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253885发布日期:2021-06-01 23:34阅读:92来源:国知局
电动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车辆,更详细地,涉及也能作为电动步行辅助车来使用的小型电动车辆。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针对步行有困难的使用者的车辆,使用电动轮椅等小型电动车辆、手推车类型的电动步行辅助车。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电动车辆,其除了具有通过将手柄的角度设为能够变更并且将座位设为能够前后反转来让使用者自己搭乘并进行操纵的自主行走模式以外,还具有在使用者就坐的状态下看护者等一边步行一边进行操纵的援助步行模式。但是,没有考虑将该电动车辆用作使用者自己一边步行一边进行操纵的电动步行辅助车。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02-233007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

由于具有座位,小型电动车辆与以往的电动步行辅助车相比轴距(wheelbase)较长,用作电动步行辅助车时操作性不佳。电动步行辅助车优选为短车长且便于小幅转弯的车辆。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们开发了一种电动车辆,其具备能够前后伸缩的车体和折叠式的座椅,适于采用小型电动车模式和电动步行辅助车模式。

在该电动车辆中,在以电动步行辅助车模式来使用时,要使用设置在座位的后方的操作部。虽然该操作部构成为能够根据使用者的身高、使用目的来调整高度,但需要一种考虑了外观、以及来自操作部的信号线或导电线的灵活布设的稳定的支撑结构。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在能够进行小型电动车模式与电动步行辅助车模式的切换的电动车辆中,获得一种考虑了高度能够调整的后方操作部的外观和布线的稳定的支撑结构。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电动车辆,其具备:

移动基体,其包含具有前轮的前侧基体和具有后轮的后侧基体,上述前侧基体与上述后侧基体连结成能够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伸缩;

上部框架,其形成为从上述后侧基体的左右两侧部向上方立起,并且该上部框架的上端分别与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上端框架连结;

座椅,其通过转动支撑部支撑于上述上部框架且能够绕车宽方向上的轴转动,上述座椅的腿部通过该转动支撑部向下方延伸,并且,该腿部与上述前侧基体连结成能够转动和滑动,上述座椅构成为能够在就坐位置与折叠位置之间移动;

就坐操作部,其用于就坐于上述座椅的使用者操作;以及

后方操作部,其用于站立于上述座椅的后方步行的使用者操作,

上述上部框架具备后部盖框架和筒状的杆支撑部,上述后部盖框架与上述上端框架的下侧隔有间隔且在车宽方向上延伸,上述杆支撑部上下延伸并且贯通上述上端框架,上述杆支撑部的下端延伸至上述后部盖框架的底面,在上述上端框架与上述后部盖框架之间形成有物品收纳部,

上述后方操作部设置有支撑于上述杆支撑部且高度能够调整的后手柄。

实用新型效果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电动车辆在上端框架的下侧具备后部盖框架,具备下端延伸至后部盖框架的底面的筒状的杆支撑部,从而,后手柄的杆支撑部刚性地结合于上端框架和后部盖框架的上下2个部位,在使高度能够调整的后手柄获得支撑刚性这方面是有利的。

另外,通过使后手柄的杆下端部容纳于杆支撑部,能够在杆支撑部内部对来自后手柄的操作部的信号线或导电线进行灵活布设,在良好地维持该部分的外观这方面是有利的,并且还具有能够将用于加强结构的中空空间用作物品收纳部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电动车辆的侧视图。

图2是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电动车辆的省略了下部的主视图。

图3是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电动车辆的省略了下部的后视图。

图4是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电动车辆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图5是从后方观看的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电动车辆的杆支撑部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电动车辆

2车体

3后手柄

4后轮

5前轮

6座椅靠背

7座椅

8扶手

10控制部

21移动基体

22上部框架

23杆支撑部

24后侧基体

25前侧基体

26上端框架

28后部盖框架

31杆

33后方操作部

40电动机

83操作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

在图1中,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电动车辆1具备车体2,车体2包括移动基体21(下部行驶体)、以及立设在其后部(后侧基体24)的上部框架22,电动车辆1能以由图中实线所示的小型电动车模式(1)、以及由图中双点划线所示的电动步行辅助车模式(1′)来使用。

移动基体21具备设置有左右的后轮4(驱动轮)和上部框架22的后侧基体24(主体部)、以及设置有左右的前轮5(从动轮)的前侧基体25,前侧基体25连结到后侧基体24的前侧且能够在前后方向上滑动,移动基体21构成为轴距能够伸缩。

左右的后轮4由搭载于后侧基体24的左右的电动机40(40l、40r)独立地驱动。左右的前轮5由具备能够在接地部绕周向上的轴旋转的多个滚轮50的全向轮(全方位车轮)构成,电动车辆1仅通过后述的操作部83(就坐操作部)或后方操作部33对电动机40l、40r的控制,就能够进行转向和制动/驱动操作

上部框架22呈将从后侧基体24的左右两侧部向上方立设的左右一对框架(侧部框架)的上端由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上端框架26连结而成的倒u字形或门形状的基本形状,而且配设有与上端框架26的下侧隔有间隔且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后部盖框架28,在这些上端框架26和后部盖框架28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设置有贯通上端框架26向上方延伸的杆支撑部23。

后部盖框架28具备在上部框架22的左右的侧部框架之间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底面和从该底面的两侧缘及后缘向上方延伸的两侧面及后表面,两侧面的前侧接合到左右的侧部框架(22)。后部盖框架28的底面的前缘与上端框架26之间由沿着左右的侧部框架(22)倾斜的前表面封闭,从而形成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中空矩形筒状的加强结构,并且能够将在后部盖框架28与上端框架26之间开口的内部空间用作口袋状的物品收纳部。

杆支撑部23呈中空筒状,其下端延伸至后部盖框架28的底面,后手柄3的杆31的下端部由其支撑为能够在上下方向滑动,并且由高度能够调整的未图示的锁定单元固定。图示例的杆31和杆支撑部23在车宽方向上呈扁平的筒状(非旋转体形状),构成了后手柄3的止转件。

如图2所示,后手柄3呈t形棒状,具有从与杆31的上端的连接部32向左右伸出的一对后方操作部33。该后方操作部33成为使用者自身以电动步行辅助车模式来使用的情况下的操作部、以及看护者等在使用者就坐于座椅7的状态下操纵电动车辆的情况下的操作部。

此外,虽然来自高度能够调整的后手柄3的后方操作部33的信号线或导电线等线束是在杆支撑部23的内部从容纳于杆支撑部23的杆31的下端部灵活地布设到车体侧,但由于杆支撑部23的下部位于后部盖框架28的内部,因此,在将与杆支撑部23相邻的后部盖框架28的内部空间用作布线连接或基板部件的搭载空间的情况下也是有利的。

而且,后部盖框架28还与后述的扶手8对上部框架22的转动支撑部(8a)相邻,因此,在用于来自扶手8的操作部83的信号线或导电线等线束的灵活布线连接的情况下也是有利的。

在上部框架22,座椅靠背6的下端部(6a)、座椅7(座椅座垫)的腿部71(7a)、扶手8的基部(8a)均由与车宽方向平行的轴6a、7a、8a枢转地支撑,另一方面,腿部71的下端通过连结部7b(槽)连结到前侧基体25(销)且能够转动和滑动。

通过上述构成,如果从图中实线所示的小型电动车模式,如图中双点划线所示的那样使座椅7向前下方转动并使其移动到折叠位置7′,则前侧基体25会向后方滑动,移动基体21缩短,变为使用者能够一边站立步行一边通过后方操作部33进行操作的电动步行辅助车模式。

此时,通过使座椅靠背6向前方倾倒并到达折叠位置6′,座椅靠背6′的上表面(背面)能够作为行李的装载空间加以利用,扶手8能够作为所载置的行李的防掉落保护装置加以利用。此外,后侧基体24和前侧基体25的上表面24b、25b也能用作装载行李的托盘。

另外,在图中双点划线所示的电动步行辅助车模式中,如果将座椅靠背6′扶起并返回到就坐位置6,然后使座椅7′向后方转动并返回到就坐位置7,则如图中实线所示的那样,前侧基体25会向前方滑动,移动基体21伸长,变为使用者能够就坐于座椅7并通过对扶手8的操作部83的操作使其进行自主行走的小型电动车模式。

优选座椅靠背6设为在上述的就坐位置6时由后手柄3的杆31或杆支撑部23从后方支撑的构成。通过该构成,无需另外设置支撑结构,就能使座椅靠背6获得稳定的支撑刚性。

操作部83设置在扶手8的前端部,由从该前端部向斜前上方延伸的手柄或操纵杆构成。操作部83能够设为对左右的手柄分配左右的电动机40l、40r来进行前进、后退、左右转向、原地转向的方式的操作部、或者通过左右任意一方手柄进行前进、后退、左右转向的操纵杆方式的操作部,在任意一方(或两方)操作部33的顶部设置有显示各种信息的显示部80。

图4是示出电动车辆的控制系统的框图,除了来自扶手8的操作部83和后方操作部33的操作输入以外,由框架位置传感器70检测出的就坐位置/折叠位置信息、由就坐传感器72探测到的搭乘者信息、由陀螺仪传感器20探测到的加速度、倾斜等车辆姿势信息、电池9的余量(充电率、soc)等各种信息也输入到控制部10,并显示于显示部80。

在框架位置传感器70检测出座椅7的就坐位置并且就坐传感器72检测出使用者的就坐的情况下,控制部10将扶手8的操作部83的操作设为有效,在显示部80显示“自主行走模式”。另外,在该状态下,如果通过来自后方操作部33的操作而转移到让使用者搭乘的“援助行驶模式”,则在显示部80显示“援助行驶模式”。

另一方面,在框架位置传感器70检测出座椅7的折叠位置的情况下,将后方操作部33的操作设为有效,在显示部80显示“步行辅助模式”。此外,在座椅7处于就坐位置/折叠位置的中间并且框架位置传感器70未检测出就坐位置和折叠位置的情况下,扶手8的操作部83的操作和后方操作部33的操作都变为无效。

此外,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全向轮用作前轮5的情况,但也能够使用以脚轮形式等进行支撑且转向自如的从动轮。

以上,虽然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还能基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进行各种变形和变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