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化器和医疗雾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906453发布日期:2021-02-09 14:59阅读:56来源:国知局
雾化器和医疗雾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发明涉及医疗雾化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雾化器和包含该雾化器的医疗雾化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雾化吸入治疗是针对呼吸系统疾病的一种重要和有效的治疗方法,该治疗方法采用医疗雾化装置将药液雾化成包括若干微小液珠的液雾,患者通过呼吸将液雾吸入以沉积至肺部,从而达到无痛、迅速有效治疗的目的。但是,对于传统的医疗雾化装置,在药液使用时,用户需要先打开医疗雾化装置的雾化腔,然后将药液注入到雾化腔后才能使用,从而使得整个医疗雾化装置的整个操作更为繁琐。


技术实现要素:

[0003]
本发明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是如何使得雾化器的操作更加便捷。
[0004]
一种医疗雾化装置,用于雾化存储瓶中的药液,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器包括雾化腔及雾化体,所述雾化腔设置有与外界连通的贯穿口;所述雾化腔接收来自所处存储瓶中的药液,所述雾化体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雾化腔中;以药液从所述雾化腔流向所述雾化体的方向为参考方向,所述贯穿口相对所述雾化体更靠近所述存储瓶。
[0005]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储液组件,所述储液组件包括支撑体和密封体,所述雾化腔由所述支撑体和所述密封体共同围成,所述密封体抵压在所述存储瓶和所述支撑体之间,所述贯穿口位于所述密封体上。
[0006]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体与所述密封体之间或者所述密封体内部存在能够连通外界的导气通道,所述导气通道的端部形成所述贯穿口。
[0007]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气通道沿折线延伸。
[0008]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密封体包括相互连接的外表面和内侧周面,所述内侧周面界定所述雾化腔的部分边界,所述外表面上凹陷形成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端部形成贯穿所述内侧周面的所述贯穿口,所述外表面与所述支撑体相抵接以使所述第一凹槽形成所述导气通道。
[0009]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气通道包括第一凹槽、第二凹槽和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凹槽沿所述密封体的周向延伸,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分居所述环形凹槽的相对两侧并分别连通所述环形凹槽,所述第二凹槽的端部形成所述贯穿口。
[001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密封体包括相互连接的外表面和内侧周面,所述内侧周面界定所述雾化腔的部分边界,所述第一凹槽、第二凹槽和环形凹槽均开设在所述外表面上,所述贯穿口设置在所述内侧周面上,所述外表面与所述支撑体相抵接。
[0011]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凹槽的数量为多个并沿所述密封体的周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凹槽的数量为多个并沿所述密封体的周向间隔设置,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沿所述密封体的周向间隔而错位设置。
[0012]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凹槽在所述密封体周向上占据的宽度为所述第一凹槽凹陷深度的2倍至3倍,所述第一凹槽的凹陷深度为所述密封体压缩量的1.5倍至2.5倍。
[0013]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两者分别在所述密封体周向上占据的宽度相等,且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两者的凹陷深度相等。
[0014]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储液组件,所述储液组件包括支撑体和密封体,所述雾化腔由所述支撑体和所述密封体共同围成,所述密封体抵压在所述存储瓶和所述支撑体之间,所述贯穿口位于所述支撑体上。
[0015]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雾化腔包括直接连通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存储瓶的储液腔直接连通,所述雾化体设置在所述第二腔体中,所述第一腔体的口径保持恒定,所述第二腔体沿所述参考方向的口径逐渐减少。
[0016]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腔体沿所述参考方向的延伸长度与所述第一腔体口径的比值小于或等于2。
[0017]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贯穿口和所述雾化体在所述参考方向上间隔设定距离,所述设定距离的取值范围为10mm至30mm。
[0018]
一种医疗雾化装置,包括存储瓶和上述中任一项所述的雾化器,所述存储瓶与所述雾化器可拆卸连接。
[0019]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存储瓶的一部分插置在所述雾化器内并所述雾化器连接。
[002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存储瓶的储液腔包括与所述雾化腔直接连通的引流段,所述雾化腔的口径大于或等于所述引流段的口径,且所述雾化腔口径的取值范围为5mm至25mm。
[0021]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一个技术效果是:当雾化腔中的药液被消耗时,可以通过存储瓶将药液持续不断地向雾化腔中补充,无需打开雾化腔以通过人工向雾化腔中注入药物,从而简化了雾化器的整个操作流程,提高雾化器操作的便捷性。同时,贯穿口相对雾化体更靠近存储瓶,当雾化体处的药液被雾化体消耗时,贯穿口处的液位高于雾化体处的液位,将使得储液腔中的药液持续流向雾化口,以补充雾化体处被消耗的药液,确保雾化体能够对药液进行持续雾化。并且,当雾化腔的药液被消耗而减少时,存储瓶中的药液将向下流入雾化腔以对其进行补充。在存储瓶中的药液流入雾化腔的过程中,流入雾化腔中的药液将使存储瓶内储液腔的一部分形成释放空间,贯穿口中的气体将进入至该释放空间内,使得该释放空间内的气体压力等于贯穿口处的气体压力,避免该释放空间内的气压小于外界气压而导致形成负压,防止储液腔中的药液在该负压的作用下无法流向雾化腔,确保储液腔持续不断向雾化腔中输入药液。
附图说明
[0022]
图1为一实施例提供的医疗雾化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3]
图2为图1所示医疗雾化装置中雾化器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4]
图3为图2所示雾化器的立体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5]
图4为图2所示雾化器的平面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6]
图5为图2所示雾化器的第一示例分解立体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7]
图6为图2所示雾化器的第二示例分解结构示意图;
[0028]
图7为图6的立体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9]
图8为图2所示雾化器中第一示例密封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0]
图9为图8所示密封体在另一视角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1]
图10为图2所示雾化器中第二示例密封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2]
图11为另一实施例提供的雾化器的平面剖视结构示意图;
[0033]
图12为药液从存储瓶流向雾化腔的流动趋势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4]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0035]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内”、“外”、“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0036]
参阅图1、图2和图3,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医疗雾化装置10包括雾化器20和存储瓶30,雾化器20包括储液组件100、雾化体200和吸嘴300,储液组件100开设有进气通道110和雾化腔120,雾化腔120用于存储药液,雾化腔120的端部贯穿储液组件100的外表面,使得雾化腔120的端部在该外表面形成雾化口123,雾化腔120通过该雾化口123可以连通外界。雾化体200与储液组件100连接并封堵该雾化口123,使得雾化体200能够接触雾化腔120内的药液并将其雾化形成液雾,例如雾化体200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雾化腔120中。储液组件100具有内壁面130,该内壁面130界定雾化腔120的边界,进气通道110能够连通外界,同时进气通道110的端部贯穿该内壁面130并在内壁面130形成贯穿口111a,进气通道110通过该贯穿口111a与雾化腔120直接连通。
[0037]
参阅图4和图5,存储瓶30可以为安碚瓶,存储瓶30固定在储液组件100上,存储瓶30开设有用于存储药液的储液腔31,储液腔31与雾化腔120相互连通,使得储液腔31能够向雾化腔120中供应药液。存储瓶30位于储液组件100的上方,储液腔31中的药液从上往下流入雾化腔120中,以该从上往下的方向为参考方向,贯穿口111a和雾化口123在该参考方向上间隔设定距离h,且贯穿口111a相对雾化口123更靠近存储瓶30。换言之,贯穿口111a位于雾化口123的上方。当然,该设定距离h可以定义为贯穿口111a中心与雾化口123中心两者在竖直方向的距离。
[0038]
参阅图6和图7,吸嘴300固定在储液组件100上,雾化体200将雾化腔120内的药液雾化形成液雾并排放至吸嘴300内,用户可以在吸嘴300处对液雾进行抽吸以沉积至肺部,从而达到无痛、迅速有效治疗的目的。具体而言,雾化体200可以为超声波雾化片,雾化体200可以通过与密封元件配合而固定在储液组件100上,防止雾化腔120中的药液通过雾化口123泄漏。雾化体200包括相互贴合的陶瓷片和金属片,金属片上设置若干微孔,雾化体
200工作时,将通过高频振荡将雾化腔120中的药液破碎而分解形成包括若干微小液珠的液雾。
[0039]
当雾化腔120中的药液被消耗时,储液腔31中的药液将持续不断地向雾化腔120中补充,无需打开雾化腔120并通过人工向雾化腔120中注入药物,从而简化了医疗雾化装置10的整个操作流程,提高医疗雾化装置10操作的便捷性。
[0040]
为便于理解,可以将整个储液组件100抽象为一根试管,该试管的上端存在连通外界的贯穿口111a,该试管的下端存在被雾化体200封堵的雾化口123,当雾化体200工作时,外界气体可以经雾化体200进入雾化腔120内,当雾化体200停止工作时,雾化体200对气体和液体两者均具有阻隔性能,即雾化腔120无法通过该雾化体200跟外界进行气体和液体的交换。
[0041]
在雾化开始工作之前,雾化体200不具备透液和透气的功能,使得储液组件100下端的雾化口123被雾化体200封闭,但储液组件100上端的贯穿口111a始终与外界连通,即储液组件100可以等效为上端开口而下端封闭的试管,此时,在外界大气压力和药液所产生压力的共同作用下,储液组件100中的药液达到静平衡并接触雾化体200而对其形成压力。显然,贯穿口111a处的液位高于雾化口123处的液位。
[0042]
在雾化体200工作时,雾化体200将雾化腔120中的药液雾化形成液雾并排放至吸嘴300,同时,外界气体可以透过雾化体200内的微孔进入雾化腔120中,使得雾化口123与外界连通,鉴于贯穿口111a始终与外界连通,故此时的储液组件100可以等效为上端和下端均开口的试管。当雾化口123处的药液被雾化体200组件消耗时,由于贯穿口111a处的液位高于雾化口123处的液位,在药液于雾化腔120内所形成的液柱压力的作用下,将使得储液腔31中的药液持续流向雾化口123,以补充雾化口123处被消耗的药液,确保雾化体200能够对药液进行持续雾化。同时,当雾化腔120的药液被消耗而减少时,储液腔31中的药液将向下流入储液腔31以对其进行补充。在储液腔31中的药液流入雾化腔120的过程中,流入雾化腔120中的药液将使储液腔31的一部分形成释放空间,贯穿口111a中的气体将进入至该释放空间内,使得该释放空间内的气体压力等于贯穿口111a处的气体压力,避免该释放空间内的气压小于外界气压而导致形成负压,防止储液腔31中的药液在该负压的作用下无法流向雾化腔120,确保储液腔31持续不断向雾化腔120中输入药液。
[0043]
在雾化体200停止工作之后,雾化体200重新恢复至隔液和隔气的功能,储液组件100下端的雾化口123将不再与外界大气连通,储液组件100重新等效为上端开口而下端封闭的试管。与雾化体200开始工作之前相类似,储液组件100中的药液达到静平衡并接触雾化体200而对其形成压力,贯穿口111a处的液位高于雾化口123处的液位。
[0044]
参阅图4,贯穿口111a与雾化口123沿上下方向间隔设定距离h的取值范围可以为10mm至30mm,即贯穿口111a在竖直方向上高出雾化口123的距离为10mm至30mm。该设定距离h的具体取值可以为10mm、20mm、25mm或30mm等。当雾化体200工作时,储液组件100中液柱的高度可以简化为贯穿口111a与雾化口123之间的间隔距离,储液组件100等效为上下两端均开口的试管,此时,该液柱产生的压力足够可以确保雾化腔120中的药液克服沿程阻力而持续流向雾化口123,从而被雾化体200进行雾化。若该设定距离远大于30mm时,将使得液柱产生的压力较大,从而导致雾化口123存在药液泄漏的风险。因此,该设置既可以保证雾化口123有充足的药液补充,又可以防止雾化口123产生泄漏。
[0045]
在一些实施例中,储液腔31包括引流段31a,该引流段31a与雾化腔120直接连通,雾化腔120的口径d大于或等于引流段31a的口径d,雾化腔120口径d的取值范围为5mm至25mm,该取值范围还可以为6mm至10mm,例如雾化腔120口径d的具体取值可以为5mm、6mm、10mm或25mm等。引流段31a中的药液直接进入雾化腔120中。
[0046]
参阅图12,在实际应用中,假如在雾化腔120中并未存储药液而处于空置的情况下,存储在引流段31a中的药液同时存在表面张力和吸附力,该吸附力位于药液与存储瓶30的接触处,该吸附力表现为药液的液体分子与存储瓶30的固体分子之间所形成的吸引力。该表面张力位于药液表面与雾化腔120内空气的接触处,该表面张力表现为该接触处的液体分子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内聚力,该表面张力能够阻止空气进入液药液内部。为描述方便起见,将药液与雾化腔120内空气接触的表面为液面41,药液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液面41的中心部分将向下运动一定距离,使得该中心部分相对液面41的边缘部分向下凸出而形成凸起,再加上存储瓶30对药液的吸附力,使得液面41靠近存储瓶30的边缘部分向上凹陷一定深度而形成凹坑42。如此可以导致液面41此时所处的平衡状态无法被打破,使得药液无法向下流入雾化腔120中,也使得外界气体无法通过该液面41进入药液内部,即引流段31a无法向雾化腔120供应药液。
[0047]
因此,为克服药液的表面张力,可以适当增大雾化腔120的口径,使得雾化腔120的口径大于引流段31a的口径。当雾化腔120的口径增大时,液面中心部分向下凸出所形成的凸起将增大,该凸起部分处药液的重力将克服表面张力而落入雾化腔120中,从而打破液面所处的平衡状态,确保外界气体进入储液腔31内因药液减少所形成的释放空间,顺利实现引流段31a和整个储液腔31向雾化腔120持续供应液体。
[0048]
参阅图3、图4和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储液组件100包括支撑体140和密封体150,密封体150位于支撑体140内,支撑体140和密封体150两者共同围成一个腔体,该腔体的下部分形成雾化腔120,该腔体的上部分与存储瓶30配合。使得存储瓶30插置在该腔体的上部分,同时,存储瓶30与支撑体140两者螺纹连接,当然,存储瓶30与支撑体140还可以通过卡扣连接等可拆卸连接的方式进行固定。密封体150抵压在存储瓶30和支撑体140之间,密封体150可以对储液腔31和雾化腔120进行很好的密封。进气通道110包括导气通道111、进气孔113和输入通道112,进气孔113开设在支撑体140上,进气孔113连通外界和输入通道112,输入通道112形成在存储瓶30和支撑体140之间,导气通道111与输入通道112直接连通,且导气通道111位于支撑体140和密封体150之间,上述贯穿口111a位于该导气通道111的端部。当然,导气通道111也可以全部位于密封体150之内。外界气体可以依次通过进气孔113、输入通道112、导气通道111进入储液腔31和雾化腔120内。参阅图11,在其它实施例中,进气通道110全部开设在支撑体140上,雾化腔120由支撑体140围成,贯穿口111a和整个进气通道110全部位于支撑体140上。
[0049]
参阅图6,图8和图9,密封体150大致为环状并可以采用柔性骨胶材料制成。密封体150包括底面151、外侧周面152和内侧周面153,底面151和外侧周面152两者共同构成密封体150的外表面,外侧周面152环绕内侧周面153设置,内侧周面153界定雾化腔120的部分边界,故内侧周面153形成上述内壁面130的一部分。底面151的两端分别跟外侧周面152和内侧周面153连接。外侧周面152和底面151两者同时跟支撑体140相抵压,外侧周面152的上部凹陷形成有第一凹槽154,该第一凹槽154可以沿密封体150的轴向延伸,外侧周面152的中
部凹陷形成有环形凹槽156,环形凹槽156沿密封体150周向延伸,外侧周面152的下部和底面151上共同凹陷形成有第二凹槽155,第二凹槽155的端部贯穿该内侧周面153而形成上述贯穿口111a。第一凹槽154的下端与环形凹槽156连通,第二凹槽155的上端与环形凹槽156连通。显然,第一凹槽154和第二凹槽155分居环形凹槽156的上下两侧,第二凹槽155相对第一凹槽154更加靠近雾化腔120。
[0050]
环形凹槽156的数量为一个,第一凹槽154和第二凹槽155两者的数量可以均为多个,例如,多个第一凹槽154沿密封体150的周向间隔设置,多个第二凹槽155同样沿密封体150的周向间隔设置。同时,相邻两个第一凹槽154和第二凹槽155沿密封体150的周向间隔设置,使得第一凹槽154和第二凹槽155两者在密封体150的周向上相互错位。第一凹槽154和第二凹槽155可以为偶数个,任意相邻两个第一凹槽154在密封体150周向上所间隔的角度可以均相等,当然,任意相邻两个第二凹槽155在密封体150周向上所间隔的角度也可以均相等。
[0051]
当密封体150安装在支撑体140上后,支撑体140抵压外侧周面152和底面151,使得支撑体140封盖上述第一凹槽154、第二凹槽155和环形凹槽156,被支撑体140封盖后的第一凹槽154、第二凹槽155和环形凹槽156将形成上述导气通道111。外界气体可以依次通过第一凹槽154、环形凹槽156、第二凹槽155进入雾化腔120和储液腔31。
[0052]
第一凹槽154在密封体150周向上占据的宽度a为第一凹槽154凹陷深度b的2倍至3倍,例如,第一凹槽154的宽度a为凹陷深度b的2.5倍,此时,第一凹槽154只允许气体流通,并能有效阻止液体流通,在保证外界气体顺利通过第一凹槽154的情况下,可以防止外界液体通过第一凹槽154进入雾化腔120内,进而防止外界液体对药液构成污染。同时,密封体150的压缩量为0.1mm至0.2mm,如此可以防止因密封体150压缩量过大而导致的过大装配阻力,也可以防止因密封量过小而导致对储液腔31和雾化腔120密封不良的缺陷。第一凹槽154的深度可以根据密封体150的压缩量进行确定,即第一凹槽154的凹陷深度可以为密封体150压缩量的1.5倍至2.5倍。若该凹陷深度小于密封体150压缩量的1.5时,密封体150在上述0.1mm至0.2mm的压缩量下产生压缩变形后,第一凹槽154所形成的间隙将被基本消除,导致第一凹槽154被堵死而无法形成进气功能;若该凹陷深度大于密封体150压缩量的2.5时,密封体150在上述0.1mm至0.2mm的压缩量下产生压缩变形后,第一凹槽154所形成的间隙过大而无法形成对液体的阻隔功能。故通过对第一凹槽154的凹陷深度进行上述设置,当密封体150压缩后,第一凹槽154所形成的间隙空间不会太大和太小,使得第一凹槽154能允许气体通过并阻止液体通过,即能同时充分保证第一凹槽154的导气功能和阻液功能。
[0053]
第二凹槽155和第一凹槽154两者分别在密封体150周向上占据的宽度相等,且第二凹槽155和第一凹槽154两者的凹陷深度相等。当然,环形凹槽156在密封体150轴上占据的宽度也可以等于第一凹槽154在密封体150周向上占据的宽度,环形凹槽156的凹陷深度也可以等于第一凹槽154的凹陷深度。第二凹槽155采用如上设置,可以使得药液在贯穿口111a处形成水膜,进而使得雾化腔120中的药液无法进入第二凹槽155,最终防止药液从雾化腔120中泄漏。同时,即便在水膜破裂而导致药液进入第二凹槽155的情况下,鉴于第一凹槽154和第二凹槽155两者在密封体150的周向上相互错位设置,可以避免第二凹槽155中的药液快速流入第一凹槽154中,从而延长药液的流动路径和流动阻力,最终减少药液的泄漏和外渗。
[0054]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阅图10,第一凹槽154可以呈折线形,即第一凹槽154沿折线延伸,第一凹槽154由底面151和外侧周面152的一部分凹陷形成,第一凹槽154的端部形成该贯穿口111a。当第一凹槽154被支撑体140封盖后,该第一凹槽154将形成上述导气通道111。第一凹槽154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多个第一凹槽154沿密封体150的周向排列。
[0055]
参阅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雾化腔120包括第一腔体121和第二腔体122,第一腔体121和第二腔体122两者直接相互连通。第一腔体121位于第二腔体122的上方,即第一腔体121相对第二腔体122更加靠近储液腔31。第一腔体121跟储液腔31和导气通道111直接连通,雾化口123位于第二腔体122上。沿从上往下的方向,第一腔体121的口径保持恒定,第二腔体122的口径逐渐减少,且第一腔体121沿上下方向的延伸长度h与第一腔体121口径d的比值小于或等于2,例如第一腔体121的延伸长度h可以小于或等于3mm。
[0056]
通过对第一腔体121进行如上设置,可以减少外界气体进入储液腔31的流动路径,使得储液腔31中的药液快速流入雾化腔120,即储液腔31更加容易下液。鉴于第二腔体122的口径沿从上往下的方向逐渐递减,即第二腔体122大致呈锥状结构,可以使得雾化腔120的药液尽可能全部汇聚至雾化口123以待雾化体200进行雾化,减少雾化腔120中因无法被雾化体200雾化而残留的药液。
[0057]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0058]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