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臼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555913发布日期:2021-06-22 15:19阅读:114来源:国知局
髋臼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髋臼系统。



背景技术:

髋关节假体置换是目前治疗髋关节疾病最有效的手段,使患者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关节生理功能,缓解病痛。髋臼系统是髋关节假体重要的组成部分,髋臼系统主要包含内衬和髋臼杯,髋臼杯与髋骨之间通过螺钉固定,髋臼杯和内衬之间通过特定的锁合结构固定,防止内衬松动。

目前,髋臼杯与内衬的锁合结构种类较多,但是目髋臼杯与聚乙烯内衬的锁合结构限制了聚乙烯内衬的厚度,影响髋臼杯的稳定性。此外,当髋臼杯固定陶瓷内衬时,由于和髋臼杯的接触面积减少,导致髋臼杯的强度变低。综上,目前髋臼杯与内衬的接触面积小,影响内衬的强度,降低髋臼杯的使用寿命,进而影响髋臼系统的使用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目前因内衬与髋臼杯接触面积小导致的髋臼系统使用性能差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够保证使用性能的髋臼系统。

上述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髋臼系统,包括:

髋臼杯,所述髋臼杯具有环形槽以及设置于所述环形槽中的防旋凸起,所述防旋凸起沿径向方向向所述髋臼杯内延伸;

内衬,安装于所述髋臼杯中;

增厚翼,设置于所述内衬边缘的外侧,并安装于所述髋臼杯的所述环形槽,用于增加所述内衬厚度;所述增厚翼沿径向方向具有沿径向方向凹陷的防旋凹槽,所述防旋凹槽用于安装所述防旋凸起。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增厚翼的底部与所述环形槽的底部之间存在预设间隙,所述预设间隙的范围为0.3mm~0.7m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增厚翼还包括呈环形的增厚主体,所述增厚主体沿径向方向凸出于所述内衬边缘的外侧,所述防旋凹槽位于所述增厚主体远离所述内衬的一侧,所述增厚主体安装于所述环形槽中;

所述增厚主体沿周向方向的尺寸大于所述防旋凹槽沿周向方向的尺寸。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增厚主体的径向宽度小于等于环形槽的径向宽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衬为聚乙烯内衬,所述增厚翼与所述聚乙烯内衬为一体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防旋凸起为多个,所述防旋凹槽的数量大于所述防旋凸起的数量,多个所述防旋凹槽沿所述增厚翼的周向间隔布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防旋凹槽的数量为所述防旋凸起数量的倍数,且所述防旋凸起与所述防旋凹槽间隔且均匀分布。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增厚翼凸出于所述髋臼杯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衬为陶瓷内衬,所述髋臼系统还包括金属环,所述金属环套设于所述陶瓷内衬,并位于所述髋臼杯中;

所述增厚翼位于所述金属环的边缘,并与所述金属环为一体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陶瓷内衬的顶面低于所述髋臼杯的顶面或与所述髋臼杯的顶面相平齐。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防旋凹槽的数量等于所述防旋凸起的数量,多个所述防旋凹槽沿所述增厚翼的周向间隔布置。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髋臼系统,内衬安装于髋臼杯后,增厚翼位于内衬与髋臼杯之间,增厚翼安装于髋臼杯的环形槽中,同时,增厚翼的防旋凹槽,通过防旋凹槽与环形槽内的防旋凸起相配合。通过在内衬与髋臼杯之间增加增厚翼,使得防旋凹槽与防旋凸起实现内衬与髋臼杯的配合,同时还能增加内衬沿径向方向的厚度,以增加内衬与髋臼杯的接触面积,有效的解决目前因内衬与髋臼杯接触面积小导致的髋臼系统使用性能差的问题,减小内衬的磨损,增加内衬的坚固程度,提高了内衬的强度,延长髋臼杯及内衬的使用寿命,进而提高髋臼系统的使用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髋臼系统采用聚乙烯内衬的剖视图;

图2为图1所示的髋臼系统的俯视图;

图3为图1所示的髋臼系统中聚乙烯内衬与增厚翼的立体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髋臼系统采用陶瓷内衬的剖视图;

图5为图4所示的髋臼系统的俯视图;

图6为图4所示的髋臼系统中陶瓷内衬的立体图;

图7为图4所示的髋臼系统中金属块与增厚翼的立体图;

图8为图1及图4所示的髋臼系统中髋臼杯的立体图。

其中:100、髋臼系统;110、髋臼杯;111、环形槽;112、防旋凸起;120、聚乙烯内衬;130、陶瓷内衬;140、增厚翼;141、防旋凹槽;142、增厚主体;150、金属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参见图1和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髋臼系统100。该髋臼系统100用于对髋关节进行修复。可以理解的,髋关节是把人体的大腿骨与骨盆的髋骨之间加以连接的关节,在人类在坐或立时发挥重要作用。髋关节假体目前是治疗髋关节疾病最有效手段,使得患者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关节生理功能,缓解病痛。而髋臼系统100时髋关节假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实用新型髋臼系统100可以保证强度,延长使用寿命,保证可靠性,进而提高患者使用的安全性。

参见图1和图4,在一实施例中,髋臼系统100包括髋臼杯110、内衬以及增厚翼140。髋臼杯110具有环形槽111以及设置于环形槽111中的防旋凸起112,防旋凸起112沿径向方向向髋臼杯110内延伸。内衬安装于髋臼杯110中。增厚翼140设置于内衬边缘的外侧,并安装于髋臼杯110的环形槽111,用于增加内衬厚度;增厚翼140沿径向方向具有沿径向方向凹陷的防旋凹槽141,防旋凹槽141用于安装防旋凸起112。

髋臼杯110为髋臼系统100的主体部分,髋臼杯110的外轮廓形成为半球形状,髋臼杯110的内部呈中空设置,记为第一安装槽(未示出)。该第一安装槽用于安装内衬。内衬的外轮廓也呈半球形,内衬的内部也呈中空设置,记为第二安装槽(未示出)。内衬安装于髋臼杯110的第一安装槽中。内衬的第二安装槽中用于安装球头,与球头连接的股骨柄伸出内衬,用于与患者的股骨连接。

具体使用时,髋臼杯110安装于患者的骨盆骨中,内衬安装于髋臼杯110的第一安装槽中,球头安装于内衬的第二安装槽中。股骨柄的一端连接球头,该股骨柄远离球头的一端与患者股骨连接,并固定于股骨内。应当理解的是,球头和股骨柄可以是人工股骨,也可以使用放置在髋臼系统100内的原生股骨头或表面置换后的股骨头。值得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髋臼系统100的安装形式与目前的髋臼结构的安装形式实质相同,此处仅做简要描述,不做过多赘述。

由于目前的内衬与髋臼杯之间的接触面积较小,而且内衬沿径向方向的厚度较小,导致内衬的强度降低,影响内衬的使用寿命,降低了髋臼系统的稳定性,进而影响髋臼系统的使用可靠性。为此,本实用新型的髋臼系统100在内衬与髋臼杯110之间增加了增厚翼140,通过增厚翼140增加内衬的厚度,提高内衬的强度,保证内衬的坚固程度,进而提高了髋臼系统100的可靠性,保证髋臼系统的使用性能。

增厚翼140设置于内衬边缘的外侧,髋臼杯110具有与增厚翼140配合的环形槽111。可以理解的,内衬的第二安装槽的内壁即为内衬的内侧,内衬的外壁即为内衬的外侧。增厚翼140位于内衬的外壁的外侧,并位于内衬顶部的边缘。也就是说,增厚翼140相当于内衬向外延伸的翻边,增厚翼140沿径向方向凸出于内衬的外壁。相应的,髋臼杯110的内外侧以髋臼杯110为基准,髋臼杯110的内壁即为髋臼杯110的内侧,髋臼杯110的外壁处于髋臼杯110的外侧。

髋臼杯110的第一安装槽的内壁的顶部开设环形的凹槽即为环形槽111,该环形槽111连通髋臼杯100的第一安装槽,并与增厚翼140相配合。具体的,内衬安装于髋臼杯110的第一安装槽后,增厚翼140位于环形槽111中。通过增厚翼140与环形槽111的配合建立了内衬与髋臼杯110连接关系,增加了内衬与髋臼杯110的接触面积,同时增厚翼140设置于内衬边缘外侧后,还增加了内衬沿径向方向的厚度,提高了内衬的强度,延长了内衬与髋臼杯110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环形槽111内具有沿径向方向伸出的防旋凸起112,增厚翼140具有沿径向方向向内凹陷的防旋凹槽141,防旋凸起112安装于防旋凹槽141中,用于限制内衬与髋臼杯110的相对转动。具体的,环形槽111的内壁具有向髋臼杯110内侧延伸的防旋凸起112,增厚翼140远离内衬的边缘具有防旋凹槽141,该防旋凹槽141从远离内衬的位置向靠近内衬的位置凹陷。这样,当内衬以及增厚翼140安装于髋臼杯110后,增厚翼140的防旋凹槽141中安装有防旋凸起112,通过防旋凸起112的外壁与防旋凹槽141的内壁配合,限制了内衬的转动,使得内衬可靠固定于髋臼杯110中。

而且,由于增厚翼140上开设防旋凹槽141,增厚翼140的径向厚度尺寸最小的位置即为防旋凹槽141,增厚翼140的其余部分仍保持原有的径向厚度,即仍保持较厚的径向尺寸。相较于防旋凸起112设置于增厚翼140的技术方案而言,改变可增厚翼140较厚尺寸的设置位置,增加了增厚翼140较厚尺寸的区域,保证内衬的径向厚度,提高了内衬的坚固程度,提高了内衬的强度,延长内衬的使用寿命,进而保证髋臼系统100的使用寿命。

采用上述实施例的髋臼系统100后,通过在内衬与髋臼杯110之间增加增厚翼140,使得防旋凹槽141与防旋凸起112实现内衬与髋臼杯110的配合,同时还能增加内衬沿径向方向的厚度,以增加内衬与髋臼杯110的接触面积,有效的解决目前因内衬与髋臼杯接触面积小导致的髋臼系统使用性能差的问题,减小内衬的磨损,增加内衬的坚固程度,提高了内衬的强度,延长髋臼杯110及内衬的使用寿命,进而提高髋臼系统100的使用性能。

参见图1、图2、图4和图5,在一实施例中,增厚翼140还包括呈环形的增厚主体142,增厚主体142沿径向方向凸出于内衬边缘的外侧,防旋凹槽141位于增厚主体142远离内衬的一侧,增厚主体142安装于环形槽111中。增厚主体142呈环形设置,并套设于内衬边缘的外侧,防旋凹槽141开设于增厚翼140的外侧,并从增厚翼140的外侧向内侧延伸。

在一实施例中,增厚主体142的周向尺寸大于防旋凹槽141的周向尺寸。也就是说,增厚翼140的主体部分为凸出设置的增厚主体142,防旋凹槽141仅为增厚翼140较小的凹陷部分。这样可以保证增厚翼140沿径向方向的厚度尺寸,以增加内衬的厚度,提高了内衬的强度。

而且,当增厚主体142的周向尺寸大于时防旋凹槽141的周向尺寸,髋臼杯110的防旋凸起112的周向尺寸相应的减小,而髋臼杯110的环形槽111的凹陷部分的面积增加。此时,髋臼杯110的壁厚会变薄,相应的增加了内衬的厚度,提高了内衬的强度,保证使用性能。

可选地,增厚主体142可以为一体结构,即防旋凹槽141沿径向方向未贯通增厚主体142,防旋凹槽141的径向厚度小于增厚主体142的径向厚度。也就是说,增厚翼140为一个呈环状的、具有一定径向厚度、外表面具有凹槽的环体。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方式中,增厚翼140包括多个相互独立的凸出。该凸出沿径向方向凸出于内衬的表面,并且,相邻的两个凸出围设成防旋凹槽141。

示例性地,如图2和图5所示,防旋凹槽141为贯通增厚主体142。增厚翼140通过增厚主体142与防旋凹槽141的设置,增加了内衬的径向厚度,并保证内衬的限位固定,避免内衬旋转。当增厚翼140与环形槽111配合后,防旋凸起112位于防旋凹槽141中,增厚主体142位于环形槽111中,增加内衬与髋臼杯110的接触面积,提高髋臼系统100工作的可靠性。

参见图1和图4,在一实施例中,增厚主体142的径向宽度小于等于环形槽111的径向宽度。也就是说,增厚翼140安装于环形槽111后,增厚翼140的外壁与环形槽111的内壁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这样可以避免增厚翼140与髋臼杯110发生干涉,保证安装的可靠性。

值得说明的是,髋臼系统100的内衬通常为聚乙烯内衬120或者陶瓷内衬130。当内衬为聚乙烯内衬120时,通常增厚翼140与聚乙烯内衬120为一体结构;当内衬为陶瓷内衬130时,需在陶瓷内衬130与髋臼杯110之间增加金属环150,增厚翼140与金属环150为一体结构。以下分别对两种形式的内衬与增厚翼140配合进行分别说明。

参见图1至图3、图8,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中,内衬为聚乙烯内衬120,增厚翼140与聚乙烯内衬120为一体结构。当聚乙烯内衬120插入髋臼杯110后,聚乙烯内衬120的增厚翼140安装于髋臼杯110的环形槽111中,增厚翼140的防旋凸起112与髋臼杯110的防旋凹槽141配合,防止聚乙烯内衬120旋转。并且,增厚翼140与聚乙烯内衬120采用一体成型方式加工,提高聚乙烯内衬120的强度,保证聚乙烯内衬120与增厚翼140连接处的强度,避免连接处断裂,提高工作的可靠性。

而且,聚乙烯内衬120的外侧设置增厚翼140后,增加了聚乙烯内衬120的径向厚度,提高了聚乙烯内衬120的坚固程度,并提高了聚乙烯内衬120的磨损体积,使得聚乙烯内衬120的耐磨程度提高,进而延长了聚乙烯内衬120的使用寿命,保证了髋臼系统100的使用性能。

值得说明的是,由于聚乙烯内衬120的边缘设置凸出的增厚翼140,即聚乙烯内衬120具有较厚的厚度,相当于增加了聚乙烯内衬120的径向厚度;此时,聚乙烯内衬120的球形部分的厚度可以适当减小。通过这种一增一减方式,增即为增加增厚翼140,减即为减小球形的增厚翼140的厚度,实质上也还是满足髋臼系统100中聚乙烯内衬120的标准要求。这样可以使得聚乙烯内衬120的第二安装槽具有较大的径向尺寸,可以匹配更大的球头,增加球头的转动范围,进而增加患者的活动范围。

在一实施例中,防旋凸起112为多个,防旋凹槽141的数量大于防旋凸起112的数量,多个防旋凹槽141沿增厚翼140的周向间隔布置。防旋凸起112的数量为多个,防旋凹槽141的数量也相应的为多个,这样可以保证聚乙烯内衬120与髋臼杯110之间锁定可靠,可以可靠的将聚乙烯内衬120固定于髋臼杯110中,限制聚乙烯内衬120的转动。

而且,防旋凹槽141的数量大于防旋凸起112的数量。这样可以通过转动聚乙烯内衬120调节聚乙烯内衬120在髋臼杯110中的位置,然后再通过防旋凸起112与防旋凹槽141配合,以增加可操作性,提高容错率。可以理解的,由于聚乙烯内衬120与髋臼杯110匹配时二者不容易完全匹配,需要在手术过程中调节聚乙烯内衬120的位置,以保证聚乙烯内衬120与髋臼杯110匹配良好,进而保证手术效果。具体的调节方式为,可以转动聚乙烯内衬120以对防旋凸起112与防旋凹槽141进行旋转配对,选择防旋凸起112与合适的防旋凹槽141相配合,保证聚乙烯内衬120与髋臼杯110匹配准确。

在一实施例中,防旋凹槽141的数量为防旋凸起112数量的倍数,且防旋凸起112与防旋凹槽141间隔且均匀分布。这样可以保证其中一个防旋凸起112与防旋凹槽141相配合后,其余的防旋凸起112能够分别安装到防旋凹槽141中,保证安装的准确性。

示例性地,防旋凸起112的数量为四个,四个防旋凸起112沿周向均匀分布,相应的防旋凹槽141的数量为十二个,十二个防旋凹槽141均匀分布。使用过程中,可以选择任意的四个防旋凹槽141与防旋凸起112相配合,增加了聚乙烯内衬120的位置选择性。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方式中,防旋凸起112与防旋凹槽141的配合数量还可以为其他数量。

在一实施例中,增厚翼140凸出于髋臼杯110设置。也就是说,聚乙烯内衬120以及增厚翼140安装于髋臼杯110后,增厚翼140的顶部高度髋臼杯110的顶部。这样可以防止股骨柄的颈部与髋臼杯110的边缘发生碰撞,降低了球头脱位的几率,提高了髋关节假体的使用性能。

增厚翼140凸出髋臼杯110的距离,随球头尺寸增大而增加,增厚翼140凸出髋臼杯110时,可以避免股骨柄的颈部与髋臼杯110的边缘发生碰撞,减小球头脱位的几率,提高了髋关节假体的使用性能。

较佳地,当使用22mm的球头时,增厚翼140凸出髋臼杯110的尺寸约为0.5mm。当使用28mm的球头时,增厚翼140凸出髋臼杯110的尺寸范围约为1.2mm~1.8mm。较佳地,当使用28mm的球头时,增厚翼140凸出髋臼杯110的尺寸约为1.5mm。当使用32mm及以上的球头时,增厚翼140凸出髋臼杯110的尺寸范围约为1.5mm~2.5mm。较佳地,当使用32mm及以上的球头时,增厚翼140凸出髋臼杯110的尺寸范围约为2mm。

参见图4至图7,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中,内衬为陶瓷内衬130,髋臼系统100还包括金属环150,金属环150套设于陶瓷内衬130,并位于髋臼杯110中。增厚翼140位于金属环150的边缘,并与金属环150为一体结构。陶瓷内衬130超如髋臼杯110时,需要通过金属环150与髋臼杯110进行压配,然后将陶瓷内衬130在与金属环150压配固定,实现了陶瓷内衬130与髋臼杯110的固定连接。

此种方式下,增厚翼140位于金属环150的外侧内壁。当金属环150压配于髋臼杯110的第一安装槽后,金属环150的增厚翼140安装于髋臼杯110的环形槽111中,通过增厚翼140的防旋凸起112与髋臼杯110的防旋凹槽141的配合限制金属环150的转动,进而限制陶瓷内衬130的转动。而且,金属环150与增厚翼140采用一体成型方式加工,提高了金属环150的强度,保证金属环150与增厚翼140连接处的强度,避免连接处断裂,提高工作可靠性。

金属环150的增厚翼140安装于髋臼杯110的环形槽111后,增厚翼140的增厚主体142填充了髋臼杯110的环形槽111,增加髋臼杯110的边缘厚度,提高了髋臼杯110的整体强度,延长了髋臼杯110的使用寿命,进而保证了髋臼系统100的使用性能。陶瓷内衬130与髋臼杯110通过金属环150压配连接后,金属环150能增加髋臼杯110的厚度,并配合增厚翼140填充髋臼杯110的环形槽111,提高髋臼杯110的强度;同时,金属环150还能使得陶瓷内衬130不与髋臼杯110直接接触,便于后期的安全与取出。

而且,金属环150与髋臼杯110压配连接,即金属环150的外表面与髋臼杯110的第一安装槽的内壁为过盈配合,保证金属环150可靠固定于髋臼杯110中。陶瓷内衬130与金属环150压配连接,也就是说,金属环150的内壁与陶瓷内衬130的外壁进行压配,即为金属环150的内壁与陶瓷内衬130的外壁为过程配合。安装完成后,陶瓷内衬130的底部与髋臼杯110的第一安装槽的底壁存在间隙,即二者不接触,避免损坏陶瓷内衬130。

在一实施例中,陶瓷内衬130的顶面低于髋臼杯110的顶面或与髋臼杯110的顶面相平齐。也就是说,陶瓷内衬130的顶面高度不高于髋臼杯110顶面的高度。这样可以避免股骨柄的颈部与陶瓷内衬130发生碰撞,进而避免陶瓷内衬130破裂,保证陶瓷内衬130工作的可靠性,延长使用寿命。

在一实施例中,防旋凹槽141的数量等于防旋凸起112的数量,多个防旋凹槽141沿增厚翼140的周向间隔布置。也就是说,防旋凹槽141与防旋凸起112的数量是一一对应的。由于陶瓷内衬130是通过金属环150压配于髋臼杯110,而髋臼杯110与金属环150之间通过压配及防旋凸起112与防旋凹槽141相配合,实现金属环150的固定;当需要调整陶瓷内衬130的位置时,直接将陶瓷内衬130从金属环150取出调整陶瓷内衬130的位置,再将陶瓷内衬130压配于金属环150。据此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

示例性地,防旋凸起112与防旋凹槽141的数量均为四个,并且,四个防旋凸起112均匀分布,并与四个防旋凹槽141一一对应。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方式中,防旋凸起112的数量还可以为更多或更少,防旋凹槽141的数量与防旋凸起112的数量相一致。

在一实施例中,增厚翼140的底部与环形槽111的底部之间存在预设间隙,预设间隙的范围为0.3mm~0.7mm。也就是说,增厚翼140安装于环形槽111后,增厚翼140朝向环形槽111的表面与环形槽111的底壁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该间隙的范围为0.3mm~0.7mm。进一步地,增厚翼140的底部与环形槽111的底部之间预设间隙的范围为0.5mm。

可以理解的,无论是聚乙烯内衬120还是陶瓷内衬130,二者通过增厚翼140与髋臼杯110配合后,增厚翼140的底部与髋臼杯110的环形槽111的底壁之间都存在一定的间隙,以防止过定位。

对于聚乙烯内衬120而言,增厚翼140的底部与髋臼杯110的环形槽111的底壁存在预设间隙,这是因为聚乙烯内衬120与髋臼杯110的压配是靠聚乙烯内衬120的底部与髋臼杯110的第一安装槽的底壁的压配完成的,该预设间隙可以起到防止过压配的作用。对于陶瓷内衬130而言,金属环150通过其自身的压配于髋臼杯110及陶瓷内衬130固定,增厚翼140的底部与髋臼杯110的环形槽111的底壁存在预设间隙,可以防止过定位。

参见图1和图4,本实用新型的髋臼系统100无论是通过髋臼杯110通过增厚翼140配合聚乙烯内衬120还是陶瓷内衬130,都能增加髋臼系统100的整体性能。匹配聚乙烯内衬120时,通过增厚翼140增加聚乙烯内衬120的厚度,提高聚乙烯内衬120的坚固程度,延长聚乙烯内衬120的磨损时间,提高聚乙烯内衬120的使用寿命。匹配陶瓷内衬130时,通过增厚翼140增加髋臼杯110的整体厚度,提高髋臼杯110的强度,延长髋臼杯110的使用寿命,提高髋臼杯110的稳定性。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的记载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