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484456发布日期:2020-10-13 07:48阅读:65来源:国知局
护理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护理机。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的护理机包括主机、穿戴于人体的穿戴组件、连在主机与穿戴组件间的管路组件,主机设有水泵、用以供水的净水箱、容纳从穿戴组件抽吸过来的排泄物的污水箱,穿戴组件设有容纳排泄物的便槽,使用时穿戴组件穿戴于病人下体,病人的排泄物排泄于便槽中,管路组件排污管路、进水管路,排污管路连在主机与穿戴组件之间用于输送排泄物,进水管路连通于主机与穿戴组件之间,供水给穿戴组件用来冲洗便槽及人体下体,主机的负压源将便槽中的人体排泄物及冲洗的水经由排污管路抽吸至污水箱中;排污管路由于是输送排泄物的,其内表面会附着有赃物并且会产生各种病菌,需要定期消毒(消毒泛指清洁和/或杀菌,市面上应用于浸泡清洁杀菌的消毒物很多,可以根据需要选用,消毒物可以是颗粒物、粉剂、消毒液等,例如二溴海因等含溴消毒剂、柠檬酸、二氧化氯消毒剂/液等,消毒物溶入水中形成消毒溶液),现有技术的护理机需要排污管路拆卸下来与主机分离,排污管路整体浸泡在消毒溶液中进行消毒,很不方便,需要提供一种改进的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所设的排污管路的消毒较为方便的护理机。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护理机,包括主机、可穿戴于人体的穿戴组件、可连通于主机与穿戴组件之间的管路组件,穿戴组件设有供容纳排泄物的便槽,管路组件包括可连通于主机与穿戴组件之间输送排泄物用的排污管路、可连通于主机与穿戴组件之间供水给穿戴组件的第一进水管路,所述护理机还包括转接组件,管路组件可择一的与穿戴组件或转接组件对接,转接组件设有消毒物容纳腔体,管路组件与转接组件对接后第一进水管路经由转接组件向排污管路输送的水流经所述消毒物容纳腔体。

如此设计,由于设置了消毒物容纳腔体,方便了消毒物的投放添加,便于在需要的时候将消毒物放入消毒物容纳腔体,在需要对排污管路进行消毒时,通过转接组件替换穿戴组件去与管路组件与对接,伴随着流经所述消毒物容纳腔体的水流,消毒物容纳腔体中的消毒物逐渐融入该水流,并跟随着该水流流入排污管路,对排污管路进行浸泡消毒,综上,排污管路的消毒更为方便。

进一步的,主机设有端口组件,端口组件设有供与排污管路对接的污水端口、供与第一进水管路对接的第一供水端口,端口组件位于主机的前侧上部。

进一步的,转接组件包括外壳、第一管段,管路组件与转接组件对接后第一管段的一端与排污管路对接;消毒物容纳腔体、第一管段分别收容于外壳中。

进一步的,消毒物容纳腔体与第一管段相邻,转接组件还设有第一出水单向阀,第一出水单向阀位于所述消毒物容纳腔体的下游、用于所述消毒物容纳腔体与第一管段之间的单向流体连通,消毒物容纳腔体设有第一出水端口部,第一出水单向阀安装在第一出水端口部内。

进一步的,转接组件包括第一管段,第一进水管路经由转接组件向排污管路输送的水依次流经所述消毒物容纳腔体、第一管段,消毒物容纳腔体固定于第一管段。

进一步的,转接组件设有进气单向阀,进气单向阀设于第一管段内,管路组件与转接组件对接后,在主机对排污管路的抽吸下空气可由进气单向阀补入第一管段;第一管段设有侧框口、第一端口、第二端口,第一端口与第二端口位于第一管段的相反两端,第一端口供与排污管路对接,进气单向阀位于第二端口与侧框口之间。

进一步的,转接组件设有进气单向阀、第一出水单向阀,进气单向阀设于第一管段内,管路组件与转接组件对接后,在主机对排污管路的抽吸下空气可由进气单向阀补入第一管段;第一管段设有第一端口、第二端口,第一端口与第二端口位于第一管段的相反两端,第一端口供与排污管路对接,所述第一出水单向阀位于所述消毒物容纳腔体的下游并位于第一端口的上游,进气单向阀位于第一出水单向阀与第二端口之间。

进一步的,转接组件包括第一管段,第一进水管路经由转接组件向排污管路输送的水依次流经消毒物容纳腔体、第一管段,第一管段设有侧框口,消毒物容纳腔体安装至侧框口。

进一步的,消毒物容纳腔体包括主体部、底座,主体部的一端与侧框口相嵌套,底座至少部分容纳在侧框口之内。

进一步的,消毒物容纳腔体包括主体部、底座,底座被主体部与侧框口夹持固定。

进一步的,底座设有柔性密封套,底座的一部分包覆有所述柔性密封套并连带所述柔性密封套一起被夹持在主体部与侧框口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消毒物容纳腔体设有隔板,主体部呈筒状,隔板位于主体部之内将主体部内部空间进行分隔,隔板的下端抵在柔性密封套上。

进一步的,转接组件还设有第一出水单向阀、第二出水单向阀,所述消毒物容纳腔体设有第一容纳腔室、第二容纳腔室,所述第一出水单向阀对应位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室的下游、用于第一容纳腔室与第一管段之间的单向流体连通,所述第二出水单向阀对应位于所述第二容纳腔室的下游、用于第二容纳腔室与第一管段之间的单向流体连通,底座设有第一出水端口部、第二出水端口部,第一出水单向阀安装在第一出水端口部内,第二出水单向阀安装在第二出水端口部内,第一出水端口部与第二出水端口部并列设置并分别容纳于侧框口。

进一步的,转接组件还设有第一出水单向阀,第一出水单向阀位于所述消毒物容纳腔体的下游、用于所述消毒物容纳腔体与第一管段之间的单向流体连通,消毒物容纳腔体包括底座,第一出水单向阀安装在底座内。

进一步的,消毒物容纳腔体设有第一容纳腔室、盖子,第一容纳腔室设有第一投放端口,盖子可将第一投放端口盖住,打开盖子可将消毒物从第一投放端口放入第一容纳腔室中。

进一步的,所述消毒物容纳腔体还设有第二容纳腔室,第二容纳腔室设有第二投放端口,盖子可一并将第一投放端口与第二投放端口盖住。

进一步的,所述消毒物容纳腔体还设有第二容纳腔室,第二容纳腔室设有第二投放端口,第一投放端口开口面积大于第二投放端口。

进一步的,转接组件还设有外壳,消毒物容纳腔体位于外壳内,盖子暴露于外壳之外,外壳设有与第一投放端口相邻的通口,盖子遮盖通口,打开盖子后第一投放端口暴露于通口。

进一步的,外壳包括顶壁、底壁,顶壁与底壁上下相对,所述通口开设于顶壁,第一投放端口朝向上方。

进一步的,盖子设有揭盖部、扣持部,揭盖部与扣持部位于通口的相反两侧,外壳还设有扣持孔,扣持部扣合在扣持孔以将盖子保持在外壳上;揭盖部采用柔性橡胶材质,揭盖部呈片状,揭盖部位于外壳的之外并贴靠在外壳的外表面。

进一步的,所述消毒物容纳腔体设有第一容纳腔室、第二容纳腔室、用以分隔开第一容纳腔室与第二容纳腔室的隔板。

进一步的,所述消毒物容纳腔体设有盖子,第一容纳腔室设有第一投放端口,第二容纳腔室设有第二投放端口,隔板隔在第一投放端口与第二投放端口之间,盖子将第一投放端口与第二投放端口盖住后,隔板具有相反的第一端与第二端,隔板的第一端抵压于盖子。

进一步的,所述盖子设有凹槽,隔板的第一端嵌入盖子的所述凹槽中。

进一步的,转接组件还设有转接管路,消毒物容纳腔体接入转接管路,管路组件与转接组件对接后,排污管路与第一进水管路经由所述转接管路流体连通并且第一进水管路经由转接管路向排污管路输送的水流经所述消毒物容纳腔体。

进一步的,转接管路设有第一进水单向阀,所述第一进水单向阀位于所述消毒物容纳腔体的上游,第一进水管路通过转接管路向排污管路输送的水的至少一部分依次流经所述第一进水单向阀、所述消毒物容纳腔体。

进一步的,转接管路还设有第一出水单向阀,所述第一出水单向阀位于所述消毒物容纳腔体的下游,第一进水管路通过转接管路向排污管路输送的水的至少一部分依次流经所述第一进水单向阀、消毒物容纳腔体、第一出水单向阀。

进一步的,所述消毒物容纳腔体设有第一容纳腔室、第二容纳腔室,转接管路还还设有第二进水单向阀,所述第一进水单向阀对应位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室的上游、用于向所述第一容纳腔室单向供水,所述第二进水单向阀对应位于所述第二容纳腔室的上游、用于向所述第二容纳腔室单向供水。

进一步的,转接管路还设有第一出水单向阀、第二出水单向阀,所述第一出水单向阀对应位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室的下游、用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室的单向出水,所述第二出水单向阀对应位于所述第二容纳腔室的下游、用于所述第二容纳腔室的单向出水。

进一步的,管路组件还包括可连通于主机与穿戴组件之间给穿戴组件供水的第二进水管路,管路组件与转接组件对接后,第一进水管路向排污管路输送的水的至少一部分依次流经所述第一进水单向阀、第一容纳腔室,第二进水管路向排污管路输送的水的至少一部分依次流经所述第一出水单向阀、第二容纳腔室。

进一步的,转接管路还设有第一出水单向阀、第二出水单向阀,第一进水管路向排污管路输送的水的至少一部分依次流经所述第一进水单向阀、第一容纳腔室、第一出水单向阀,第二进水管路向排污管路输送的水的至少一部分依次流经所述第二进水单向阀、第二容纳腔室、第二出水单向阀。

进一步的,穿戴组件设有第一喷头、第二喷头,管路组件与穿戴组件对接后,第一进水管路用以向第一喷头供水且第二进水管路用以第二喷头供水;第一喷头位于便槽前侧用以向后冲排人体排泄物或位于便槽后侧用以向前冲洗人体下体,第二喷头位于便槽前侧用以向后冲排人体排泄物或位于便槽后侧用以向前冲洗人体下体。

进一步的,所述消毒物容纳腔体设有第一容纳腔室、第二容纳腔室,转接管路包括向所述第一容纳腔室供水的第一连接管路、向所述第二容纳腔室供水的第二连接管路。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管路设有第一进水单向阀以向所述第一容纳腔室单向供水,所述第二连接管路设有第二进水单向阀以向所述第二容纳腔室单向供水。

进一步的,管路组件还包括可连通于主机与穿戴组件之间给穿戴组件供水的第二进水管路,第一进水管路向排污管路输送的水依次流经所述第一连接管路、第一容纳腔室,第二进水管路向排污管路输送的水依次流经所述第二连接管路、第二容纳腔室。

进一步的,主机设有水泵,转接管路还包括供与排污管路对接的第一管段,水泵可依次经由第一进水管路、第一连接管路、第一容纳腔室、第一管段供水给排污管路,水泵还可依次经由第二进水管路、第二连接管路、第二容纳腔室、第一管段供水给排污管路;穿戴组件设有第一喷头、第二喷头,管路组件与穿戴组件对接后,第一进水管路对应可向第一喷头供水且第二进水管路对应可向第二喷头供水。

进一步的,转接组件设有可用于移动转接组件的把手部。

进一步的,转接组件设有进气单向阀,进气单向阀位于转接组件的内部,把手部开设有若干通风口,管路组件与转接组件对接后,在主机的抽吸下转接组件之外的空气可依次经由所述若干通风口、进气单向阀补入消毒物容纳腔体的下游。

进一步的,通风口开设于的把手部下端,转接组件还设有外壳、第一管段,把手部为外壳的一部分并设于外壳的前侧,第一管段设有第一端口、第二端口,第一端口构成第一管段的后端口并供与排污管路对接,第二端口构成第一管段的前端口并位于外壳之内,进气单向阀安装于第二端口,所述第二端口位于所述若干通风口的后侧并与所述若干通风口前后间隔相对,管路组件与转接组件对接后,在主机的抽吸下空气可依次经由所述若干通风口、进气单向阀补入第一管段。

【附图说明】

图1为护理机前座体的部分电子元件的电连接框图;

图2为护理机穿戴组件的部分电子元件的电连接框图;

图3为护理机无线供电初级转换电路的电路图;

图4为护理机无线供电次级转换电路的电路图;

图5为护理机转接组件的部分电子元件的电连接框图;

图6为护理机主机的一立体图;

图7为护理机主机去掉部分机壳后的立体图;

图8为护理机穿戴组件与管路组件处于对接状态的立体图;

图9为图8的一水平剖视图;

图10为转接组件的后壁、转接管路、消毒物容纳腔体、进气单向阀的立体组合图;

图11为护理机管路组件与转接组件处于对接状态的示图;

图12为护理机管路组件与转接组件处于分开状态的示图;

图13为图11的一竖向剖视图;

图14为护理机转接组件的一爆炸图;

图15为护理机转接组件的另一爆炸图(去掉外壳);

图16为主机的端口部与管路组件处于分开状态的示图;

图17为转接组件的盖板、后壁及第一次级线圈、前座体的盖板、初级线圈及前侧壁处于分开状态的示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解释和说明,但下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参照图1至图17所示,本护理机包括转接组件1、穿戴组件2、主机3、管路组件4。管路组件4包括用以连通于主机3与穿戴组件2之间输送排泄物用的排污管路40、用以连通于主机3与穿戴组件2之间给穿戴组件2供水的第一进水管路41、前座体42、用以连通于主机3与穿戴组件2之间给穿戴组件2供水的第二进水管路43,管路组件4可择一的与穿戴组件2或转接组件1对接。管路组件4与穿戴组件2对接后,穿戴组件2穿戴于人体下体,用于处理人体排泄物。转接组件1设有消毒物容纳腔体10,管路组件4与转接组件1对接后排污管路40与第一进水管路41可通过转接组件1流体连通,管路组件4与转接组件1对接后第一进水管路41经由转接组件1向排污管路40输送的水流经消毒物容纳腔体10,如此设计,可以使得排污管路40的消毒更为方便,需要进行消毒时,通过转接组件1替换穿戴组件2去与管路组件4与对接,伴随着消毒物容纳腔体10的水流,放在消毒物容纳腔体10中的消毒物逐渐融入该水流,并跟随着该水流流入排污管路40,从而可实现对排污管路40进行浸泡消毒,由于设置了消毒物容纳腔体10,方便了消毒物的投放添加,可以在合适的时机将合适的消毒物放入消毒物容纳腔体10,从而方便了排污管路40的消毒。

消毒物容纳腔体10设有主体部110、底座111、位于主体部110内的隔板112、第一容纳腔室120、第二容纳腔室121、盖子13,第一容纳腔室120、第二容纳腔室121二者是由主体部110、底座111、隔板112三者分割包围形成。转接组件1还设有外壳、第一管段14,外壳设有顶壁150、后壁151、底壁152、第一次级线圈160(对应图5中的螺旋线圈)、与第一次级线圈160电性连接的第一电路板(未图示)、盖板17。消毒物容纳腔体10、第一管段14分别收容于外壳中,消毒物容纳腔体10与第一管段14相邻。消毒物容纳腔体10固定于第一管段14。第一管段14采用硬质塑料管。后壁151设有悬伸的第一卡勾1510、收容第一次级线圈160的第一环形槽1511,盖板17从第一次级线圈160的前侧遮盖第一环形槽1511。

穿戴组件2包括便槽20、与便槽20相对的尿罩21、贴合便槽20边缘及尿罩21边缘的软垫22、第二次级线圈23(对应图2中所示的螺旋线圈)、第一喷头24、第二喷头25、第二电路板(未图示)、后壁26、盖板27。便槽20供容纳排泄物。第二电路板与第二次级线圈23电性连接,第二电路板位于穿戴组件2之内,第一电路板、第二电路板分别设有无线供电次级转换电路(参考图4示例)。后壁26设有悬伸的第二卡勾260、收容第二次级线圈23的第二环形槽261,盖板27从第二次级线圈23的前侧遮盖第二环形槽261。

主机3设有机壳30、轮子31、负压源32、水泵(未图示)、污水箱33、净水箱34、端口组件35、分水阀36。负压源32包括电机(未图示)、由电机驱动旋转的叶轮(未图示),负压源32提供抽吸排泄物动力。净水箱34用以作为水源,也可将主机3连接到自来水龙头,从而不需要设置净水箱34或设置很小的净水箱34即可。

前座体42设有第三卡勾420、位于前座体42前侧的前侧壁421、用以驱动第三卡勾420的按压部422、初级线圈423(对应图1中所示的螺旋线圈)、盖板424、与初级线圈423电性连接的第三电路板(未图示)。主机3通过电源线37给第三电路供电。第三电路板设有无线供电初级转换电路(参考图3示例),无线供电初级转换电路电连接初级线圈423、用以提供高频交流电给初级线圈423(对应图3中线圈w1);无线供电初级转换电路的输入为12伏直流电,其输出为约70000赫兹的高频交流电,供给初级线圈423。第二次级线圈23、第一次级线圈160分别与初级线圈423耦合以取得电能;第一电路板的无线供电次级转换电路的输入为第一次级线圈160从初级线圈423耦合得到的约70000赫兹的高频交流电,输出12伏直流电。第二电路板的无线供电次级转换电路的输入为第二次级线圈23从初级线圈423耦合得到的约70000赫兹的高频交流电,输出12伏直流电。附图4虚线框中电路为无线供电次级转换电路,附图所示的线圈w2对应第一次级线圈160、第二次级线圈23。第一电路板上还设有cpu、无线通讯模块(未图示,型号为dl-bk24k6)、第一天线(对应图5中的天线);第二电路板上还设有cpu(未图示)、无线通讯模块(未图示,型号为dl-bk24k6)、第三天线(对应图2中的天线);第三电路板上还设有cpu(未图示)、无线通讯模块(未图示,型号为dl-bk24k6)、第二天线(对应图1中的天线)。

转接组件1还设有转接管路,消毒物容纳腔体10接入转接管路,管路组件4与转接组件1对接后,排污管路40与第一进水管路41经由转接管路流体连通并且第一进水管路41经由转接管路向排污管路40输送的水流经消毒物容纳腔体10。转接管路设有第一进水单向阀50、第一出水单向阀51、第二进水单向阀52、第二出水单向阀53,第一进水单向阀50位于消毒物容纳腔体10的上游,第一进水单向阀50抑制消毒物容纳腔体10中的消毒溶液向第一进水管路41回流。第一出水单向阀51位于消毒物容纳腔体10的下游,第一进水管路41通过转接管路向排污管路40输送的水的至少一部分依次流经第一进水单向阀50、消毒物容纳腔体10、第一出水单向阀51。在没有水流时第一进水单向阀50、第一出水单向阀51阻断了毒物容纳腔体中的相应的消毒物或消毒物溶液回流及漏掉,从而抑制泄漏。第一进水单向阀50对应位于第一容纳腔室120的上游、用于向第一容纳腔室120单向供水,第二进水单向阀52对应位于第二容纳腔室121的上游、用于向第二容纳腔室121单向供水,如此设计,第一容纳腔室120、第二容纳腔室121可以彼此相对独立的得到供水。第一出水单向阀51对应位于第一容纳腔室120的下游、用于第一容纳腔室120的单向出水,第二出水单向阀53对应位于第二容纳腔室121的下游、用于第二容纳腔室121的单向出水。

主体部110设有流体连通在第一进水单向阀50与第一容纳腔室120之间的第一进水端口部113、流体连通在第二进水单向阀52与第二容纳腔室121之间的第二进水端口部114。第一进水端口部113与第二进水端口部114并列设置、分别呈圆筒状。第一进水管路41向排污管路40输送的水的至少一部分依次流经第一进水单向阀50、第一容纳腔室120、第一出水单向阀51,第二进水管路43向排污管路40输送的水的至少一部分依次流经第二进水单向阀52、第二容纳腔室121、第二出水单向阀53。管路组件4与穿戴组件2对接后,第一进水管路41对应可向第一喷头24供水且第二进水管路43对应可向第二喷头25供水。第一喷头24位于便槽20前侧用以向后冲排人体排泄物,当然也可如此设计:第一喷头24设在便槽20后侧用以向前冲洗人体下体。第二喷头25位于便槽20后侧用以向前冲洗人体下体,当然也可如此设计:第二喷头25位于便槽20前侧用以向后冲排人体排泄物。

转接管路包括向第一容纳腔室120供水的第一连接管路、向第二容纳腔室121供水的第二连接管路。第一连接管路向第一容纳腔室120单向供水,第一进水单向阀50属于第一连接管路的一部分;第二连接管路向第二容纳腔室121单向供水,第二进水单向阀52属于第二连接管路的一部分。第一连接管路还设有第一转接头540、第一软管541、第二软管542,第一进水单向阀50与第一进水端口部113通过第一软管541连接,第一进水单向阀50与第一转接头540通过第二软管542连接,第二连接管路还设有第二转接头550、第三软管551、第四软管552,第二进水单向阀52与第二进水端口部114通过第三软管551连接,第二进水单向阀52与第二转接头550通过第四软管552连接。水泵可依次经由第一进水管路41、第一连接管路、第一容纳腔室120、第一管段14供水给排污管路40,水泵还可依次经由第二进水管路43、第二连接管路、第二容纳腔室121、第一管段14供水给排污管路40。

顶壁150与底壁152上下相对,第一管段14位于顶壁150与底壁152之间,消毒物容纳腔体10位于第一管段14与顶壁150之间。外壳还包括左侧壁153、右侧壁154,左侧壁153与右侧壁154基本对称,左侧壁153、右侧壁154分别设有延伸板155,左侧壁153延伸板155与右侧壁154延伸板155左右夹持消毒物容纳腔体10,各延伸板155的前侧分别设有超出部156,超出部156在消毒物容纳腔体10的前侧用来止挡。

转接组件1设有进气单向阀18,进气单向阀18设于第一管段14内,管路组件4与转接组件1对接后,在主机3对排污管路40的抽吸下空气可由进气单向阀18补入第一管段14,使得主机3能够正常的抽吸;第一管段14设有第一端口140、第二端口141、侧框口142,第一端口140与第二端口141位于第一管段14的相反两端,第一端口140供与排污管路40对接,进气单向阀18位于第二端口141与侧框口142之间。在主机3对排污管路40的抽吸下空气可由进气单向阀18补入第一管段14;进气单向阀18位于第一出水单向阀51与第二端口141之间。侧框口142呈矩形框口。消毒物容纳腔体10与第一管段14构成t字形。

消毒物容纳腔体10是安装在侧框口142;主体部110的一端与侧框口142相嵌套,底座111至少部分容纳在侧框口142之内,底座111被主体部110与侧框口142夹持固定,底座111设有柔性密封套115,底座111的一部分包覆有柔性密封套115并连带柔性密封套115一起被夹持在主体部110与侧框口142之间。侧框口142内侧设有支撑筋144,用来支撑底座111。主体部110呈筒状,隔板112位于主体部110之内将主体部110内部空间进行分隔,隔板112的第一端抵在柔性密封套115上,以便隔板112的下端与底座111之间的密封。主体部110设有锁螺钉部116,侧框口142的外围设有锁螺钉柱143,通过螺钉将锁螺钉部116与锁螺钉柱143锁定在一起以将主体部110锁定在第一管段14,柔性密封套115将底座111与主体部110、隔板112、侧框口142之间的缝隙密封,以防止漏水。第一出水单向阀51安装在底座111内,第一出水单向阀51至少部分位于侧框口142之内,底座111至少部分容纳在侧框口142之中。底座111设有第一出水端口部117、第二出水端口部118,第一出水单向阀51安装在第一出水端口部117内,第二出水单向阀53安装在第二出水端口部118内,第一出水端口部117与第二出水端口部118并列设置并分别至少部分容纳在侧框口142之中,第一出水端口部117与第二出水端口部118分别呈圆筒状。

第一容纳腔室120设有第一投放端口122,盖子13可将第一投放端口122盖住,打开盖子13可将消毒物从第一投放端口122放入第一容纳腔室120中。盖子13可将第一投放端口122密封。第二容纳腔室121设有第二投放端口123,盖子13可一并将第一投放端口122与第二投放端口123盖住,打开盖子13可将消毒物从第二投放端口123放入第二容纳腔室121中,盖子13可将第二投放端口123密封。盖子13主要采用柔性橡胶材质以便将第一投放端口122与第二投放端口123良好的密封。本实施例中第一投放端口122与第二投放端口123共用一个盖子13,也可设计为第一投放端口122与第二投放端口123分别配置一个盖子13。第一投放端口122开口面积大于第二投放端口123,如此设计,第一投放端口122更大,投放难度相对较大的消毒物(例如柠檬酸颗粒)可优选从第一投放端口122投放,投放难度相对较小的消毒物(例如二溴海因片)可优选从第二投放端口123投放,促进消毒物的顺利投放;二溴海因片是片剂,可以一片一片的投放,投放难度小,因此可选择:二溴海因片从第二投放端口123投放,柠檬酸颗粒从第一投放端口122投放。

盖子13暴露于外壳之外,外壳设有与第一投放端口122相邻的通口157,盖子13遮盖通口157,通口157呈矩形,通口157开设于顶壁150,第一投放端口122、第二投放端口123分别朝向上方,打开盖子13后第一投放端口122、第二投放端口123暴露于通口157,如此布局,方便投放消毒物。盖子13设有揭盖部130、扣持部131、凹槽132,揭盖部130与扣持部131位于通口157的相反两侧,外壳还设有扣持孔158,扣持部131扣合在扣持孔158以将盖子13保持在外壳上。要打开盖子13时,先用手将揭盖部130抠起来,然后捏着揭盖部130将盖子13掀起来,从而打开盖子13;由于扣持部131扣合在扣持孔158上,打开后的盖子13仍连在外壳上而没有完全脱离外壳,避免丢失。扣持孔158开设于顶壁150。扣持部131、揭盖部130采用柔性橡胶材质,揭盖部130呈片状,揭盖部130位于外壳的之外并贴靠在外壳的外表面。隔板112隔在第一投放端口122与第二投放端口123之间,盖子13将第一投放端口122与第二投放端口123盖住后,隔板112的第二端抵压于盖子13并与盖子13之间密封。隔板112的第二端嵌入盖子13的凹槽132中,从而可以取得较好的密封效果,凹槽132呈长条形,盖子13的一部分嵌入第一投放端口122、第二投放端口123并紧密的将第一投放端口122、第二投放端口123密封。本实施例中,隔板112的第一端为其下端,隔板112的第二端为其上端。

转接组件1设有可用于移动转接组件1的把手部6。把手部6开设有若干通风口60,管路组件4与转接组件1对接后,在主机3的抽吸下转接组件1之外的空气可由通风口60、进气单向阀18补入消毒物容纳腔体10的下游。通风口60可为小孔。通风口60开设于把手部6下端。把手部6为外壳的一部分并设于外壳的前侧,第一端口140构成第一管段14的后端口,第二端口141构成第一管段14的前端口并位于外壳之内,进气单向阀18安装于第二端口141。外壳内设有安装框口159,第一端口140安装至安装框口159,第二端口141位于若干通风口60的后侧并与若干通风口60前后间隔相对。第一端口140外侧套有柔性垫圈145,柔性垫圈145将安装框口159与第一端口140之间的缝隙密封,以避免空气从安装框口159与第一端口140之间的缝隙进入第一腔室,柔性垫圈145呈圆环形。

端口组件35设有供与排污管路40对接的污水端口350、供与第一进水管路41对接的第一供水端口351、供与第二进水管路43对接的第二供水端口352。端口组件35位于主机3的前侧上部,从而在前后方向上,端口组件35位于主机3的前后两侧之间偏前的位置,在高度方向上,端口组件35位于主机3的顶部和底部之间的相对更靠近顶部的位置。第一管段14贯穿后壁151;后壁26与后壁151为基本相同的注塑成型的零件,可互换使用;第一次级线圈160贴靠于后壁151,第二次级线圈23贴靠于后壁26。盖板17从第一次级线圈160前侧遮蔽第一次级线圈160。

前座体42位于管路组件4的前端,排污管路40、第一进水管路41分别部分位于前座体42内,前座体42择一的对接至穿戴组件2的后侧或转接组件1的后侧,盖板424从初级线圈423前侧遮蔽初级线圈423。按压部422与第三卡勾420一体成型。转接组件1与前座体42对接后,后壁151向后贴靠于前侧壁421且第一卡勾1510穿过前侧壁421与第三卡勾420钩在一起,以将转接组件1与前座体42锁扣在一起,向前座体42内推动按压部422可带动第三卡勾420移动,使得第三卡勾420与第一卡勾1510脱开,从而可将转接组件1与前座体42拆开;穿戴组件2与前座体42对接后,第二卡勾260与第三卡勾420钩在一起以将穿戴组件2与前座体42锁扣在一起,向前座体42内推动按压部422可带动第三卡勾420与第二卡勾260脱开,从而可将穿戴组件2与前座体42拆开。

第一进水管路41设有位于其一端的第三端口410、位于其另一端的第四端口411,第四端口411与第一供水端口351对接。排污管路40设有位于其一端的第五端口400、位于其另一端的第六端口401,第六端口401与污水端口350对接;第二进水管路43设有位于其前端的第七端口430、位于其后端的第八端口431,第八端口431与第二供水端口352对接;第三端口410、第五端口400、第七端口430配置于前侧壁421,第三端口410构成第一进水管路41的前端口,第五端口400构成排污管路40的前端口;第四端口411构成第一进水管路41的后端口,第六端口401构成排污管路40的后端口;管路组件4与转接组件1对接后,第一端口140与第五端口400对接,第一转接头540与第三端口410对接,且第二转接头550与第七端口430对接。

可依照以下方法对排污管路40进行浸泡消毒:

步骤一,将穿戴组件2与管路组件4的对接解除;

步骤二,在消毒物容纳腔体10中放入第一消毒物,并将转接组件1与管路组件4对接从而管路组件4连接在转接组件1与主机3之间;

步骤三,主机3经由第一进水管路41、转接组件1向排污管路40输送水,且所输送的水流经消毒物容纳腔体10以溶入消毒物容纳腔体10中的第一消毒物;

步骤四,主机3停止供水给排污管路40;

步骤五,经过溶入有第一消毒物的水对排污管路40内部进行第一浸泡时间的浸泡消毒后,主机3将排污管路40中溶入有第一消毒物的水抽走。步骤五中主机3将排污管路40中溶入有第一消毒物的水是被抽走至污水箱33中。

在步骤二中第一消毒物是放入第一容纳腔室120;在步骤三中所输送的水是流经第一容纳腔室120以溶入第一容纳腔室120中的第一消毒物。

消毒方法还包括:

步骤六,主机3通过第二进水管路43、转接组件1向排污管路40输送水并且所输送的水流经第二容纳腔室121以溶入第二容纳腔室121中的第二消毒物;

步骤七,经过溶入有第二消毒物的水对排污管路40内部进行第二浸泡时间的浸泡消毒后,主机3将排污管路40中含有第二消毒物的水抽走。步骤七中主机3将排污管路40中溶入有第二消毒物的水也是被抽走至污水箱33中。

执行步骤三的时长为第一预设时间,执行步骤三第一预设时间可使得含有第一消毒物的水充满了排污管路40内部,其中,在确保第一消毒物的水充满了排污管路40的前提下,第一消毒物的水从排污管路40中溢出,溢出排污管路40的含有第一消毒物的水流入污水箱33中。执行步骤六的时长为第二预设时间,执行步骤三第二预设时间可使得含有第二消毒物的水充满了排污管路40内部。执行步骤六后溶入第二消毒物的水充满了排污管路40内部并少量的从排污管路40中溢出,溢出排污管路40的含有第二消毒物的水流入污水箱33中。

第一预设时间、第二预设时间分别为10秒至70秒,优选为40秒;由于步骤三、步骤六都是对排污管路40供水的过程,因此执行时间通常是相同的;第一预设时间、第二预设时间是根据水泵的单位时间流量与排污管路40的容量确定一个合适的数值。预设浸泡时间是根据行业浸泡消毒通常所需的时间得出,第一浸泡时间、第二浸泡时间分别为20分钟至50分钟,优选为30分钟。通过不同的第一消毒物与第二消毒物分两次对排污管路40进行浸泡式的消毒,可取得更有针对性、更彻底的清洁杀菌效果;排污管路40的内壁面上附着的赃物很难清理,第一消毒物优选为泡发性能强的消毒物,例如柠檬酸(柠檬酸又称枸橼酸,分为一水柠檬酸和无水柠檬酸,在室温下,柠檬酸为无色半透明晶体或白色颗粒或白色结晶性粉末),柠檬酸溶入水中形成溶液,柠檬酸溶液对排污管路40内部进行第一浸泡时间的浸泡,能够使得排污管路40的内壁面上附着的赃物变得松散及脱落,柠檬酸的用量为6克配1升水。第二消毒物优选为杀菌性能强的消毒物,例如含溴消毒剂,本实施例中第二消毒物选用二溴海因片,其用量为4片配1升水。

步骤二还包括:由第二投放端口123将第二消毒物放入第二容纳腔室121中,并且在第一消毒物放入第一容纳腔室120中及第二消毒物放入第二容纳腔室121中之后盖子13一并将第一投放端口122与第二投放端口123盖住。步骤三中第一进水管路41输送给排污管路40的水依次流经第一进水单向阀50、第一容纳腔室120、第一出水单向阀51、第一端口140,步骤六中第二进水管路43输送给排污管路40的水依次流经第二进水单向阀52、第二容纳腔室121、第二出水单向阀53、第一端口140。分水阀36设有可流体连通水泵的进水口360、可流体连通第一进水管路41的第一出水口361、可流体连通第二进水管路43的第二出水口362,第一出水口361与第二出水口362择一的打开,分水阀36切换第一进水管路41的供水与第二进水管路43的供水,步骤三中水泵驱动水依次流经进水口360、第一出水口361、第一进水管路41、第一容纳腔室120,步骤六中水泵驱动水依次流经分水阀36进水口360、第二出水口362、第二进水管路43、第二容纳腔室121。在排污管路40浸泡消毒过程中排污管路40可以是随意的平铺在地面上,由于转接组件1对接在了管路组件4上,排污管路40中的消毒溶液不会从转接组件1所在的一端(排污管路40的前端)流走;若在主机3将排污管路40中含有消毒物的水抽走之前将转接组件1从管路组件4上拆卸下来,则排污管路40中的消毒溶液会由排污管路40的前端流走。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熟悉该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本实用新型包括但不限于附图和上面具体实施方式中描述的内容。任何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和结构原理的修改都将包括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