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椎体撑开显露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326442发布日期:2020-09-25 17:55阅读:115来源:国知局
一种椎体撑开显露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医疗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椎体撑开显露装置。



背景技术:

椎体撑开器是用于在进行颈椎等脊柱外科手术时,用于撑开并固定椎体的装置。传统的椎体撑开器一般由撑开调节杆和两端的两个撑开单元所组成,并且至少应当有一个撑开单元是可调的,以便于调节两个撑开单元之间的距离,进而实现对椎体的撑开作用。如中国专利申请号为:cn201621441277.9所公开的“一种椎体撑开器”(以下简称文献1)的结构所示。

但是,现有的椎体撑开器,其均只是用于将两个椎体进行撑开,以固定两个椎体以及两个椎体之间的间隙,以进行手术操作,包括髓核切除、椎间隙减压等,现有的撑开器会对手术操作的狭窄的空间进行一定的遮挡,不利于手术操作在实际的手术过程中,覆盖在椎体上的肌肉、血管、气管、皮肤等软组织层还需要撑开显露,此时通常需要额外设置相应的专门用于撑开所述的软组织层的组织撑开器,一般为相应折弯的板状或者钩状的金属件,或者夹具等装置。而且,由于手术需要,由撑开软组织层的撑开件需要将皮肤、肌肉等软组织相对于椎体进一步向外周撑开,以使得部分椎体暴露出来进行手术;因此要求对软组织层的撑开尺寸会明显大于对椎体的撑开尺寸。因此,目前手术中均是设置用于撑开椎体的椎体撑开器与用于撑开皮肤、肌肉等软组织层的组织撑开器组合搭配使用。这样一来,就会使得撑开器数量增加,会对目标节段的手术间隙空间造成一定程度的遮挡,影响手术操作,同时安装和撑开操作也需要分两次进行,手术相对比较繁琐,增加手术所需时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能够实现对椎体以及软组织层同时进行撑开显露的一种椎体撑开显露装置。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椎体撑开显露装置,包括撑开调节杆、左撑开单元和右撑开单元,左撑开单元包括左调节臂、左连接件和左螺钉,右撑开单元包括右调节臂、右连接件和右螺钉;左调节臂的一端安装在撑开调节杆上,右调节臂的一端安装在撑开调节杆上,并且左调节臂和右调节臂中至少有一个为通过调节机构能够沿撑开调节杆的长度方向移动调节地安装在撑开调节杆上;左撑开单元还包括左撑开板,右撑开单元还包括右撑开板;左连接件为由第一竖直段和第一水平段组成的“l形”结构,第一竖直段的上端与左调节臂连接,第一竖直段的下端与第一水平段的一端连接,第一水平段的另一端朝向右撑开单元延伸设置并与左螺钉的上端连接;右连接件为由第二竖直段和第二水平段组成的“l形”结构,第二竖直段的上端与右调节臂连接,第二竖直段的下端与第二水平段的一端连接,第二水平段的另一端朝向左撑开单元延伸设置并与右螺钉的上端连接;左撑开板连接到第一竖直段上,右撑开板连接到第二竖直段上,在左撑开板和右撑开板之间形成用于撑开皮粗组织层的撑开腔体。

进一步的是:左撑开板和右撑开板呈镜像对称设置。

进一步的是:左撑开板和右撑开板呈弧形的拱板结构,并且左撑开板和右撑开板的凹侧相对设置。

进一步的是:第一水平段上与左螺钉连接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连接套,第一连接套与左螺钉的上端为能够拆卸的套接连接;第二水平段上与右螺钉连接的一端设置有第二连接套,第二连接套与右螺钉的上端为能够拆卸的套接连接。

进一步的是:左调节臂和右调节臂中至少一个为通过如下调节机构之一实现能够沿撑开调节杆的长度方向移动调节地安装在撑开调节杆上:

第一种、所述调节机构包括设置于相应调节臂的端部的调节套筒和第一锁定螺钉,在调节套筒内设置有内螺纹,在撑开调节杆上设置有外螺纹,调节套筒与撑开调节杆上的外螺纹螺纹连接配合;第一锁定螺钉安装在调节套筒上以用于锁定调节套筒在撑开调节杆上的位置;

第二种、所述调节机构包括设置于相应调节臂的端部的调节套筒和调节螺母,在撑开调节杆上设置有与调节螺母螺纹连接的外螺纹,调节套筒为间隙的套设在撑开调节杆上,在调节套筒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颗套设在撑开调节杆上的调节螺母;

第三种、所述调节机构包括设置于相应调节臂的端部的滑套,在滑套上设置有撑开宽度调节装置,在撑开调节杆上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齿条;所述撑开宽度调节装置包括传动机构和止动机构,所述传动机构与止动机构设置在所述滑套两端;所述传动机构为与齿条啮合传动的齿轮;所述齿轮轴向一侧设置有封帽,另一侧依次设有尾帽和控制齿轮转动的手柄;所述止动机构包括铰接在所述滑套上的锁定柄,所述滑套和锁定柄之间设有便于所述锁定柄锁定齿条的弹性连接件,所述弹性连接件为扭簧。

进一步的是:左调节臂与左连接件为一体结构,右调节臂与右连接件为一体结构。

进一步的是:还包括前撑开单元,前撑开单元包括前撑开板、前连接件、前转动套筒和第二锁定螺钉,前转动套筒与前连接件的一端连接,且前转动套筒为至少能够转动调节地安装在左撑开单元和右撑开单元之间的撑开调节杆上,第二锁定螺钉安装在前转动套筒上以用于锁定前转动套筒在撑开调节杆上的位置,前连接件的另一端与前撑开板连接。

进一步的是:还包括后撑开单元,在左调节臂或右调节臂上远离撑开调节杆的一端向外延伸地设置有滑动套接段;后撑开单元包括后调节臂、后撑开板、后连接件、后转动套筒和第三锁定螺钉,后调节臂的一端为仅能够沿滑动套接段的长度方向滑动调节地安装在滑动套接段上,后转动套筒与后连接件的一端连接,且后转动套筒为至少能够转动调节地安装在后调节臂上,第三锁定螺钉安装在后转动套筒上以用于锁定后转动套筒在后调节臂上的位置,后连接件的另一端与后撑开板连接。

进一步的是:在前撑开板和/或后撑开板的下部边沿的中部朝向下方延伸地设置有用于插入到相邻椎体之间间隙的拨片。

进一步的是:前撑开板和后撑开板呈弧形的拱板结构,并且前撑开板和后撑开板的凹侧相对设置,在左撑开板、右撑开板、前撑开板和后撑开板之间形成撑开腔体。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中通过设置左撑开单元和右撑开单元及其调节机构,在调节过程中可撑开调节两个左螺钉与右螺钉之间的距离,进而撑开调节两个椎体的间距;同时还可调节左撑开板与右撑开板之间的距离,而左撑开板与右撑开板则为专门用于撑开椎体上方的软组织层,以此实现对相应软组织层的同步撑开;并且,本发明还通过将连接件设置为包括一段水平段的l形结构,这样使得相应的左撑开板与右撑开板所撑开的软组织层与对应的螺钉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进而对软组织层能够撑开后形成相应的更大的撑开腔体,而该撑开腔体将使得椎体上安装左螺钉与右螺钉的位置以及该位置外围一定距离范围内的区域均能够被有效的暴露出来,以形成手术的操作空间,便于手术的进行,而且无需再额外设置专门用于撑开软组织层的组织撑开器结构。因此,本发明可减少手术所使用的撑开器数量,降低撑开器结构对手术间隙空间造成的遮挡影响,同时可减少手术过程中的操作步骤,能够有效地缩短手术的时间。另外,本发明中通过设置相应的前撑开单元以及后撑开单元后,还可同时实现对前、后侧的软组织层的撑开作用,能够最终形成一个四周软组织层均被撑开限制的撑开腔体,以进一步提高对软组织层的撑开效果,保证手术操作空间。另外,本发明中通过进一步设置相应的拨片的结构,可伸入至椎体间隙内以实现对椎体间隙内的组织起到一定的拨动、撑开作用,以便于进行椎体间隙内的相应手术操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中第一结构对应的撑开器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爆炸示意图;

图3为图1的俯视图;

图4为图1的主视图;

图5为图4中调节机构采用第二种具体结构替换后的示意图;

图6为本发中第二种结构对应的撑开器的示意图;

图7为图6的爆炸示意图;

图8为图6的俯视图;

图9为图6的侧视图;

图中标记为:撑开调节杆1、左撑开单元2、左调节臂21、左连接件22、第一竖直段221、第一水平段222、第一连接套2221、左螺钉23、左撑开板24、右撑开单元3、右调节臂31、右连接件32、第二竖直段321、第二水平段322、第二连接套3221、右螺钉33、右撑开板34、前撑开单元4、前撑开板41、前连接件42、前转动套筒43、第二锁定螺钉44、后撑开单元5、后调节臂51、后调节套筒511、第四锁定螺钉512、后撑开板52、后连接件53、后转动套筒54、第三锁定螺钉55、撑开腔体6、调节机构7、调节套筒71、第一锁定螺钉72、调节螺母73、滑动套接段8、拨片9、椎体1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需要说明,若本发明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用于,如上、下、左、右、前、后的方向、方位用语,是为了利于构件间相对位置联系的描述,非为相关构件、构件间位置关系的绝对位置特指,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对于本发明中的长度、宽度等的描述,为基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结合附图结构以及本发明中的相应说明给出的相应结构、部件的尺寸参数以及其对应的方向。

另外,本发明中所述的软组织层,指的是覆盖在需要进行手术的椎体上的相应肌肉、血管、气管以及皮肤等软组织所形成的组织层结构,手术时需要将该软组织层撑开并显露出下方的椎体部分,以便于对相应的椎体进行手术操作。

参照图1至图4中所示,本发明中所述的撑开器,包括撑开调节杆1、左撑开单元2和右撑开单元3,左撑开单元2包括左调节臂21、左连接件22和左螺钉23,右撑开单元3包括右调节臂31、右连接件32和右螺钉33;左调节臂21的一端安装在撑开调节杆1上,右调节臂31的一端安装在撑开调节杆1上,并且左调节臂21和右调节臂31中至少有一个为通过调节机构7能够沿撑开调节杆1的长度方向移动调节地安装在撑开调节杆1上;左撑开单元2还包括左撑开板24,右撑开单元3还包括右撑开板34;左连接件22为由第一竖直段221和第一水平段222组成的“l形”结构,第一竖直段221的上端与左调节臂21连接,第一竖直段221的下端与第一水平段222的一端连接,第一水平段222的另一端朝向右撑开单元3延伸设置并与左螺钉23的上端连接;右连接件32为由第二竖直段321和第二水平段322组成的“l形”结构,第二竖直段321的上端与右调节臂31连接,第二竖直段321的下端与第二水平段322的一端连接,第二水平段322的另一端朝向左撑开单元2延伸设置并与右螺钉33的上端连接;左撑开板24连接到第一竖直段221上,右撑开板34连接到第二竖直段321上,在左撑开板24和右撑开板34之间形成撑开腔体6。

上述结构中,左螺钉23与右螺钉33为用于安装到相应的椎体10上,然后通过将相应的左撑开单元2和右撑开单元3在撑开调节杆1上进行位置调节,以调节左撑开单元2和右撑开单元3之间的距离,进而实现对两个左螺钉23与右螺钉33之间距离的调节,以此带动对两个椎体10撑开作用,并能够在调节到所需撑开距离后在进行锁定。具体结构可附图4中所示。

更为具体的,本发明中的左螺钉23与左连接件22以及右螺钉33与右连接件32之间的连接优选为采用能够拆装的结构,这样在实际手术过程中,能更便于先将螺钉安装到对应的椎体10上,然后再将相应的撑开单元组件与之连接并进行撑开操作。为此,本发明中进一步在第一水平段222上与左螺钉23连接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连接套2221,第一连接套2221与左螺钉23的上端为能够拆卸的套接连接;第二水平段322上与右螺钉33连接的一端设置有第二连接套3221,第二连接套3221与右螺钉33的上端为能够拆卸的套接连接。并且,连接套与螺钉的端部之间可进一步采用零间隙或者过盈配合的方式进行插接配合连接,以避免连接后容易脱落的情况发生。

另外,本发明中的左撑开板24和右撑开板34,其作用是用于撑开位于椎体10上方的相应侧的软组织层,以实现在对椎体10进行撑开的同时对相应的软组织层进行同步撑开,进而避免了需要额外设置专门用于撑开软组织层的组织撑开器。同时,在设置有左撑开板24和右撑开板34的同时,考虑到手术过程中对于软组织层的撑开量要明显大于对椎体的撑开量,因此本发明中的连接件进一步设置为l形结构,具体可参照附图中所示;这样一来即可将左撑开板24和右撑开板34相对于左螺钉23与右螺钉33进一步向两侧撑开一定的距离,进而能够在左撑开板24和右撑开板34之间形成相应的更大的撑开腔体6,以此即可提高对软组织层的撑开距离,以满足手术的操作空间需要。

另外,参照附图中所示,本发明中可进一步优选设置左撑开板24和右撑开板34呈镜像对称设置;并且其对此面为与左撑开板24和右撑开板34的相对撑开方向垂直。

另外,撑开后的撑开腔体6中对于两个左撑开板24和右撑开板34之间的有效距离l,本领域技术人员在结合相应的附图示意的情况下,如参照附图4、5所示的情况下,其距离l将大致等于第一水平段222与第二水平段322的相应长度尺寸之和加上左螺钉23与右螺钉33之间的距离的总和;上述第一水平段222与第二水平段322的相应长度尺寸,为与撑开方向一致的尺寸,同时也是与撑开调节杆1的长度方向一致。当然,对于实际的手术要求,其可结合椎体撑开尺寸要求以及对软组织层的撑开要求进行对第一水平段222与第二水平段322的长度尺寸的合理设置,以及对左螺钉23与右螺钉33之间的距离的合理设置;本发明中对于第一水平段222与第二水平段322的相应长度尺寸应当满足上述实际手术的需要,以确保对皮粗组织的撑开后所形成的撑开腔体6对应暴露的椎体部分的区域满足实际手术的操作空间要求。

另外,如上所述,本发明中的左撑开板24和右撑开板34是用于撑开软组织层的结构,因此其在沿软组织层的厚度方向上对应的厚度自然应当是要大致等于甚至大于软组织层的厚度尺寸;另外,左撑开板24和右撑开板34在沿垂直于肤组织的厚度方向以及垂直于撑开方向上应当具有相应的宽度尺寸,以确保能够撑开一定宽度范围内的软组织层,进而确保所形成的撑开腔体6的相应宽度尺寸满足手术的要求。并且,对于撑开板的宽度尺寸,本发明中可以结合实际手术的操作空间需要而进行合理设置。

另外,对于左撑开板24和右撑开板34理论上可设置为平板结构,如矩形平板结构;本发明中优选设置为呈弧形的拱板结构,并且左撑开板24和右撑开板34的凹侧相对设置;如附图3中所示,这样一来撑开软组织层后将形成一个截面大致为椭圆形窗口区域,可适当降低对软组织层的撑开撕裂作用,进而降低在撑开过程中对软组织层的进一步伤害。不失一般性,在上述设置为弧形的拱板结构时,其弧形拱板的弧线方向则应当设置为大致垂直于肤组织的厚度方向以及垂直于撑开方向,其弧形拱板的弧线方向也就是撑开板的宽度方向;并且此时撑开板的宽度尺寸实际应当等于弧形拱板的弧线的弦的长度尺寸。

另外,本发明中的调节机构7,其作用是用于调节两个左撑开单元2与右撑开单元3之间的距离的机构,理论上只需要与左撑开单元2与右撑开单元3中其中一个配套设置调节机构7即可实现对二者距离的调节;当然,也可同时为左撑开单元2与右撑开单元3配套设置有相应的调节机构,这样则可更为灵活的调节二者的距离。另外,在理论上,本发明中的调节机构7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已知的各种调节机构以实现上述调节左撑开单元2与右撑开单元3之间距离的功能要求;具体到本发明中,提供如下三种具体的调节机构7的结构,但是不限于如下三种机构:

第一种、参照附图1至附图4中所示的结构,所述调节机构7包括设置于相应调节臂的端部的调节套筒71和第一锁定螺钉72,在调节套筒71内设置有内螺纹,在撑开调节杆1上设置有外螺纹,调节套筒71与撑开调节杆1上的外螺纹螺纹连接配合;第一锁定螺钉72安装在调节套筒71上以用于锁定调节套筒71在撑开调节杆1上的位置。此结构在需要调节时,松开相应的第一锁定螺钉72,然后转动撑开调节杆1即可带动相应的调节套筒71连同对应的撑开单元调节位置,并在调节到位后拧紧第一锁定螺钉72即可锁定。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上述第一种结构中,同时为左撑开单元2与右撑开单元3均设置有调节机构7时,由于转动撑开调节杆1时左撑开单元2与右撑开单元3均会移动调节位置,因此为了保证调节效果,与左撑开单元2和右撑开单元3分别对应的外螺纹的旋向设置为相反反向,这样即可实现左撑开单元2和右撑开单元3在调节过程中同时相向移动调节或者同时反向移动调节。

第二种、参照附图5所示,所述调节机构7包括设置于相应调节臂的端部的调节套筒71和调节螺母73,在撑开调节杆1上设置有与调节螺母73螺纹连接的外螺纹,调节套筒71为间隙的套设在撑开调节杆1上,在调节套筒7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颗套设在撑开调节杆1上的调节螺母73。此结构在需要调节时,需要松开相应的调节螺母73后,移动相应的调节套筒71,然后在将两侧的调节螺母73拧紧至夹紧调节套筒71以限位。另外,在该结构中,还可通过旋拧相应端调节螺母73以推动调节套筒71朝向另一端移动调节位置。

第三种、该种结构具体可参照文献1中所示的结构,本发明中为直接引用其相应的结构,并未进行改进;由于该结构属于已公开的现有技术,本专利直接将其全文引用于本文中,并对于该结构具体简述为:所述调节机构7包括设置于相应调节臂的端部的滑套,在滑套上设置有撑开宽度调节装置,在撑开调节杆1上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齿条;所述撑开宽度调节装置包括传动机构和止动机构,所述传动机构与止动机构设置在所述滑套两端;所述传动机构为与齿条啮合传动的齿轮;所述齿轮轴向一侧设置有封帽,另一侧依次设有尾帽和控制齿轮转动的手柄;所述止动机构包括铰接在所述滑套上的锁定柄,所述滑套和锁定柄之间设有便于所述锁定柄锁定齿条的弹性连接件,所述弹性连接件为扭簧。若上述本发明中的简述内容还有不清楚的地方,可直接参照文献1中对其撑开宽度调节装置部分及其与其它部件的配合结构的相关内容。

另外,对于左调节臂21与右调节臂31,其作用是用于将撑开调节杆1支开,以避免撑开调节杆1位于左撑开单元2与右撑开单元3的正上方;因为在左撑开单元2与右撑开单元3之间为手术操作所需的空间,且二者的正上方为手术操作时进入的区域,如果有干涉将严重的影响手术操作的便捷性。如附图1中所示,左调节臂21与右调节臂31的相应长度方向大致为垂直于撑开调节杆1的相应长度方向,并且也是大致垂直于软组织层的厚度方向,以实现上述将撑开调节杆1支开的目的。更具体的,本发明中的左调节臂21可设置为与左连接件22为一体结构;同理,右调节臂31也可设置为与右连接件32为一体结构;这样设置并不影响本发明中对左撑开单元2与右撑开单元3撑开的功能要求。

另外,对于左撑开板24也可设置为与第一竖直段221为一体结构;同理,对于右撑开板34也可设置为与第二竖直段321为一体结构;这样的设置也不会影响本发明中对左撑开单元2与右撑开单元3撑开的功能要求。

另外,参照附图6至附图9中所示,本发明中进一步设置有前撑开单元4,前撑开单元4包括前撑开板41、前连接件42、前转动套筒43和第二锁定螺钉44,前转动套筒43与前连接件42的一端连接,且前转动套筒43为至少能够转动调节地安装在左撑开单元2和右撑开单元3之间的撑开调节杆1上,第二锁定螺钉44安装在前转动套筒43上以用于锁定前转动套筒43在撑开调节杆1上的位置,前连接件42的另一端与前撑开板41连接。前撑开单元4的作用是用于对左撑开单元2与右撑开单元3在撑开软组织层后,在二者之间的其中一侧,即前侧的软组织层进行进一步的撑开限位;因为左撑开单元2与右撑开单元3撑开后所形成的撑开腔体6大致为一个四周均有软组织层的空腔结构,而左撑开单元2与右撑开单元3只能大致对左右两侧的软组织层起到好的撑开效果,即使左撑开单元2与右撑开单元3设置为弧形的拱板结构,通常也难以实现对撑开腔体6四周的有效撑开限位。本发明通过设置前撑开单元4后,可借助其前撑开板41进一步起到对撑开腔体6的前侧的软组织层的撑开限位作用;而且通过设置转动套筒43以及第二锁定螺钉44的锁定结构,可实现对前撑开板41的转动调节,进而能通过上述转动调节起到对软组织层的撑开量的调节和锁定。

另外,参照附图6至附图9中所示,本发明中进一步设置有后撑开单元5,在左调节臂21或右调节臂31上远离撑开调节杆1的一端向外延伸地设置有滑动套接段8;后撑开单元5包括后调节臂51、后撑开板52、后连接件53、后转动套筒54和第三锁定螺钉55,后调节臂51的一端为仅能够沿滑动套接段8的长度方向滑动调节地安装在滑动套接段8上,后转动套筒54与后连接件53的一端连接,且后转动套筒54为至少能够转动调节地安装在后调节臂51上,第三锁定螺钉55安装在后转动套筒54上以用于锁定后转动套筒54在后调节臂51上的位置,后连接件53的另一端与后撑开板52连接。上述设置滑动套接段8的目的是用于调节后撑开单元5在沿右调节臂31的相应长度法方向上的距离,进而能够起到对后撑开单元5与前撑开单元4之间距离的目的。而设置后转动套筒54和第三锁定螺钉55,则与上述对前撑开板41的转动调节功能类似,用于实现对后撑开板52的转动调节,并能通过上述转动调节起到对软组织层的撑开量的调节和锁定。

另外,对于上述前撑开板41和后撑开板52的结构以及相应尺寸设置,其原理与左撑开板23以及右撑开板34的相应参数设置类似,应当结合实际手术时所需撑开的撑开腔体6的相应尺寸进行合理设置。另外,对于前撑开板41和后撑开板52,本发中也可优选设置其为呈弧形的拱板结构,并且前撑开板41和后撑开板52的凹侧相对设置;这样一来,将在左撑开板24、右撑开板34、前撑开板41和后撑开板52之间形成撑开腔体6,并且该撑开腔体6可形成一个截面大致为椭圆形或者圆形的窗口区域。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