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t定位穿刺角度引导器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ct穿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ct定位穿刺角度引导器。
背景技术:2.目前医务人员在进行ct定位穿刺操作时,需要先通过ct确定病灶位置,然后通过医生的临床经验判断所需的如针点位置和角度,最后由医务人员使用穿刺引导器进行穿刺操作。
3.现有的穿角度刺引导器一般采用平面模板结构或3d打印模板结构进行引导穿刺。其中,平面模板结构上设有多个穿刺孔,穿刺针经穿刺孔插入病灶区,由于平面模板结构为平面形状,在引导穿刺时,穿刺针只能垂直插入病灶区,不能实现跨层操作,且平面模板结构为一个整体,只能在所有位置都完成治疗操作后,才能将其撤下,灵活性差。3d打印模板结构为在病人进行ct穿刺手术前,预先对人体病灶部分进行3d扫描,以打印出与病灶位置相对的模板,即预先确定好穿刺的位置及角度,灵活性虽然相对平面模板结构高,但是在实际手术中不可避免病人所躺的位置与3d扫描时所躺的位置不同以及在等待手术期间,病人人体发生一系列变化的原因,易导致3d打印模板结构上的穿刺位置及角度与实际有偏差,精确度低,且灵活性也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4.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实现跨层操作,灵活度高,便于手术操作,提高穿刺位置精度的ct定位穿刺角度引导器。
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ct定位穿刺角度引导器,包括角度调节机构、夹针机构,所述角度调节机构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外周设有第一引导槽、第二引导槽,所述第一引导槽内设有沿其滑动有控制杆,所述控制杆的一端穿过第一引导槽与连接组件固定连接,所述连接组件相对壳体转动,所述壳体上还设有相互平行且长度相等的活动杆、固定杆,所述活动杆沿第二引导槽滑动且所述活动杆的一端穿过第二引导槽与连接组件固定,所述固定杆的一端与壳体固定,所述活动杆和固定杆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夹针机构的两端转动连接,所述控制杆与夹针机构平行设置。
6.优选的是,所述连接组件包括连接柱、上盘和下盘,所述连接柱和活动杆的上端分别与上盘固定,所述连接柱和活动杆的下端分别与下盘固定,所述控制杆的一端与连接柱的侧部固定,所述上盘和下盘分别设于所述壳体的上部和下部且相对壳体转动连接。
7.在上述任一方案优选的是,所述上盘的上方设有刻度盘,所述刻度盘与壳体固定,所述刻度盘上设有与刻度对应的转动槽,所述转动槽内设有沿其滑动的指针,所述指针固定于上盘上。
8.在上述任一方案优选的是,所述下盘的下方设有盖体,所述盖体与壳体固定,所述盖体与下盘之间设有角度传感器,所述角度传感器固定于盖体上。
9.在上述任一方案优选的是,所述壳体的中心横跨设有中间架,所述中间架设于第
一引导槽与第二引导槽之间,所述中间架的一端设有第一插槽,所述固定杆的一端插设固定于第一插槽内。
10.在上述任一方案优选的是,所述中间架的另一端设有第二插槽,所述第二插槽内插设固定有尾杆,所述尾杆与固定机构连接。
11.在上述任一方案优选的是,所述夹针机构包括夹针座、舌片、弹簧片和盖片,所述夹针座上竖向开设有贯通的第一夹持槽,所述夹针座的一侧内部设有与第一夹持槽连通的第一凹槽,所述弹簧片设于第一凹槽内,所述夹针座的另一侧设有与第一夹持槽连通且延伸至夹针座外的第二凹槽,所述舌片卡设于夹针座内,且所述舌片的一侧与弹簧片相抵接,所述舌片的另一侧设于第二凹槽内,所述第二凹槽内还设有卡挡舌片的盖片,所述舌片上设有竖向贯穿的第二夹持槽,通过推动所述舌片,使所述舌片挤压弹簧片,以调节第一夹持槽与第二夹持槽之间的重合面积,从而实现穿刺针的取放。
12.在上述任一方案优选的是,所述舌片的一侧相对于弹簧片的一面设为斜面。
13.在上述任一方案优选的是,所述舌片的另一侧朝向夹针座外部的平面上设有凸起。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具有的优点和有益效果为:
15.1、通过扳动控制杆沿第一引导槽滑动,控制杆将扳动力经连接组件传递给活动杆,使活动杆沿第二引导槽滑动,以使夹针机构的两端分别相对活动杆、固定杆转动,从而实现夹针机构角度调节,能够结合病灶形状以及人体结构,避开关键部位,优化进针路径,实现跨层操作,灵活度高,便于手术操作,提高穿刺位置精度,从而保证手术质量。
16.2、上盘在控制杆的作用下相对壳体转动,从而带动上盘上的指针沿转动槽滑动,从而可获知控制杆所转动的角度,进而可确定夹针机构所旋转的角度,以此可精确调节穿刺针至手术所需的穿刺角度,角度显示直观,控制直接,提高便利性及安全性。
17.3、通过增设角度传感器,能够显示更精确的立体三维角度数值,从而保证穿刺针穿刺角度精确性。
18.4、在手术操作过程中,穿刺针的装配与拆卸通过从其侧部操作,便于穿刺针与夹针机构的安装与分离,使每根穿刺针可实现单独调节,能够根据实际手术需要进行灵活调节,无需等待整体治疗完成后再撤针,提高手术操作的灵活性,提升安全性。
1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ct定位穿刺角度引导器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ct定位穿刺角度引导器的结构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ct定位穿刺角度引导器的爆炸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ct定位穿刺角度引导器中夹针机构的结构图;
23.图4为本实用新型ct定位穿刺角度引导器中夹针机构的爆炸图;
24.图5为本实用新型ct定位穿刺角度引导器中夹针座的结构图;
25.其中:1、刻度盘;101、转动槽;2、上盘;201、指针;202、上卡块;3、尾杆;4、壳体;401、第一引导槽;402、第二引导槽;403、中间架;4031、第一插槽;4032、第二插槽;5、下盘;6、角度传感器;7、盖体;8、活动杆;9、固定杆;10、夹针机构;1001、夹针座; 10011、第一夹持槽;10012、第一凹槽;10013、第二凹槽;1002、舌片;10021、斜面;10022、凸起;10023、第二夹
持槽;1003、弹簧片;1004、盖片;11、连接柱;12、控制杆。
具体实施方式
26.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ct定位穿刺角度引导器,包括角度调节机构、夹针机构10,角度调节机构包括壳体4,壳体4的外周设有第一引导槽401、第二引导槽402,第一引导槽401内设有沿其滑动有控制杆12,控制杆12的一端穿过第一引导槽401与连接组件固定连接,连接组件相对壳体4转动,壳体4上还设有相互平行且长度相等的活动杆8、固定杆9,活动杆8沿第二引导槽402滑动且活动杆8的一端穿过第二引导槽402与连接组件固定,固定杆9的一端与壳体4固定,活动杆8和固定杆9的另一端分别与夹针机构10的两端转动连接,控制杆12与夹针机构10平行设置。
27.在进行引导穿刺前,预先将穿刺针装入夹针机构10,然后通过角度调节机构进行角度调节后,再进行穿刺。
28.具体的,通过扳动控制杆12沿第一引导槽401滑动,控制杆12将扳动力经连接组件传递给活动杆8,使活动杆8沿第二引导槽402滑动,以使夹针机构10的两端分别相对活动杆 8、固定杆9转动,从而实现夹针机构10角度调节。由于活动杆8和固定杆9的长度相等且平行,控制杆12与夹针机构10平行,使活动杆8和固定杆9的两端分别与夹针机构10和壳体4之间围成平行四边形的结构,因此控制杆12沿第一引导槽401滑动的角度与夹针机构 10所转动的角度一致,由此通过扳动控制杆12的角度可确定夹针机构10所转动的角度。
29.本实施例的ct定位穿刺角度引导器,在穿刺手术操作时,通过对穿刺针角度的调节,能够结合病灶形状以及人体结构,避开关键部位,优化进针路径,实现跨层操作,灵活度高,便于手术操作,提高穿刺位置精度,从而保证手术质量。
30.进一步的,连接组件包括连接柱11、上盘2和下盘5,连接柱11和活动杆8的上端分别与上盘2固定,连接柱11和活动杆8的下端分别与下盘5固定,控制杆12的一端与连接柱 11的侧部固定,上盘2和下盘5分别设于壳体4的上部和下部且相对壳体4转动连接。其中,连接柱11的上端设有第一卡槽,上盘2的下部设有与第一卡槽配合连接的上卡块202,连接柱11的下端设有第二卡槽,下盘5的上部设有与第二卡槽配合连接的下卡块,连接柱11的侧部设有第三卡槽,控制杆12的一端与第三卡槽配合连接。活动杆8的上端和下端分别通过螺栓与上盘2和下盘5固定。
31.具体的,通过扳动控制杆12,控制杆12通过连接柱11分别带动上盘2和下盘5相对壳体4转动,从而带动活动杆8沿第二引导槽402滑动,以使夹针机构10的两端分别相对活动杆8、固定杆9转动,从而实现夹针机构10角度调节。
32.进一步的,上盘2的上方设有刻度盘1,刻度盘1与壳体4固定,刻度盘1上设有与刻度对应的转动槽101,转动槽101内设有沿其滑动的指针201,指针201固定于上盘2上。上盘2在控制杆12的作用下相对壳体4转动,从而带动上盘2上的指针201沿转动槽101滑动,从而可获知控制杆12所转动的角度,进而可确定夹针机构10所旋转的角度,以此可精确调节穿刺针至手术所需的穿刺角度,角度显示直观,控制直接,提高便利性及安全性。
33.进一步的,下盘5的下方设有盖体7,盖体7与壳体4固定,盖体7与下盘5之间设有角度传感器6,角度传感器6固定于盖体7上。其中,角度传感器6与控制器电连接。通过增设角度传感器6,能够显示更精确的立体三维角度数值,从而保证穿刺针穿刺角度精确性。
34.进一步的,壳体4的中心横跨设有中间架403,中间架403设于第一引导槽401与第二引导槽402之间,中间架403的一端设有第一插槽4031,固定杆9的一端插设固定于第一插槽4031内。中间架403的另一端设有第二插槽4032,第二插槽4032内插设固定有尾杆3,尾杆3与固定机构连接,以实现对ct定位穿刺角度引导器的固定。
35.如图3、图4、图5所示,夹针机构10包括夹针座1001、舌片1002、弹簧片1003和盖片1004,夹针座1001上竖向开设有贯通的第一夹持槽10011,夹针座1001的一侧内部设有与第一夹持槽10011连通的第一凹槽10012,弹簧片1003设于第一凹槽10012内,夹针座1001 的另一侧设有与第一夹持槽10011连通且延伸至夹针座1001外的第二凹槽10013,舌片1002 卡设于夹针座1001内,且舌片1002的一侧与弹簧片1003相抵接,舌片1002的另一侧设于第二凹槽10013内,第二凹槽10013内还设有卡挡舌片1002的盖片1004,舌片1002上设有竖向贯穿的第二夹持槽10023,通过推动舌片1002,使舌片1002挤压弹簧片1003,以调节第一夹持槽10011与第二夹持槽10023之间的重合面积,从而实现穿刺针的取放。
36.具体的,在装配穿刺针时,推动舌片1002,舌片1002挤压弹簧片1003,增大第一夹持槽10011与第二夹持槽10023之间的重合面积,将穿刺针经舌片1002导入第二夹持槽10023 内,然后松开舌片1002,弹簧片1003复位,第一夹持槽10011与第二夹持槽10023之间的重合面积减小,以实现穿刺针的装配固定。拆卸穿刺针时,重复上述操作,将穿刺针取出。
37.本实施例的夹针机构10,在手术操作过程中,穿刺针的装配与拆卸通过从其侧部操作,便于穿刺针与夹针机构10的安装与分离,使每根穿刺针可实现单独调节,能够根据实际手术需要进行灵活调节,无需等待整体治疗完成后再撤针,提高手术操作的灵活性,提升安全性。
38.进一步的,舌片1002的一侧相对于弹簧片1003的一面设为斜面10021,便于穿刺针的导入。
39.进一步的,舌片1002的另一侧朝向夹针座1001外部的平面上设有凸起10022,便于医务人员按压。
40.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ct定位穿刺角度引导器不限于对穿刺针的操作,还可适用于活检针、消融针等,通用性强,适用范围广。
41.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