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康复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折叠助行车。
背景技术:2.助行车是用于辅助行走的工具车,尤其适用于行走不便的老人或者腿脚受伤不便于行走的人群。
3.现有的助行车,大多是不能够实现折叠,即使市面上出现部分可以折叠的轮椅,但是在折叠方面不够方便,有些也是只能部分折叠,这给用户出行或者收纳带来极大的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4.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折叠助行车,能够通过铰接块、第一第二联动杆以及后轮支撑杆、u形靠背支撑件配合作用,实现快速联动收折,方便使用者出行或者收纳。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折叠助行车,所述折叠助行车包括后轮支撑杆、前轮支撑杆、u形靠背支撑件、坐垫、前轮以及后轮,所述前轮设置于所述前轮支撑杆底端,所述后轮设置于所述后轮支撑杆底端,所述后轮支撑杆顶端与坐垫前端底部连接,所述后轮支撑杆与所述前轮支撑杆之间设置有第一联动杆,所述后轮支撑杆与所述坐垫之间设置有第二联动杆,所述后轮支撑杆与u形靠背支撑件底端通过两两相对设置的铰接块连接,其中所述铰接块上分别设置第一铰接点、第二铰接点和第三铰接点,通过所述第一铰接点铰接所述后轮支撑杆靠近后轮端,通过所述第二铰接点分别铰接第一联动杆尾端、第二联动杆尾端以及后轮支撑杆,所述第一联动杆前端铰接于前轮支撑杆上,所述第二联动杆顶端铰接于所述坐垫后端底部,通过所述第三铰接点与u形靠背支撑杆底端铰接。
6.其中,所述第二铰接点上还铰接有安全扣,所述安全扣上设置有卡槽,所述后轮支撑杆上设置有销钉,通过所述卡槽卡住所述销钉进行锁紧。
7.其中,所述折叠助行车还包括扶手,所述扶手一端固定于所述u形靠背支撑件上,另一端固定于所述前轮支撑杆顶端。
8.其中,所述两个所述后轮支撑杆之间设置有后横梁,两个所述前轮支撑杆之间设置有前横梁。
9.其中,所述坐垫底部还设置有置物框。
10.其中,所述u形靠背支撑件上设置有靠背。
11.其中,所述u形靠背支撑件顶部设置有刹车控制杆,所述刹车控制杆通过刹车线与后轮制动件连接。
12.其中,所述u形靠背支撑件底端分别设置有支撑块。
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折叠助行车,该折叠助行车包括后轮支撑杆、前轮支撑杆、u形靠背支撑件、坐垫、前轮以及
后轮,后轮支撑杆与前轮支撑杆之间设置有第一联动杆,后轮支撑杆与坐垫之间设置有第二联动杆,后轮支撑杆与u形靠背支撑件底端通过两两相对设置的铰接块连接。通过铰接块、第一第二联动杆以及后轮支撑杆、u形靠背支撑件配合作用,实现联动折叠效果,方便使用者出行携带或居家收纳。
附图说明
14.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折叠助行车主体车架的结构示意图;
15.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折叠助行车整体结构第一立体示意图;
16.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折叠助行车整体结构第二立体示意图;
17.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折叠助行车折叠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18.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铰接部位拆解状态结构示意图。
19.图中标号说明:1、后轮支撑杆;2、前轮支撑杆;3、u形靠背支撑件;4、坐垫;5、前轮;6、后轮;7、第一联动杆;8、第二连动杆;9、铰接块;91、第一铰接点;92、第二铰接点;93、第三铰接点;10、安全扣;101、卡槽;11、销钉;12、扶手;13、后横梁;14、前横梁;15、置物框;16、靠背;17、刹车控制杆;18、刹车线;19、后轮制动件;20、支撑块。
具体实施方式
20.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21.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22.附图1
‑
5分别为本实用新型折叠助行车以及其各个组成部分的结构示意图,以下将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23.请参阅图1
‑
图5,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折叠助行车,其整体结构包括后轮支撑杆1、前轮支撑杆2、u形靠背支撑件3、坐垫4、前轮5以及后轮6,前轮5设置于前轮支撑杆2底端,后轮6设置于后轮支撑杆1底端,后轮支撑杆1顶端与坐垫4前端底部连接,后轮支撑杆1与前轮支撑杆2之间设置有第一联动杆7,后轮支撑杆1与坐垫4之间设置有第二联动杆8,后轮支撑杆1与u形靠背支撑件3底端通过两两相对设置的铰接块9连接,其中铰接块9上分别设置第一铰接点91、第二铰接点92和第三铰接点93,通过第一铰接点91铰接后轮支撑杆1靠近后轮端,通过第二铰接点92分别铰接第一联动杆7尾端、第二联动杆8尾端以及后轮支撑杆1,第一联动杆7前端铰接于前轮支撑杆2上,第二联动杆8顶端铰接于坐垫4后端底部,通过第三铰接点93与u形靠背支撑杆3底端铰接。
24.其中,通过铰接块、第一第二联动杆以及后轮支撑杆、u形靠背支撑件配合作用,实现联动折叠效果,方便使用者出行携带或居家收纳。
25.其中,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案中,第二铰接点92上还铰接有安全扣10,安全扣10上
设置有卡槽101,后轮支撑杆1上设置有销钉11,通过卡槽101卡住销钉11进行锁紧。
26.通过安全扣的设计,在整体车架展开状态下,通过安全锁扣上的卡槽卡入销钉进行锁紧,以防止使用状态下折叠带来危险。
27.其中,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案中,折叠助行车还包括扶手12,扶手12一端固定于u形靠背支撑件3上,另一端固定于前轮支撑杆2顶端。
28.其中,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两个后轮支撑杆1之间设置有后横梁13,两个前轮支撑杆2之间设置有前横梁14。
29.通过前横梁和后横梁的设置,可以加固整体车架的支撑以及稳固性。
30.其中,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坐垫4底部还设置有置物框15。
31.置物框便于使用者出行时购物或者放置一些随身携带物品。
32.其中,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u形靠背支撑件3上设置有靠背16。
33.其中,靠背可以是软垫靠背,使得使用者坐的时候更加舒适。
34.其中,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u形靠背支撑件3顶部设置有刹车控制杆17,刹车控制杆17通过刹车线18与后轮制动件19连接。
35.其中,通过刹车控制杆设置于u形靠背支撑件顶部,使用者或者陪护者可以通过控制杆直接控制助行车刹车制动。
36.其中,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u形靠背支撑件3底端分别设置有支撑块20。
37.通过支撑块的设置,在展开状态时,支撑块刚好抵接在后轮支撑杆上,稳固支撑整体车架。而当整体车架收折时,通过支撑块可以将折叠的整体车架进行站立放置(如图4所示)。
38.以上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折叠助行车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折叠助行车包括后轮支撑杆、前轮支撑杆、u形靠背支撑件、坐垫、前轮以及后轮,前轮设置于前轮支撑杆底端,后轮设置于后轮支撑杆底端,后轮支撑杆顶端与坐垫前端底部连接,后轮支撑杆与前轮支撑杆之间设置有第一联动杆,后轮支撑杆与坐垫之间设置有第二联动杆,后轮支撑杆与u形靠背支撑件底端通过两两相对设置的铰接块连接,其中铰接块上分别设置第一铰接点、第二铰接点和第三铰接点,通过第一铰接点铰接后轮支撑杆靠近后轮端,通过第二铰接点分别铰接第一联动杆尾端、第二联动杆尾端以及后轮支撑杆,第一联动杆前端铰接于前轮支撑杆上,第二联动杆顶端铰接于坐垫后端底部,通过第三铰接点与u形靠背支撑杆底端铰接。通过铰接块、第一第二联动杆以及后轮支撑杆、u形靠背支撑件配合作用,实现联动折叠效果,方便使用者出行携带或居家收纳。
39.而安全扣的设计,可以防止使用状态下折叠,避免发生危险。坐垫底部设置有置物框,可以方便使用者出行购物或者放置物品等。
40.还有,u形靠背支撑件顶部设置有刹车控制杆,方便使用过程中推车时随时制动控制。
41.并且基于本实用新型的折叠机构设置,以及支撑块的设置,可以方便整体车架收折状态下进行站立放置,节省收纳空间。
42.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