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镜下瓣膜置换手术中使用的瓣膜保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870456发布日期:2022-04-30 19:24阅读:77来源:国知局
腔镜下瓣膜置换手术中使用的瓣膜保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腔镜下瓣膜置换手术中使用的瓣膜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2.心脏瓣膜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病,其中以风湿热导致的瓣膜损害最为常见。每个人的心脏内都有四个瓣膜。即连结左心室和主动脉的主动脉瓣、连结右心室和肺动脉的肺动脉瓣、连结左心房和左心室的二尖瓣和连结右心房和右心室的三尖瓣。它们均起单向阀门作用,使血液只能从一个方向流向另一个方向而不能倒流。
3.心脏瓣膜病就是指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的瓣膜因风湿热、粘液变形、退行性改变、先天性畸形、缺血性坏死,感染或创伤等出现了病变,影响了血流的正常流动,从而造成心脏功能异常,最终导致心力衰竭的单瓣膜或多瓣膜病变。
4.二尖瓣病变分为二尖瓣狭窄及关闭不全。二尖瓣病变的危害非常多,如果二尖瓣出现病变,导致狭窄以及闭锁不全的情况发生,那么就很容易造成血液反流,从而导致胸闷,嘴唇发紫,呼吸不畅等症状的发生,如果没有及时的进行处理,甚至还有可能造成心力衰竭,从而严重的危害身体健康。
5.针对心脏的瓣膜出现病变以后,无法用内科保守的方法纠正的病例,需要将病变的瓣膜置换成功能良好的瓣膜,例如:二尖瓣置换、主动脉瓣莫置换或双瓣置换,其中瓣膜手术中二尖瓣的病变数量做多。二尖瓣置换是常遇到的也是主要的手术方式。
6.传统正中开胸二尖瓣置换手术为保证充分的视野暴露,需要切开患者的胸骨或切断胸壁肌层,形成一个20-30mm大小的切口,在心内直视下切除受损瓣膜,然后植入人工二尖瓣膜。所以,在我们完成瓣膜置换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手术创伤大,患者出血较多,体表手术疤痕显著,胸骨发育畸形等,虽然挽救了患者的生命,但是对患者的生理、心理方面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以致患者回归社会慢,远期生活质量差。
7.电视胸腔镜的出现,使手术视野的显露发生了改变,有与镜下视野是放大的,在胸腔镜的辅助下,通过电视屏幕的引导进行手术,与传统的手术相比,创伤小,出血少,熟手疼痛轻,恢复快,手术费用少,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
8.在胸腔镜应用方面,胸腔镜辅助下二尖瓣置换手术仍属于直视手术的范畴。其手术的过程中需要硬牵开器显露视野,对骨骼及肌肉损伤重,手术疼痛明显、出血多。完全胸腔镜下二尖瓣置换手术是孔洞式手术,无需硬牵开器,其组织损伤请,与传统开胸手术和胸腔镜辅助手术相比较,其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即皮肤切口小,进入胸腔是无需横断肌肉,无需硬牵开器牵拉,最大程度的避免了骨骼肌肉损坏,术后疼痛轻,出血少,恢复快。
9.因此微创二尖瓣手术是心脏外科领域发展的一项很有前景及市场的新兴技术,心外科医生和心脏病患者对这种技术的关注度与日俱增,目前,我国一些医院橡胶开展了小切口二尖瓣瓣膜置换手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0.传统的心外直视手术前胸骨打开,人工瓣膜可以直接进入到胸腔置放于待置换部
位,而腔镜微创手术中,各种器械,如内窥镜、活检钳等都是微创专用,通过小切口进入胸腔,人工生物瓣膜产品需要借助肋间隙切口进入到胸腔,而肋间隙空间有限,人工瓣膜在经过肋间隙是容易受挤压。人工生物瓣膜一般由合金/塑料支架以及生物组织构成,挤压容易造成支架损伤从而失去功能。


技术实现要素:

11.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腔镜下瓣膜置换手术中使用的瓣膜保护装置,其能够在二尖瓣膜产品经过肋间隙的时候对二尖瓣膜进行保护,从而降低二尖瓣膜在穿过肋间隙时出现挤压变形的情况。
12.本技术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13.一种腔镜下瓣膜置换手术中使用的瓣膜保护装置,包括保护套,所述保护套的侧壁上开设有连通保护套轴向两端的穿线槽口。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将人工心脏瓣膜穿过肋间隙送至胸腔处时,将人工心脏瓣膜装入到保护套的内部,然后将人工心脏瓣膜以及保护套一起穿过肋间隙从而送入到胸腔中,在送入的过程中,保护套将肋骨与人工心脏瓣膜之间隔开,从而降低人工心脏瓣膜在穿过肋间隙时受挤压变形的几率。
15.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保护套的外侧表面设置有夹持块。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对保护套进行操作的时候,能够通过镊子夹持夹持块,从而便于医务人员对于保护套进行夹持操作。
17.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夹持块包括轴线与保护套的轴线相平行的圆柱体以及位于圆柱体与保护套之间的连接片,所述连接片的厚度小于圆柱体的直径。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镊子在夹持夹持块的时候,由于圆柱体的设置,从而在镊子夹住夹持块的时候,镊子不易与夹持块之间脱离。
19.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保护套的插入端处设置有用于容纳人工心脏瓣膜的成型环的容纳腔。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将人工心脏瓣膜的成型环部位隐藏到容纳腔中,从而避免在人工心脏瓣膜送入到胸腔内部的时候,人工心脏瓣膜的成型环触碰到肋骨从而在成位置的偏移。
21.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保护套的外侧设置有手柄。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手柄从而能够更易于对保护套进行操作。
23.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手柄上设置有能够受力弯曲的易弯曲段。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根据实际的需要从而对手柄进行弯曲,从而便于医务人员将保护套送至指定的位置处。
25.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手柄与所述保护套之间可拆卸相连。
2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使一个手柄搭配多种规格的保护套,从而降低成本。
27.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手柄的数量为两个并沿着保护套的圆周方向排列设置。
2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手柄发生弯曲的时候,手持手柄的时候容易发生转动,通过两个手柄进行搭配,从而便于医务人员对保护套的位置进行调节。
29.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手柄上设置有防滑结构。
3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加手柄表面的粗糙度,从而当医务人员手持手柄的时候不易出现手滑的情况。
31.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保护套呈锥形。
3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使保护套穿过肋间隙之间,从而降低保护套穿过肋间隙的难度。
3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34.1.通过将人工心脏瓣膜装入到保护套内部,然后将保护套以及人工心脏瓣膜一起穿过肋间隙从而送入到胸腔处,通过保护套对于人工心脏瓣膜的保护,从而降低人工心脏瓣膜穿过肋间隙时受挤压变形的情况;
35.2.通过设置手柄且手柄上设置易弯曲段,从而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对手柄进行弯曲,从而确保保护套能够送入到指定的位置处;
36.3.通过将手柄设置为两个,在对保护套进行操作的时候,便于医务人员对于保护套的位置进行调节。
附图说明
37.图1是实施例1中的瓣膜保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8.图2是实施例2中的瓣膜保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9.图3是实施例3中的瓣膜保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40.图4是实施例3中手柄与保护套连接处的爆炸示意图;
41.图5是实施例4中的瓣膜保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42.图中,1、保护套;11、穿线槽口;12、外凸缘;13、侧挡;14、挡圈;15、螺纹孔;2、夹持块;21、圆柱体;22、连接片;3、手柄;31、手持部;311、滚花;32、连接部;321、螺纹连接头;33、易弯曲段。
具体实施方式
43.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44.实施例1:
45.参照图1,为本技术公开的一种腔镜下瓣膜置换手术中使用的瓣膜保护装置,包括呈圆柱状的保护套1,保护套1采用聚甲醛、聚砜、或者peek材料加工而成。位于保护套1的侧壁上开设有穿线槽口11,穿线槽口11分别与保护套1的轴向方向的两端端面相连通。
46.位于保护套1的一端端头处设置有向外伸出的并与保护套1一体成型的外凸缘12。保护套1带有外凸缘12的一端为保护套1的插入端。在将人工心脏瓣膜放置到保护套1内部的时候,人工心脏瓣膜的瓣膜部位自保护套1带有外凸缘12的一端插入到保护套1的内部,人工心脏瓣膜的成型环则搭载在外凸缘12上。
47.位于外凸缘12的边缘处设置有向背离保护套1所在的方向伸出的侧挡13,侧挡13与外凸缘12一体成型。侧挡13所围的空间形成容纳人工心脏瓣膜的成型环的容纳腔。
48.在将人工心脏瓣膜放置到保护套1内部的时候,人工心脏瓣膜的成型环则位于容纳腔中,通过将人工心脏瓣膜的成型环置于容纳腔中,在将保护套1连同人工心脏瓣膜一起送入到胸腔内部的时候,降低人工心脏瓣膜触碰到肋骨从而造成偏斜的情况。
49.实施例2:
50.参照图2,为本技术公开的一种腔镜下瓣膜置换手术中使用的瓣膜保护装置,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位于保护套1的外侧表面设置有向外伸出的夹持块2,夹持块2所在的位置与保护套1上的穿线槽口11所在的位置以保护套1的轴线相对设置。夹持块2与保护套1一体成型。
51.夹持块2包括轴线与保护套1的轴线相平行的圆柱体21以及位于圆柱体21与保护套1之间的连接片22,连接片22的厚度小于圆柱体21的直径。
52.在将保护套1送入到胸腔内的时候,通过镊子等夹持工具能够夹持柱夹持块2,从而更便于医务人员将保护套1送入到胸腔中。且由于圆柱体21的直径相较连接片22的厚度大,从而在镊子在夹持夹持块2的时候,镊子不易与夹持块2之间脱离。
53.实施例3:
54.参照图3,为本技术公开的一种腔镜下瓣膜置换手术中使用的瓣膜保护装置,实施例3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保护套1整体采用生物医用金属制成的锥形管。医用金属可以采用不锈钢、钛合金、钴基合金。保护套1中外径较大的一端为保护套1的插入端。位于保护套1的插入端设置有与保护套1一体成型的挡圈14,挡圈14的内孔孔径大于保护套1插入端的内孔孔径从而使挡圈14与保护套1的插入端的连接处形成容纳人工心脏瓣膜的成型环的容纳腔。
55.穿线槽口11分别与挡圈14背离保护套1的一端表面以及保护套1的直径较小的一端端面相连通。
56.参照图3、图4,位于保护套1的外侧表面开设有螺纹孔15,螺纹孔15所在的位置与穿线槽口11之间以保护套1的轴线相对设置。位于螺纹孔15中螺纹连接有手柄3。手柄3的轴线与保护套1的轴线呈垂直设置。
57.手柄3包括同轴设置的手持部31、连接部32,以及位于手持部31和连接部32之间的能够受力弯曲的易弯曲段33,手持部31、连接部32以及易弯曲段33之间一体成型。连接部32远离易弯曲段33的一端设置有外螺纹与螺纹孔15螺纹配合的螺纹连接头321,螺纹连接头321与连接部32一体成型。
58.手持部31的表面压制有滚花311,从而增加手持部31的表面粗糙度,使医务人员在拿持手持部31的时候,医务人员能够握紧手持部31从而不易出现手滑的情况。
59.当需要将保护套1送入到胸腔内部的时候,将手柄3与保护套1安装到一起,从而更便于医务人员对保护套1进行操作,同时由于手柄3上设置有易弯曲段33,从而能够对手柄3进行弯曲,从而便于将保护套1送至所需的位置处。
60.实施例4:
61.参照图5,为本技术公开的一种腔镜下瓣膜置换手术中使用的瓣膜保护装置,实施例4与实施例3的区别在于:手柄3的数量为两个。手柄3沿着保护套1的圆周方向排列设置。
62.通过将手柄3设置为两个,当对手柄3进行弯曲的时候,在对保护套1进行操作时,手柄3由于保护套1的重量的原因容易下沉,从而使医务人员在手持使手持部31时,手持部31容易在手中发生转动,从而在将保护套1送入到胸腔中的时候不易将保护套1送至准确的位置处。通过第二个手柄3,从而能够对保护套1的位置进行调节,从而便于医务人员准确的将保护套1送至准确的位置处。
63.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