘受到磕碰,也可以防止超声波探头的上表面边缘搁伤患者手臂处的皮肤。

优选的,所述外壳的一外侧面上还固定安装有把手,所述底盖的底部还固定安装有两个橡胶支脚,两个所述橡胶支脚对称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外壳的一外侧面上固定安装有把手,使得该监测仪拿持比较方便,在底盖的底部固定安装有两个橡胶支脚,使得该监测仪在放置时比较平稳。

优选的,所述外壳的前部还开设有与所述触摸屏相匹配的安装槽,所述进气管上还固定安装有方向朝向所述带状气囊的单向阀。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外壳的前部开设安装槽,使得触摸屏安装比较方便,同时可防止触摸屏凸出外壳的前部,可避免触摸屏容易被磕碰的现象出现,在进气管上安装有单向阀,可防止带状气囊内部的气体从进气管内部反流到气泵的内部而影响带状气囊的固定效果。

优选的,所述外壳的前部还固定安装有报警灯和蜂鸣器,所述报警灯的电控端和所述蜂鸣器的电控端均通过串口线与所述控制器的控制输出端电性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报警灯用于该监测仪检测到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流量异常时的情况下发出灯光报警,蜂鸣器用于该监测仪检测到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流量异常时的情况下发出声音报警,以保证医护人员能够及时知晓检测结果。

优选的,所述外壳的前部还固定安装有电源开关,且所述外壳的一外侧壁上还嵌入式安装有充电接口,所述电源开关串接在所述蓄电池的正极上,所述充电接口通过导线与所述蓄电池串联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电源开关用于控制该监测仪开关机,充电接口用于为蓄电池充电,以便于该监测仪可重复使用,节能环保。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将外壳、底盖、两个配装座、带状气囊、超声波探头、固定座、蓄电池、控制器、气泵、进气管、排气管、电磁阀、若干换气孔以及触摸屏设计成一个整体,使得该监测仪手持比较方便,便于使用;

2、本实用新型,利用带状气囊将患者的手臂进行固定,同时超声波探头的上表面高出外壳的上表面2-3mm,这样不仅可防止患者手臂乱动,还可保证超声波探头的上表面与患者动静脉内瘘所在的皮肤处紧密贴合,从而提高对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流量检测的准确度;

3、本实用新型,利用带状气囊对患者的手臂进行固定,能够保证其正好能够吻合的与患者的手臂相贴合,从而使得该监测仪可适用于不同的患者,进而使得该监测仪适用范围较大,实用性较好。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实施方式的手持动静脉内瘘监测仪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实施方式的手持动静脉内瘘监测仪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种实施方式的手持动静脉内瘘监测仪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一种实施方式的手持动静脉内瘘监测仪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沿剖切线a-a的剖开结构示意。

图中:1、外壳;2、底盖;3、带状气囊;4、配装座;5、触摸屏;6、蓄电池;7、固定座;8、控制器;9、排气管;10、电磁阀;11、超声波探头;12、硅胶垫;13、进气管;14、气泵;15、橡胶支脚;16、安装槽;17、把手;18、电源开关;19、报警灯;20、蜂鸣器;21、换气孔;22、充电接口;23、螺钉。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一种手持动静脉内瘘监测仪,如图1-5所示,包括外壳1、底盖2、两个配装座4、带状气囊3、超声波探头11、固定座7、蓄电池6、控制器8、气泵14、进气管13、排气管9、电磁阀10、若干换气孔21以及触摸屏5,所述外壳1的底部为开口结构,所述底盖2通过螺钉23固定安装在所述外壳1的底部,两个所述配装座4固定安装在所述外壳1的上部,且两个所述配装座4对称设置,所述带状气囊3固定安装在两个所述配装座4之间,所述超声波探头11嵌入式安装在所述外壳1的上部中心位置处,所述固定座7固定安装在所述外壳1的内顶壁底部,且所述固定座7的上部与所述超声波探头11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蓄电池6和所述控制器8均固定安装在所述固定座7的底部,所述控制器8通过导线与所述蓄电池6串联连接,且所述控制器8的信号输入端通过信号线与所述超声波探头11的信号输出端电性连接,所述气泵14固定安装在所述外壳1内部的一侧壁上,且所述气泵14的电控端通过串口线与所述控制器8的控制输出端电性连接,所述进气管13的一端与所述带状气囊3的一端固定且连通连接,所述进气管13的另一端与所述气泵14的出气口固定且连通连接,所述排气管9固定且连通地安装在所述带状气囊3的另一端端部,所述电磁阀10固定安装在所述排气管9上,且所述电磁阀10的电控端通过串口线与所述控制器8的控制输出端电性连接,若干所述换气孔21均开设在所述外壳1的一侧壁上,所述触摸屏5固定安装在所述外壳1的前部,且所述触摸屏5通过数据线与所述控制器8双向电性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外壳1、底盖2、两个配装座4、带状气囊3、超声波探头11、固定座7、蓄电池6、控制器8、气泵14、进气管13、排气管9、电磁阀10、若干换气孔21以及触摸屏5设计成一个整体,使得该监测仪手持比较方便,便于使用;在使用时,可让患者将手臂插入带状气囊3的内侧,并让患者将动静脉内瘘所在的皮肤处与超声波探头11相贴合,然后利用触摸屏5启动气泵14向带状气囊3内部充气,从而利用带状气囊3将患者的手臂进行固定,不仅可防止患者手臂乱动,还可保证患者动静脉内瘘所在的皮肤处与超声波探头11紧密贴合,从而提高对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流量检测的准确度,同时利用带状气囊3对患者的手臂进行固定,从而使得该监测仪可适用于不同的患者,进而使得该监测仪适用范围较大,实用性较好。

具体的,如图2和5所示,所述超声波探头11的上表面高出所述外壳1的上表面2-3mm,且所述超声波探头11的外侧套设有硅胶垫12,所述硅胶垫12的下表面与所述外壳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且所述硅胶垫12的侧向投影图为等腰梯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超声波探头11的上表面高出外壳1的上表面2-3mm,这样可保证超声波探头11的上表面与患者动静脉内瘘所在的皮肤处紧密贴合,从而提高对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流量检测的准确度,另外,在超声波探头11的外侧套设有硅胶垫12,硅胶垫12的下表面与外壳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且硅胶垫12的侧向投影图为等腰梯形,这样即可防止超声波探头11的上表面边缘受到磕碰,也可以防止超声波探头11的上表面边缘搁伤患者手臂处的皮肤。

具体的,如图1和3所示,所述外壳1的一外侧面上还固定安装有把手17,所述底盖2的底部还固定安装有两个橡胶支脚15,两个所述橡胶支脚15对称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外壳1的一外侧面上固定安装有把手17,使得该监测仪拿持比较方便,在底盖2的底部固定安装有两个橡胶支脚15,使得该监测仪在放置时比较平稳。

具体的,如图2所示,所述外壳1的前部还开设有与所述触摸屏5相匹配的安装槽16,所述进气管13上还固定安装有方向朝向所述带状气囊3的单向阀。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外壳1的前部开设安装槽16,使得触摸屏5安装比较方便,同时可防止触摸屏5凸出外壳1的前部,可避免触摸屏5容易被磕碰的现象出现,在进气管13上安装有单向阀,可防止带状气囊3内部的气体从进气管13内部反流到气泵14的内部而影响带状气囊3的固定效果。

具体的,如图1和5所示,所述外壳1的前部还固定安装有报警灯19和蜂鸣器20,所述报警灯19的电控端和所述蜂鸣器20的电控端均通过串口线与所述控制器8的控制输出端电性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报警灯19用于该监测仪检测到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流量异常时的情况下发出灯光报警,蜂鸣器20用于该监测仪检测到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流量异常时的情况下发出声音报警,以保证医护人员能够及时知晓检测结果。

具体的,如图1和5所示,所述外壳1的前部还固定安装有电源开关18,且所述外壳1的一外侧壁上还嵌入式安装有充电接口22,所述电源开关18串接在所述蓄电池6的正极上,所述充电接口22通过导线与所述蓄电池6串联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电源开关18用于控制该监测仪开关机,充电接口22用于为蓄电池6充电,以便于该监测仪可重复使用,节能环保。

值得说明的是,本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控制器8可选用型号为stc89c51的单片机,所述超声波探头11可选用直径在20mm以内的、型号为umt30的超声传感器,所述气泵14可选用广东健元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370血压计专用的小气泵。

工作原理:该手持动静脉内瘘监测仪,将外壳1、底盖2、两个配装座4、带状气囊3、超声波探头11、固定座7、蓄电池6、控制器8、气泵14、进气管13、排气管9、电磁阀10、若干换气孔21以及触摸屏5设计成一个整体,使得该监测仪手持比较方便,便于使用;利用带状气囊3将患者的手臂进行固定,同时超声波探头11的上表面高出外壳1的上表面2-3mm,这样不仅可防止患者手臂乱动,还可保证超声波探头11的上表面与患者动静脉内瘘所在的皮肤处紧密贴合,从而提高对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流量检测的准确度;利用带状气囊3对患者的手臂进行固定,能够保证其正好能够吻合的与患者的手臂相贴合,从而使得该监测仪可适用于不同的患者,进而使得该监测仪适用范围较大,实用性较好。

使用方法:使用时,通过电源开关18开机,然后让患者将手臂插入带状气囊3的内侧,并让患者将动静脉内瘘所在的皮肤处与超声波探头11相贴合,然后利用触摸屏5启动气泵14向带状气囊3内部充气,从而利用带状气囊3将患者的手臂进行固定,待超声波探头11将检测数据上传给控制器8后,控制器8将接收的数据处理后控制触摸屏5出来,在出现检测到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流量异常时的情况下发出灯光报警和声音报警,用于提示医护人员,在检测完毕后,通过触摸屏5控制电磁阀10开启将带状气囊3的内部的空气排出即可将患者的手臂拿出,使用完毕后通过电源开关18关机即可。

本实用新型中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