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儿科用上呼吸道感染鼻腔用药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398571发布日期:2021-08-24 16:09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一种儿科用上呼吸道感染鼻腔用药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儿科上药装置相关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儿科用上呼吸道感染鼻腔用药装置。



背景技术:

在治疗儿科上呼吸道感染鼻腔相关疾病时,往往通过将药液抽入注射筒内,再在注射筒上安装雾化喷头,从而将雾状药液喷入病患鼻腔内。

但是这种上药方式在实际使用时往往会存在以下弊端:若注射筒喷射压力不足,则药雾在喷出时会快速下落,与鼻腔内顶部接触面积有限,而大部分附着在鼻腔底部区域,导致药液喷洒不均,从而降低了治疗药效;而若喷射压力过高,则四散的药雾冲击力较大,易对鼻腔内脆弱的粘膜造成损害,从而加重病患病情。据此,本申请文件提出一种儿科用上呼吸道感染鼻腔用药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儿科用上呼吸道感染鼻腔用药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儿科用上呼吸道感染鼻腔用药装置,包括注射筒,所述注射筒内密封滑动连接有活塞,所述活塞的侧壁固定连接有推杆,所述注射筒的侧壁开设有回转槽,所述回转槽内密封转动连接有转筒,所述回转槽的周向内壁上开设有多个出药孔,所述转筒的侧壁开设有环形槽,所述环形槽内壁上开设有多个喷孔,所述活塞上安装有驱动转筒转动的驱动装置,所述注射筒与回转槽通过多个通孔连通,所述转筒靠近通孔的一端开设有进药孔,且所述进药孔内安装有止回阀。

优选地,所述驱动装置包括固定连接在活塞轴心处的螺杆,且所述转筒的侧壁开设有螺纹槽,所述螺杆螺纹连接在螺纹槽内。

优选地,所述注射筒的侧壁上安装有与其内部相通的抽液管,且所述抽液管上安装有盖帽。

优选地,多个所述喷孔沿一条直线等间距分布在转筒侧壁上,且所述转筒的两端面及周向侧壁均与回转槽内壁紧密贴合。

优选地,所述环形槽内密封滑动连接有环形板,所述环形板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第一波纹管,所述第一波纹管远离环形板的一端固定连接在环形槽内壁上,所述注射筒内壁上开设有条形槽,所述条形槽内安装有向第一波纹管内供气的供气装置,所述第一波纹管上安装有与其内部相通的出气管。

优选地,所述供气装置包括固定连接在条形槽内壁上的第二波纹管,所述第二波纹管上安装有与其内部相通的进气管,且所述进气管通过旋转接头与出气管连通。

优选地,所述条形槽的内壁上滑动连接有l型板,且所述l型板通过弹簧与活塞弹性连接。

优选地,所述转筒的周向侧壁开设有多个第一吸附孔,且多个所述第一吸附孔沿转筒的周向侧壁等间距分布,所述注射筒的周向侧壁开设有多个第二吸附孔,且多个所述第二吸附孔沿注射筒的周向侧壁等间距分布。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设置驱动装置、转筒、喷孔及出药孔,可在活塞挤出药液时,利用驱动装置带动转筒不断转动,如此可使药液沿旋转的转筒一侧排出,如此可输入较小的注射压力,即可时药液均匀的喷洒鼻腔内部四周,既防止对鼻腔粘膜造成损伤,同时还可有效提升治疗药效;

2、通过设置驱动装置及转筒,在药液输入转筒时,不断旋转的转筒可对药液进行快速混合均匀,从而使喷洒出的药液更加均匀,进一步提升药液的治疗效果;

3、通过设置环形板、第一波纹管及供气装置,可在注射筒内药液输完时,供气装置启动并向第一波纹管内供气,如此可推动环形板移动,从而将转筒内的药液彻底喷出,有效防止造成药液残留而造成浪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实施例一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a-a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的b-b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提出的实施例二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注射筒、101回转槽、102出药孔、103通孔、2活塞、3推杆、4第一吸附孔、5转筒、501环形槽、502螺纹槽、503喷孔、504进药孔、6抽液管、7螺杆、8条形槽、9第二波纹管、10l型板、11进气管、12环形板、13第一波纹管、14出气管、15弹簧、16第二吸附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实施例一:

参照图1-3,一种儿科用上呼吸道感染鼻腔用药装置,包括注射筒1,注射筒1的侧壁上安装有与其内部相通的抽液管6,且抽液管6上安装有盖帽。注射筒1内密封滑动连接有活塞2,活塞2的侧壁固定连接有推杆3,注射筒1的侧壁开设有回转槽101,回转槽101内密封转动连接有转筒5,具体的,转筒5的两端面及周向侧壁均与回转槽101内壁紧密贴合。回转槽101的周向内壁上开设有多个出药孔102,转筒5的侧壁开设有环形槽501,环形槽501内壁上开设有多个喷孔503,多个喷孔503沿一条直线等间距分布在转筒5侧壁上。

需要说明的是,相邻的两个出药孔102间距较近,且该间距小于喷孔503的孔径,这样转筒5在转动过程中,喷孔503能够始终与出药孔102相通,因此喷孔503不会堵住而致使活塞2无法移动。活塞2上安装有驱动转筒5转动的驱动装置,驱动装置包括固定连接在活塞2轴心处的螺杆7,且转筒5的侧壁开设有螺纹槽502,螺杆7螺纹连接在螺纹槽502内。需要说明的是,螺杆7的螺纹段只设置在螺杆7右侧一部分,其余部分为光杆,具体可参照图4,如此可保证在贯穿注射筒1时能够形成密封,防止药液洒漏。

注射筒1与回转槽101通过多个通孔103连通,转筒5靠近通孔103的一端开设有进药孔504,且进药孔504内安装有止回阀。需要说明的是,止回阀只允许药液单向从通孔103流入环形槽501中,通过在进药孔504内设置止回阀,一方面可防止药液回流,另一方面,可在通过抽液管6抽取药液时,不会从进药孔504内抽入空气。

进一步的,相邻的两个通孔13的间距也小于进药孔504的孔径,从而保证在转筒5转动过程中,药液始终能够通过通孔13流入进药孔504中。

本装置在使用时,可拧下抽液管6上的盖帽,再将注射针头安装在抽液管6上,然后将注射针头伸入药液瓶中,此时外拉推杆3及活塞2,可将药液抽入注射筒1内,抽取完毕后,取下针头,同时将盖帽重新拧回抽液管6上,使抽液管6封闭。在注射时,可先推动推杆3及活塞2,将注射筒1内的部分药液通过通孔103及进药孔504注入环形槽501内,此时再将注射筒1较窄的一端伸入鼻腔内,再继续轻轻推动推杆3及活塞2,此时螺杆7的螺纹部分开始与螺纹槽502的螺纹部分接触,因此活塞2继续内移时,螺杆7被推入螺纹槽502内后,可使转筒5不断转动。

随着转筒5的转动,环形槽501内的药液被挤出后将从喷孔503排出,因此从喷孔503喷出的药液将沿注射筒1四周均匀排出,这样可使喷出的药液均匀的附着在鼻腔内部四处,在注射药液时可使用较小推力,相较于传统的药雾喷洒方式,本装置既不会对鼻腔粘膜造成损伤,同时又可使药液涂抹更加均匀,大大提升了药液的治疗效果。除此之外,由于在注射药液时将带动转筒5不断转动,因此药液在流入转筒5内时,不断旋转的转筒5可对药液进行快速混合均匀,从而使喷洒出的药液更加均匀,进一步提升药液的治疗效果。

实施例二:

参照图4,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环形槽501内密封滑动连接有环形板12,环形板12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第一波纹管13,第一波纹管13远离环形板12的一端固定连接在环形槽501内壁上,注射筒1内壁上开设有条形槽8,条形槽8内安装有向第一波纹管13内供气的供气装置,第一波纹管13上安装有与其内部相通的出气管14。

供气装置包括固定连接在条形槽8内壁上的第二波纹管9,第二波纹管9上安装有与其内部相通的进气管11,且进气管11通过旋转接头与出气管14连通,条形槽8的内壁上滑动连接有l型板10,且l型板10通过弹簧15与活塞2弹性连接,需要说明的是,l型板10的侧壁及条形槽8的内壁均制成粗糙面,且l型板10侧壁与条形槽8内壁向贴合,如此可使l型板10与条形槽8内壁之间具有较大摩擦力。

转筒5的周向侧壁开设有多个第一吸附孔4,且多个第一吸附孔4沿转筒5的周向侧壁等间距分布,注射筒1的周向侧壁开设有多个第二吸附孔16,且多个第二吸附孔16沿注射筒1的周向侧壁等间距分布。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在转筒5四周开设多个第一吸附孔4,不仅可使环形槽501内外气压平衡,从而能够使环形板12顺利移动,同时当环形板12左移时,还可在环形板12的右侧产生负压,从而将注入鼻腔内多余的药液或分泌物沿第二吸附孔16、第一吸附孔4抽入环形槽501中,如此可防止多余的药液从而鼻腔内流出而形成污染,同时可对鼻腔内的分泌物进行清理,保持鼻腔内部洁净。

在本实施例中,当活塞2开始右移来挤出药液时,可使弹簧15拉伸,而由于l型板10与条形槽8内壁摩擦力较大,因此不会拉动l型板10右移,当活塞2右移至极限位置(与注射筒1内壁端面贴合),此时弹簧15被拉伸至最大,其弹力也达到最大值,如此可克服摩擦力并拉动l型板10右移,l型板10右移后将挤压第二波纹管9,从而将第二波纹管9内的空气沿进气管11及出气管14鼓入第一波纹管13内,使第一波纹管13伸长,如此可推动环形板12左移,从而将剩余在环形槽501内的药液挤出,可避免药液残留在环形槽501内造成浪费。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