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采血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208848发布日期:2021-08-10 14:15阅读:47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采血仪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采血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采血仪。



背景技术:

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一直向世界各国呼吁“医疗用血采用无偿献血”的原则,我国鼓励无偿献血,而捐献全血是无偿献血中的一种方式。捐献全血时,献血员前往就近的血液中心、血站或移动采血点,由专业的采血护士进行规范化的采血操作。整个操作流程包括采血前的登记、体检、确认和采血及宣教、采血后处理。

目前,在采血前,采血护士主要通过一些散在的手持移动终端、常规的检测仪、手工填写的纸质登记表完成采血前的登记、体检和确认,过程中生成的数据、信息通过手工录入纸质登记表的信息或上传手持移动终端数据在血液中心管理系统进行整合。

采血时,涉及献血员的身份确认、消毒穿刺、血样留存、采血、沟通和宣教等环节,目前基本依赖于护士对操作规范的熟记、操作经验和工作态度完成采血。也有个别厂家推出了自动化的设备,可自动完成血样留存和采血。

采血结束后,需要对献血员的伤口进行处理,并处理针头等医疗垃圾,保存血样和血袋,目前同样依赖于护士对操作规范的熟记、操作经验和工作态度,过程中采血护士需要用到多个散在的仪器或器具才能完成系列化操作。同样也有厂家推出的自动化设备,可以自动完成针头处理的操作。

但是目前的采血设备还存在如下不足:

1.采血护士存在个体差异,且受工作经验、责任心和工作状态等主观因素影响,操作难以标准化,对新进采血护士的培训难度大;

2.采血过程中流程过多,处理效率低,容易出现疏漏甚至错误;

3.采血全程需要用到的仪器、器具散在,集成化程度较低,采血护士需要多点奔波,增加了护士工作量,采血效率难以提高;

4.采血后的医疗垃圾处理不彻底、不合规,仍然存在职业暴露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采血仪,用于解决目前的采血设备操作难度大、采血效率低,存在安全隐患的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智能采血仪,采用了如下所述的技术方案:所述智能采血仪包括:承载留样管的留样管托架、承载留样袋的留样袋容置位、固定针头的针头夹持结构、承载血袋的电子秤;所述智能采血仪还包括:

动力源,所述动力源为机械传动机构提供动力;

机械传动机构,所述机械传动机构与所述留样管托架连接,并通过所述动力产生第一运动,利用第一运动带动所述留样管托架按照预定轨迹产生第二运动;

驱动控制电路,所述驱动控制电路接收有关所述第一运动和/或所述第二运动中的位置检测信息,并控制所述动力源工作用以产生所述动力,以及控制所述留样管托架按照所述预定轨迹与所述针头夹持结构上的针头进行对准耦合或分离耦合;

外壳,所述外壳用于容置所述动力源、所述驱动控制电路、所述机械传动机构、所述针头夹持结构、所述电子秤和留样袋容置位中的至少之一的部分或全部;和,

至少一个针头热合组件以及至少两个管路热合组件,所述至少一个针头热合组件以及至少两个管路热合组件分别与所述驱动控制电路电连接,所述至少一个针头热合组件以及至少两个管路热合组件设置于所述外壳上,每个针头热合组件均包括热合头、和用于夹持与血袋连通的采血软管的夹持部,所述热合头用于对采血软管进行热合封口;所述管路热合组件中的夹持部可夹持与所述血袋连通的采血软管的任意位置,所述针头热合组件中的夹持部可夹持靠近针头附近的采血软管。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智能采血仪包括至少一个高频发射器,一个高频发射器通过开关切换电路与含有至少两个热合头的热合头组电连接,所述高频发射器、所述开关切换电路与所述驱动控制电路连接;

所述驱动控制电路控制所述高频发射器发射高频信号,并控制所述开关切换电路分时通断所述热合头组中的任意一个热合头与所述高频发射器的电通路,使位于所述电通路上的热合头获得所述高频信号实现高频热合封口,其中,所述热合头组至少包括所述至少一个针头热合组件和至少两个管路热合组件中的任意两个热合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智能采血仪包括:锐器盒;

所述锐器盒设置于所述针头热合组件的一侧,用于放置所述针头;所述针头热合组件和所述锐器盒之间设置有用于将采血软管上的针头分离并放置所述锐器盒中的分离组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控制电路控制所述至少一个针头热合组件和至少两个管路热合组件,按照预定顺序从所述针头热合组件启动工作后,开始依次启动所述管路热合组件工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两个管路热合组件中至少有一个管路热合组件包括检测单元,当采血软管被置于夹持部内时所述检测单元输出检测信号,所述热合头根据所述检测信号启动工作对置入的采血软管进行热合封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含有所述检测单元的管路热合组件设置在所述外壳上靠近所述电子秤附近的位置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两个管路热合组件中有多个管路热合组件设置在外壳上,且所述电子秤与所述针头热合组件之间的采血软管管路上设置有多个管路热合组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个针头热合组件中至少有一个针头热合组件设于所述锐器盒附近处用于固定热合采血软管上靠近针头的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个用于阻止采血软管内的血液流动的阻流阀,所述阻流阀设置在外壳上且位于血袋的采血软管管路上,所述阻流阀受控于所述驱动控制电路,所述驱动控制电路控制所述针头热合组件和所述管路热合组件工作的同时控制所述阻流阀对采血软管管路进行阻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阻流阀设置在所述针头热合组件和所述管路热合组件中的至少一个热合组件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阻流阀设置于外壳上靠近所述留样袋放置位置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针头热合组件还包括:

用于检测采血软管已放置到热合位置的到位检测器,所述到位检测器与所述驱动控制电路连接,所述到位检测器感知采血软管置于所述针头热合组件的热合位置时向所述驱动控制电路输入到位信号,以使所述驱动控制电路控制所述热合头对采血软管进行热合,所述热合头设置在所述热合位置;

所述分离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锐器盒一侧的驱动件和与所述驱动件传动连接的分离件,所述驱动件与所述驱动控制电路电连接,所述分离件上远离所述驱动件的一端设有卡持部,所述卡持部卡持靠近针头的采血软管,所述驱动控制电路控制所述热合头对采血软管进行热合,且控制所述驱动件转动所述分离件,以使所述分离件的夹持部由所述锐器盒外部朝向所述锐器盒内部摆动,从而使针头跟随所述分离件运动与所述采血软管分离后掉落所述锐器盒。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卡持部包括设置于所述分离件自由端的夹持槽,所述夹持槽包括靠近所述分离件自由端的导向槽和靠近所述分离件铰接端的夹紧槽,所述导向槽的宽度大于所述夹紧槽的宽度,所述导向槽远离所述夹紧槽的一端的槽口去倒角设置,所述分离件呈竖直状态时,所述导向槽凸出于所述针头热合组件的热合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锐器盒设置有用于检测针头已落入锐器盒的锐器检测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锐器检测件包括用于检测所述锐器盒整体质量的称重传感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锐器检测件包括设置于所述锐器盒内侧的激光感应器,所述激光感应器用于感应针头落入所述锐器盒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热合组件还包括本体和保护罩,所述本体上设置所述热合头和所述夹持部,所述保护罩与所述本体可拆卸连接,所述保护罩的顶端开设有供采血软管穿过的限位槽形成所述夹持部,所述到位检测器设置于所述限位槽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热合组件还包括管路限位杆,所述管路限位杆设置于所述限位槽内,所述管路限位杆设置于所述热合头远离所述分离件的一侧,所述到位检测器设置于所述热合头靠近所述分离件的一侧,所述管路限位杆的垂直高度低于所述到位检测器的垂直高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一个针头热合组件中至少有一个热合头设于锐器盒附近处用于固定热合采血软管上靠近针头的第一位置,所述至少两个管路热合组件中至少有一个热合头用于固定热合采血软管上靠近血袋的第二位置,至少有一个热合头用于固定热合采血软管上所述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任意位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智能采血仪主要有以下有益效果:

其一,本智能采血仪的管路热合组件可以在采血完成后对采血软管进行热合,方便护士采样,降低了护士的操作难度,避免出现留存血样的样本量监测不准确,不易造成血液的浪费或留样的疏漏,操作简单、采血效率高;

其二,本智能采血仪采用驱动控制电路控制多个热合头同时或者分时段对采血软管进行热合,热合封口效率较高,反应较快,简化了护士逐一启动热合头进行热合的操作步骤,减小安全隐患,提高了本智能采血仪的自动化水平和智能化水平。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中的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个简单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

图1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智能采血仪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智能采血仪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a中智能采血仪的驱动控制电路电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3是图1a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4是图1a中智能采血仪的针头热合分离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智能采血仪的热合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热合头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智能采血仪的将针头放置到分离件上的状态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智能采血仪的针头分离的状态示意图;

图9a是本实用新型机械传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此时留样管托架位于竖直位置;

图9b是本实用新型机械传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此时留样管托架位于倾斜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在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例如,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左”、“右”、“前”、“后”、“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仅是便于描述,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方案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说明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或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说明中,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安装于”或“设置于”或“连接于”另一个元件上,它可以是直接或间接位于该另一个元件上。例如,当一个元件被称为“连接于”另一个元件上,它可以是直接或间接连接到该另一个元件上。

此外,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本实用新型智能采血仪的实施例一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a、图1b至图9a、图9b所示,智能采血仪100包括:承载留样管102的留样管102托架、承载留样袋104的留样袋104容置位146、固定针头的针头夹持结构105、承载血袋的电子秤106;智能采血仪100还包括:动力源(图未示)、机械传动机构(图未示)、驱动控制电路108、外壳101和针头热合分离机构200,其中,动力源为机械传动机构提供动力;机械传动机构与留样管102托架连接,并通过动力产生第一运动,利用第一运动带动留样管102托架按照预定轨迹产生第二运动;驱动控制电路108接收有关第一运动和/或第二运动中的位置检测信息,并控制动力源工作用以产生动力,以及控制留样管102托架按照预定轨迹与针头夹持结构105上的针头进行对准耦合或分离耦合;外壳101用于容置动力源、驱动控制电路、机械传动机构、针头夹持结构105、电子秤106和留样袋104容置位中的至少之一的部分或全部。

上述第二运动包括:留样管托架的直线运动和留样管托架的旋转运动。所述直线运动包括:所述留样管托架103在竖直方向上实现朝向或背离所述针头夹持结构105的直线运动。所述旋转运动至少包括以下方式之一:在竖直平面内实现第一旋转运动,和,在留样管安装平面内实现第二旋转运动。这里的留样管安装平面为留样管102安装在留样管托架103上后底部所在的平面,该平面近似与留样管管口平行。当留样管安装平面与水平面平行时,如图9a所示,则所述留样管托架在水平面内实现第二旋转运动,直线运动的方向与该时第二旋转运动的转动轴线平行,且转动轴线垂直于水平面,也垂直于留样管安装平面;当留样管安装平面与水平面垂直时,则所述留样管托架在留样管安装平面内实现第二旋转运动,直线运动的方向与该时第二旋转运动的转动轴线垂直,且转动轴线与水平面平行,但转动轴线依然垂直于留样管安装平面。这里的第一旋转运动为所述留样管托架在竖直平面内实现摆动运动,且所述直线运动的方向与所述第一旋转运动的转动轴线垂直,留样管托架103的摆动可在45度、90度等任一位置;第二旋转运动为所述留样管托架103在留样管安装平面内实现公转和/或自转运动,这里的自转运动是指驱动所述留样管托架上的留样管以自身中心轴转动,公转运动是指驱动所述留样管托架上的留样管以留样管托架的中心轴转动。

如图9a至图9b所示,上述机械传动机构包括平移机构,所述平移机构包括运动平台145和移动导轨141,所述留样管托架103固定在所述运动平台145上;所述驱动控制电路控制所述运动平台145带动所述留样管托架103在所述移动导轨141上实现朝向或背离所述针头夹持结构105的直线运动。

上述机械传动机构还包括摆动机构,所述摆动机构包括:转轴连接结构148,所述转轴连接结构148连接在留样管托架103与动力源147之间,所述转轴连接结构148的一侧通过平移固定结构连接在运动平台145;所述转轴连接结构148的输出轴149与所述留样管托架103相连实现联动,所述转轴连接结构148的输入与动力源147的输出轴连接,所述输出轴与水平面平行设置,所述输出轴149的旋转带动所述留样管托架103在竖直平面内的摆动运动。可见,通过这种简单的结构紧凑设计,即可以在有限空间内包容直线运动和摆动运动的机械传动机构。外壳101包含腔体壁143和142,连接在留样管托架2和动力源3a之间的转轴连接结构341位于外壳101内,位于腔体壁143和142构成的空腔内,留样管托架103外露于腔体壁142,腔体壁143和142垂直设置,腔体壁143的外侧面面对平移机构,腔体壁143的内侧面面对转轴连接结构148,腔体壁142上设置一通孔,留样管托架103上设置有用于固定或耦合转轴连接结构148的输出轴149的耦合结构,如异性结构耦合、螺纹耦合等轴承耦合固定结构。输出轴149通过通孔耦合到留样管托架103上,使得留样管托架103通过转轴连接结构148连接到动力源147的输出轴上,所述驱动控制电路驱动动力源147输出动力产生如第一运动,转轴连接结构将第一运动转换为输出轴149的旋转运动,所述输出轴149与水平面平行设置,输出轴149的旋转带动留样管托架103在竖直平面内的摆动运动。转轴连接结构位于动力源与腔体壁142、143之间的容置腔内,并且在该容置空间内还设置有霍尔感应器等位置传感器,用来感知旋转轴转动的角度,从而为驱动控制电路输出摆动运动的角度参数或信息,便于驱动控制电路精确的驱动控制留样管托架摆动到预设角度或目标角度。为了同时实现留样管托架在竖直平面内的直线运动,转轴连接结构148的一侧通过平移固定结构连接在运动平台145,驱动控制电路可控制所述运动平台145带动所述留样管托架103、以及动力源147和转轴连接结构148一起在所述移动导轨141上进行平移直线运动。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摆动机构可驱动所述留样管托架摆动至与水平面重合(即安装的留样管平行于水平面),与水平相交呈45度(即安装的留样管与水平面呈45度),和与水平相交成90度(即安装的留样管垂直于水平面)中的任意一个位置。所述位置传感器设置为三个,三个位置传感器分别位于留样管托架三个摆动角度的对应位置,从而将所述留样管托架固定保持在摆动至与水平面重合,与水平相交呈45度,和与水平相交成90度的指定角度。

留样管托架的初始状态可为倾斜位置,本实施方式中,留样管托架的初始状态可为与水平相交呈45度,方便医护人员操作留样管托架进行留样管的放置,增强了空间利用率;留样管与留样针对准时再将留样管摆动到与水平相交成90度的位置,为了避免凝血,通过摆动机构可实现留样管托架190度摆动,从而同时实现对准和摇匀两个功能。

如图1a、图1b所示,智能采血仪包括至少一个显示屏111。显示屏111可以为两块触摸显示屏;或者为一整块触摸显示屏,但分成两部分显示,可以同时显示两个通道的信息。智能采血仪可以是双通道的智能采血仪,左边和右边可共同为一个献血者提供采血通道(以下简称采血通道),当然,智能采血仪也可以只有一个采血通道,或多个采血通道。左侧采血通道结构和右侧采血通道结构两个一致,左右两个采血通道可以将信息分享在同一个显示屏111上显示,也可以将信息分享在两个完全独立的显示屏111上显示。同样的,左右两个采血通道可以分享一个承载血袋的电子秤106,左右两个采血通道分别具有一个承载血袋的电子秤106,承载血袋的电子秤106上采集的血袋的信息被传送到显示屏111上显示。其次,智能采血仪还可以包括收纳箱,用收纳未使用血袋和采样针等等医用物资,当然在智能采血仪上可以设置多个收纳箱,不同的收纳箱用于收纳不同物资。其次,智能采血仪还可以包括身份识别模块112,该身份识别模块可以包括人脸识别模块、指纹识别模块、身份ic卡识别模块、二维码识别模块等等,身份识别模块112所采集的信息被智能采血仪进行接收和进行身份验证,这里的信息包括护士信息和/或献血者信息。如图1a和图1b所示,身份识别模块112可以在智能采血仪的正面,或者在智能采血仪的侧面,并且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智能采血仪的两个献血者操作侧面分别设置一个身份识别模块112,如在智能采血仪的两个机器侧面分别设置一个摄像头,侧面面对献血者所处位置。侧面设置摄像头用于人脸识别可以更加方便献血者的使用。

再如图1至图8所示,所述智能采血仪还包括:至少一个针头热合组件220以及至少两个管路热合组件300,所述至少一个针头热合组件220以及至少两个管路热合组300件分别与所述驱动控制电路108电连接,所述至少一个针头热合组件220以及至少两个管路热合组件300设置于所述外壳101上,每个热合组件均包括热合头221、和用于夹持与血袋连通的采血软管的夹持部222,所述热合头221用于对采血软管进行热合封口;所述管路热合组件300中的夹持部222可夹持与所述血袋连通的采血软管的任意位置,所述针头热合组件220中的夹持部222可夹持靠近针头附近的采血软管。

本实用新型采血完成后通过驱动控制电路108控制热合头221对采血管路进行热合封口,降低了护士操作采血仪的难度,提高了采血效率,降低了采血过程中的安全隐患。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智能采血仪100包括至少一个高频发射器800,一个高频发射器800通过开关切换电路900与含有至少两个热合头221的热合头组电连接,高频发射器800、开关切换电路900与驱动控制电路108连接,驱动控制电路108控制高频发射器800发射高频信号,并控制开关切换电路900分时通断热合头组中的任意一个热合头221与高频发射器800的电通路,使位于电通路上的热合头221获得高频信号实现高频热合封口,其中,热合头组(图中没有标注)至少包括针头热合组件220和至少两个管路热合组件300中的任意两个热合头221。

热合头221(参照图5)与开关切换电路900电连接,高频发射器800电连接开关切换电路900,高频发射器800、开关切换电路900与驱动控制电路108连接。具体工作时,驱动控制电路108控制高频发射器800发射高频信号,并控制开关切换电路900分时通断多个热合头221中的任意一个热合头221与高频发射器800的电通路,使位于电通路上的热合头221获得高频信号实现高频热合封口。本实施例通过高频发射器800发射高频信号,从而带动多个热合头221对采血软管进行热合封口,热合封口效率较高,反应较快,简化了护士逐一启动热合头221进行热合的操作步骤,提高了本智能采血仪100的自动化水平和智能化水平。

在本实施例中,智能采血仪100还包括针头热合分离机构200,如图4至图8所示,针头热合分离机构200包括:收纳组件210、针头热合组件220和分离组件230,收纳组件210包括用于收纳针头的锐器盒211;针头热合组件220包括:热合头221、和用于夹持采血软管的夹持部222,夹持部222夹持靠近针头的采血软管上的第一位置,热合头221用于对采血软管的第一位置进行热合封口,热合头221设置在锐器盒211附近;

分离组件230包括设置于锐器盒211一侧的驱动件231和与驱动件231传动连接的分离件232,分离件232上远离驱动件231的一端设置有卡持部233,卡持部233卡持靠近针头的采血软管上的第二位置,驱动件231用于驱动分离件232转动,以使卡持部233由锐器盒211外部朝向锐器盒211内部摆动。

在本实施例中,驱动件231可以采用伺服电机。针头热合分离机构200工作时,将采血软管的针头端放置到分离件232的卡持部233内,此时,采血软管针头热合组件220进入夹持部222内,驱动控制电路108首先控制热合头221对采血软管进行热合,然后再控制驱动件231驱动分离件232转动,使针头从第一位置转动至第二位置,实现针头与采血软管的分离,针头分离后落入锐器盒211内。本针头热合分离机构200可以对针头进行自动热合和分离,且采用上述分离方式,采血软管内残留的血液不易洒到锐器盒211外,避免污染环境,同时针头分离后可以收纳在锐器盒211内,减小了针头暴露于外界的安全隐患。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第二位置比第一位置更加靠近针头。具体地,第一位置靠近热合头221,第二位置靠近锐器盒211,驱动件231驱动分离件232转动,可以将针头从第一位置转动至第二位置,使针头脱离采血软管。

在本实施例中,分离组件230位于锐器盒211与针头热合组件220之间。具体地,驱动件231驱动分离件232转动,使针头从热合头221位置转动至锐器盒211,实现针头与采血软管的分离,避免了在分离针头时将采血软管内残留的血液洒到锐器盒211外,污染环境。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述,针头热合组件220还包括本体和保护罩223,本体上设置有热合头221和夹持部222,保护罩223与本体可拆卸连接,保护罩223的顶端开设有供采血软管穿过的限位槽2231形成夹持部222。具体地,保护罩223与本体可以为卡接配合,保护罩223的顶端开设有限位槽2231一形成夹持部222,当把采血软管放置到分离件232的卡持部233内时,采血软管可以进入限位槽2231内,从而方便热合头221对采血软管进行热合。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图7和图8所示,针头热合分离机构200包括驱动控制电路108。针头热合组件220还包括:用于检测采血软管已放置到热合位置的到位检测器224,到位检测器224、热合头221、和驱动件231均与驱动控制电路108电连接,到位检测器224与驱动控制电路108连接,热合头221设置在热合位置;到位检测器224感知采血软管被置于针头热合组件220的热合位置时,向驱动控制电路108输入到位信号,以使驱动控制电路108控制热合头221对采血软管进行热合,和控制驱动件231转动分离件232,使分离件232的夹持部222由锐器盒211外部朝向锐器盒211内部摆动。

具体地,通过驱动控制电路108和到位检测器224,可以精确地检测到采血软管已被置于针头热合组件220的热合位置,然后控制热合头221对采血软管进行热合,热合完成后在控制驱动件231启动,驱动件231控制分离件232摆动将针头从采血软管上分离以将针头放置到锐器盒211内。本针头热合分离机构200通过驱动控制电路108,极大地提高了针头热合分离速率,且自动化水平较高。

如图6所示,到位检测器224包括:检测支撑杆2241和管路限位杆2242,检测支撑杆2241位于热合头221靠近分离件232一侧,管路限位杆2242位于热合头221远离检测支撑杆2241的一侧;管路限位杆2242的垂直高度低于检测支撑杆2241的垂直高度。管路限位杆2242和检测支撑杆2241具体工作时,采血软管从限位槽2231进入,首先落在了检测支撑杆2241上,检测支撑杆2241将检测信号输入至驱动控制电路108,然后再落到管路限位杆2242上,管路限位杆2242和检测支撑杆2241分别位于热合位置两侧,从而将进入限位槽2231的采血软管限制于热合位置处,方便热合头221进行热合。管路限位杆2242的垂直高度低于检测支撑杆2241的垂直高度,可以提高检测采血软管进入夹持部222的灵敏度,从而提高热合的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当采血软管放置到热合位置时,到位检测器224向驱动控制电路108输入到位信号,驱动控制电路108接收到到位信号后,控制热合头221对采血软管进行热合封口,在结束热合封口之后驱动控制电路108控制驱动件231启动以使分离件232发生摆动,令针头跟随分离件232的夹持部222由锐器盒211外部朝向锐器盒211内部摆动的同时,从采血软管上分离。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为了方便将采血软管放置到卡持部233内以利于分离针头,卡持部233包括:设置于分离件232自由端的夹持槽2331,夹持槽2331包括靠近分离件232自由端的导向槽(图未示)和靠近分离件232铰接端的夹紧槽2332,其中,导向槽和夹紧槽2332连通,导向槽的开口宽度大于夹紧槽2332的开口宽度。

具体地,导向槽远离夹紧槽2332的一端的槽口去倒角设置,分离件232呈竖直状态时,导向槽凸出于夹持部222。在放置针头时,倒角的设置可以方便将采血软管放置到导向槽内,导向槽的开口宽度大于夹紧槽2332的开口宽度,可以方便将采血软管放置到夹紧槽2332内,同时,分离件232的卡持部233位于第一位置时,导向槽凸出于夹持部222,卡持部233可以对采血软管进入夹持部222具有导向的作用,方便采血软管靠近热合头221的热合位置进行热合。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7所示,锐器盒211的顶端开设有供针头穿过的放针口212(参见图1和图3),锐器盒211靠近驱动件231的一侧设置有供分离件232摆动穿过的让位缺口213,让位缺口213与放针口212相通。具体地,采血完成后,可以将针头放入放针口212,然后将采血软管放到卡持部233内,接着采血软管进入夹持部222进行热合。让位缺口213的设置可以方便分离件232摆动进入到锐器盒211的内部,从而当分离件232摆动时,采血软管的断裂部分可以位于锐器盒211内,采血软管内残留的血液不易洒到其他的地方,造成污染。

在本实施例中,收纳组件210包括:锐器检测件214,其中,锐器检测件214设置在锐器盒211的盒壁附近。具体地,锐器检测件214包括用于检测锐器盒211整体质量的称重传感器(图未示)。称重传感器可以测量锐器盒211的重量,通过重量变化,从而判断针头已经与采血软管分离进入到锐器盒211内,从而减小了针头未与采血软管分离的安全隐患。

在其他的实施例中,锐器检测件214可以为设置于锐器盒211内部的激光感应器,通过激光感应器感应针头掉落从而判断针头已经与采血软管分离。或者激光感应器可以设置于锐器盒211的外侧,通过激光感应器检测分离件232发生摆动,从而判断针头已经与采血软管分离。

可以理解地,该智能采血仪100的针头热合分离机构200的工作原理大致如下:

当检测到有采血软管放置在针头热合分离机构200中时,启动针头热合组件220中的热合头221,对采血软管的第一位置进行热合封口;在热合封口结束后,驱动针头热合分离机构200中的分离组件230运动,带动连接着采血软管的针头转动,使针头由锐器盒211外部朝向锐器盒211内部摆动,用以从采血软管上分离。

采血结束后将靠近针头从放针口212放入,从而使采血软管放置到分离件232的夹持部222上,同时采血软管进入夹持部222,落在检测支撑杆2241和管路限位杆2242上,并触发检测支撑杆2241输出到位信号,从而使热合头221对进入热和区域的采血软管进行热合;

热合结束后,驱动件231驱动分离件232朝锐器盒211内部摆动,分离件232通过让位缺口213进入锐器盒211内,从而使针头脱离采血软管进入到锐器盒211内;

锐器盒211上的锐器检测件214对针头进行检测,保证针头已经与采血软管脱离并落入锐器盒211内,减小针头暴露在外界的安全隐患。

如图1和图2所示,至少两个管路热合组件300设置在预定路径上的针头热合组件220与电子秤106之间,至少两个管路热合组件300中的夹持部222夹持采血软管管路上的第一位置与第三位置之间的任意位置,第三位置为采血软管管路上靠近电子秤106附近的位置,当管路热合组件300受控于驱动控制电路108工作后,在采血软管管路上形成至少两条管路。在本实施例中,可有根据护士的实际需求设置管路热合组件300的数量和位置,这里设置有两个管路热合组件300,一个管路热合组件300设置在靠近电子秤106的位置处,另一个管路热合组件300设置在针头和血袋之间的采血软管上,通过针头热合组件220和两个管路热合组件300对针头与血袋之间的采血软管进行热合,热合自由灵活。

如图1和图2所示,为了可以利用连接留样袋的采血软管,针头热合组件220和至少两个管路热合组件300中至少有一个针头热合组件220设置在靠近留样袋附近的位置,用于对靠近留样针的采血软管进行热合。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在留样袋的附近设置一个针头热合组件220,从而对连接留样袋的采血软管进行热合,最大限度的热合采血软管,不易造成血液的浪费。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在连接留样袋的采血软管上设置多个管路热合组件300,避免血液留出采血软管。

优选地,智能采血仪100还包括:至少一个用于阻止采血软管内的血液流动的阻流阀600,阻流阀600设置在采血软管管路上,阻流阀600受控于驱动控制电路108,驱动控制电路108控制针头热合组件220和管路热合组件300工作的同时,控制阻流阀600对采血软管管路进行阻流。在本实施例中,阻流阀600设置于靠近留样袋附近的位置,可以避免留样袋内的血液回流。

结合图2所示,驱动控制电路108在针头热合组件220结束热合封口之控制至少两个管路热合组件300进行热合封口工作。具体地,所有的热合组件均与驱动控制电路108电连接,采血结束后,首先将靠近针头的采血软管放置到针头热合组件220内,针头位于锐器盒上方,然后处理器在接收到到位检测器的到位信号后控制针头热合组件220的热合头221对采血软管热后,然后处理器在控制管路热合组件300对采血软管进行热合,以形成管路。驱动控制电路先控制针头热合组件220热合,然后再控制管路热合组件300热合,可以先封住靠近针头处的采血软管,避免出现先热合采血软管的其他位置时,对采血软管产生挤压,采血软管内残留的血液从针头处流出,此时针头可能还没有放置到锐器盒上方,挤压出来的血液可能会污染环境。

本实用新型智能采血仪的实施例二

请参看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主要技术特征与上述实施例一的大体相同,其与实施例一的主要区别在于:至少两个管路热合组件300中有多个管路热合组件300设置在外壳101上,且所述电子秤106与所述针头热合组件220之间的采血软管管路上设置有多个管路热合组件300。驱动控制电路108控制至少两个管路热合组件300中的热合头221同时或分时工作,使采血软管管路被划分为至少两段进行热合封口。通过本智能采血仪100,可以在采血结束后对采血软管进行热合,降低了护士的操作难度,避免出现留存血样的样本量监测不准确,不易造成血液的浪费或留样的疏漏。

优选地,针头热合组件220和至少两个管路热合组件300中,至少有一个热合组件还包括:检测单元500,当采血软管被置于夹持部222内时检测单元500输出检测信号,热合头221根据检测信号启动工作对置入的采血软管进行热合封口。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在针头热合组件220上设置检测单元500,检测单元500可以具体参考实施例一的到位检测器224,此处不在赘述。通过检测单元500,可以在采血软管放置到夹持部222之后控制热合头221进行热合,以形成管路,极大地提高了热合形成管路的自动化水平。在其他实施例中,检测单元500可以设置于其他的热合头221上。

在本实施例中,指定任意一个管路热合组件300为自由热合组件700;开启自由热合组件700的自由热合功能,在自由热合功能开启的预定时间内,自由热合组件700在检测到有采血软管被置入时,则启动热合头221对置入的采血软管进行热合封口操作。

优选地,至少两个管路热合组件300中的至少一个管路热合组件300可拆卸设置在靠近电子秤的位置处,指定其为自由热合组件700,自由热合组件700一方面可以在采血结束后对血袋进行热合,最大限度的利用采血软管制作管路,不易造成血液的浪费;另一方面,可以取下该热合头221对采血软管的其他地方进行热合,灵活性高。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