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堵吸引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153386发布日期:2020-09-08 14:31阅读:113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堵吸引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具体涉及一种防堵吸引管,属于医疗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微创手术由于其切口小,对病人的身体损害轻,有利术后恢复,所以受到越来越多的病人的青睐。吸引管作为微创手术中的引流工具,对于手术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引流管虽然好用,但是堵塞问题却一直是困扰医护工作者的一个大问题。而且,吸引管的堵塞包括了管口(孔口)堵塞和管体内堵塞两种情况。

中国专利cn109529173a一种安全型防堵塞吸引管,吸引管包括管身,管身包括前端和后端,前端的直径小于后端的直径;在管身的前端具有吸引物入口,管身的后端具有吸引物出口;吸引物入口的边缘处设置有防护部。吸引管前端直径小,后端直径大,大直径的后端接入负压源,小直径的前端便于更为深入地对组织器官进行抽吸和引流操作,在持续的负压作用下,从前端吸引物入口被吸入的物质一直有一个向具有更大空间的吸引管后端转移的倾向和趋势,实现吸引管的防堵塞效果。吸引管的前端具有圆滑的头部,没有尖锐的部件与组织器官相接触,不会对组织器官造成意外的刮伤等伤害,有效提高了手术操作的安全性,提高了手术的操作效率和成功率。该专利虽然通过扩大管身后端的直径解决了管体内的异物堵塞问题,但仍然可能出现吸引管管口被体积较大的异物阻塞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堵吸引管,利用设置于吸引孔旁的支管产生的吸引力,将堵塞在吸引孔处的异物吸走,解决吸引管管口堵塞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防堵吸引管,包括杆状的吸引管本体、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引管本体上设有第一吸引孔;所述第一套管固定于吸引管本体前端,第一套管的管壁上设有第一开孔;所述第一套管的管壁与吸引管本体的管壁之间有可供第二套管进入的缝隙;所述第二套管可滑动的套设于吸引管本体上,第二套管管壁上设有与第一套管连通的支管;所述支管上设有朝向第二套管方向的开口;所述吸引管本体上还设有与支管对应的第二吸引孔;所述吸引管本体后端设有控制第二套管滑动的滑动开关。

进一步的说,所述第一套管的前端封闭;所述吸引管本体的前端封闭,第一吸引孔设于第一套管内的吸引管本体的管壁上。

再进一步的说,所述支管为弧形弯管。

再进一步的说,所述第一开孔上设有过滤网。

再进一步的说,所述吸引管本体前端的内径小于后端的内径。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于吸引管本体前部的前端封闭的第一套管、第一套管的管壁上的第一开孔、吸引管本体上的第一吸引孔以及可以滑动的第二套管、第二套管上的支管。一方面利用管壁上设置的开孔将正面吸引改为侧面吸引,减少阻塞问题。同时,利用第二套管上的支管传递来的吸引力,将阻塞在第一开孔处的异物吸开,从而避免吸引管孔口(管口)的阻塞情况发生。

(2)吸引管本体上的第一吸引孔的前端封闭,可直接将吸引管本体前端与与第一套管前端固定连接,更加方便本吸引管的加工。同时,第一吸引孔设在侧面,缩短了第一吸引孔与第一开孔之间的距离,提高负压吸引效果。

(3)支管采用弧形弯管,而不采用l型的直角管,一方面有利于管内流体(空气或液体)的流动,另一方面弧形弯管在碰触到人体时也不会对患者造成伤害。

(4)过滤网的设置,能够更好地避免人体切除组织、血凝块等异物进入吸引管引起堵塞。

(5)吸引管本体设计为前端内径小,后端内径大的方案,可以有效解决吸引管本体内出现堵塞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2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2的组装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3的示意图。

其中,1-吸引管本体;11-第一吸引孔;12-第二吸引孔;2-第一套管;21-第一开孔;22-缝隙;3-第二套管;31-支管;32-开口;33-滑动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防堵吸引管,包括杆状的吸引管本体1、第一套管2和第二套管3,所述吸引管本体1上设有第一吸引孔11;所述第一套管2前端封闭,固设于吸引管本体1前端,第一套管2的管壁上设有第一开孔21;所述第一套管2的管壁与吸引管本体1的管壁之间有可供第二套管3进入的缝隙22;所述第二套管3可滑动的套设于吸引管本体1上,第二套管3管壁上设有与第一套管2连通的支管31;所述支管31上设有朝向第二套管3方向的开口32;所述吸引管本体1上还设有与支管31对应的第二吸引孔12;所述吸引管本体1后端设有控制第二套管3滑动的滑动开关33。

实施例2:

如图2~4所示,一种防堵吸引管,包括杆状的吸引管本体1、第一套管2和第二套管3。所述吸引管本体1前端封闭,吸引管本体1靠近前端的位置(位于第一套管2内的部分)的管壁上第一吸引孔11;第一套管2前端封闭,与吸引管本体1前端固,第一套管2管壁上设有第一开孔21,第一开孔21上设有过滤网(滤网未示出)。所述第一套管2的管壁与吸引管本体1的管壁之间有可供第二套管3进入的缝隙22;所述第二套管3可滑动的套设于吸引管本体1上,第二套管3管壁上设有与第一套管2连通的支管31;所述支管31为弧形弯管。所述支管31上设有朝向第二套管3方向的开口32;所述吸引管本体1上还设有与支管31对应的第二吸引孔12;所述吸引管本体1后端设有控制第二套管3滑动的滑动开关33,滑动的开关套设在吸引管本体1上,通过两根钢丝与第二套管3连接。

具体工作原理:吸引管的吸引引流工作与普通吸引管类似,通过负压原理,从液体从第一套管2上的第一开孔21处吸入,并经第一吸引孔11进入吸引管。与普通的吸引管不同的是,第二套管3可以在吸引管本体1上滑动,当第一开孔21被多余的人体组织、凝血块等异物阻塞后,使用者可以滑动第二套管3,使第二套管3上的支管31与第二吸引孔12对齐,吸引管本体1中的负压产生的吸力通过第二吸引孔12和支管31传递至支管31管口。同时,第二套管3插入第一套管2与吸引管本体1之间的缝隙22内,相当于封闭了吸引管本体1上的第一吸引孔11与第一套管2上的第一开孔21之间的空气流动,导致第一开孔21因为负压消失而不再对外产生吸引力,原来被吸附在其上的组织、凝血块等异物则被开口32处的负压吸走,就完成了对第一开孔21处的阻塞物的清理,保证了第一开孔21以及第一吸引孔11能继续通畅引流。

实施例3:

如图4所示,实施例3的结构与工作原理与实施例2基本相同,区别在于吸引管本体1前端(图4中左侧)直径小于后端(图4中右侧)直径,这样即使出现人体组织、凝血块等被吸入吸引管本体1内,由于后端直径更大,就可以避免吸引管本体1内出现堵塞的情况。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