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治疗骨痹的膝部隔姜灸特制灸盒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1685761发布日期:2020-07-31 22:00阅读:426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治疗骨痹的膝部隔姜灸特制灸盒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隔姜灸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用于治疗骨痹的膝部隔姜灸特制灸盒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据统计,目前全球骨痹(骨性关节炎)患者有3.55亿人,我国中老年人发病率高,且呈年轻化和上升趋势,75岁以上老人患病率高达80%。

经调查,医院针灸系列各科室、风湿科、内科、骨科等都收治大量的骨痹患者,其中进入中医护理方案的科室有多个,传统隔姜灸在临床应用中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1)姜片易脱落,易烫伤;

(2)患者体位难以持久,活动受限;

(3)施灸面积为点,施灸穴位少;

(4)舒适度低;

(5)依从性低;

(6)满意度低;

(7)疗效差。

因此,针对以上现状,迫切需要开发一种用于治疗骨痹的膝部隔姜灸特制灸盒及其使用方法,以克服当前实际应用中的不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治疗骨痹的膝部隔姜灸特制灸盒及其使用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治疗骨痹的膝部隔姜灸特制灸盒及其使用方法,包括灸盒;所述灸盒为上下开口的盒体结构,灸盒贴附于施灸部位时与施灸部位形成一个容纳姜碎的空腔,灸盒的左右两侧对称固定安装有两根绑带。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灸盒底部的前后两侧向上拱起形成弯曲部。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灸盒的内表面设置有防火层。

一种用于治疗骨痹的膝部隔姜灸特制灸盒及其使用方法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施灸准备;

s2、施灸;

s21、涂药:涂药前将调和好的中药微微加热至40℃,然后均匀涂于施灸部位;

s22、铺纱布:将纱布覆盖在涂覆有中药的施灸部位上;

s23、放置灸盒:根据患者身材选择合适大小的灸盒,将灸盒置于患者的施灸部位并用绑带进行固定;

s24、铺姜碎:将姜碎置于灸盒之中,根据患者的耐热程度调整铺姜厚度;

s25、放置艾绒:将艾绒铺放在姜碎之上,并根据患者的耐热程度调整艾绒厚度;

s26、点燃施灸:点燃上、下两点施灸;

s27、更换艾炷:连续灸完3壮;

s28、观察:询问患者的温度感觉,观察询问患者有无不适,防止艾灰脱落,造成烧伤或毁坏衣物;

s29、灸毕:移去姜碎,用保鲜膜封闭施灸部位;

s3、施灸完成并记录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步骤s24中,铺姜厚度为4-5cm。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步骤s27中,施灸时间为2小时。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步骤s1包括以下步骤:

s11、评估:对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既往史、施灸部位皮肤情况以及对疼痛、热耐受程度、心理状况进行评估;

s12、物品准备:准备施灸物品,施灸物品包括治疗盘、灸盒、艾绒、姜碎、纱布、中药粉、姜汁、打火机、75%酒精、棉签、保鲜膜、弯盘、毛巾和屏风;

s13、患者准备:核对患者的姓名、诊断、解释合理体位,并松解患者衣着,暴露施灸部位,同时注意患者保暖;

s14、消毒:采用75%酒精棉签沿施灸部位自上而下常规消毒2遍,上至血海、梁丘穴,下至足三里穴;

s15、辩证用药:根据患者临床症状辩证用药,并用姜汁调药。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步骤s3包括以下步骤:

s3、施灸完成并记录;

s31、交代注意:协助患者整理衣着,安排舒适卧位,交代施灸后注意事项;

s32、整理:整理床单位,用物按医疗垃圾分类处理;

s33、记录:洗手,记录于传统疗法登记本上,并签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利用灸盒盛放姜碎,灸盒内部铺姜厚度达4-5cm,不易烫伤患者,施灸过程中,灸盒通过绑带固定于患者身上,使患者活动不受限,施灸过程中温度可掌控在最舒适状态,灸后可持续发热5小时左右,舒适度增高,能够对膝关节疼痛、寒凉、屈伸不利等症状进行有效治疗;与传统隔姜灸对比,疗效优异、成本低廉、经济效益显著增高,迎合社会需要。

附图说明

图1为用于治疗骨痹的膝部隔姜灸特制灸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用于治疗骨痹的膝部隔姜灸特制灸盒中步骤s1的流程图。

图3为用于治疗骨痹的膝部隔姜灸特制灸盒中步骤s2的流程图。

图4为用于治疗骨痹的膝部隔姜灸特制灸盒中步骤s3的流程图。

图中:1-灸盒、101-防火层、102-弯曲部、2-绑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专利,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在本专利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在本专利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设置”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相连、设置,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设置,或一体地连接、设置。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用于治疗骨痹的膝部隔姜灸特制灸盒及其使用方法,包括灸盒1;所述灸盒1为上下开口的盒体结构,灸盒1贴附于施灸部位时与施灸部位形成一个容纳姜碎的空腔,灸盒1有大、中、小三种规格,施灸时根据患者身材选择合适大小的灸盒1;

为了使灸盒1的底部能够有效贴合腿部施灸部位,所述灸盒1底部的前后两侧向上拱起形成弯曲部102;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所述灸盒1的内表面设置有防火层101;

所述灸盒1的左右两侧对称固定安装有两根绑带2,绑带2可根据患者身材进行长度调节,以确保灸盒1能够有效固定在施灸部位上。

实施例2

请参阅图1,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用于治疗骨痹的膝部隔姜灸特制灸盒及其使用方法,包括灸盒1;所述灸盒1为上下开口的盒体结构,灸盒1贴附于施灸部位时与施灸部位形成一个容纳姜碎的空腔,灸盒1有大、中、小三种规格,施灸时根据患者身材选择合适大小的灸盒1;

为了使灸盒1的底部能够有效贴合腿部施灸部位,所述灸盒1底部的前后两侧向上拱起形成弯曲部102;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所述灸盒1的内表面设置有防火层101;

所述灸盒1的左右两侧对称固定安装有两根绑带2,绑带2可根据患者身材进行长度调节,以确保灸盒1能够有效固定在施灸部位上。

请参阅图1~3,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

一种用于治疗骨痹的膝部隔姜灸特制灸盒及其使用方法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施灸准备;

s11、评估:对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既往史、施灸部位皮肤情况以及对疼痛、热耐受程度、心理状况进行评估;

s12、物品准备:准备施灸物品,施灸物品包括治疗盘、灸盒、艾绒、姜碎、纱布、中药粉、姜汁、打火机、75%酒精、棉签、保鲜膜、弯盘、毛巾和屏风;

s13、患者准备:核对患者的姓名、诊断、解释合理体位,并松解患者衣着,暴露施灸部位,同时注意患者保暖;

s14、消毒:采用75%酒精棉签沿施灸部位自上而下常规消毒2遍,上至血海、梁丘穴,下至足三里穴;

s15、辩证用药:根据患者临床症状辩证用药,并用姜汁调药;

s2、施灸;

s21、涂药:涂药前将调和好的中药微微加热至40℃,然后均匀涂于施灸部位;

s22、铺纱布:将纱布覆盖在涂覆有中药的施灸部位上;

s23、放置灸盒:根据患者身材选择合适大小的灸盒,将灸盒置于患者的施灸部位并用绑带进行固定;

s24、铺姜碎:将姜碎置于灸盒之中,根据患者的耐热程度调整铺姜厚度,铺姜厚度为4-5cm;

s25、放置艾绒:将艾绒铺放在姜碎之上,并根据患者的耐热程度调整艾绒厚度;

s26、点燃施灸:点燃上、下两点施灸;

s27、更换艾炷:连续灸完3壮,施灸时间约为2小时;

s28、观察:询问患者的温度感觉,观察询问患者有无不适,防止艾灰脱落,造成烧伤或毁坏衣物;

s29、灸毕:移去姜碎,用保鲜膜封闭施灸部位;

s3、施灸完成并记录;

s31、交代注意:协助患者整理衣着,安排舒适卧位,交代施灸后注意事项;

s32、整理:整理床单位,用物按医疗垃圾分类处理;

s33、记录:洗手,记录于传统疗法登记本上,并签名。

以上的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发明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