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术中体位调节垫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948036发布日期:2020-08-21 15:44阅读:237来源:国知局
一种术中体位调节垫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术中体位调节垫。



背景技术:

不同心、胸外科手术,需要患者采取不同的体位来实现,全麻状态下的患者的体位需要被动调整。

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医院是采用在患者身下放置布垫、棉垫等支撑物来调整患者体位,但是这种做法存有如下缺点:

1、不够规范,不够方便;

2、术中遇到需要变动体位时只能靠调整手术床来实现,大范围变动体位角度时需掀开无菌敷料重新消毒,影响手术时长;

3、掀开无菌敷料,可能引入额外细菌,导致无菌级别低。



技术实现要素:

为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术中体位调节垫,以解决手术过程中患者体位调节不便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方面,一种术中体位调节垫,所述调节垫包括:第一气囊,所述第一气囊表面开设有第一气口;第二气囊,所述第二气囊表面开设有第二气口;所述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并列排布;第三气囊,所述第三气囊表面开设有第三气口,所述第三气囊设置于并列排布的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上方;所述第三气囊、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形成品字形结构;第一气管,所述第一气管一端插设于第一气口,所述第一气管上设置有一第一气阀;第二气管,所述第二气管一端插设于第二气口,所述第二气管上设置有一第二气阀;第三气管,所述第三气管一端插设于第三气口,所述第三气管上设置有一第三气阀;充放气件,所述第一气管远离第一气囊一端、第二气管远离第二气囊一端以及第三气管远离第三气囊一端分别与所述充放气件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充放气件包括一充气源及连接于充气源出气端的充放气管;所述充放气管上设置有一三通阀,所述三通阀的两端与充放气管连通,三通阀的第三端为排气端,所述排气端内塞有气塞;所述第一气管远离第一气囊一端、第二气管远离第二气囊一端以及第三气管远离第三气囊一端与所述充放气管远离充气源一端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充气源为气泵。

进一步地,所述充气源为按压式气球。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气囊、第二气囊和第三气囊装设于一套袋中;所述套袋表面开设有与第一气口对应的第一通气口,所述第一气管由第一通气口伸入套袋内侧并插设于第一气口;所述套袋表面开设有与第二气口对应的第二通气口,所述第二气管由第二通气口伸入套袋内侧并插设于第二气口;所述套袋表面开设有与第三气口对应的第三通气口,所述第三气管由第三通气口伸入套袋内侧并插设于第三气口。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气口开设于第一气囊远离第二气囊一侧侧壁或开设于第一气囊靠近第三气囊一端;所述第二气口开设于第二气囊远离第一气囊一侧侧壁或开设于第二气囊靠近第三气囊一端;所述第三气口开设于第三气囊靠近第一气囊的侧壁上或开设于第三气囊靠近第二气囊的侧壁上。

进一步地,所述套袋为一次性布套。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

所述调节垫,通过第一气囊、第二气囊和第三气囊的配合设计,通过第一气囊形成对患者左胸腔的支撑,通过第二气囊形成对患者右胸腔的支撑,通过第三气囊形成对患者后颈的支撑,三个气囊独立设计;

第一气管、第一气阀与第一气囊的配合设计,第二气管、第二气阀与第二气囊的配合设计,第三气管、第三气阀与第三气囊的配合设计,结合充放气件的设计,可实现第一气囊、第二气囊和第三气囊的独立充放气;

独立气囊设计结合独立充放气,可在手术过程中通过对气囊的充放气,术中放在病人背部身下,通过分别控制每个气囊充气量来实现患者左、右胸廓的高度,并通过第三气囊的充放气保护患者的颈椎生理角度;

术中需要临时变动患者体位角度时更加灵活方便,避免了掀开无菌敷料重新消毒的过程;

套袋的设计,有利于保持手术台周边的无菌环境。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示例性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引伸获得其它的实施附图。

本说明书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术中体位调节垫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第一气囊,11、第一气口;

2、第二气囊,21、第二气口;

3、第三气囊,31、第三气口;

4、第一气管,41、第一气阀;

5、第二气管,51、第二气阀;

6、第三气管,61、第三气阀;

7、充放气件,71、充气源,72、充放气管,73、三通阀;

8、套袋,81、第一通气口,82、第二通气口,83、第三通气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其中,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实施例1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术中体位调节垫,所述调节垫包括:第一气囊1,所述第一气囊1表面开设有第一气口11;第二气囊2,所述第二气囊2表面开设有第二气口21;所述第一气囊1和第二气囊2并列排布;第三气囊3,所述第三气囊3表面开设有第三气口31,所述第三气囊3设置于并列排布的第一气囊1和第二气囊2上方;所述第三气囊3、第一气囊1和第二气囊2形成品字形结构;第一气管4,所述第一气管4一端插设于第一气口11,所述第一气管4上设置有一第一气阀41;第二气管5,所述第二气管5一端插设于第二气口21,所述第二气管5上设置有一第二气阀51;第三气管6,所述第三气管6一端插设于第三气口31,所述第三气管6上设置有一第三气阀61;充放气件7,所述第一气管4远离第一气囊1一端、第二气管5远离第二气囊2一端以及第三气管6远离第三气囊3一端分别与所述充放气件7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充放气件7包括一充气源71及连接于充气源71出气端的充放气管72;所述充放气管72上设置有一三通阀73,所述三通阀73的两端与充放气管72连通,三通阀73的第三端为排气端,所述排气端内塞有气塞(未图示);所述第一气管4远离第一气囊1一端、第二气管5远离第二气囊2一端以及第三气管6远离第三气囊3一端与所述充放气管72远离充气源71一端连通。

充放气管72以及三通阀73的配合设计,充放气管72作为主管,第一气管4、第二气管5以及第三气管6作为支管,可对三个独立气囊进行独立充放气,方便省事。

进一步地,所述充气源为气泵。

气泵7的设计,可减小充放气时间,提高效率。

进一步地,所述充气源71为按压式气球。

按压式气球的设计,可手动充气,噪音小,保持手术室内的安静环境。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气口11开设于第一气囊1远离第二气囊2一侧侧壁或开设于第一气囊1靠近第三气囊3一端;所述第二气口21开设于第二气囊2远离第一气囊1一侧侧壁或开设于第二气囊2靠近第三气囊3一端;所述第三气口31开设于第三气囊3靠近第一气囊1的侧壁上或开设于第三气囊3靠近第二气囊2的侧壁上。

第一气口11、第二气口21以及第三气口31开设的位置设计,可使得第一气管4、第二气管5以及第三气管6可从病患头部上方伸出并不被患者背部压迫,保证充放气的舒畅,并可保证病患背部的舒适度。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术中体位调节垫的使用方式如下:

手术前,将第一气囊1、第二气囊2和第三气囊3放置于病人背部身下,所述第一气囊1形成对与人体左胸腔相对应的人体背部的支撑,所述第二气囊2形成对与人体右胸腔相对应的人体背部的支撑,所述第三气囊3形成对人体后颈部的支撑。

手术过程中,通过第一气管4、第一气阀41与第一气囊1的配合设计,第二气管5、第二气阀51与第二气囊2的配合设计,第三气管6、第三气阀61与第三气囊3的配合设计,结合充放气件7的使用,分别控制第一气囊1、第二气囊2和第三气囊3内的充气量来实现患者左、右胸廓的高度,并保护患者的颈椎生理角度。

术中需要临时变动患者体位角度时更加灵活方便,避免了掀开无菌敷料重新消毒的过程。气囊外有一次性整体外套,有利于保持术野周边的无菌环境。

实施例2

所述第一气囊1、第二气囊2和第三气囊3装设于一套袋8中;所述套袋8表面开设有与第一气口11对应的第一通气口81,所述第一气管4由第一通气口81伸入套袋8内侧并插设于第一气口11;所述套袋8表面开设有与第二气口21对应的第二通气口82,所述第二气管5由第二通气口82伸入套袋8内侧并插设于第二气口21;所述套袋8表面开设有与第三气口31对应的第三通气口83,所述第三气管6由第三通气口83伸入套袋8内侧并插设于第三气口31。

进一步地,所述套袋8为一次性布套。

套袋8的设计,形成对第一气囊1、第二气囊2和第三气囊3的包裹,有利于保持手术台周边的无菌环境,并可增加病患的舒适度。

其余同实施例1。

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