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胶施加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259369发布日期:2022-03-16 11:52阅读:181来源:国知局
组织胶施加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公开涉及医疗器械制造技术,尤其涉及一种组织胶施加装置,属于医疗用品制造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医用胶水是代替缝针用的新兴医用产品,医用胶水的主要成分是a-氰基丙烯酸酯,其在生物体组织的聚合速度最快。医用胶水在创面血液和组织液中阴离子的作用下,能快速聚合固化成膜并与创面镶嵌紧密,可牢固地保持伤口的对合状态,且胶膜可阻止血球、血小板通过,在凝血酶和纤维蛋白原的共同作用下,封闭创面断裂的小血管可以有效止血,同时胶膜将组织和细菌隔离,还具有抗感染和保护创面的作用。聚合物中的醚链还具有止痛作用,因此医用胶水具有粘和、止血、止痛、消炎、护创、促进愈合等综合功效。
3.医用组织胶即组织粘合剂,用于粘合人体组织,可直接涂覆或喷洒在伤口或创面处用于伤口愈合。医用水凝胶,作为组织胶的一种,是一种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具有亲水基团,能被水溶胀但不溶于水的具有三维网络结构的聚合物。其具有的生物安全性、可修饰性、可修饰性以及良好的机械力学性能等特性,在生物医药、农业、工业、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在生物医药领域,水凝胶可作为医用敷料,覆盖创伤口,实现快速愈合。此外,水凝胶还可用作药物缓释载体、组织工程材料、口腔应用材料等,由于其多孔、柔软,含水量高,组织相容性高,在生物医用领域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市场上已有多种水凝胶材料应用于临床的止血密封中。
4.医用水凝胶的应用范围非常广,可施加于包括体表和体内等各种创面。现有技术中主要通过双注射器完成水凝胶的施加,但是对于体内的创面,尤其是腔镜手术中的创面涂胶.
5.组织胶,例如医用水凝胶,在固体、液体等各个组分混合后,为使各组分充分反应,须进行液体级混合,达到完全成胶并均匀成胶的效果。采用这样充分混合的反应方式,导致反应速度较快,需要及时将水凝胶施加至待处理组织处,因此对现有技术中的施加器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采用组织胶进行操作,例如涂覆伤口时,需要采用即生成即使用的方式。
6.现有技术中的组织胶一般都是在手术前提前配置,然后再使用;但是由于配置组分过多,配置时间很长,需要使用时往往没有时间配置;如果提前配置,则配置好的凝胶长时间放置易被污染,使用时产生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公开提供一种新的组织胶施加装置,通过在注射组件内设置可以混合固液生成凝胶的滑动腔体,从而能够即时配置组织胶并注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组织胶不能马上配置好后立刻使用的技术问题。
8.本公开实施例的组织胶施加装置,包括:两个注射组件和一个混合器;两个所述注射组件相互固定连接,且均具有注射口;两个所述注射口均与所述混合器相连;
9.每个所述注射组件包括:注射壳体、滑柱和推杆;该注射壳体为一端开口的圆筒结构,另一端开设有所述注射口;所述滑柱从该开口插入所述注射壳体内,并可沿该注射壳体滑动;
10.所述滑柱具有管状结构的容腔,所述滑柱的两端分别为插入端和推拉端;所述插入端位于所述注射壳体内,所述推杆安装在所述推拉端上;所述推杆的一端位于所述容腔内,并可沿所述容腔的长度方向滑动;
11.所述插入端上设置有进液孔;所述推杆上设置有用于密封该进液孔的插头;所述推杆相对于所述容腔滑动,以使所述插头打开所述进液孔,并使所述注射壳体内部和所述容腔通过该进液孔相连通。
12.在一些实施例中,两个所述注射组件上的推杆相互平行。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装置还包括:连接固定架和拉环;两个所述注射组件相互平行的固定在所述连接固定架上;
14.所述连接固定架的两侧还对称设置有按压手柄,两个所述注射组件上的推杆均固定在所述拉环上。
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固定架上还设置有限位杆;该限位杆的一端固定在所述连接固定架上,另一端与所述拉环相抵靠。
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推杆上设置有进液凹槽;所述插头打开进液孔时,所述进液凹槽在所述进液孔处建立液体流动通道。
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滑柱通过所述密封塞在所述注射壳体的内壁上滑动。
1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推拉端上设置有滑孔,所述推杆穿过所述滑孔在所述容腔内滑动;所述推杆上设置有进气凹槽,当所述插头打开所述进液孔时,所述进气凹槽在所述滑孔处建立气体流动通道。
19.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所述注射口上均设置有开关阀,每个所述注射口通过所述开关阀与所述混合器相连。
2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混合器为y形混合器,具有相互连通的一个输出口和两个输入口;所述混合器通过两个所述输入口与两个所述注射口分别相连;
21.所述输出口上设置有喷头,所述喷头优选雾化器。
2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开关阀为单向阀。
23.本公开实施例中,通过两个注射组件用于分别存储多种组织胶原料,能够利用推杆滑动作用开启进液孔使粉剂与液体混合生成组织胶,从而便于即时产生组织胶并使用,实现了液体级相互混合充分反应,并快速施加的优势。
24.本公开组织胶施加装置采用双注射组件的滑柱容置两管不同的液体,并相应地采用多个注射壳体存放不同种类的溶质,所有原料之间相互分离,有利于形成组织胶的材料的保存。利用滑柱与注射壳体端部的进液孔的开关来实现液体和容置的混合作用,本公开将液体分别与液体混合的过程与双注射组件内的液体混合成水凝胶的过程区分开来,并在混合液通过混合器后进一步直接施加。组织胶即形成即利用,实现了液体级相互混合充分反应,并快速施加的优势。
附图说明
2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6.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的组织胶施加装置的结构图;
27.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的组织胶施加装置的剖面结构图;
28.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的组织胶施加装置的另一角度剖面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29.为了使本公开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公开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公开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公开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30.在本公开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公开。在本公开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多种”一般包含至少两种。
31.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32.还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商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商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商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33.本领域中,组织胶,例如医用水凝胶,在固体、液体等各个组分混合后,为使各组分充分反应,须进行液体级混合,达到完全成胶并均匀成胶的效果。采用这样充分混合的反应方式,导致反应速度较快,需要及时将水凝胶施加至待处理组织处,因此对施加器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采用组织胶进行操作,例如涂覆伤口时,需要采用即生成即使用的方式。
34.本公开提供一种组织胶施加装置,包括:两个注射组件和一个混合器;两个所述注射组件相互固定连接,且均具有注射口;两个所述注射口均与所述混合器相连;每个所述注射组件包括:注射壳体、滑柱和推杆;该注射壳体为一端开口的圆筒结构,另一端开设有所述注射口;所述滑柱从该开口插入所述注射壳体内,并可沿该注射壳体滑动;所述滑柱具有管状结构的容腔,所述滑柱的两端分别为插入端和推拉端;所述插入端位于所述注射壳体内,所述推杆安装在所述推拉端上;所述推杆的一端位于所述容腔内,并可沿所述容腔的长度方向滑动;所述插入端上设置有进液孔;所述推杆上设置有用于密封该进液孔的插头;所述推杆相对于所述容腔滑动,以使所述插头打开所述进液孔,并使所述注射壳体内部和所述容腔通过该进液孔相连通。
35.本公开组织胶施加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采用双注射组件的滑柱分别容置两管液
体,并相应地采用2个注射壳体存放不同种类的溶质,并且用相互独立的两套结构形成待混合形成组织胶的的液体,所有原料之间相互分离,有利于形成组织胶的材料的保存。利用滑柱与注射壳体端部的进液孔的开关来实现液体和溶质的混合作用,本公开将液体分别与液体混合的过程与双注射组件内的液体混合成水凝胶的过程区分开来,并在混合液通过混合器后进一步直接施加。组织胶即形成即利用,实现了液体级相互混合充分反应,并快速施加的优势。
36.本公开所述的组织胶施加装置可以采用以下材料和部件制成,且不限于如下材料和部件,例如:橡胶塞、硅胶、塑料、尼龙、聚四氟乙烯、单向阀、雾化喷头、无铅玻璃、塑料支架、限位装置等。
37.如图1所示为本公开实施例的组织胶施加装置的结构图;并结合图2和图3。
38.本公开实施例的组织胶施加装置包括:两个注射组件和一个混合器6;两个所述注射组件相互固定连接,且均具有注射口;两个所述注射口均与所述混合器6相连;每个注射组件用于混合产生一种混合液,两种混合液再次通过混合器6混合后,即可形成所需的组织胶。
39.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每个所述注射口上均设置有开关阀10,每个所述注射口通过所述开关阀10与所述混合器6相连。
40.通常情况下,为了避免产生的混合液倒流,所述开关阀10均为单向阀。
41.优选的,所述混合器6为y形混合器,具有相互连通的一个输出口和两个输入口;所述混合器6通过两个所述输入口与两个所述注射口分别相连;所述输出口上设置有喷头60,喷头可以为液体喷头,也可以为雾化器,喷头60使得组织胶施加装置输出的组织胶喷出,提高组织胶的利用效率。雾化器一般为文丘里管雾化器。当气体或液体在文丘里管里面流动,在管道的最窄处,动态压力达到最大值,静态压力达到最小值,气体(液体)的速度因为通流横截面面积减小而上升。整个涌流都要在同一时间内经历管道缩小过程,因而压力也在同一时间减小。进而产生压力差,这个压力差用于流体提供一个外在吸力,从而形成雾化效果。文丘里管雾化器结构简单,使用效果好。
42.如图1,每个所述注射组件包括:注射壳体1、滑柱2和推杆3;该注射壳体1用于盛放和密闭溶质,还能在混合液注射的过程中盛放混合液;滑柱2也是密闭结构,用于密封和存放生成混合液的液体。
43.由于采用两组注射组件,因此可以包括两种不同的溶质和不同的液体,四种成分能够独立存放。
44.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的组织胶施加装置的剖面结构图;该注射壳体1为一端开口的圆筒结构,另一端开设有所述注射口;所述滑柱2从该开口插入所述注射壳体1内,并可沿该注射壳体1滑动;滑柱2挤压注射壳体其内空间,从而使注射壳体1实现注射作用。所述两个滑柱2通过连接固定架8相互固定连接,并同步运动。
45.滑柱2的一端用于在注射壳体1内滑动,以压缩注射壳体1内的物质向注射口移动,以实现注射作用。也就是说,滑柱相当于注射壳体的活塞,主要用于压缩注射壳体1内的容积,实现注射作用。
46.所述滑柱2为管状结构的容腔,该容腔的两端分别为插入端和推拉端;所述插入端位于所述注射壳体1内,所述推杆3安装在所述推拉端上;所述推杆3的一端位于所述容腔
内,并可沿所述容腔的长度方向滑动;滑柱2也为一个密闭的容腔,推杆3用于打开该密闭容腔。
47.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的组织胶施加装置的另一角度剖面结构图。推杆3的作用仅仅在于通过轴向移动来打开或者关闭插入端的进液孔22,从而实现注射壳体1和滑柱2内部的导通。
48.滑柱2插入端上设置有进液孔22;所述推杆3上设置有用于密封该进液孔22的插头30;所述推杆3相对于所述容腔滑动,以使所述插头30打开所述进液孔22,并使所述注射壳体1和所述容腔通过该进液孔22相连通。
49.本公开实施例组织胶施加装置的混合过程如下:
50.取出本公开的组织胶施加装置;两个注射组件内,注射壳体1均填充有作为注射壳体内的溶质,滑柱2内均密封有液体,此时推杆3的端部位于进液孔22处,以密封进液孔22;推杆3与进液孔22之间可以采用径向密封或者轴向抵靠的密封结构均可,例如推杆3的前端可以设置一个用于密封的插头30,以便于在轴向打开进液孔22,同时在推杆3的圆柱径向面上设置有进液凹槽31,当所述插头30打开所述进液孔22时,该进液凹槽31与进液孔22相对应时即建立所述滑柱的容腔和所述注射壳体1的内部腔的连接;此时推杆穿过进液孔22,且与进液孔22在径向具有空隙,该空隙由所述进液凹槽31形成。此外,还可以在位于推杆3位于推拉端的一侧设置进气凹槽32,当进气凹槽32位于推拉端处的滑孔21处时,可打开滑孔21,建立外部气体进入滑柱的通道。此时,保持推杆3和拉环不动从而使进液孔保持开启状态,向右侧拉动两个滑柱2,由于滑柱2内气压降低,此时空气从推拉端处的滑孔21内吸入滑柱2内;同时注射壳体1内的容积增大,由于单向阀10的作用,注射壳体1内形成负压,滑柱2内液体快速经由进液孔22流入注射壳体1内;此时滑柱2内均为空气,注射壳体1内为溶质和液体形成的混合液,然后通过推杆关闭进液孔,即可采用滑柱对注射壳体1内的混合液进行注射。
51.另外,液体全部注入至注射壳体后,可以晃动注射壳体1以加速混合液的混合作用。
52.本公开实施例中,通过两个注射组件用于分别存储多种组织胶原料,能够利用推杆滑动作用开启进液孔使粉剂与液体混合生成混合液,两种混合液再生成组织胶,从而便于即时产生组织胶并使用,实现了液体级相互混合充分反应,并快速施加的优势。
53.实际使用过程中,每个所述注射组件的滑柱2内均填充有相互独立的液体,而每个注射组件的注射壳体1内均设置有相互独立的溶质;每个注射组件均可以通过推杆开启进液孔后,使液体和溶质混合形成混合液,再经过混合器形成组织胶。
54.本实施例中的组织胶,需要形成两种空间上相互独立的溶液,这些溶液分别由空间上相互独立的粉剂和溶剂形成,由于粉剂的容置都被密封在注射壳体1内,液体被密封于滑柱2内,使得其可以长期保存空间上相互分离的液体和溶质,并在执行操作时可以简单快速的生成组织胶并应用。
55.本实施例的组织胶施加装置,其中,两个所述注射组件上的推杆3相互平行。从而能够在操作过程中,同时通过推杆打开两个进液孔,还能够在一个用力方向上推动滑柱,以方便施胶过程中的注射。
56.此时采用同一个动作,即可完成两个注射组件内进液孔的开启或闭合,最大限度
的方便了操作。
57.优选的,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组织胶施加装置,还包括:连接固定架4和拉环5;两个所述注射组件相互平行的固定在所述连接固定架4上;连接固定架4能够保证两个注射组件相互平齐,且注射口均朝向一端与混合器6相连。
58.所述连接固定架4的两侧还对称设置有按压手柄40,两个所述注射组件上的推杆3均固定在所述拉环5上。
59.在生产过程中,由于两个注射组件的结构相同,可以批量化的生产注射组件;然后将注射组件并排安装在连接固定架4上,然后在推杆上安装上拉环即可完成生产组装过程,简单快捷。
60.这样在实际使用产生混合液的过程中,首先向左侧推动拉环5,打开进液孔后,使溶质与液体混合形成混合液;在注射过程中,手指抵靠手柄40,大拇指推动拉环5,使推杆带动滑柱2向注射壳体1内挤压,以便于完成注射动作。
61.本实施例的组织胶施加装置,如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的组织胶施加装置的结构图,所述连接固定架4上还设置有限位杆7;该限位杆7的一端固定在所述连接固定架4上,另一端与所述拉环5相抵靠。
62.具体的,限位杆7一端具有卡座70,通过卡座70固定在连接固定架4上;限位杆7的另一端抵靠在拉环5上,从而在产生混合液的过程中,避免通过拉环5推动滑柱2,从而提前注射未完全反应的混合液。
63.在混合液产生的过程中,由于只需要向右侧拉推杆即可打开进液孔和滑孔,不需要对滑柱进行额外操作。由于此时进液孔虽然打开,但只能在进液孔局部进行混合;液体无法主动从滑柱2流入注射壳体1内;限位杆7还可保证滑柱的状态不向左侧挤压注射壳体1;此时保持推杆3和拉环不动从而使进液孔保持开启状态,向右侧拉动两个滑柱2,由于滑柱2内气压降低,此时空气从推拉端内吸入滑柱2内;同时注射壳体1内的容积增大,液体快速从进液孔流入注射壳体1内;此时滑柱2内均为空气,注射壳体1内为溶质和液体形成的混合液,然后通过推杆关闭进液孔,即可采用滑柱对注射壳体1内的混合液进行注射。
64.在注射过程中,只需要取下限位杆7,滑柱即可相对于注射壳体1进行向右侧滑动的注射作业。
65.本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滑柱2的插入端上设置有密封塞20,所述进液孔开设在该密封塞20上;密封塞20一般为圆柱形的橡胶密封塞,用于在注射过程中推动注射壳体1内的混合液。
66.所述插头30与所述密封塞20相互配合,可以实现打开或封闭所述进液孔。
67.一般情况下,所述滑柱2通过所述密封塞20在所述注射壳体1的内壁上滑动。
68.使用过程中,密封塞20不仅起到了密封滑柱2和注射壳体1的目的,还能有效的包裹和阻断进液孔,避免提前打开进液孔,以进一步避免误操作。
69.本公开实施例组织胶施加装置的整个工作过程如下:
70.1、本公开的两个注射组件内,注射壳体1均填充溶质,滑柱2内均密封有液体;两个注射组件内的液体和溶质均相互分离。此时推杆3的插头30位于密封塞20内,以密封进液孔,从而保证溶质不会提前与液体相接触;
71.2、向左侧推动推杆3,使插头30从密封塞20处移开,以打开进液孔;由于此时进液
孔虽然打开,由于进液孔两端压力平衡,液体无法进入注射壳体1内;
72.3、保持推杆3和拉环与所述滑柱相对静止,向右侧拉动两个滑柱2,由于滑柱2内气压降低,此时空气从滑孔21通过进气凹槽32内吸入滑柱2内;同时注射壳体1内的容积增大,气压降低,液体快速从通过进液凹槽31从进液孔流入注射壳体1内;此时整个滑柱2内均为空气。
73.4、拉动推杆使进液孔封闭,晃动以加速注射壳体1内混合液的混合作用;
74.5、将整个装置倒置,然后通过轻微推动滑柱2,轻轻排出注射壳体1内的多余空气;去掉限位杆7;
75.6、推动滑柱2,从而使注射壳体内的混合液通过单向阀进入混合器6,混合后进入喷头60喷出。
76.另外,本公开的组织胶施加装置制作成本不高,小巧精致,结构设计紧凑,成品质量稳定,使用操作方便快捷,适用于各种改型的组织胶、医用凝胶的即时存储和配置使用。
77.上述本公开实施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上述实施例方法可借助一些变形加必需的通用技术叠加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简化上位一些重要技术特征来实现。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公开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为:整体的结构和连接方式,并配合本公开各个实施例所述的结构。
78.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公开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公开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