揿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909079发布日期:2021-05-04 10:11阅读:254来源:国知局
揿针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一种揿针,尤其是涉及一种减小疼痛感并易于刺入皮下、不易皮下出血的揿针。



背景技术:

揿针属于皮内针的一种,是用于皮内埋藏的针具,需要在皮内埋针24小时~72小时,持续性刺激穴位,对于产品的安全性要求极高。

浅刺法:《内经》初步总结出五种浅刺方法,分别为“浮刺”,“毛刺”,“扬刺”,“半刺”,“直刺”。此皆为通过刺激人体表浅部位而起到治疗目的。揿针法则由“浮刺”针法发展而来。

揿针和十二皮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善治者,治皮毛”。皮内针即在十二皮部理论指导下的通过治皮毛而起到抗病防病之功。

揿针和卫气:《灵枢本输》:“审察卫气,为百病母,调其虚实,虚实乃止”。卫气行于人体肌肤体表,皮内针就是基于卫气理论,通过刺激人体表浅部分,调节卫气,激发机体卫外能力,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揿针和留针术:《素问·离合真邪论》:“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留针的目的在于候气或调气,而其最终目的则是达到气血和调,阴阳平衡。

揿针疗法自古以来就有,但是现在应用逐渐减少,主要因为传统揿针存在针体较粗、埋入痛感强、皮下出血、容易感染和断针、固定胶布太大不适合用于耳部等使用不方便等问题、临床使用也逐渐减少。需要减少揿针引起的皮下出血,感染的情况,并且减小刺入揿针时的产生的刺痛感及粘贴面面积小的部位(耳部)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涉及一种揿针,其包括粘贴层和从粘贴层伸出的针体,所述针体具有固定部、主体部和针尖部,所述固定部固定到所述粘贴层,所述主体部在所述固定部和所述针尖部之间,所述针尖部的末端为椭球形。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椭球形针尖的曲率半径在3-5μm的范围内。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针尖部的锥度在15°-30°的范围内。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体部为柱状形状,其直径小于或等于0.18mm。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体部的直径在0.1-0.18mm的范围内。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体部和所述针尖部的总长度在0.3-4mm的范围内。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粘结层包括将粘贴到人体的皮肤上的粘贴面和与该粘贴面相反的背面。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针体的固定部和主体部呈l形,所述固定部固定在所述粘贴层的背面上,而所述主体部和所述针尖部贯穿所述粘贴层而从所述粘贴面伸出。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揿针还包括剥离层,所述剥离层附着在所述粘贴面上并与所述粘贴面可剥离。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粘贴层为圆形,其直径在9-12mm的范围内。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针体为一体件。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揿针的透视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揿针的针体的透视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揿针的粘贴层的透视示意图;

图4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揿针的针体和粘贴层的透视示意图;

图5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揿针的针体的一部分的平面视图;

图6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揿针的针尖部的显微视图;

图7至图9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揿针的针尖部和根据比较例的揿针的针尖部插入老鼠肠系膜组织引起毛细血管出血的显微视图;(肠系膜和皮肤一样布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图10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另一实施例的揿针的侧视图;

图11示出了图10中揿针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揿针。为使本实用公开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公开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因此,以下对结合附图提供的本公开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公开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公开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公开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除非上下文另有定义,否则单数形式包括复数形式。在整个说明书中,术语“包括”、“具有”、等在本文中用于指定所述特征、数字、步骤、操作、元件、部件或其组合的存在,但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数字、步骤、操作、元件、部件或其组合。

另外,即使包括诸如“第一”、“第二”等序数的术语可用于描述各种部件,但这些部件并不受这些术语的限制,并且这些术语仅用于区分一个元件与其他元件。例如,在不脱离本公开的范围的情况下,第一部件可以被称为第二部件,并且类似地,第二部件可以被称为第一部件。

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公开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公开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

图1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揿针的透视示意图;图2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揿针的针体110的透视示意图;图3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揿针的粘贴层120的透视示意图;图4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揿针的针体110和粘贴层120的透视示意图。

如图1-4所示,揿针包括粘贴层120和固定到粘贴层120的针体110,整体上呈图钉状。针体110的至少一部分用于刺入皮内。当针体110刺入皮内时,粘贴层120的粘贴面用于粘贴在皮肤的表面,以固定针体110的位置。当需要从皮内取出针体110时,可以将粘贴层120从皮肤表面剥离,从而带动针体110被取出。

例如,粘贴层120可以为无纺胶布,其透气性良好,舒适性较强,防水且致敏性低。例如,该粘贴层120例如为圆形,其直径在9-12mm的范围内。例如,对于用于耳穴位的揿针,由于耳穴位密度大,粘贴层120过大可能会导致周围穴位被掩盖,因此,粘贴层120的直径可以为9mm。例如,对于用于体穴位的揿针,粘贴层120的直径可以为12mm。在其他示例中,粘贴层120可以为诸如长方形、正方形、椭圆形等的其他形状,本公开不限于此。

针体110包括固定部113、主体部112和针尖部111,其中主体部112在固定部113和针尖部111之间。该固定部113固定到粘贴层120,使得整个针体110垂直于粘贴层120。例如,针体110可以由医用金属材料制成,这有助于针体的加工,保证临床使用安全。

例如,揿针还包括用于将针体110固定到粘贴层120的连接件130,所述针体110的固定部113通过该连接件130固定到粘贴层120。在一个示例中,针体110可以为一体件,其被弯曲成l形,其中固定部113作为l形的一个臂在第一方向上延伸,主体部112和针尖部111作为l形的另一个臂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延伸。粘贴层120呈片状,并且在其大致中心位置具有通孔。针体110从粘贴层120的将粘贴到人体皮肤上的一面(这里称为粘贴面)穿过通孔延伸到粘贴层120的背面,使得固定部113被定位在粘贴层120的背面,而主体部112和针尖部111被固定到粘贴层120的粘贴面。连接件130呈半球形或半椭球形,其包覆在固定部113的外周,并且将固定部113固定到粘贴层。例如,连接件130可以为丙烯酸树脂体。

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在其他实施例中,针体110还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固定到粘贴层120,例如采用树脂等粘接剂直接粘结到粘贴层上,并且固定部113也不必一定为直角弯折形状,而是可以采用各种方式,只要能够固定到粘贴层120即可。在其他实施例中,连接件130可以为附加粘贴层,其与粘贴层120一起将固定部113夹置并固定在粘贴层120和附加粘贴层之间。

图5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揿针的针体110的一部分的平面视图。

如图5所示,该主体部112和针尖部111的总长度l可以在0.3-4mm的范围内,人体皮肤的厚度0.5-4mm,以适用于人体的各个部位。

针尖部111为锥形形状,以有助于刺入皮内。皮肤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然而,当刺入皮内时,针尖部111可能会导致皮下出血,例如由于对皮下毛细血管造成了损坏。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针尖部111的尖端被加工,使得尖端在纵截面中为椭圆形。与针尖部呈松针叶状的揿针的其他针体相比,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针尖部111能够引起更少的皮下出血。例如,为了在保证将针体110顺畅地刺入皮内的同时,减小皮下出血,针尖部111的尖端的曲率半径可以在3-5μm的范围内。此外,针尖部111的锥度可以在15°-30°的范围内,以利于将针顺畅地刺入皮内。例如,对于主体部112的直径约为0.10mm的针体110,其锥度可以在15°-30°的范围内,例如对于主体部112的直径约在0.12-0.35mm的针体110,其锥度可以在17°-25°的范围内。

例如,针尖部111的椭球形尖端可以通过诸如研磨等的机械加工制造,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此。

图6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揿针的针尖部111的显微视图。

图7至9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揿针的针尖部111和根据比较例的揿针的针尖部插入老鼠皮下组织引起出血的显微视图。在图7至9中,左侧附图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揿针的针尖部111(实验例)引起皮下出血的情况,右侧附图示出不具有椭球形尖端的针尖部(比较例)引起皮下出血的情况。该实验中,实验例的针体110的直径为0.3mm,并且其针尖部111的尖端被圆角化,而呈椭球形,而比较例的针体110的直径也为0.3mm,并且其针尖部的尖端没有被圆角化,而呈松针叶状。实验表明,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揿针的针尖部111(实验例)相较于不具有椭球形尖端的针尖部(比较例)将引起更少的皮下出血。在该实验中,将实验例的针尖部111和比较例的针尖部以相同的角度交替地插入老鼠的肠系膜组织,1:1作为一组,一共进行10组实验。实验结果如下表1。

表1

在10组实验中,实验例的针尖部111仅在2组中引起了皮下出血,而比较例的针尖部在6组中引起了皮下出血。

当针体110刺入皮内时,会产生一定的刺痛感。为了缓解刺痛感,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针体110的主体部112的直径可以被设置为在0.1-0.22mm的范围内。进一步地,可以将针体110的主体部112的直径设置为小于0.18mm,例如,在0.1-0.18mm的范围内,这小于常规的揿针针体的直径。然而,虽然小于常规的揿针针体的直径,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揿针针体110可以引起与常规揿针针体基本类似的效果。

此外,实用新型人还发现,相较于传统的松针形针尖,根据本公开的椭圆形针尖部111有助于减少疼痛。

根据对547名椭圆形针尖使用者的调查,相比于常规的针尖部,73%的使用者认为根据本公开的揿针的具有椭圆形尖端的针尖部111的疼痛感更小,因此,更倾向于使用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揿针的椭圆形针尖。

图10和图11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另一实施例的揿针的示意图。如图10和图11所示,揿针包括针体210、粘贴层220和连接件230,并且还包括剥离层240,其贴附在粘贴层220的粘贴面上,以防止粘贴面被污染。在使用时,可以先将剥离层240的第一部分2401剥离,然后进行进针,并且在进针之后再剥离剥离层240的第二部分2402以将粘贴层220粘贴到例如人体的皮肤上。这样,可以在操作时仅接触覆盖有剥离层240的粘贴层220的部分,保证了无菌化操作。与针体110类似地,针体210的针尖部可以具有椭球形尖端。

本公开的范围并非由上述描述的实施方式来限定,而是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范围来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