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微量玻璃体腔药物注射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700967发布日期:2021-12-01 08:46阅读:234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微量玻璃体腔药物注射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眼部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微量玻璃体腔药物注射器。


背景技术:

2.玻璃体腔注药术是将液体或混悬液形态药物注入玻璃体腔内的治疗技术,适用于治疗眼后节疾病,具体包括各种原因所致的眼内新生血管性疾病、黄斑水肿和感染性/非感染性炎症反应等。
3.以目前应用最多的眼内新生血管性疾病为例,所采用的抗vegf药物作为一种治疗药物,其价格昂贵,眼内注射药物的剂量通常为0.05

0.1ml,因此对注射器需满足微量注药要求,普通的注射器为针筒、针头分体式注射器,针筒和针头之间存在一定空腔,经多次试验验证,在针筒和针头连接处可残留液体量约0.06ml,造成明显的药物浪费。
4.采用上述注射器进行玻璃体腔注药手术时,需配合眼科标尺才能准确定位进针点。手术中对进针点和进针深度的准确把握是关键环节,一旦进针位置或进针深度发生偏差,可能导致针头刺伤晶状体或视网膜导致医源性白内障或医源性视网膜裂孔、玻璃体积血甚至视网膜脱离。
5.而由于玻璃体腔注药手术逐渐增多,眼科标尺数量及消毒速度无法满足“1眼1标尺”的要求,鉴于上述原因,部分医师采用目测距离“盲打”的方式,即依靠医师的经验及操作技巧进行药物注射,此举是导致医源性白内障、医源性视网膜裂孔或玻璃体积血等手术并发症的重要原因。为此,提出一种新型微量玻璃体腔药物注射器。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不便准确判定进针点的问题,提供一种新型微量玻璃体腔药物注射器,通过对注射器结构的合理设计,可便捷准确确定进针点,辅助医师进针操作。
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8.一种新型微量玻璃体腔药物注射器,包括针筒、针芯、针头以及针帽,所述针筒外壁设置有刻度线,针筒内滑动设置有所述针芯,针筒一端固定设置有所述针头,所述针头穿入针筒内、且与针筒内端面齐平;
9.所述针筒一端扣合有所述针帽,针帽套设在针头外,所述针帽包括一体成型的扣合段、凸起段和定位段,所述扣合段和凸起段连接组合后呈阶梯轴状,扣合段一端设置所述定位段;
10.所述定位段上下两侧对称下凹呈扁平状,定位段下凹面为弧形面,定位段上设置有间隔分布的三个刺状突起以用于确定穿刺部位,所述刺状突起位于两侧下凹面的交界处,相邻两个刺状突起的垂直间距分别为3.00mm和4.00mm。
11.进一步地,所述针筒和针帽为高分子复合材料制成,所述针头为复合金属材料制成的空心金属管结构。
12.进一步地,所述刻度线的单位刻度为ml,刻度线每格为0.025ml以便于计算注射剂量。
13.进一步地,所述针芯包括按压部、推杆部和橡胶部,所述推杆部一端置于针筒外连接所述按压部,推杆部另一端置于针筒内连接所述橡胶部,橡胶部呈圆柱状紧贴针筒内壁。
14.进一步地,所述针筒一端设置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和针筒一体成型,连接部内固定穿设有所述针头,针头一端穿过连接部与针筒内端面齐平。
15.进一步地,所述扣合段为中空圆柱体结构,扣合段扣合在连接部上,扣合段外径和针筒外径相同。
16.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7.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注射器集注射和定位功能为一体,针帽前端的三个刺状突起可用于准确定位注射位置,即定位穿刺进针位点,确保针头进针位置的准确,医师可依据进针位点进行手术操作,提高手术精准度,极大降低了由于经验不足或操作不规范导致眼内注射白内障及视网膜裂孔/脱离等并发症的风险。
18.本实用新型针筒配合针帽使用可直接、准确的定位并进行玻璃体腔注射,操作方便快捷,无需使用专用的眼科标尺,简化了操作程序,提高了手术效率,且符合眼内玻璃体腔注药术单台时间短、手术量大的特点,可在眼科广泛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19.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微量玻璃体腔药物注射器的主视图。
20.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微量玻璃体腔药物注射器的俯视图。
21.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微量玻璃体腔药物注射器的定位段放大示意图。
22.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微量玻璃体腔药物注射器的针筒和针帽分离示意图。
23.附图中标号为:1为针筒,2为针芯,21为按压部,22为推杆部,23为橡胶部,3为针头,4为针帽,41为扣合段,42为凸起段,43为定位段,5为刻度线,6为刺状突起,7为连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描述:
25.如图1~图4所示,一种新型微量玻璃体腔药物注射器,包括针筒1、针芯2、针头3以及针帽4,所述针筒1外壁设置有刻度线5,所述刻度线5的单位刻度为ml,刻度线5每格为0.025ml,符合微量注射要求,方便注药时计算注射剂量。
26.本实施例中,所述针筒1内滑动设置有所述针芯2,所述针芯2包括按压部21、推杆部22和橡胶部23,所述推杆部22截面呈十字形,推杆部22一端置于针筒1外连接所述按压部21,按压部21为圆形,推杆部22另一端置于针筒1内连接所述橡胶部23,橡胶部23呈圆柱状紧贴针筒1内壁;
27.推动按压部21,可使得橡胶部23与针筒1的内端面完全贴合,进而针芯2和针筒1之间无多余空腔,可避免药液残留,减少浪费。
28.所述针筒1一端固定设置有所述针头3,所述针头3为复合金属材料制成的空心金属管结构,针头3穿入针筒1内、且与针筒1内端面齐平。
29.具体的,针头3为29g针头,其外径0.33mm、内径0.15mm、管壁厚度0.09mm、长度为
13mm,以符合玻璃体腔注射手术要求。
30.为了保证针头3和针筒1连接的牢固,所述针筒1一端设置有连接部7,所述连接部7和针筒1一体成型,连接部7内固定穿设有所述针头3,针头3一端穿过连接部7与针筒1内端面齐平,通过连接部7的作用可增加针头3和针筒1连接的牢固及稳定;
31.在推注药液时,针筒1内的药液可直接推入针头3内,针筒1和针头3的连接结构可使得针芯2推到底后基本推出大部分液体,避免液体残留。
32.为了对裸露在外的针头3进行防护,所述针筒1一端扣合有所述针帽4,所述针筒1和针帽4均为高分子复合材料制成,针帽4套设在针头3外,进而可对针头3形成防护。
33.本实施例中,所述针帽4包括一体成型的扣合段41、凸起段42和定位段43,所述扣合段41为中空圆柱体结构,扣合段41内开设有与连接部7相匹配的卡槽,扣合段41扣合在连接部7上,进而可将针帽4和针筒1连接,扣合段41外径和针筒1外径相同;
34.所述扣合段41和凸起段42连接组合后呈阶梯轴状,凸起段42起到连接扣合段41和定位段43的作用,同时当需要将针帽4拔出时,可通过推动凸起段42即可将针帽4和连接部7便捷分离。
35.为了便于确定定位穿刺进针位点,所述扣合段41一端设置所述定位段43,所述定位段43上下两侧对称下凹呈扁平状,定位段43下凹面为弧形面;
36.所述定位段43上设置有间隔分布的三个刺状突起6,所述刺状突起6可用于人工晶体眼和有晶体眼玻璃体腔注药术中确定穿刺部位,刺状突起6位于两侧下凹面的交界处,相邻两个刺状突起6的垂直间距分别为l1和l2,l1为3.00mm,l2为4.00mm,如此设定符合《我国视网膜病玻璃体腔注药术质量控制标准》中:(五)注射操作过程:“有晶状体眼距角膜缘3.5~4.0 mm,无晶状体或iol 眼、远视眼可距角膜缘3.0~3.5 mm”的要求。
37.初始状态下,针帽4扣合在连接部7上,针帽4和针筒1不分离;采用本注射器进行玻璃体腔注药手术时,首先拿起针筒1将三个刺状突起6刺向巩膜,进而在巩膜上留下点状刺痕,形成穿刺进针位点,上述过程中,由于定位段为对称下凹呈扁平状结构,可便于观察刺状突起的位置;
38.取下针帽4,根据上述穿刺进针位点,将含有玻璃体内注射药物的注射器的针头3与眼球壁先倾斜后垂直缓慢刺向巩膜,针头3的针尖朝向眼球中心,以避免伤及晶体,刺入深度最少为6mm,而后缓慢而小心地推动针芯2,注入适当剂量的治疗药物,药物推注后缓慢抽出针头3,再使用无菌棉签按压注射部位以防止返流即可。
39.本实用新型的针帽4与针筒1相互配合,针帽4上的三个刺状突起6可在巩膜上形成刺痕,进而形成穿刺进针位点,针筒1上的针尖可进行药物注射,术中医师可根据明确的进针位点进行注射,进针位点可辅助医师直接准确、方便的实施玻璃体腔注药术,提高手术的精准度。
40.以上所述之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应包括于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