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前伸下颌骨同时实现正畸牙三维移动的复合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083909发布日期:2020-06-12 16:45阅读:175来源:国知局
一种前伸下颌骨同时实现正畸牙三维移动的复合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口腔正畸医疗器械技术研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前伸下颌骨同时实现正畸牙三维移动的复合装置。



背景技术:

因牙、牙弓及上下颌骨、肌肉等因素导致的、以下颌骨发育不足、下颌后缩为特征的类牙颌面畸形,是正畸临床上最常见的畸形类型,其发病率为15%-20%,占正畸患者的49%,此类畸形严重影响患者的颜貌和功能。国内外多数学者认为,早期干预对此类患者的预后非常重要,建议将8-10岁作为矫治这类骨性不调的黄金时期。

类牙颌面畸形患者,常伴有上下牙列拥挤不齐、上下牙弓长宽高三维不调的问题。现大部分医生矫治类患者,多采用前伸下颌骨、促进下颌骨生长发育阶段和上下牙列三维移动控制双期矫治,先后分别对下颌发育不足、下颌骨位置后缩与上下牙列三维不调的问题进行矫治,其治疗周期长(三年以上),且在下颌骨前伸阶段(12个月左右),因无法同时对上下牙列进行三维调整移动,患者常常伴有影响美观的上下前牙拥挤不齐、后牙因上颌骨前牵引而产生的无咬合接触、因严重拥挤错位牙而出现的龋齿与牙周病等问题,都使矫治的美观、功能、健康的目标,难以在较短时间内实现。

其次,以下颌发育不足、位置后缩为特征的生长发育期类牙颌面畸形患者,采用现有传统前伸下颌骨后,容易产生上、下颌前牙唇倾度增大以及下颌磨牙伸长导致下颌骨发生后下旋转等副作用,使后续的正畸治疗变得复杂。

虽然,最近几年,国内外生产个性化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的厂商,都先后推出了前伸下颌骨、促进下颌骨生长发育阶段和上下牙列三维移动二合一的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期望能缩短临床治疗过程、提高矫治效能,但它们采用的都是与牙套材料一样的软性材料来制作下颌前导装置,此类前导装置比较容易变形,从而影响了前伸下颌的设定量、促进下颌骨生长发育的效能,影响了患者的疗效。

因此针对下颌发育不足、位置后缩且伴有牙齿排列不整齐的生长发育期类牙颌面畸形患者,有必要设计出一种新的前伸下颌骨同时实现正畸牙三维移动的复合装置,从而保证下颌前导能够达到设定的前伸量、刺激咀嚼肌群产生足够大的牵张力,产生足够大的功能矫形力,更有效地促进下颌骨发育。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复合装置,同时实现了促进下颌骨发育与正畸牙的三维移动,大大提高了生长发育期以下颌骨发育不足、下颌后缩为特征的类牙颌面畸形的矫治效能。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前伸下颌骨同时实现正畸牙三维移动的复合装置,包括上颌系列个性化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下颌系列个性化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上颌固定件、下颌固定件、弹性连接件和刚性连接件,所述上颌固定件相对位于所述下颌固定件前方;所述弹性连接件和刚性连接件相交替地连接于所述上颌固定件和下颌固定件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上颌系列个性化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在对应于所述上颌固定件的位置处开设有上开孔,所述上颌固定件穿过所述上开孔露出而与所述弹性连接件或刚性连接件连接;所述下颌系列个性化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在对应于下颌固定件的位置处开设有下开孔,所述下颌固定件穿过所述下开孔露出而与所述弹性连接件或刚性连接件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上颌固定件和下颌固定件均呈蘑菇形,头部直径为3毫米左右,根部高度为1毫米左右,底部直径3毫米左右。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连接件为牵引弹性圈,其一端用于与所述上颌固定件连接,另一端用于与所述下颌固定件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刚性连接件包括刚性杆部和分别设于所述刚性杆部两端上的两连接部,其一连接部用于与所述上颌固定件连接,另一连接部用于与所述下颌固定件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刚性杆部的长度为2.5厘米左右,直径为2.5毫米左右,两端直径增加到3.0毫米左右,两端长度为2毫米左右。

进一步地,所述刚性杆部采用单节杆结构或者双节可调杆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双节可调杆结构包括外套管和内芯杆,所述外套管和内芯杆之间通过螺纹旋接,一连接部设于所述外套管上,另一连接部设于所述内芯杆上。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部包括环形连接体和球杆连接体,所述环形连接体用于与所述上颌固定件或下颌固定件连接,具有一缺口;所述球杆连接体用于与所述刚性杆部连接,具有一球体和一杆体;所述球杆连接体的球体可活动地设于所述刚性杆部内的球形槽中,所述球杆连接体的杆体与所述环形连接体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环形连接体的圆环直径为3毫米左右,所述缺口的弧长为毫米左右,所述球柱形连接体的球体直径为2毫米左右,柱体直径为1毫米左右,柱体长度为1.5毫米左右。

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该复合装置在利用所述上颌系列个性化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和下颌系列个性化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来对口腔内牙齿进行三维正畸移动的同时,还交替利用所述弹性连接件和刚性连接件在不同时间段对下颌骨产生的向前的牵引力,使下颌骨位置前伸、刺激咀嚼肌群使之产生牵张力,此牵张力又通过所述上颌系列个性化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和下颌系列个性化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传递到牙齿、颌骨,起到功能性颌骨矫形的作用,促进生长发育期患者下颌骨发育,达到矫治下颌骨发育不足牙颌面畸形的目的,同时实现了促进生长发育期患者下颌骨发育与正畸牙三维方向的移动,从而大大提高了生长发育期下颌骨发育不足、位置后缩的牙颌面畸形患者的矫治效能。

该复合装置首次在国内外采用弹性圈对下颌骨进行牵引的方法,消减了目前常用传统装置前导下颌时,上前牙易唇倾的不良副作用;同时采用硬质材质来制作所述刚性连接件,不同于现有无托槽隐形矫治器采用易变形的软性材质制作下颌前导装置的设计,从而保证了下颌前导能够达到设定的前伸量、刺激咀嚼肌群产生足够大的牵张力,产生足够大的功能矫形力,更有效地促进下颌骨发育。

该复合装置操作难度低,且可由患者自行对所述上颌系列个性化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和下颌系列个性化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进行佩戴与更换,同时在不同时间段自行替换所述软性连接件和刚性连接件,省去复诊的麻烦,更高效地实现了牙颌面畸形矫治的四个目标:美观、功能、健康、稳定的咬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前伸下颌骨同时实现正畸牙三维移动的复合装置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前伸下颌骨同时实现正畸牙三维移动的复合装置的另一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上颌系列个性化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和下颌系列个性化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上颌系列个性化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与上颌固定件或下颌系列个性化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与下颌固定件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提供的上颌固定件或下颌固定件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提供的弹性连接件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提供的刚性连接件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提供的另一刚性连接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的说明。

如图1和2所示,一种前伸下颌骨同时实现正畸牙三维移动的复合装置,包括上颌系列个性化无托槽隐形矫治器1、下颌系列个性化无托槽隐形矫治器2、上颌固定件31、下颌固定件32、弹性连接件4和刚性连接件5,所述上颌固定件31相对位于所述下颌固定件32的前方;所述弹性连接件4和刚性连接件5相交替地连接于所述上颌固定件31和下颌固定件32之间。

该复合装置在使用时将所述上颌固定件31粘接固定在上颌尖牙上,将所述上颌系列个性化无托槽隐形矫治器1戴于上颌牙齿外,将所述下颌固定件32粘接固定在下颌磨牙上,将所述下颌系列个性化无托槽隐形矫治器2戴于下颌牙齿外,然后将所述弹性连接件4或刚性连接件5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上颌固定件31和下颌固定件32的外露部分上,其在利用所述上颌系列个性化无托槽隐形矫治器1和下颌系列个性化无托槽隐形矫治器2来对口腔内牙齿进行三维正畸移动的同时,还利用所述弹性连接件4和刚性连接件5来对下颌骨产生前伸力,进而前伸下颌骨、促进下颌骨的发育,从而缩短下颌骨发育不足、后缩患者的牙颌面畸形矫治周期;再者,还可避免使用现有前伸下颌骨装置产生的上颌磨牙的近中移动和伸长、上前牙的唇倾度增大以及下颌发生明显的后下旋转等副作用。

在日常时间(比如早上7:00至19:00间)将所述弹性连接件4连接于所述上颌固定件31和下颌固定件32之间,以替换下所述刚性连接件5,所述弹性连接件4可对所述下颌骨产生向前弹力,在休息时间(比如晚上19:00至第二天早上7:00间)将所述刚性连接件5连接于所述上颌固定件31和下颌固定件32之间,以替换下所述弹性连接件4,所述刚性连接件5可对所述下颌骨产生向前推力,所述弹性连接件4和刚性连接件5分别在不同时段使下颌骨位置前伸、刺激咀嚼肌群使之产生牵张力,此牵张力又通过所述上颌系列个性化无托槽隐形矫治器1和下颌系列个性化无托槽隐形矫治器2传递到牙齿、颌骨,起到功能性颌骨矫形的作用,促进生长发育期患者下颌骨发育,达到矫治下颌骨发育不足牙颌面畸形的目的。

所述上颌系列个性化无托槽隐形矫治器1和下颌系列个性化无托槽隐形矫治器2为在临床医生确定患者的牙颌面畸形的矫治方案后,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帮助下,生产出的一系列(几十副)将患者正畸牙从原始位移动到设定理想位的矫治器,从而实现对上下牙齿的三维移动,完成正畸治疗目标。

如图3所示,所述上颌固定件31和下颌固定件32分别穿过所述上颌系列个性化无托槽隐形矫治器1和下颌系列个性化无托槽隐形矫治器2而外露以与所述弹性连接件4或刚性连接件5连接。具体的,所述上颌系列个性化无托槽隐形矫治器1在对应于所述上颌固定件31的位置处开设有上开孔11,以供所述上颌固定件31穿过,所述下颌系列个性化无托槽隐形矫治器2在对应于下颌固定件32的位置处开设有下开孔21,以供所述下颌固定件32穿过。

所述上颌固定件31的数量有两个,分别粘接固定于左右两侧的上颌尖牙上,所述下颌固定件32的数量也有两个,分别粘接固定于左右两侧的下颌磨牙上,位于左侧的上颌固定件31和下颌固定件32之间通过一组弹性连接件4和刚性连接件5相交替地连接,位于右侧的上颌固定件31和下颌固定件32之间通过另一组弹性连接件4和刚性连接件5相交替地连接;所述弹性连接件4或刚性连接件5分别共产生约300-500克力的前伸牵引力,牵引下颌骨向前。

如图5所示,所述上颌固定件31和下颌固定件32均整体呈蘑菇形,以便医生和患者方便快捷地安装和拆卸所述弹性连接件4和刚性连接件5;呈蘑菇形的上颌固定件31和下颌固定件32的头部33直径为2.5毫米左右,根部34高度为1毫米左右,底部35直径为3毫米左右;所述根部34直径均小于所述头部33直径和底部35直径,以使所述弹性连接件4和刚性连接件5的两端在套合于所述根部34外而分别与所述上颌固定件31和下颌固定件32形成连接时,可被卡住避免脱落。

如图4所示,所述上颌系列个性化无托槽隐形矫治器1的上开孔11的孔径与所述上颌固定件31的头部33直径相适应或比之略小,以使所述上颌固定件31的头部33能够或在稍微用力的情况下能够穿过所述上开孔11;同样的,所述下颌系列个性化无托槽隐形矫治器2的下开孔21的孔径与所述下颌固定件32的头部33直径相适应或比之略小,以使所述下颌固定件32的头部33能够或在稍微用力的情况下能够穿过所述下开孔21。

如图6所示,所述弹性连接件4为牵引弹性圈,其一端连接于所述上颌固定件31上,另一端连接于所述下颌固定件32上。所述牵引弹性圈在未受力时呈圆环形,当其连接于所述上颌固定件31和下颌固定件32之间时受力形变为椭圆环形,并具有恢复为圆环形的趋势,进而对下颌骨产生向前弹力,使下颌骨位置前伸。

优选地,所述上颌固定件31和下颌固定件32之间常规在两侧需分别通过1-2根牵引弹性圈相连接。

如图7和8所示,所述刚性连接件5包括刚性杆部51和分别设于所述刚性杆部51两端上的两连接部52,其一连接部52用于连接所述上颌固定件31,另一连接部52用于连接所述下颌固定件32。

所述刚性杆部51的长度为2.5厘米左右,直径为2.5毫米左右,可采用如图7所示的单节杆结构或者如图8所示的双节可调杆结构。

如图8所示,所述双节可调杆结构包括外套管53和内芯杆54,所述外套管53和内芯杆54之间通过螺纹旋接,一连接部52设于所述外套管53上,另一连接部52设于所述内芯杆54上;所述外套管53的另一端具有内螺纹槽55,所述内芯杆54的另一端具有外螺纹杆56,所述外螺纹杆56用于旋入所述内螺纹槽55内以实现所述外套管53和内芯杆54之间的旋接。

所述连接部52包括环形连接体57和球杆连接体58,所述环形连接体57用于与所述上颌固定件31或下颌固定件32连接,具有一缺口;所述球杆连接体58用于与所述刚性杆部51连接,具有一球体和一杆体;所述球杆连接体58的球体可活动地设于所述刚性杆部51内的球形槽59中,以实现三维转动,所述球杆连接体58的杆体与所述环形连接体57固定连接。

所述环形连接体57的圆环直径为3毫米左右,所述缺口的弧长为1毫米左右,所述球柱形连接体58的球体直径为2毫米左右,柱体直径为1毫米左右,柱体长度为1.5毫米左右。优选地,所述刚性杆部51的两端直径增加到3.0毫米左右,以设置所述球形槽59,两端直径增加部分的长度为2毫米左右。

在使用该复合装置时,通过调整所述外套管53和内芯杆54之间的旋入深度和相对旋转角、所述环形连接体57与所述刚性杆部51之间的夹角大小和夹角方向、以及所述环形连接体57的轴向转动角来适应各种牙齿错位的患者。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但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的形式所获得的技术方案,均应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