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液体导入仪。
背景技术:2.出于美容或治疗的目的,有时需要将美容用或治疗用的液体输送至体表或皮下的预定部位,通过辅助设备能够有助于将位于体表的液体经皮导入到预定部位。
3.目前,现有的辅助设备通常使用用于将液体施加至体表的装置、与用于将液体导入至皮下的装置进行配合,以将液体经皮导入到预定部位。
4.然而,在上述现有技术中,当对包括有大分子量的液体进行导入操作时,由于在自然状态下大分子量液体通常比较难以透入皮肤,因而通常还需要将大分子量的液体雾化成微小液滴后再施加至体表,以提高液体的透入效率。另外,由于在操作过程中分别使用两个装置对液体进行雾化操作和导入操作,因而可能造成操作的繁琐和不便。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既能够对液体进行雾化、又能够将雾化的液体导入皮下、并且便于操作的导入仪。
技术实现要素:5.本实用新型是有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状况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能够对液体进行雾化、又能够将雾化的液体导入皮下、并且便于操作的导入仪。
6.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液体导入仪,其包括主体部、设置于所述主体部的供给装置、与所述供给装置连通的气泵、以及设置于所述主体部的导入装置,所述主体部具有操作时靠近体表的顶端,所述供给装置包括具有形成于所述顶端的出口的腔室、容纳液体且与所述腔室连通的容纳部、以及推送部,所述推送部将容纳于所述容纳部的液体推送至所述腔室,所述气泵与所述腔室连通并且所述气泵所产生的气流进入所述腔室,以将位于所述出口附近的液体雾化并将雾化的液体经由所述出口推送至体表,所述导入装置设置于所述顶端,所述导入装置在操作时将脉冲电流施加至体表,以将位于体表的液体经皮导入皮下。
7.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液体导入仪中,通过供给装置和气泵配合能够对液体进行雾化,通过导入装置能够将雾化的液体导入皮下,另外通过将供给装置的腔室出口形成于主体部顶端、并且将导入装置设置在顶端,从而使在操作者便于在操作时使用主体部对液体进行雾化或对液体进行导入。由此,通过本实用新型能够提供一种既能够对液体进行雾化、又能够将雾化的液体导入皮下、并且便于操作的液体导入仪。
8.另外,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液体导入仪中,可选地,所述脉冲电流的频率为2.5hz、2khz、或1mhz。由此,导入装置通过将脉冲电流施加至体表从而能够将液体经皮导入皮下。
9.另外,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液体导入仪中,可选地,所述导入装置包括超声换能部件,操作时所述超声换能部件将所述频率为1mhz的脉冲电流转换为超声波,所述超声波被施加至体表以将位于体表的液体经皮导入皮下。由此,导入装置能够将液体经皮导入皮
下。
10.另外,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液体导入仪中,可选地,所述腔室具有进气孔,所述主体部具有与所述顶端相对且设有第一进气口的远端、以及连通所述第一进气口和所述进气孔的气路通道,所述气泵与所述第一进气口连接,所述气泵所产生的气流依次经过所述第一进气口、所述气路通道和所述进气孔而进入所述腔室。
11.另外,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液体导入仪中,可选地,所述容纳部呈针筒状,所述主体部具有与所述容纳部的外部轮廓相匹配且与所述腔室连通的存放槽,所述存放槽靠近所述顶端的一侧设有连通所述腔室和所述存放槽的出液通道,所述容纳部设置于所述存放槽内且通过所述出液通道而与所述腔室连通。
12.另外,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液体导入仪中,可选地,所述主体部包括具有所述顶端的前壳、以及与所述前壳可拆卸地连接的后壳,所述前壳自所述顶端起至与所述顶端相对的一端呈渐扩的杯状,当所述前壳与所述后壳结合时内部形成所述腔室。
13.另外,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液体导入仪中,可选地,所述导入装置包括电极、以及将所述电极固定在所述顶端的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包括与所述主体部连接的连接件、以及将所述电极固定于所述连接件的固定件,所述连接件与所述固定件可拆卸地连接。
14.另外,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液体导入仪中,可选地,所述主体部沿着长度方向的中心轴线穿过所述出口的几何中心处,所述电极为包括圆电极和壳电极的同轴圆筒电极,所述连接件沿着所述导入装置的中心轴线且朝着靠近所述主体部的方向呈渐缩的杯状,所述导入装置的中心轴线与所述主体部沿着长度方向的中心轴线相交。在这种情况下,电极被固定部固定在主体部的顶端的一侧,从而不会对出口造成遮挡。由此,能够便于对液体进行雾化和导入。
15.另外,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液体导入仪中,可选地,所述主体部沿着长度方向的中心轴线穿过所述出口的几何中心处,所述电极包括一个正电极和多个负电极,且所述电极绕着所述导入装置的中心轴线沿所述固定部的周向分布在所述固定部的四周,所述导入装置的中心轴线与所述主体部沿着长度方向的中心轴线重合,在所述固定件的几何中心处设有通孔。在这种情况下,出口的方向与电极的方向一致,雾化的液体能够经由出口和固定件的通孔而被向外部推送,从而能够便于对液体进行雾化和导入。
16.另外,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液体导入仪中,可选地,在所述出口处固定针头,在所述针头的另一端固定软管,所述固定部的外周设有用于固定所述软管的固定构件以使所述软管的出口与所述电极的朝向一致。在这种情况下,雾化的液体可以经由软管而被引导至外部,软管的出口与电极的朝向一致,从而能够便于对液体进行雾化和导入。
1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液体导入仪,能够提供一种既能够对液体进行雾化、又能够将雾化的液体导入皮下、并且便于操作的液体导入仪。
附图说明
18.现在将仅通过参考附图的例子进一步详细地解释本实用新型,其中:
19.图1是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示例所涉及的液体导入仪的示意图。
20.图2是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示例所涉及的供给装置的示意图。
21.图3a是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示例所涉及的主体部的立体图。
22.图3b是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示例所涉及的主体部的分解图。
23.图3c是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示例所涉及的主体部的剖面图。
24.图4是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示例所涉及的后壳的示意图。
25.图5是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示例所涉及的导气电缆的示意图。
26.图6a是示出了导入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27.图6b是示出了导入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分解图。
28.图6c是示出了导入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剖面图。
29.图7a是示出了导入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图。
30.图7b是示出了导入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分解图。
31.图8a是示出了导入装置的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
32.图8b是示出了导入装置的第三实施例的分解图。
33.附图标号:
34.100
…
液体导入仪,
35.10
…
主机,
36.20
…
供给装置,
37.21
…
容纳部,211
…
容纳构件,212
…
延伸构件,
38.24
…
推送部,241
…
推杆,242
…
活塞,243
…
致动电机,
39.25
…
气泵,222
…
出气管,
40.28
…
腔室,281
…
进气孔,282
…
进液孔,283
…
出口,
41.30
…
主体部,301
…
顶端,302
…
远端,311
…
内凹部分,315
…
第一进气口,
42.36
…
第一壳体,
43.361
…
第一盖,365
…
第一穿孔,366
…
第一气孔(366a
…
第一气孔、366b
…
第一气孔),
44.38
…
第二壳体,
45.381
…
前壳,
46.382
…
后壳,39
…
存放槽,385
…
出液通孔,
47.389
…
第二盖,386
…
第二气孔(386a
…
第二气孔,386b
…
第二气孔),
48.383
…
第三盖,384
…
第三气孔,(384a
…
第三气孔,384b
…
第三气孔),
49.40
…
导入装置,41
…
电接口,42
…
电极,
50.421
…
圆电极,422
…
壳电极,
51.53
…
第一固定部,531
…
第一连接件,532
…
第一固定件,
52.424
…
正电极,425
…
负电极(425a
…
负电极,425b
…
负电极),
53.63
…
第二固定部,631
…
第二连接件,632
…
第二固定件,633
…
通孔,
54.46
…
超声换能部件,73
…
第三固定部,731
…
第三连接件,732
…
第三固定件,
55.106
…
导气电缆,1061
…
气管,1062
…
电线,107
…
拆分构件。
具体实施方式
56.以下,参考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在下面的说明中,对于相同的部件赋予相同的符号,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附图只是示意性的图,部件相互之间
的尺寸的比例或者部件的形状等可以与实际的不同。
57.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例如所包括或所具有的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以包括或具有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58.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液体导入仪可以用于对液体进行雾化,并且将雾化的液体导入皮下。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液体导入仪还可以简称为例如雾化导入仪、雾化导入装置、导入仪、导液装置、透药治疗仪等。需要说明的是,各名称是为表示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能够对液体进行雾化,并且将雾化的液体导入皮下的液体导入装置,并且不应当理解为限定性的。
59.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液体导入仪被雾化和导入的液体可以为美容用或治疗用的液体,例如中药、精华液、保湿液等。
60.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体导入仪进行详细说明。
61.图1是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示例所涉及的液体导入仪100的示意图。
62.在一些示例中,液体导入仪100可以包括供给装置20(参见图1)。供给装置20可以用于容纳液体并将液体供给至体表。
63.在一些示例中,供给装置20可以包括腔室28、与腔室28连通的容纳部21、以及推送部24(稍后描述)。腔室28可以具有操作时靠近患者的出口283。容纳部21可以用于容纳液体,推送部24可以用于将容纳在容纳部21中的液体推送至腔室28内。
64.在一些示例中,液体导入仪100可以包括与供给装置20连通的气泵25(参见图1)。气泵25可以对气体进行加速形成气流,且与腔室28连通以对腔室28内的液体进行雾化,并将雾化的液体经由出口283推送至体表。
65.在一些示例中,液体导入仪100可以包括导入装置40(参见图1)。液体导入仪100还可以包括主机10(参见图1)。导入装置40可以与主机10连接,并且与在操作时,主机10生成预定频率的将脉冲电流,导入装置40将脉冲电流施加至体表,以将位于体表的液体经皮导入皮下。
66.在一些示例中,液体导入仪100可以包括主体部30(参见图1)。主体部30具有操作时靠近体表的顶端301(稍后描述)。腔室28的出口283可以形成于顶端301,导入装置40可以设置于顶端301。在这种情况下,操作者可以手持主体部30,将出口283或者导入装置40靠近体表,从而将雾化的液体或脉冲电流施加至体表,由此能够便于对液体进行雾化和导入。
67.图2是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示例所涉及的供给装置20的示意图。
68.在一些示例中,如上所述,治疗仪100可以包括供给装置20。在一些示例中,供给装置20可以包括容纳部21和推送部24(参见图2)。容纳部21可以用于容纳液体。可以通过推送部24将位于容纳部21内的液体推送至容纳部21的外部或将外部的液体吸取至容纳部21。
69.在一些示例中,容纳部21可以包括容纳构件211、以及设置在容纳构件211的一端的延伸构件212(参见图2)。容纳构件211可以具有用于容纳液体的内腔,延伸构件212可以与内腔连通且朝向外部延伸。在这种情况下,容纳于容纳构件211的液体可经由延伸构件212被转移至外部。
70.在一些示例中,容纳构件211可以呈筒状。例如,容纳构件211的外轮廓可以呈圆柱状或棱柱状等柱状结构。在一些示例中,容纳构件211可以由透明的材料制成。由此,能够便
于从外部观察容纳在容纳构件211的内腔中的液体。在一些示例中,延伸构件212可以大致呈针管状。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有利于控制经由延伸构件212向外推送的液体的量。在如图2所示的示例中,容纳部21可以呈针筒状。
71.在一些示例中,推送部24可以包括活塞242、推杆241、以及可致动推杆241移动的致动电机243(参见图2)。活塞242可以可移动地设置于容纳部21内。液体可以被容纳于容纳构件211内且位于活塞242和延伸构件212之间。致动电机243通过致动推杆241沿着容纳部21的长度方向移动而致动活塞242,从而推送或吸取液体。
72.在一些示例中,如上所述,供给装置20可以包括气泵25。气泵25可以配置为可抽吸周围环境中的气体并且对气体进行加速产生气流。在本实施方式中,经过气泵25加速的气流可以被称为高速气流。
73.在一些示例中,气泵25可以具有输入端和输出端(未图示)。气体可以经由输入端进入气泵25,并且经过输出端向外输出。
74.在一些示例中,经过气泵25加压的气体的压强可以为任意数值,具体可取决于输入至气泵25的信号强度。可选地,气体压强可以为72kpa-108kpa;或者,气泵25的出气压力可以在104kpa至156kpa的范围内。在这种情况下,处于该压强范围内的气流能够对液体进行雾化,同时能够降低由于将雾化后的液体施加至体表时气流冲击力过大导致患者产生不适感,提高患者的使用舒适性。
75.在一些示例中,供给装置20还可以包括腔室28(参见图2)。液体可以在腔室28内被雾化。腔室28可以具有进气孔281、进液孔282和出口283(参见图2)。液体可以经由进液孔282进入腔室28,气流可以经由进气孔281而进入腔室28对位于腔室28内的液体进行雾化,并且经由出口283而向外部推送。
76.在一些示例中,气泵25可以通过出气管222与腔室28连通(参见图2)。具体而言,出气管222可以与进气孔281连通,经过气泵25加压的气流可以经由出气管222流动至腔室28。出气管222可以是柔性软管。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有利于进气孔281与气泵25的输出端的密封连接。
77.在一些示例中,容纳部21可以与腔室28连通。具体而言,参见图2,延伸构件212可以设置于进液孔282,位于容纳构件211内的液体可以经由延伸构件212和进液孔282而被推送至腔室28。
78.在一些示例中,如上所述,位于容纳部21内的液体可以通过进液孔282被转移至腔室28,经过气泵25加压生成的气流可以通过进气孔281进入腔室28内以对靠近出口283的液体进行雾化,并且将被雾化后的液体经由出口283向外部输出(将出口283对准体表时,可以将雾化后的液体推送至体表)。
79.图3a是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示例所涉及的主体部30的立体图。图3b是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示例所涉及的主体部30的分解图。图3c是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示例所涉及的主体部30的剖面图。在图3b和图3c中,线nm示意性地示出主体部30沿着长度方向的中心轴线。
80.在一些示例中,如上所述,液体导入仪100可以包括主体部30。主体部30可以具有容纳空间。主体部30可以具有操作时靠近患者的顶端301和远离患者的远端302(参见图3a)。
81.在一些示例中,供给装置20可以设置于主体部30的容纳空间内,并且腔室28的出
口283可以形成于主体部30的顶端301(参见图3b和图3c)。在操作时,操作者(操作者可以是患者或其他人)可以手持主体部30将形成于顶端301的出口283靠近体表,从而将雾化后的液体施加至体表。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便于将雾化的液体施加至体表。
82.在一些示例中,主体部30的外部轮廓可以大致呈长筒状(参见图3a)。由此能够便于被操作者手持操作。
83.以下,参见图3a、图3b和图3c,对主体部30与供给装置20的配合进行详细地说明。
84.在一些示例中,主体部30可以包括第一壳体36和配置为可装配于第一壳体36的第二壳体38(参见图3a)。第一壳体36可以包括远端302。第二壳体38可以包括顶端301。
85.在一些示例中,第一壳体36和第二壳体38可以为可拆卸连接(例如卡合连接或者螺接)。在另一些示例中,第一壳体36和第二壳体38也可以为一体成型。
86.在如图3c所示的示例中,推送部24和容纳部21可以设置于主体部30的容纳空间内,致动电机243可以设置于第一壳体36的内部,容纳部21可以设置于第二壳体38的内部,当第一壳体36和第二壳体38未装配结合时,推送部24的推杆241和容纳部21可以为分离的状态,活塞242仍可以置于容纳部21内;当第一壳体36和第二壳体38结合时,推送部24的推杆241可以与位于容纳部21内的活塞242连接。
87.在一些示例中,腔室28可以形成在主体部30内靠近顶端301的位置(参见图3c)。在一些示例中,设置在主体部30的顶端301的腔室28的出口283可以连通腔室28与外部环境。在一些示例中,主体部30的中心轴线nm可以穿过腔室28的出口283的几何中心处(参见图3b和图3c)。
88.在一些示例中,主体部30的顶端301的端面可以具有内凹部分311,并且腔室28的出口283可以形成于内凹部分311(参见图3c)。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在出口283处集中雾化微粒,以便在需要雾化微粒接触物体表面时,不至于产生微粒分散的现象,帮助增加物化微粒与物体表面的接触面积。
89.在一些示例中,第一壳体36的内部可以具有固定件(未图示)。固定件可以用于固定推送部24。推送部24可以与固定件螺接或粘接。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减少推送部24在第一壳体36内的不期望的移动,提高推送液体的精确性。
90.在一些示例中,第二壳体38可以分为包括顶端301且内部中空的前壳381和相对靠近第一壳体36的后壳382(参见图3b)。前壳381与后壳382可拆卸地连接,并且当前壳381与后壳382结合时内部可以形成腔室28。具体而言,参见图3b和图3c,顶端301可以设有出口283,前壳381可以自顶端301起至与顶端301相对的一端呈渐扩的杯状,后壳382靠近前壳381的一端可以具有进气孔281(即第三气孔384,稍后描述)和进液孔282(即出液通道385,稍后描述),从而使前壳381与后壳382结合时内部形成腔室28。
91.在一些示例中,第一壳体36靠近第二壳体38的一端可以具有第一盖361(参见图3b)。第一盖361可以具有用于供推送部24的推杆241穿过的第一穿孔365(参见图3b)。当第一壳体36与第二壳体38结合时,推送部24的推杆241可以经由第一穿孔365与位于容纳部21内的活塞242连接。
92.图4是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示例所涉及的后壳382的示意图。
93.在一些示例中,第二壳体38的内部可以具有用于放置容纳部21的存放槽39(参见图3c和图4)。存放槽39的形状和尺寸可以与容纳部21的外部轮廓相匹配。例如,当容纳部21
的外部轮廓呈圆柱状时,存放槽39的形状也可以呈圆柱状。本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在一些示例中,容纳部21也可以直接形成于第二壳体38的内部(未图示)。
94.在一些示例中,第二壳体38的后壳382靠近远端302的一侧可以具有第二盖389(参见图4)。存放槽39可以为由第二盖389起凹向顶端301的方向的槽。
95.在一些示例中,存放槽39靠近顶端301的一侧可以设有出液通孔385(参见图3b和图3c)。出液通孔385可以连通存放槽39和腔室28。当容纳部21位于存放槽39内时,容纳部21的延伸构件212可以设置在出液通孔385内而与腔室28连接(参见图3c)。在这种情况下,位于容纳部21内的液体能够经由出液通孔385进入腔室28。换言之,出液通孔385可以起到形成在主体部30内的腔室28的进液孔282的作用。也就是说,出液通孔385就是形成在主体部30内的腔室28的进液孔282。
96.在一些示例中,当推送部24固定在第一壳体36的内部时,推送部24的推杆241的轴向可以与主体部30的中心轴线nm重合(参见图3b和图3c)。在一些示例中,当容纳部21固定在第二壳体38的内部时,容纳部21的轴向可以与主体部30的中心轴线nm重合(参见图3c)。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便于在第一壳体36与第二壳体38结合时将推杆241与容纳部21对准。
97.在一些示例中,主体部30可以具有气路通道。气泵25产生的气流可以经由气路通道而进入腔室28。气路通道具体参见以下描述。
98.在一些示例中,主体部30可以具有第一进气口315(参见图3c)。第一进气口315可以形成在主体部30的远端302(请结合参见图3b和图3c)。
99.图5是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示例所涉及的导气电缆106的示意图。
100.在一些示例中,主体部30可以通过导气电缆106以可插拔的方式与主机10连接。导气电缆106可以包括导气管和用于导电的导线(未图示)。在这种情况下,主体部30可以通过导气电缆106与主机10电连接和气连接。第一进气口315同时也可以作为电路接口使用。
101.在一些示例中,设置在第一壳体36靠近第二壳体38的一端的第一盖361可以具有用于供高速气流通过的第一气孔366(参见图3b)。第一壳体36可以具有第一气路通道。具体而言,高速气流经由第一进气口315进入第一壳体36并且经由第一气孔366离开第一壳体36经过的路径可以称为第一气路通道。
102.在一些示例中,第一气孔366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例如在如图3b和图3c所示的示例中,第一盖361可以具有2个第一气孔366(即第一气孔366a和第一气孔366b),第一气孔366a和第一气孔366b可以对称分布在第一盖361的相对两侧。
103.在一些示例中,气泵25可以通过柔性管道与第一进气口315连通,并且柔性管道可以继续向主体部30内部延伸至与第一气孔366连通。例如在第一盖361具有第一气孔366a和第一气孔366b的情况下,柔性管道在通过第一进气口315进入主体部30后可以分成2个管道分别与第一气孔366a和第一气孔366b连接(未图示)。
104.在一些示例中,后壳382的第二盖389可以具有第二气孔386(参见图4)。第二气孔386的位置和数量可以与第一壳体36的第一气孔366的数量和位置相匹配。当第一壳体36与第二壳体38结合时,第二气孔386可以与第一气孔366组合以形成连通第一壳体36和第二壳体38的通道供气体通过。在如图3c和4所示的示例中,第二盖389可以设有2个第二气孔386(即第二气孔386a和第二气孔386b),第二气孔386a和第二气孔386b的位置可以与第一壳体36的两个第一气孔366的位置相对应。
105.在一些示例中,后壳382远离第一壳体36的一端可以具有第三盖383(参见图3b)。第三盖383可以具有第三气孔384(参见图3b)。高速气流可以经由第二气孔386进入后壳382,并且经由第三气孔384进入腔室28。在一些示例中,第三气孔384的数量可以为1个或多个。例如,在如图3b和图3c所示的示例中,第三盖383可以具有2个第三气孔384(即第三气孔384a和第三气孔384b)。
106.在一些示例中,后壳382可以具有第二气路通道。具体而言,高速气流经由第二气孔386进入后壳382并且经由第三气孔384离开后壳382经过的路径可以称为第二气路通道。
107.如上所述,主体部30的气路通道可以为第一壳体36的第一气路通道加上第二壳体38的第二气路通道。
108.在一些示例中,第二壳体38内部的第二气路通道与存放槽39可以形成两个互不联通的独立区域。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减少高速气流和气压对存放槽39内容纳部21的影响,同时也可以减少漏气的情况。
109.在一些示例中,由气泵25产生的高速气流可以依次经由插拔接口和导气电缆106流动至主体部30的第一进气口315,再依次经过第一壳体36的第一气孔366、第二壳体38的第二气孔386、以及第三气孔384流动至腔室28内部,且对位于腔室28内靠近出口283的液体进行雾化,并将雾化的液体通过出口283向外部输出施加至体表。
110.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可以在出口283处固定针头,针头另一端固定软管,软管将所雾化气体引导至患者皮肤(未图示)。
111.当治疗过程无需雾化时,在一些实施例中,腔室28也可以作为液体传导腔,将针头由出口283插入,经由出液通道385进入容纳部21处(即针头的一端与容纳部21连通),并且在针头的另一端也可以固定有导液软管。在另一些示例中,容纳部21的延伸构件212可以为针头且延伸至出口283处(例如,延伸构件212可以穿过腔室28延伸至略微突出出口283的位置),并且针尖处固定有导液软管。
112.在一些示例中,如上所述,液体导入仪100可以包括主机10。主机10可以配置为可生成多种电流信号(例如脉冲电流)。具体而言,主机10可以具有外壳、以及设置在外壳内的供电模块、中央处理器、隔离变压器、滤波单元(未图示),从而能够生成预定频率的脉冲电流。在一些示例中,主机10也可以与气泵25连接以控制气泵25的开启和关闭。
113.在一些示例中,主机10可以生成的脉冲电流的频率可以包括第一频率、第二频率和第三频率。
114.在一些示例中,第一频率可以为2.5hz,误差不大于
±
5%。换言之,第一频率可以在2.375hz至2.625hz的范围内。在这种情况下,施加至患者体表的第一频率的脉冲电流能够改变细胞膜上磷脂双分子层的排列,使其去极化和有序化,体表能够暂时性地形成可通过液体的孔性通道,从而能够将液体经皮导入患者的皮下。
115.在一些示例中,第二频率可以为2khz,误差不大于
±
5%。换言之,第二频率可以在1.9khz至2.1khz的范围内。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频率的脉冲电流可以被称为中频电流。在这种情况下,将中频电流施加至体表能够提高活性生物膜的通透性,增加细胞间隙,还能够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从而能够将液体经皮导入患者的皮下。
116.在一些示例中,第三频率可以为1mhz,误差不大于
±
10%。换言之,第三频率可以在0.9mhz至1.1mhz的范围内。另外,导入装置40可以包括超声换能部件46(稍后描述)。操作
时通过超声换能部件46可以将第三频率的脉冲电流转换为超声波。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将超声波施加至体表能够刺激体表皮肤的角质层的脂质结构改变形成空洞,从而能够将液体经皮导入的皮下。
117.在一些示例中,主机10可以具有设置在外壳上的插拔接口(未图示)。导入装置40可以经由插拔接口而与主机10电连接。另外,气泵25可以设置在外壳内部且输出端可以与插拔接口连通以使高速气流可以经由插拔接口而向外输出。
118.在一些示例中,如上所述,液体导入仪100可以包括导入装置40。导入装置40可以与主机10电连接,并且基于主机10生成的多种电流信号中的任一种而将位于患者体表的液体经皮导入皮下。
119.在一些示例中,导入装置40可以具有电接口41和电极42(参见图6a、图7a和图8a)。导入装置40可以通过电接口41而与主机10电连接。在操作时电极42可以与体表接触,并且当电极42与体表接触时,主机10生成的脉冲电流可以经由电极42而被施加至体表。
120.在一些示例中,电极42可以包括同轴圆筒电极或超声换能部件46。在另一些示例中,电极42可以包括分散的正电极和负电极(稍后描述)。
121.在一些示例中,插拔接口可以通过导气电缆106而分别与导入装置40和与主体部30连接。具体而言,导气电缆106的一端可以插接于插拔接口,另一端可以经由拆分构件107拆分为气管1061和电线1062分别与主体部30的第一进气口315和导入装置40的电接口41连接(参见图6a、图7a和图8a)。另外,设置在主体部30内的推送部24也可以通过电接口41与主机10电连接。
122.在一些示例中,导入装置40可以设置在主体部30的顶端301(参见图6a、图7a和图8a)。在这种情况下,在操作时,能够通过手持主体部30将液体施加至体表,从而将位于体表的液体经皮导入皮下。由此,能够便于使用液体导入仪100对液体进行雾化和导入。
123.在一些示例中,导入装置40可以包括用于将电极42固定于主体部30的固定部(稍后描述)。电接口41可以设置在固定部的外周缘(参见图6b、图7b、或图8b)。
124.以下,结合附图,对导入装置40设置在主体部30的顶端301的结构进行说明。
125.图6a是示出了导入装置40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图。图6b是示出了导入装置40的第一实施例的分解图。图6c是示出了导入装置40的第一实施例的剖面图。在图6b中,线cg示意性地示出第一实施例的导入装置40的中心轴线。需要说明的是,导入装置40的中心轴线cg可以是指穿过电极42的几何中心处且沿着电极42的轴向延伸的线。
126.在第一实施例中,将固定部称为第一固定部53。
127.在一些示例中,第一固定部53可以包括与主体部30连接的第一连接件531和将电极42固定于第一连接件531的第一固定件532(参见图6b)。第一固定件532可以可拆卸地与第一连接件531连接(例如通过螺接、卡合的方式连接)。在如图6b所示的示例中,第一连接件531可以沿着导入装置40的中心轴线cg朝着靠近主体部30的方向呈渐缩的杯状,第一固定件532可以呈环状,第一连接件531可以与前壳381一体成型,第一固定件532可以通过螺接的方式与第一连接件531连接。
128.在一些示例中,第一固定部53可以具有容纳空间a1(参见图6c)。当电极42被第一固定部53固定在主体部30时,电极42可以部分置于容纳空间a1内。在一些示例中,第一固定部53的容纳空间a1与形成在主体部30内的腔室28互不连通。在这种情况下,在形成在主体
部30内的腔室28内对液体进行雾化时,不会影响到导入装置40的电路。
129.在一些示例中,电极42可以包括圆电极421和壳电极422(参见图6b)。其中,圆电极421可以为正电极,壳电极422可以为负电极。在一些示例中,圆电极421的外周可以套设有一层绝缘层。
130.在一些示例中,当电极42被固定于主体部30时,电极42的几何中心处可以位于导入装置40的中心轴线cg上,并且导入装置40的中心轴线cg可以与主体部30的中心轴线nm相交(参见图6b)。也就是说,第一固定部53可以将电极42固定在前壳381的一侧。在图6b所示的示例中,主体部30的中心轴线nm可以穿过出口283的几何中心处,电极42与形成在主体部30的出口283的方向可以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当需要向体表施加液体时,操作者可以手持主体部30将出口283对准体表;当需要向体表施加脉冲电流对液体进行导入时,操作者可以手持主体部30将电极42与体表接触对液体进行导入,由此,能够便于对液体进行雾化和导入。
131.在一些示例中,可以在出口283处固定针头,针头另一端固定软管,软管将所雾化气体引导至患者皮肤(未图示)。第一固定部53的外周可以设置有用于固定软管的固定构件(未图示)以使软管的出口与电极42的朝向一致。在这种情况下,雾化的液体可以经由软管而被引导至外部,软管的出口与电极42的朝向一致,从而能够便于对液体进行雾化和导入。另外,软管的出口相对于电极42靠近体表的一侧可以离体表更远。在这种情况下,当电极42与体表接触时,软管的出口不与体表接触,由此能够提高使用者的舒适度。
132.图7a是示出了导入装置40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图。图7b是示出了导入装置40的第二实施例的分解图。在图7b中,线jk示意性地示出第二实施例的导入装置40的中心轴线。
133.在第二实施例中,将固定部称为第二固定部63。
134.在一些示例中,电极42可以包括1个正电极424和多个负电极425。在图7b的示例中,电极42可以包括正电极424、负电极425a和负电极425b。
135.在一些示例中,第二固定部63可以包括与主体部30连接的第二连接件631和将电极42固定于第二连接件631的第二固定件632(参见图7b)。第二固定件632可以可拆卸地与第二连接件631连接(例如通过螺接、卡合的方式连接)。在如图7b所示的示例中,第二连接件631可以与前壳381一体成型,第二固定件632呈中空的圆柱状,且可以通过螺接的方式与第二连接件631连接。
136.在一些示例中,当电极42被固定于主体部30时,电极42可以绕着导入装置40的中心轴线jk沿着第二固定部63的周向分布在第二固定部63的四周,并且导入装置40的中心轴线jk可以与主体部30的中心轴线nm重合(参见图7b)。主体部30的中心轴线nm可以穿过出口283的几何中心处,并且第二固定部63的几何中心处可以设有通孔633(参见图7b)。在这种情况下,出口283的方向与电极42的方向一致,雾化的液体能够经由出口283和通孔633而被向外部推送,从而能够便于对液体进行雾化和导入。
137.在一些示例中,电极42可以具有预定高度。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在操作时增加形成在顶端301的出口283至患者体表的距离,降低高速气流将雾化的液体施加至体表时给患者带来的冲击力,从而能够提高使用者的舒适度。优选地,电极42的预定高度可以在1mm至5mm的范围内。
138.图8a是示出了导入装置40的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图8b是示出了导入装置40的第
三实施例的分解图。在图8b中,线bd示意性地示出第三实施例的导入装置40的中心轴线。
139.在第三实施例中,将固定部称为第三固定部73。第三固定部73可以包括第三连接件731的第三固定件732(参见图8b)。第三固定部73的结构可以与如上所述第一固定部53一样,在此不再赘述。
140.在一些示例中,电极42可以包括超声换能部件46(参见图8b)。当电极42与体表接触时,超声换能部件46可以将脉冲电流转换为超声波,并将其施加至体表。在如图8b所示的示例中,电极42还可以包括不锈钢片,超声换能部件46可以包括超声片。在这种情况下,当电极42与体表接触时,可生成的超声波与体表距离较短,从而能够更好地作用于患者进行治疗。
141.在一些示例中,主体部30的外周可以设有雾化开关和导入开关(未图示)。由此,能够通过雾化开关和导入开关分别控制对液体的雾化和导入。
142.综上所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液体导入仪100,既能够对液体进行雾化、又能够将雾化的液体导入皮下、并且便于操作。
143.虽然以上结合附图和示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是可以理解,上述说明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实质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变形和变化,这些变形和变化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