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健脾除湿的减肥调理身体用的中药方剂及中药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483943发布日期:2021-06-15 21:44阅读:330来源:国知局
一种健脾除湿的减肥调理身体用的中药方剂及中药贴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药物
技术领域
,具体是指一种健脾除湿的减肥调理身体用的中药方剂及中药贴。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物质生活的丰富,食品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快,“吃”不再成为人们需要担心的问题了,但是却带来了另外一个严重的问题—肥胖。肥胖会引起许多健康问题的发生和恶化,它对生活质量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给社会和个人带来了很大的精神以及经济负担,肥胖本身不仅仅是一种疾病,更重要的是它和许多慢性疾病密切相关。目前,我国传统医学对肥胖症、内分泌失调和痛经等疾病的治疗多为草药,因煎煮草药给患者服用和携带均有不便,且口感差,病人的依从性较差,给治疗带来困难。技术实现要素:因此,基于以上背景,本发明提供一种健脾除湿的减肥调理身体用的中药方剂及中药贴,其具有使用方便,安全可靠,效果显著等特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健脾除湿的减肥调理身体用的中药方剂,其由以下组份组成:番泻叶、草决明、当归、川芎、白术、首乌、大黄、荷叶、山楂、熟地、茯苓、泽泻、薏苡仁、丹参、玉竹、神曲、陈皮;具体为:番泻叶10-20份、草决明10-20份、当归5-35份、川芎5-25份、白术20-30份、首乌5-15份、大黄5-15份、荷叶10-35份、山楂5-10份、熟地5-10份、茯苓10-20份、泽泻5-25份、薏苡仁20-30份、丹参5-15份、玉竹5-20份、神曲10-30份、陈皮5-10份。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健脾除湿的减肥调理身体用的中药贴,其包括中药贴本体及中药层,所述中药层在中药贴本体上:所述中药层为上述的健脾除湿的减肥调理身体用的中药方剂制备;所述中药贴本体包括基层,所述基层中间开有通孔槽,所述通孔槽的槽壁上设有导热板,所述导热板的一面设有中药组件,所述中药组件包括安装在所述导热板上的背布,所述背布上设有中药层,所述导热板的另一面可拆卸的设有加热组件,所述基层在背向加热组件的一面设有粘胶层,所述粘胶层上包覆有1个第一离型纸层。进一步地,所述基层与通孔槽、导热板均为圆形;所述导热板上开有若干个第一透气孔;所述背布在背向所述中药层的一面设有粘胶圈,所述粘胶圈靠近所述背布边缘,所述粘胶圈为圆环状。进一步地,所述加热组件包括圆柱状壳体,所述壳体包括上壳板、下壳板、位于上壳体与下壳板的侧壳板,所述下壳板上开有通孔,所述下壳板在所述通孔的位置处设有环状的加热膜,所述侧壳板外曲面上设有装有纽扣电池的电池壳体,所述电池壳体上设有控制开关,所述电池壳体内的电池与所述加热膜电性连接;所述侧壳板的外壁设有第一磁条。进一步地,所述上壳板上开有第二透气孔,所述通孔槽在位于所述导热板的槽侧壁上的与所述第一磁条相配合磁吸的第二磁条。进一步地,所述粘胶层由若干个第一黏胶块、第二黏胶块组成,同一圆周上的第一胶黏块与第二胶黏块等距错位排布。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胶黏块上包覆有第二离型纸层。进一步地,所述中药组件在安装到导热板时,其高度凸出基层面2-3mm。进一步地,所述基层为透气的乳胶材质制成,所述背布为透气的无纺布制成,所述导热板由可变形的铝制成。进一步地,所述中药贴在使用时贴在神厥穴处。中医学认为:“脐者,肾间之动气也,气通百脉,布五脏六腑,内走脏腑经络,使百脉和畅,毛窍通达,上至泥丸,下至涌泉……”。可以明了,神阙穴通过经络与整个机体诸系统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药物完全可以从皮肤吸收而发挥治疗作用。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为腹壁最后闭合之处,与全身皮肤结构比较,表皮角质层最薄,屏障功能最弱,且脐的皮下无脂肪组织,皮肤和筋膜腹膜直接相连。由于药物经皮吸收与皮肤厚度成反比,与皮肤扩散性成正比,故脐部皮肤最有利于药物分子穿透而被吸收。脐部皮肤除了一般皮肤所具有的微循环之外,脐下腹膜还布有丰富的静脉网。其浅部和腹壁浅静脉、胸腹壁静脉相吻合,其深部和腹壁上下静脉相连,腹下动脉分支也经过脐部。由此可见,药物在脐下穿透后,直接扩散至静脉网或腹下分支而入体循环,所以药物经脐部皮肤吸收后,可以比较迅速地发挥治疗作用。肥者指油脂丰富的食物,甘者主要指甜食,“肥则碍胃,甘则滞脾”,胃纳迟缓,脾运呆滞,脾胃升降气机失调,食积停滞于中,胃气阻滞,肠道壅塞,脾失健运,津液内停则湿浊内生,久之变为痰湿、痰浊或痰热,脾虚胃实,乃由实转虚,虚实夹杂。因此,本发明的中药方剂中的各组分合理配伍,主要通过健脾除湿针对肥胖进行治疗。本发明的中药方剂中:番泻叶:性寒,味甘、苦,归大肠经,其具有泻热行滞,通便,利水等功效。草决明:即决明子,性微寒,味甘、苦,归肝、大肠经,其具有清热明目,润肠通便等功效。当归:性温,味甘、辛,归肝、心、脾经,其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等功效。川芎:性温,味辛,归肝、胆、心包经,其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等功效。白术:性温,味苦,归脾、胃经,其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等功效。首乌:性温,味苦、甘,归肝、心、肾经,其具有解毒,消痈,润肠通便等功效。大黄:性寒,味苦,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其具有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等功效。荷叶:性平,味苦,归肝、脾、胃经,其具有清热解暑,升发清阳,凉血止血等功效。山楂:性微温,味酸、甘,归脾、胃、肝经,其具有消食健胃,行气散瘀等功效。熟地:性微温,味微苦,归肝、肾经,其具有滋阴,补血等功效。茯苓:性平,味甘、淡,归心、肺、脾、肾经,其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等功效。泽泻:性寒,味甘,归肾、膀胱经,其具有利小便,清湿热等功效。薏苡仁:性寒,味甘,归脾、胃、肺经,其具有健脾渗湿,除痹止泻,清热排浓等功效。丹参:性微寒,味苦,归心、肝经,其具有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等功效。玉竹:性微寒,味甘,归肺、胃经,其具有养阴润燥,生津止渴等功效。神曲:性温,味甘,归脾、胃经,其具有健脾和胃,消食调中等功效。陈皮:性温,味苦、辛,归肺、脾经,其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等功效。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在于:本发明的中药方剂秉着以脾虚为本,痰湿内阻为标,各组分相互协同作用,在健脾益气的同时,和络利水化痰兼治其标。且采用本发明的中药方剂制成的中药贴,则可实现透皮吸收,通过皮肤逐渐对药物的有效成分进行吸收,其不仅可减少药物对消化道的直接刺激和减少肝肾负担,且药物有效成分可快速到达全身,迅速地发挥治疗作用,达到快速减肥。并且,本发明的中药贴结构设计合理,操作简单,在通过加热的方式促进皮肤对中药层的有效组分的吸收,保证减肥治疗效果外,且其操作方便,舒适度高;并且通过胶黏块的不同设计,可在一部分胶黏块失去黏性时,还可保证一部分胶黏块的粘性,可防止中药贴因长时间使用脱落导致的浪费等问题,实用性强。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发明中药贴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的中药贴的基层的结构示意图一;图3为本发明的中药贴的基层的背面结构示意图二;图4为本发明的中药贴的中药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的中药贴的加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一;图6为本发明的中药贴的加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二;图7为本发明的中药贴的加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三;图中:1-基层;11-通孔槽;12-第二磁条;2-背布;21-粘胶圈;3-中药层;4-加热组件;41-壳体;411-上壳板;412-下壳板;413-第二透气孔;414-通孔;415-第一磁条;416-电池壳体;417-控制开关;418-侧壳板;42-加热膜;5-第一离型纸层;6-导热板;61-第一透气孔;7-第一黏胶块;8-第二黏胶块。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内”、“外”、“竖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在本发明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实施例1:一种健脾除湿的减肥调理身体用的中药方剂,其由以下组份组成:番泻叶、草决明、当归、川芎、白术、首乌、大黄、荷叶、山楂、熟地、茯苓、泽泻、薏苡仁、丹参、玉竹、神曲、陈皮;具体为:番泻叶10-20份、草决明10-20份、当归5-35份、川芎5-25份、白术20-30份、首乌5-15份、大黄5-15份、荷叶10-35份、山楂5-10份、熟地5-10份、茯苓10-20份、泽泻5-25份、薏苡仁20-30份、丹参5-15份、玉竹5-20份、神曲10-30份、陈皮5-10份;实施例2:根据图1至图7所示的一种健脾除湿的减肥调理身体用的中药贴,其包括中药贴本体及中药层,所述中药层在中药贴本体上,所述中药层为实施例1所述的健脾除湿的减肥调理身体用的中药方剂制备;本实施例的中药层除了可以采用本发明的健脾除湿的减肥调理身体用的中药方剂制备外,还可以采用其他的具有同样功能的中药方剂制备得到,例如:申请号为2019109236366的中国专利《一种中药减肥贴及其制备方法》所公开的中药原料组份:桂枝90-100份、炒白芥子90-100份、牡丹皮90-100份、桃仁90-100份、芍药90-100份、大黄90-100份、芒硝90-100份、薄荷30-40份、肉桂30-40份;或专利号为cn2003101003757的中国专利《减肥贴》所公开的中药原料组分:山楂1克、荷叶0.2克、赤小豆0.2克、泽泻0.2克。中药层的制备步骤如下:1)按量称取各药物组分,将其烘干后磨成细粉,然后过200目筛;2)将步骤1)过滤后的药粉加入水浸泡1-2h后,加热进行熬煮,待其变成黑色粘稠状后,停止加热;3)向步骤2)熬煮后的药物加入蜂蜜进行搅拌直至均匀;在此步骤中,所述蜂蜜可用凡士林替代。4)趁热将步骤3)中的药物均匀摊在裁成块状的背布上,即可制备得到中药层。本实施例中的中药贴本体包括基层1,所述基层1中间开有通孔槽11,所述通孔槽11的槽壁上设有导热板6,所述导热板6的一面设有中药贴组件,所述中药贴组件包括安装在所述导热板6上的背布2,所述背布2上设有中药层3,所述导热板6的另一面可拆卸的设有加热组件4,所述基层1在背向加热组件4的一面设有粘胶层,所述粘胶层上包覆有1个第一离型纸层5。在具体实施时,所述加热组件4可重复使用。参考图1至图3所示所述基层1与通孔槽11、导热板6均为圆形,将基层设计为圆形,相较于方形的,其可避免如果一角翘起,将影响粘结的稳定性,因此,采用圆形结构,则可增加中药贴粘结的稳定性。参考图1所示,所述导热板6上开有若干个第一透气孔61,其可保证中药贴的透气性,防止皮肤出现闷着。参考图1和图4所示,所述背布2在背向所述中药层3的一面设有粘胶圈21,所述粘胶圈21靠近所述背布2边缘,所述粘胶圈21为圆环状,其即可将中药组件胶黏在导热板上,又可减小其对导热板对背布及中药层导热的影响。参考图5至图7所示,所述加热组件4包括圆柱状壳体41,所述壳体41包括上壳板411、下壳板413、位于上壳体411与下壳板412的侧壳板418,所述下壳板412上开有通孔414,所述下壳板412在所述通孔414的位置处设有环状加热膜42,所述侧壳板418外曲面上设有装有纽扣电池的电池壳体416,所述电池壳体416上设有控制开关417,所述电池壳体416内的电池与所述加热膜42电性连接;所述侧壳板418的外壁设有第一磁条415。采用环状加热膜42可在不影响基层与中药组件透气的情况下,又可实现对其的加热,促进中药有效组分的吸收。参考图5至图7所示,所述上壳板411上开有第二透气孔413,所述通孔槽11在位于所述导热板6的槽侧壁上的与所述第一磁条415相配合磁吸的第二磁条12。参考图2所示,所述粘胶层由若干个第一黏胶块7、第二黏胶块8组成,同一圆周上的第一胶黏块7与第二胶黏块8等距错位排布。在具体实施时,所述粘胶层包括两组以上的黏胶块,每组胶黏块沿着所述基层径向等距排布,每组胶黏块包括等距沿着基层圆周错位排布的第一黏胶块7、第二黏胶块8。采用黏胶块的设计,可避免先常用的整个黏胶块在将基层脱离皮肤时所造成的拉扯伤害。所述第二胶黏块上包覆有第二离型纸层。带有第二离型纸层的第二胶黏块可作为备用的胶黏件,在第一胶黏块因时间上,到时粘结不牢固时,采用第二胶黏块进行粘结,以此可实现双倍粘结时间,可避免中药贴的脱落,保证治疗效果,避免浪费。所述中药组件4在安装到导热板时,其高度凸出基层1面2-3mm。所述基层1为透气的医用乳胶材质制成,所述背布2为透气的无纺布制成,所述导热板6由可变形的铝制成,采用乳胶材质制成的基层在于皮肤接触时,即可防止皮肤可能出现的过敏,又可增加舒适度;可变形铝制成的导热板6其不仅具有高导热性,且可通过变形,随着基层1更为贴合在皮肤上。本实施例在具体实施时,完整的中药贴,中药组件粘结在导热板6上,所述第一离型纸层5覆盖在粘胶层上,所述第二离型纸层覆盖在第二黏胶块8上,所述第二离型纸层位于第二黏胶块8与第一离型纸层5之间。在使用前,将加热组件通过第一磁条415与第二磁条12吸附作用下安装在通孔槽11内,安装好后,所述加热膜42与所述导热板6相触,然后将第一离型纸层5揭开,将中药层对着肚脐的神阙穴将基层黏贴在皮肤上即可,此时为第一黏胶块7与皮肤相触,然后按下控制开关417即可通过导热板6对中药层3进行加热,以促进皮肤对药物有效组分的吸收。当基层出现松动后,其从皮肤上有脱落迹象时,将基层从皮肤处脱离,然后将第二黏胶块8上的第二离型纸层揭开,将皮肤进行擦拭,然后将基层1再次黏贴在皮肤上即可,以此,可延长中药贴的粘结时间。实施例3:本发明中药贴的临床实验疗效1、病患资料选自2018年1月至2018年10月来我处进行减肥的124名患者,其中19名为ⅱ度肥胖,34名为ⅰ度肥胖,71名为超重。诊断标准:采用2000年2月wh0西太区肥胖症特别工作组提出亚洲成人体重分级建议: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2(m2),bmi:18.5~22.9为正常,bmi≥23.0为超重,bmi在25~29.9之间为ⅰ度肥胖;bmi≥30.0为ⅱ度肥胖。对本组患者采用实施例2中药贴进行减肥治疗,一贴持续12小时,一天两贴,1个疗程为1个月,2个疗程后对其疗效进行观察。本组患者在治疗期间,未有服用药物或增大运动量。对疗效的判定标准:显效:疗程结束后体重下降>5g,腹围、臀围及腿围分别减少2-5cm不等;有效:疗程结束后体重下降>3kg,腹围、臀围及腿围分别减少1-3cm不等;无效:疗程结束后中下降,腹围、腰围、臀围及腿围在治疗前后,均无明显差异。在使用本发明中药贴的本组患者中,显效的有47例,有效的有71例,无效的有6例,总有效率为95.1%。肥胖疗效分析表肥胖分型例数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ⅱ度肥胖196130100%ⅰ度肥胖341517294.1%超重712641494.4%典型病例:赵某某,女,33岁,其2018年4月来我处就诊,其来就诊时,当时测量其腹围上中下依次为89.5cm、93cm、106cm,体重75kg,且其表现有肥胖浮肿,疲乏无力,肢体困重,尿少,纳差,腹满,且切脉时,脉沉细,经中医辨证诊治为脾虚湿困导致的肥胖。其采用本发明的中药贴贴于神阙穴,每片贴用12小时,连续贴用45天后,此患者的腹围上中下基本固定在80-82cm、84-86cm、90-100cm之间,体重降至60kg,且其浮肿、疲乏等其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继续采用本发明进行加强与巩固3个月后,其疲乏无力等症状均消失,且体重不仅无反弹,反有下降。在治疗期间,患者既未改变饮食习惯,也未有服用药物或增大运动量。以上对本发明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这种描述没有限制性。总而言之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