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药油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2889652发布日期:2020-11-10 18:12阅读:1490来源:国知局
一种中药油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油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由病毒、细菌感染或其它外因而引起的皮肤疱疹、湿疹及烫伤均会不同程度损伤创面局部的原有代谢功能、毛细血管,导致创面代谢障碍,从而引起脓性水疱、灼热、疼痛难忍、血瘀等症状。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人体后,在机体免疫力低下时,存留于感觉神经节的vzv病毒被重新激活所致。根据疼痛变化,临床可分为急性期(约30天)、亚急性期(皮疹愈合后约30-90天)及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期(phn,皮疹愈合后约90天)等。西医治疗多采用抗病毒药物、糖皮质激素、镇痛药物等。现代中医认为其病因由外邪(带状疱疹病毒)侵入机体,内伏于经筋(神经及皮肤)引起,遇到人体正气虚弱之时发病,为一毒一病之伏毒。因在体表阳位,其邪易从火化,致病因子多为热、火、毒、湿热,临床常出现灼热、疼痛难忍、脓性水疱等症状及体征。其治疗理念应从退火、解毒、祛湿、行瘀(瘀血不去,新血不生)角度出发。

同样深ⅱ度烫伤早期创面加深的病理基础主要是创面局部微循环障碍导致血瘀和过度炎症反应。血流不畅导致局部炎症因子和代谢产物堆积。炎症因子又加重局部炎症反应和组织水肿,压迫局部血管,加剧局部缺血缺氧,血瘀与炎症互为因果,恶性循环。

现有的中药油虽具有一定的消炎或者抗病毒等功效,或可以治疗皮肤疱疹、或可以一定程度缓解烫伤症状,但一般功效比较单一,难以实现对治疗皮肤疱疹或者深ⅱ度烫伤都具有良好的效果,而且现有的中药油配方复杂,生产加工成本高,因此,针对现有的中药油需要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以治疗多种由病毒、细菌感染或其它外因而引起的皮肤病的中药油。

本发明解决第一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中药油,其特征在于:该中药油包括50g~100g茶油和/或100g~200g桐油、10g~50g蜈蚣、5g~15g蚤休和/或5g~15g藤黄。

蜈蚣具有熄风镇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疗效,有较好的促进血肿消散、通畅血管、解痉止痛的作用。蜈蚣中有效成分主要源于蜈蚣毒,其主要由蛋白质、多肽类物质及多种酸类组成。蜈蚣毒能很好的溶于植物油,本申请采用茶油和/或桐油,茶油和桐油对蜈蚣毒具有很好的溶解作用,实践证明其溶解效果优于其它油类,其油浸溶液能有效增加创面组织vegf(vegf是内皮细胞专一的有丝分裂刺激因子和趋化因子,是一类相对分子量为34000~45000的糖蛋白,由角质细胞、巨噬细胞等分泌,是调节血管内皮增殖、迁移、加速新生血管形成的重要细胞因子,也是作用最强、特异性最高的一种因子)的合成和释放,该油浸溶液通过调控创面组织vegf的合成和释放,促进创面组织微血管重建,减轻组织水肿、减少体液渗出;并且能够减少创面组织炎症因子il-8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从而有效阻断创面加深与恶化。本发明中将茶油含量控制在50g~100g、桐油含量控制在100g~200g、蜈蚣控制在10g~50g,在该范围内蜈蚣中的蛋白质及酸类可以充分在油中浸出,且具有实现良好的治疗效果。

藤黄有很好的镇痛与消肿功效,其本身为藤黄科藤黄属植物藤黄的树脂,能与蜈蚣毒中的蛋白质及酸类有效成分同溶于桐油及茶油。本申请将藤黄的添加量控制在5g~15g,在该范围内,能够与蜈蚣协同起到促进血肿消散、通畅血管、镇痛的作用。

蚤休的油浸溶液有很好的抑菌和杀菌作用。与蜈蚣协同添加,在消肿的同时能够有效对创面抑菌和杀菌,将蚤休的添加量控制在5g~15g,可以起到良好的治愈效果。

作为优选,该中药油还包括5g~15g冰片。冰片、蚤休的油浸溶液有很好的抑菌和杀菌作用,且两者可抑、杀菌种类互补,能为创面提供理想的康复微环境。

作为优选,该中药油还包括5g~15g乳香和/或5g~15g没药。

作为优选,该中药油包括50g~100g茶油和100g~200g桐油、10g~50g蜈蚣、5g~15g蚤休、5g~15g藤黄、5g~15g冰片。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中药油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解决第二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中药油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制备流程为:

1)将茶油和/或桐油加入到器皿中得到油a;

2)将蜈蚣浸泡到油a中;在含有蚤休时,在蜈蚣浸泡到油a后将蚤休粉末添加;

3)搅拌后密封静置,开封搅拌后得到混合油b;

4)将其他中药研磨成粉末加入到混合油b中,静置后得到位于上层的成品中药油。

传统的中药油采用煎制或者煎炸的方式制备,这两种方式因为是高温,对中药中的某些有效成分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降解,特别是蜈蚣的有效成分,蜈蚣毒中含有的蛋白质及多肽类物质在高温下极易发生降解质变,使其溶血活性大大降低,难以发挥其应有的药效,因此,本申请采用茶油和/或桐油作为溶剂在适温环境下对中药进行浸泡,使其有效成分浸出。但该方法如果控制不当存在有效成分不能完全浸出等情况,需要控制中药的加料顺序等。因蜈蚣中有效成分蜈蚣毒需要充分浸泡才能更多的溶解于油液,所以蜈蚣先于其它药材浸泡,关键是藤黄浸泡后,其混合溶液影响蜈蚣中有效成分(蛋白质、多肽类及酸性物质)的浸出,进而降低用药后创面皮肤组织内vegf的合成和释放,中药油去除血肿、消炎的作用大大降低。在含有蚤休时将蚤休和蜈蚣同时添加,一方面蚤休不能完全溶解于桐油及茶油,需优先浸泡,使其有效成分尽可能多的溶出,另一方面,蜈蚣中酸性物质的浸出有利于将蚤休溶解,促进其有效物质浸出,提高中药油的功效。将蚤休和其他中药以粉末形态添加,更有利于有效物质的浸出,提高中药油功效。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3)中静置温度为10~38℃,静置时间40~80天。温度高于38℃,中药中的有效成分会产生一定的降解,温度低于10℃不利于中药中有效成分浸出,因此,将静置温度控制在10~38℃。静置时间40~80天可以保证蜈蚣中酸性物质成分充分浸出。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2)和步骤4)中粉末的目数为80~100目。在该目数范围内更有利于有效物质浸出,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4)中,每种中药粉分两次加入,先加入40~60wt%,搅拌后密封,静置20~50天得到混合油c,期间每隔7~15天搅拌一次;再加入余量的中药粉,搅拌后静置0.5~5天得到位于上层的成品中药油。蜈蚣在浸泡时会产生腥臭等异味,分两次加入藤黄、冰片、乳香、没药等可有效祛除中药油中的腥臭等异味。

作为优选,所述混合油b中蜈蚣呈碎片状,蜈蚣的尺寸为5cm以下;所述混合油c中固体颗粒物的尺寸为5μm以下;所述成品中药油中固体颗粒物的含量在2wt%以下。混合油b中蜈蚣的尺寸为5cm以下时,说明蜈蚣中的酸性物质基本浸出;混合油c中固体颗粒物的尺寸为5μm以下时,蜈蚣、蚤休中能够溶解的物质已基本溶解,成品中药油中固体颗粒物的含量控制在2wt%以下,保证中药油的有效成分。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传统的中药油配方复杂,多则含有十几种中药,少则也有七八种,中药种类的增多能够发挥多种药物的作用,但相互之间也存在相互克制,副作用也相应增强,而本发明采用最简单的中药配伍,将蜈蚣浸泡于桐油和/或茶油中,辅以藤黄、冰片、蚤休等,配方简单,充分发挥各物质间性能协同效果,能够有效治疗由病毒、细菌感染或其它外因而引起的皮肤疱疹、烫伤创面、湿疹及毒虫咬伤引起的肿胀及疼痛等局部皮肤疾病,生产加工简单、实用性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患者a腰腹间由疱疹引起水泡的皮肤照片;

图2为患者a使用本发明实施例1中药油五天后的皮肤照片;

图3为患者a使用本发明实施例1中药油十一天后的皮肤照片;

图4为患者a使用本发明实施例1中药油十一天后的皮肤照片;

图5为人体正常皮肤组织;

图6为患者b深ⅱ度烫伤皮肤组织;

图7为患者b使用本发明实施例2中药油七天后的皮肤照片;

图8为患者b使用对比例烫伤膏七天后的皮肤照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本实施例中中药油包括茶油50g,桐油200g,蜈蚣50g,冰片15g,蚤休15g,藤黄15g。制备流程为:

1)将茶油和桐油加入玻璃容器中得到油a;

2)将杀菌消毒后的蜈蚣浸泡到油a中;再加入80~100目的蚤休粉末;

3)搅拌后密封静置,静置温度23℃,保持通风干燥,静置50天,开封搅拌后得到混合油b;混合油b中蜈蚣的尺寸为5cm以下;

4)将80~100目冰片粉末的50wt%、80~100目藤黄粉末的50wt%加入到混合油b中,搅拌后密封,静置40天得到混合油c,期间每隔7天搅拌一次;混合油c中固体颗粒物的尺寸为5μm以下;再加入余量的冰片、藤黄,搅拌后静置1天得到位于上层的成品中药油,成品中药油中固体颗粒物的含量在2wt%以下。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中中药油包括茶油50g,桐油200g,蜈蚣50g,蚤休15g,藤黄15g。制备流程为:

1)将茶油和桐油加入玻璃容器中得到油a;

2)将杀菌消毒后的蜈蚣浸泡到油a中;再加入80~100目的蚤休粉末;

3)搅拌后密封静置,静置温度13℃,保持通风干燥,静置45天,开封搅拌后得到混合油b;混合油b中蜈蚣的尺寸为5cm以下;

4)将80~100目藤黄粉末的45wt%加入到混合油b中,搅拌后密封,静置40天得到混合油c,期间每隔天搅拌一次;混合油c中固体颗粒物的尺寸为5μm以下;再加入余量的藤黄,搅拌后静置1天得到位于上层的成品中药油,成品中药油中固体颗粒物的含量在2wt%以下。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中中药油包括茶油50g,桐油200g,蜈蚣50g,冰片15g,藤黄15g。制备流程为:

1)将茶油和桐油加入玻璃容器中得到油a;

2)将杀菌消毒后的蜈蚣浸泡到油a中;

3)搅拌后密封静置,静置温度33℃,保持通风干燥,静置60天,开封搅拌后得到混合油b;混合油b中蜈蚣的尺寸为5cm以下;

4)将80~100目冰片粉末的60wt%、80~100目藤黄粉末的51wt%加入到混合油b中,搅拌后密封,静置50天得到混合油c,期间每隔8天搅拌一次;混合油c中固体颗粒物的尺寸为5μm以下;再加入余量的冰片、藤黄,搅拌后静置1天得到位于上层的成品中药油,成品中药油中固体颗粒物的含量在2wt%以下。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中中药油包括茶油50g,桐油200g,蜈蚣50g,冰片15g,蚤休15g。制备流程为:

1)将茶油和桐油加入玻璃容器中得到油a;

2)将杀菌消毒后的蜈蚣浸泡到油a中;再加入80~100目的蚤休粉末;

3)搅拌后密封静置,静置温度20℃,保持通风干燥,静置70天,开封搅拌后得到混合油b;混合油b中蜈蚣的尺寸为5cm以下;

4)将80~100目冰片粉末的50wt%加入到混合油b中,搅拌后密封,静置40天得到混合油c,期间每隔10天搅拌一次;混合油c中固体颗粒物的尺寸为5μm以下;再加入余量的冰片,搅拌后静置1天得到位于上层的成品中药油,成品中药油中固体颗粒物的含量在2wt%以下。

实施例5

本实施例中中药油包括茶油100g,蜈蚣20g,冰片5g,蚤休5g,藤黄5g。制备流程为:

1)将茶油加入陶瓷容器中得到油a;

2)将杀菌消毒后的蜈蚣浸泡到油a中;再加入80~100目的蚤休粉末;

3)搅拌后密封静置,静置温度30℃,保持通风干燥,静置65天,开封搅拌后得到混合油b;混合油b中蜈蚣的尺寸为5cm以下;

4)将80~100目冰片粉末的65wt%、80~100目藤黄粉末的55wt%加入到混合油b中,搅拌后密封,静置45天得到混合油c,期间每隔12天搅拌一次;混合油c中固体颗粒物的尺寸为5μm以下;再加入余量的冰片、藤黄,搅拌后静置1天得到位于上层的成品中药油,成品中药油中固体颗粒物的含量在2wt%以下。

实施例6

本实施例中中药油包括茶油100g,蜈蚣20g,蚤休5g,藤黄5g。制备流程为:

1)将茶油加入陶瓷容器中得到油a;

2)将杀菌消毒后的蜈蚣浸泡到油a中;再加入80~100目的蚤休粉末;

3)搅拌后密封静置,静置温度23℃,保持通风干燥,静置70天,开封搅拌后得到混合油b;混合油b中蜈蚣的尺寸为5cm以下;

4)将80~100目藤黄粉末的60wt%加入到混合油b中,搅拌后密封,静置25天得到混合油c,期间每隔10天搅拌一次;混合油c中固体颗粒物的尺寸为5μm以下;再加入余量的藤黄,搅拌后静置1天得到位于上层的成品中药油,成品中药油中固体颗粒物的含量在2wt%以下。

实施例7

本实施例中中药油包括茶油100g,蜈蚣20g,冰片5g,藤黄5g。制备流程为:

1)将茶油加入陶瓷容器中得到油a;

2)将杀菌消毒后的蜈蚣浸泡到油a中;

3)搅拌后密封静置,静置温度36℃,保持通风干燥,静置60天,开封搅拌后得到混合油b;混合油b中蜈蚣的尺寸为5cm以下;

4)将80~100目冰片粉末的55wt%、80~100目藤黄粉末的55wt%加入到混合油b中,搅拌后密封,静置30天得到混合油c,期间每隔12天搅拌一次;混合油c中固体颗粒物的尺寸为5μm以下;再加入余量的冰片、藤黄,搅拌后静置1天得到位于上层的成品中药油,成品中药油中固体颗粒物的含量在2wt%以下。

实施例8

本实施例中中药油包括茶油100g,蜈蚣20g,冰片5g,蚤休5g。制备流程为:

1)将茶油加入陶瓷容器中得到油a;

2)将杀菌消毒后的蜈蚣浸泡到油a中;再加入80~100目的蚤休粉末;

3)搅拌后密封静置,静置温度30℃,保持通风干燥,静置65天,开封搅拌后得到混合油b;混合油b中蜈蚣的尺寸为5cm以下;

4)将80~100目冰片粉末的55wt%加入到混合油b中,搅拌后密封,静置30天得到混合油c,期间每隔12天搅拌一次;混合油c中固体颗粒物的尺寸为5μm以下;再加入余量的冰片,搅拌后静置1天得到位于上层的成品中药油,成品中药油中固体颗粒物的含量在2wt%以下。

实施例9

本实施例中中药油包括桐油200g,蜈蚣50g,冰片10g,蚤休10g,藤黄10g。制备流程为:

1)将桐油加入陶瓷容器中得到油a;

2)将杀菌消毒后的蜈蚣浸泡到油a中;再加入80~100目的蚤休粉末;

3)搅拌后密封静置,静置温度30℃,保持通风干燥,静置65天,开封搅拌后得到混合油b;混合油b中蜈蚣的尺寸为5cm以下;

4)将80~100目冰片粉末的60wt%、80~100目藤黄粉末的50wt%加入到混合油b中,搅拌后密封,静置30天得到混合油c,期间每隔12天搅拌一次;混合油c中固体颗粒物的尺寸为5μm以下;再加入余量的冰片、藤黄,搅拌后静置2天得到位于上层的成品中药油,成品中药油中固体颗粒物的含量在2wt%以下。

实施例10

本实施例中中药油包括桐油200g,蜈蚣50g,蚤休10g,藤黄10g。制备流程为:

1)将桐油加入陶瓷容器中得到油a;

2)将杀菌消毒后的蜈蚣浸泡到油a中;再加入80~100目的蚤休粉末;

3)搅拌后密封静置,静置温度30℃,保持通风干燥,静置65天,开封搅拌后得到混合油b;混合油b中蜈蚣的尺寸为5cm以下;

4)将80~100目藤黄粉末的50wt%加入到混合油b中,搅拌后密封,静置30天得到混合油c,期间每隔12天搅拌一次;混合油c中固体颗粒物的尺寸为5μm以下;再加入余量的藤黄,搅拌后静置2天得到位于上层的成品中药油,成品中药油中固体颗粒物的含量在2wt%以下。

实施例11

本实施例中中药油包括桐油200g,蜈蚣50g,冰片10g,藤黄10g。制备流程为:

1)将桐油加入陶瓷容器中得到油a;

2)将杀菌消毒后的蜈蚣浸泡到油a中;

3)搅拌后密封静置,静置温度30℃,保持通风干燥,静置70天,开封搅拌后得到混合油b;混合油b中蜈蚣的尺寸为5cm以下;

4)将80~100目冰片粉末的55wt%、80~100目藤黄粉末的55wt%加入到混合油b中,搅拌后密封,静置40天得到混合油c,期间每隔13天搅拌一次;混合油c中固体颗粒物的尺寸为5μm以下;再加入余量的冰片、藤黄,搅拌后静置2天得到位于上层的成品中药油,成品中药油中固体颗粒物的含量在2wt%以下。

实施例12

本实施例中中药油包括桐油200g,蜈蚣50g,冰片10g,蚤休10g。制备流程为:

1)将桐油加入陶瓷容器中得到油a;

2)将杀菌消毒后的蜈蚣浸泡到油a中;再加入80~100目的蚤休粉末;

3)搅拌后密封静置,静置温度35℃,保持通风干燥,静置75天,开封搅拌后得到混合油b;混合油b中蜈蚣的尺寸为5cm以下;

4)将80~100目冰片粉末的55wt%加入到混合油b中,搅拌后密封,静置40天得到混合油c,期间每隔13天搅拌一次;混合油c中固体颗粒物的尺寸为5μm以下;再加入余量的冰片,搅拌后静置2天得到位于上层的成品中药油,成品中药油中固体颗粒物的含量在2wt%以下。

对比例为普通烫伤膏,包含成分:麻油,黄连,黄柏,黄芩,地龙,罂粟壳等。

临床病例总结:对于皮肤疱疹的常见症状3-7天即可痊愈,轻症3天内即可痊愈,非老年体弱带状疱疹患者及无皮损带状疱疹患者,治愈后无神经痛后遗症;年老体弱且症状较重的患者,连续使用该中药油4-7天皮肤疱疹症状消除,10-14天基本痊愈,神经痛消除。不同于其它单纯治疗皮肤疱疹药物,在临床实践中,该配方对常见毒虫咬伤有很好的疗效,尤其对蜈蚣咬伤效果显著,其被蜈蚣叮咬处会出现其痛难忍症状,将该中药油涂于伤口处,5-10分钟内疼痛感减轻,两个小时内被咬处症状消失,基本痊愈;另外,该中药油能有效减轻烫伤创面水肿、促进创面愈合,临床观察,连续用药一周,有明显的可见效果。

通过对一个自然年度内使用该配方中药油的对症患者进行统计,接治单纯皮肤疱疹患者31例,女17例,男14例,年龄12-56周岁,治愈25例,显效5例,1例无效为女性患者2型(hsv-2)疱疹病毒感染,总治愈率80.6%,总有效率96.8%;接治带状疱疹患者73例,女9例,男64例,年龄26-79周岁,治愈73例,总治愈率100%,总有效率100%;接治湿疹15例,女7例,男8例,年龄1-9周岁,治愈9例,显效6例,总治愈率60%,总有效率100%;接治蜈蚣咬伤5例,女3例,男2例,年龄26-55周岁,治愈5例,总治愈率100%,总有效率100%;接治一、二度烫伤共21例,女16例,男5例,年龄5-42周岁,治愈17例,显效4例,总治愈率80.9%,总有效率100%。

特殊病例展示1:患者a苏杏荣,男性,农民,79周岁,就诊时腰部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引起带状疱疹表皮症状严重,由疱疹引起的水泡覆盖超过腰部过半皮肤(见图1),水疱密集,自后腰至前腹部呈片状分布,水疱内疱液充盈,周边皮肤红斑明显,患者描述伴有剧烈神经痛,严重影响睡眠。由于该患者年纪大,身体机能下降,自身免疫能力弱,皮肤组织再生能力下降,加大了治疗难度,该患者接治前有阿昔洛韦用药史,用药三天症状不减且神经痛加剧,接治后使用本实施例1中药油涂抹皮肤患处,涂抹均匀后覆以硫酸纸并用医用胶带固定,有助于药效发挥并可防止衣物摩擦患处引起疼痛。每天更换一次,连续用药五天,水疱干瘪、消失,开始结痂脱落,无组织渗液,痂脱处可见鲜红新生皮肤组织,皮肤表面疱疹全部消失,患部结痂好转(见图2),患者自述神经痛明显减轻,有限影响睡眠,再持续用药六天,基本痊愈,无疱疹残留症状,创面新生皮肤组织除絮状新生血管呈现暗红色外,与周边皮肤无异,患部皮肤组织再生完好,有轻微暗红疤印(见图3、图4),患者自述神经痛消除,睡眠正常。该患者自接治至痊愈,全疗程11天,两个月内回访神经痛无复发。此为特殊病例,常见带状疱疹用药,一般症状3-7天即可痊愈,轻症3天内即可痊愈,且治愈后无神经痛后遗症。

特殊病例展示2:患者b,深ⅱ度烫伤后皮肤组织的创面组织坏死、细胞肿胀、毛细血管萎缩、破裂,引起血运障碍,导致炎症加重,见图6。将实施例2中药油用于患者b深ⅱ度烫伤皮肤,可以明显看出,用药7天后,创面皮肤组织血管再生明显,细胞肿胀消退,肉芽组织趋向紧致,其效果明显优于对比例,见图7。

对比例烫伤膏用药7天后组织坏死程度减轻,有胶原纤维形成,但血管再生不明显,细胞肿胀有所缓解,原创面残存皮肤附件消失,新生肉芽组织少,见图8。

以上对本发明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这种描述没有限制性,只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实施方式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人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宗旨的情况下得出的其他各种形式的产品,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的限制,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实施例,均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