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膏药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2756406发布日期:2020-10-31 09:53阅读:91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膏药,尤其涉及一种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膏药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西医认为痛风性关节炎是由于尿酸盐沉积在关节囊、滑囊、软骨、骨质和其他组织中而引起病损及炎性反应,它多有遗传因素和家族因素,好发于40岁以上的男性,多见于拇趾的跖趾关节,也可发生于其他较大关节,尤其是踝部与足部关节。主要表现为关节的剧痛,常常为单侧性突然发生。关节周围组织有明显肿胀、发热、发红和压痛。作血尿酸检查可以确诊。

痛风性关节炎通常分为四期:(一)无症状期,时间较长,仅血尿酸增高,约1/3病人以后有关节症状。(二)急性关节炎期,多在夜间突然发病,受累关节剧痛,首发关节常累及拇趾关节,其次为踝、膝等。关节红、肿、热和压痛,全身无力、发热、头痛等。可持续3~11天。饮酒、暴食、过劳着凉、手术刺激、精神紧张均可成为发作诱因。(三)间歇期,为数月或数年,随病情反复发作间期变短、病期延长、病变关节增多,渐转成慢性关节炎。(四)慢性关节炎期,由急性发病至转为慢性关节炎期平均11年左右,关节出现僵硬畸形、运动受限。

中医按中医辨证法将痛风性关节炎分为五个证型,分别为脾肾阳虚型、痰瘀痹阻型、热毒炽盛型、肝肾亏虚型、脾虚湿盛型,其中:1)热毒炽盛型,主要表现患者局部红肿热痛,同时还有大便干结、小便迟缓等。2)阳虚湿阻型,表现为局部关节的疼痛,但是不红,没有灼热感。3)肝肾亏虚型,患者除了关节疼痛外还会伴有乏力、头晕等症。4)痰瘀痹阻型,一般出现在痛风的后期,多有痛风石沉积。5)脾虚湿盛型,除了局部关节疼痛,患者还会怕冷,或腹泻,或便秘。《慢性痛风患者中医证候分布初步研究》文献中“120例慢性痛风患者中医证候分布初步探讨”一文记载,“采用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的研究方法,设计临床调查表,收集病例,获取相关数据,对120例慢性痛风患者的中医证侯分布情况与病程、年龄、体重指数、主要实验室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20例慢性痛风患者中,痰瘀痹阻证最多,占45.0%;其次为脾虚湿盛证,占29.2%;不同证型病程,血尿酸分布差异显著(p<0.05);而不同证型体重指数、年龄、血脂分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慢性痛风以痰瘀痹阻为病机之关键,并贯穿疾病发展始终。”

专利申请号为201810257773.6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治疗痛风的膏药及其制备方法,治疗痛风的膏药包括以下组分:嘉兰40-60份,土茯苓40-60份,威灵仙30-50份,萆薢30-50份,九节风30-50份,阴阳莲30-50份,三叶藤20-30份,山慈菇20-30份,透骨香20-30份,香樟根20-30份,薏苡仁10-20份,车前子10-20份。

专利申请号为201510792201.4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用中药制备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外用膏药。组成为:威灵仙8-30份、制川乌3-9份、乳香6-12份、没药6-12份、川芎8-18份、黄芩9-18份。制备方法步骤如下:将原料药威灵仙,制川乌,乳香,没药,川芎,黄芩分别清除杂质,晒干;分别按重量份配比称量将原料药放入粉碎机中粉碎成细末,原料药粉碎成60-80目;将上述粉碎成细末的原料药混合均匀,用凡士林调成药膏,原料药与凡士林重量配比为:2-3:1;将上述调成的药膏摊布在纸上,摊平。

上述文献中公开的膏药组方多是针对第1种和第2种证型,用药以泻法为主,这种药长期使用都有伤正的弊端,副作用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膏药及其制备方法,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针对五种证型分而治之,平衡寒热,袪湿化痰,活血化瘀,有补有泻补泻结合,适合早、中、晚各期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长期使用副作用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膏药,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药制成的药剂:大黄80~90克,血余炭10~20克;梧桐皮,青风藤,海风藤,莱菔子,藿香,木香,白芷,土瓜根,乌药,贝母,三棱,丁香,大生地,五加皮,白艿,僵蚕,蜂房,檀香,大风子,穿破石,苦参,细辛,荊芥,苏木,蓖麻子,高良姜,红花,连翘,秦艽,防风,威灵仙,金银花,肉桂,蝉蜕,丁皮,羌活,独活,白鲜皮,紫荆皮,桂皮,鳖甲,全蝎,骨碎补,黑山桅,赤芍,藁本,桃仁,杏仁,当归,香附,牛夕,川乌,草乌,续断,黄芩,麻黄,元参,南星,川芎,枳壳,艾叶,牙皂,甘草,附子,半夏,各50~60克;蜈蚣40~42条,白花蛇4~5条;所述药剂为贴膏剂型或膏药剂型。

所述膏药剂型的配备制作方法的具体步骤如下:1)浸泡:将药材全部放入容器内,加入香油20~22斤,獾油2~3斤,浸泡3~7日;2)制作药油:取等长的皂角树枝、构树枝、榆树枝、柳树枝、桑树枝、桃树枝和枫杨枝中的任一种或任两种以上组合,纵横拼搭捆成箅子,铺于锅具底部,将步骤1)浸泡好的药材和油放入,小火炸至外焦内黄,油黑药焦,提起箅子将药渣捞出弃之,留油,熄火,待凉,即为药油,在炸制的过程中一定要用木棒顺时针不停的搅动;3)制药膏:按药油2200~2300克加入松香950~1000克、百草霜90~100克的比例,放入锅内小火加热,待松香完全化开,熬至黑烟转白,油烟四起,温度至320~330℃时,将混合物舀入盆内,即为膏药,顺时针搅拌至凉,装瓶待用,可直接涂贴2~5克于患处,每天1~3次。

所述贴膏剂型的配备制作方法的具体步骤如下:1)浸泡:将药材全部放入容器内,加入香油20~22斤,獾油2~3斤,浸泡3~7日;2)制作药油:取等长的皂角树枝、构树枝、榆树枝、柳树枝、桑树枝、桃树枝和枫杨枝中的任一种或任两种以上组合,纵横拼搭制成箅子,铺于锅具底部,将步骤1)浸泡好的药材和油放入,小火炸至外焦内黄,油黑药焦,提起箅子将药渣捞出弃之,留油,熄火,待凉,即为药油,在炸制的过程中一定要用木棒顺时针不停的搅动;3)制药膏:按药油1500~1600克加入黄丹700~750克的比例混合,熬至320~330℃后,放冷水中搅拌成块,浸泡5~7日去火毒,然后取2~5克摊在纯棉布上,即为膏药贴,可直接贴覆患处,每天1~3次。

方中采用的中药材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记载的标准,各味中药材的特性如下:香油,富含亚油酸、油酸、亚麻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容易被人体分解、吸收和利用,促进胆固醇的代谢,有助于消除动脉血管壁上的沉积物,对防治心血管疾病有一定的作用。獾油,味甘酸,性平。功能主治:中气不足,子宫脱垂,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松香,味苦甘,性温,功能主治:祛风燥湿;排脓拔毒;生肌止痛。百草霜,味辛,性温,功能主治:止血;消积;清毒散火。大黄,味苦,性寒,功能主治:泻热毒,破积滞,行瘀血。蜈蚣,味辛,有毒,性温。功能主治: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白花蛇,味甘咸,温,有毒,功能主治:通关透节,泄湿驱风。血余炭,味苦涩,性平。功能主治:止血消瘀,利尿生肌之功效。梧桐皮,即梧桐白皮,味甘苦;性凉。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活血通经。青风藤,味苦辛,性平。功能主治:祛风湿,通经络,利小便。海风藤,味苦辛,性微温,功能主治:祛风湿、通络止痛。莱菔子,味辛甘、性平。功能主治:消食除胀,袪痰下气。藿香,味辛,性微温。功能主治:快气、和中、辟秽、祛湿。木香,味辛苦,性温。功能主治:行气止痛,健脾消食。白芷,性温,味辛。功能主治:散风除湿、通窍止痛、消肿排脓。土瓜根,味苦、性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散结,行血破瘀。乌药,味辛、性温。功能主治:行气止痛,温肾散寒。贝母,味微苦,性凉。功能主治:清热化痰,止咳,散结。三棱,味辛、苦,平。功能主治:破血行气,消积止痛。丁香,味辛,性温。功能主治:温中降逆,补肾助阳。大生地,味苦,性寒,功能主治:清虚热,祛风,活血,消肿。五加皮,味辛苦,性温。功能主治:祛风湿,补益肝肾,强筋壮骨,利水消肿。白艿,味甘,性平,功能主治:收敛止血,消肿生肌。僵蚕,味咸辛,性平。功能主治:息风止痉,祛风止痛,化痰散结。蜂房,味甘,性平。功能主治:攻毒杀虫,祛风止痛。檀香,味辛,性温。功能主治:心腹疼痛,噎膈呕吐,胸膈不舒。大风子,味辛,性热,有毒。功能主治:祛风,攻毒,杀虫。穿破石,味甜,性平。功能主治:祛风利湿,活血通经。苦参,味苦,性寒。功能主治:清热燥湿,杀虫,利尿。细辛,味辛。功能主治: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荊芥,味平,性温。功能主治:发汗,解热,镇痰、祛风、凉血。苏木,味甘咸辛,性凉。功能主治:活血祛瘀,消肿止痛。蓖麻子,味甘辛,性平,有小毒。功能主治:消肿拔毒;泻下导滞;通络利窍。高良姜,味辛,性热。功能主治:温中散寒、止痛消食。红花,味辛,性温。功能主治:功能主治:活血通经,去瘀止痛。连翘,味苦,性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散结,消肿。秦艽,味辛苦,性平。功能主治:祛风湿,清湿热,止痹痛。防风,味辛甘,性温。功能主治:解表发汗、祛风除湿。威灵仙,味辛咸,性温。功能主治:风湿痹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挛,屈伸不利。金银花,味甘;性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肉桂,味辛,性温,功能主治:利关节,补中益气。蝉蜕,味甘咸,性凉。功能主治:宣散风热、透疹利咽、退翳明目、祛风止痉。丁皮,即海桐皮,味甘微苦,性平。功能主治:镇痛消炎、祛风行气、祛湿活血。羌活,味辛苦,性温。功能主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独活,味辛苦,性微温。功能主治:祛风除湿,痛痹止痛。白鲜皮,味苦,性寒。功能主治:清热燥湿,祛风解毒。紫荆皮:味苦,性平。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活血行气,消肿止痛。桂皮,味辛甘,性温。功能主治:温中散寒,理气止痛。鳖甲,味咸,性微寒。功能主治:滋阴潜阳,退热除蒸,软坚散结。全蝎,味辛,性平。功能主治:息风镇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骨碎补,味苦,性温。功能主治:补肾强骨,续伤止痛。黑山栀,味苦,性寒。功能主治:清热、泻火、凉血。赤芍,味苦,性微寒。功能主治:清热凉血,散瘀止痛。藁本,味辛,性温。功能主治:祛风散寒,除湿止痛。桃仁,味苦甘,性平。功能主治: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杏仁,味苦,性微温;有小毒。功能主治:降气止咳平喘,润肠通便。当归,味甘辛、性温。功能主治: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主血虚诸证。香附,味辛微苦微甘,性平。功能主治:疏肝解郁,理气宽中,调经止痛。牛夕,味苦,性平。功能主治:活血通经,补肝肾。川乌,味辛苦,性热。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温经止痛。草乌,味辛苦,性热。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续断,味苦辛,性微温;功能主治:补肝肾、强筋骨、续折伤、止崩漏。黄芩,味苦,性平。功能主治: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麻黄,味辛微苦,性温。功能主治: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元参,味甘苦、咸,性微寒。功能主治:凉血滋阴,泻火解毒。南星,味苦辛,性温。功能主治:散风、祛痰、镇惊、止痛。川芎,味辛,性温。功能主治:行气开郁,祛除风燥湿,活血止痛。枳壳,味苦辛酸,性微寒。功能主治:理气宽中,行滞消胀。艾叶,味辛苦,性温。功能主治:温经止血,散寒止痛;外用祛湿止痒。牙皂,即猪牙皂,味辛咸,性温。功能主治:祛痰止咳,开窍通闭,杀虫散结。甘草,味甘,性平。功能主治: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止痛,调和诸药。附子,味辛甘,性大热。功能主治: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半夏,味辛,性温。功能主治: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皂角树枝,药用名皂角树皮,味辛,性温。功能主治:消肿托毒,排脓,筋骨疼痛。

方中所用构树枝,药用名楮树白皮,味甘、性平。功能主治:补肾、利尿、强筋骨。榆树枝,药用名榆白皮,味甘,性平。功能主治:利水通淋,祛痰,消肿解毒。柳树枝,药用名柳白皮,味苦,性寒,无毒。功能主治:祛风利湿,消肿止痛。桑树枝,药用名桑白皮,其味甘,性寒,功能主治:泻肺平喘,行水消肿。桃树枝,药用名桃茎白皮,味苦辛,性平。功能主治:清热利湿,解毒,杀虫。枫杨枝,药用名枫柳皮,味辛苦,性温。功能主治:祛风止痛,杀虫,敛疮。

方中以“白花蛇、梧桐皮、半夏、艾叶、川芎、川乌、草乌、黄芩、丁皮、羌活、独活、白鲜皮、藁本、秦艽、防风、威灵仙、穿破石、苦参、青风藤、海风藤、藿香、白芷、五加皮”等祛湿化痰,以“大黄、血余炭、土瓜根、苏木、红花、赤芍、桃仁”等活血化瘀,以“白芷、土瓜根、大生地、五加皮、白艿、苏木、蓖麻子、连翘、紫荆皮、麻黄”等消肿止痛的同时,以“丁香、五加皮、肉桂、骨碎补、当归、牛夕、续断、甘草、附子”等补益肝肾,强筋骨,通过泻实补虚药、凉性药热性药的合理配伍,从而达到补泻结合,平衡阴阳的作用,适用于多种痛风性关节炎证型。

本发明制备过程中,取等长的皂角树枝、构树枝、榆树枝、柳树枝、桑树枝、桃树枝和枫杨枝中的任一种或任两种以上组合,纵横拼搭制成箅子,铺于锅具底部,其作用一方面起到过滤药渣的作用,另一方面,这几种树枝也有药用协同价值,起到一加一大于二的良好作用,优于其他分离方式。

本发明膏药的使用方式:涂抹或滩贴于患处,每日1至3次,每次2~5克,或根踞患处及吸收膏液能力适量涂抹,涂后轻轻按摩五分钟让膏液全部吸收,七天为一疗程。

临床治疗中,痛风性关节炎性和骨质增生、风湿性关节炎等很多类疾病,有着很多相似之处,轻者关节疼痛、肿胀、关节增生,重者甚至功能受限,纠其本质,多是平素营养不良,导致血气衰弱,由于气血亏损,腠理不密,风寒湿三种实邪之气居于经络关节,外受风寒所致,所以对天气的变化非常敏感。症候:初起关节部位有扎扎之声,这是肌肉筋键受到风湿侵蚀,关节强硬所致,逐渐地在关节处有红肿现象,在此部位,如遇擦破会流出黄色水液,跟着就会发生变形状态,手指强直,脚趾弯曲,脊椎不正。如在膝之处肿胀如球形,即为俗名“鹤膝风”;在腰部叫“缠腰风”,即(荨麻疹);在腿部叫“寒腿风”;在小关节叫“疠节风”;在肘关节或肩头骨完全不能弯曲俗称“肩头风”或“肩周炎”,此症疼痛剧烈。

急性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辨证为“风痹”,是受风之后突然发作的症候,先是周身不舒服,倦怠无力,喉头红肿,眼角隐痛,且有关节牵胀不舒现像,发作时关节部分红肿胀痛,特别是两骨连接部分最为剧烈,伸屈不便,手指足指失去常态。此症会有高热现象,体温高达39.5℃,全身会流出一种酸臭的黄色汗液,这种热度是其他风湿症所没有的,这是风痹最明显的症候。

身体受寒痹侵袭后,来势较缓,可无寒热或少数患者有寒热,但热度低,其中一部分是有风痹转变而来,部分是开始即为此症候。有的断断续续发病数年,有的是血气衰弱营养不足的人。此症初起,关节部分轻微疼痛,弯曲不利,有强硬壮态,用手指按捺搓揉,其痛更堪,渐渐的疼痛会散漫开,使肌肤与骨节之间呈烧灼现象,久则转为剧烈疼痛令人泪下。严重者,肌肉会萎缩拘挛,最常见的是手指第一节成强硬弯曲壮态,无法伸直,有的手臂硬如弓,稍稍动作就疼痛不已。

目前现有技术中的临床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方剂多以祛湿化痰,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为主,泻实邪有余,补内虚不足,对于脾肾阳虚型、肝肾亏虚型,这两种证型的本质是虚证为主实证为辅,即虚实夹杂的情况,这种情况以“祛湿化痰,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方法只能去实邪却无法达到补虚的效果,所以会导致病情复发,久治不愈,这种治法长期使用,带来的直接结果必然使身体更虚,中医理论中所谓的“正气不足,邪来凑”,就是这个意思。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组方纠正了目前业界对痛风关节炎疗法的片面性,采用70多种中药材相互组合,重在补肝补肾,补气养血,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以中医八纲辨证为指导思想,创造性的提出“虚实结合,阴阳平衡”的治疗方向,本发明中药膏药配方合理,采用纯天然中药药材为原料,具有“健脾祛湿、活血通经,去瘀止痛,消痞散结、补肾强筋骨”的功能,使用方便,内病外治,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长期使用无副作用,用于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疗效显著,用药2-3天疼痛即得到缓解,一般患者用药1个疗程疼痛即不明显,3-6个疗程便可显效;病情较重患者需用药8-15个疗程便可显效,深受患者好评。经过对186例患者临床治疗表明,治疗周期为2~13个疗程,有效率100%,治疗后鲜有复发案例。本发明组方膏药还能有效并快速治疗骨质增生、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治疗效果好,透皮吸收,直达病灶,使关节得到精血的充分荣养和修复,达到短期止痛,长期显效的目的。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具体配方:大黄90克,血余炭10克;梧桐皮,青风藤,海风藤,莱菔子,藿香,木香,白芷,土瓜根,乌药,贝母,三棱,丁香,大生地,五加皮,白艿,僵蚕,蜂房,檀香,大风子,穿破石,苦参,细辛,荊芥,苏木,蓖麻子,高良姜,红花,连翘,秦艽,防风,威灵仙,金银花,肉桂,蝉蜕,丁皮,羌活,独活,白鲜皮,紫荆皮,桂皮,鳖甲,全蝎,骨碎补,黑山桅,赤芍,藁本,桃仁,杏仁,当归,香附,牛夕,川乌,草乌,续断,黄芩,麻黄,元参,南星,川芎,枳壳,艾叶,牙皂,甘草,附子,半夏,各50克;蜈蚣40条,白花蛇5条;配备制作方法的具体步骤如下:1)浸泡:将药材全部放入容器内,加入香油20斤,獾油2斤,浸泡5日;2)制作药油:取直径接近、等长的榆树枝、柳树枝和桑树枝,纵横拼搭捆成箅子,铺于锅具底部,将步骤1)浸泡好的药材和油放入,小火炸至外焦内黄,油黑药焦,提起箅子将药渣捞出弃之,留油,熄火,待凉,即为药油,在炸制的过程中一定要用木棒顺时针不停的搅动;3)制药膏:按药油2200克加入松香1000克、百草霜100克的比例,放入锅内小火加热,待松香完全化开,熬至黑烟转白,油烟四起,温度至320℃时,将混合物舀入盆内,即为膏药,顺时针搅拌至凉,装瓶待用。涂抹于患处,每日3次,每次2~5克,涂后轻轻按摩五分钟让膏液全部吸收,七天为一疗程。

实施例2:具体配方:大黄85克,血余炭15克;梧桐皮,青风藤,海风藤,莱菔子,藿香,木香,白芷,土瓜根,乌药,贝母,三棱,丁香,大生地,五加皮,白艿,僵蚕,蜂房,檀香,大风子,穿破石,苦参,细辛,荊芥,苏木,蓖麻子,高良姜,红花,连翘,秦艽,防风,威灵仙,金银花,肉桂,蝉蜕,丁皮,羌活,独活,白鲜皮,紫荆皮,桂皮,鳖甲,全蝎,骨碎补,黑山桅,赤芍,藁本,桃仁,杏仁,当归,香附,牛夕,川乌,草乌,续断,黄芩,麻黄,元参,南星,川芎,枳壳,艾叶,牙皂,甘草,附子,半夏,各55克;蜈蚣40条,白花蛇5条;配备制作方法的具体步骤如下:1)浸泡:将药材全部放入容器内,加入香油22斤,獾油3斤,浸泡5日;2)制作药油:取等长的、粗细相同的皂角树枝和构树枝,纵横拼搭捆成箅子,铺于锅具底部,将步骤1)浸泡好的药材和油放入,小火炸至外焦内黄,油黑药焦,提起箅子将药渣捞出弃之,留油,熄火,待凉,即为药油,在炸制的过程中一定要用木棒顺时针不停的搅动;3)制药膏:按药油2200克加入松香900克、百草霜100克的比例,放入锅内小火加热,待松香完全化开,熬至黑烟转白,油烟四起,温度至320℃时,将混合物舀入盆内,即为膏药,顺时针搅拌至凉,装瓶待用。涂抹于患处,每日3次,每次2~5克,涂后轻轻按摩五分钟让膏液全部吸收,七天为一疗程。

实施例3:具体配方:大黄80克,血余炭20克;梧桐皮,青风藤,海风藤,莱菔子,藿香,木香,白芷,土瓜根,乌药,贝母,三棱,丁香,大生地,五加皮,白艿,僵蚕,蜂房,檀香,大风子,穿破石,苦参,细辛,荊芥,苏木,蓖麻子,高良姜,红花,连翘,秦艽,防风,威灵仙,金银花,肉桂,蝉蜕,丁皮,羌活,独活,白鲜皮,紫荆皮,桂皮,鳖甲,全蝎,骨碎补,黑山桅,赤芍,藁本,桃仁,杏仁,当归,香附,牛夕,川乌,草乌,续断,黄芩,麻黄,元参,南星,川芎,枳壳,艾叶,牙皂,甘草,附子,半夏,各60克;蜈蚣41条,白花蛇5条;配备制作方法的具体步骤如下:1)浸泡:将药材全部放入容器内,加入香油20斤,獾油2斤,浸泡3~7日;2)制作药油:取直径相同、等长的桑树枝、桃树枝和枫杨枝,纵横拼搭制成箅子,铺于锅具底部,将步骤1)浸泡好的药材和油放入,小火炸至外焦内黄,油黑药焦,提起箅子将药渣捞出弃之,留油,熄火,待凉,即为药油,在炸制的过程中一定要用木棒顺时针不停的搅动;3)制药膏:按药油1500克加入黄丹700克的比例混合,熬至320℃后,放冷水中搅拌成块,浸泡5日去火毒,然后取3克摊在纯棉布上,即为膏药贴。

上述实施例的使用说明:痛风性关节炎的贴拇趾的跖趾关节、踝部或足部关节;风湿性关节炎的贴膝盖两侧;肩周炎贴肩井穴、肩髎穴;骨质增生的贴增生关节;颈椎病的贴大椎穴;腰间盘突出的贴腰椎4-5节和两个腰眼;肾虚肾寒引起的腰疼的贴两个腰眼和小腹。

本发明膏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1.妇女月经期及孕妇禁用。

2.严禁口服及滴入眼睛内。

3.用药期间戒酒及寒凉辛辣食物。

4.用此膏药的同时严禁艾炙或针刺手法治疗。

5.用涂膏时如出现疼痛加剧,患处出红疹痒现象,这是药力到达病灶,正气上,邪气下之佳象,一定要坚持涂沫,二至三天就过去了。

6.涂药过程中如出现头部、面部、手心、前胸后背等出汗现象,这是病邪外出之佳像,继续用药,很快就会达到显效。

本发明膏药的临床使用试验如下:

痛风关节炎的风湿性关节炎、骨质增生的诊断标准:

表现为以疼痛为主,肿胀,关节增生甚至功能受限。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症状消失,关节基本复原,生活正常;

有效:症状有所改善好转,疼痛症状消失或减轻;

无效:症状没有任何改善或好转,甚至有加重的趋势。

本发明对186例患者进行使用,疗效统计见下表1。

表1

本发明膏药通过临床186例验证,最终治疗的结果表明186例患者中有178人显效,平均显效率为94.38%,有效率100%。另外还冶疗了风湿关节炎囊肿2例,劲椎病5例,全身游走性疼痛2例,腰间盘突出症2例、网球肘3例,均有明显效果。本发明药物对止痛、消除关节炎肿胀均有较好作用,用药1~3个疗程收到止痛效果的占95.2%,用药3~6疗程,大部分关节肿痛基本消退;用药时间越长,效果越明显,且停药后鲜有复发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