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医学影像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531992发布日期:2022-06-25 10:36阅读:102来源:国知局
一种医学影像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影像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医学影像设备。


背景技术:

2.ct(computed tomography,计算机断层成像)设备是一种用x射线作为照射源的设备,主要由x射线球管,x射线探测器,控制系统,图像采集传输系统,图像处理系统组成。ct设备在实际使用时,x射线球管、探测器模块及其相关电器元件会在工作中产生大量热量,ct设备中的热量过高,会造成图像伪影或停机,甚至影响相关电器元件的正常工作。
3.在ct设备的散热系统中,风冷散热系统因其安装简易,性能可靠,易维护和成本低等优点,仍为绝大多数设备所采用。风冷散热系统通常将排气口设置在ct设备机架的上方,ct设备中的热空气需从扫描装置的上方排入到手术室内,再由手术室下方的回风口排放到室外。但是热空气在手术室内循环的过程中会造成手术室内空气的紊乱,影响手术室的层流流向,并降低手术室中检测区域的洁净度,影响检测区域操作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要素:

4.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医学影像设备,能够实现风冷散热,且医学影像设备中气体的流向与手术室内的层流流向相同,从而可确保手术室内检测区域的洁净度和医学影像设备扫描过程的安全性。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医学影像设备,包括扫描装置和底座,所述扫描装置安装在所述底座上,所述扫描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设置有进气口,所述底座上设置有排气口。
6.可选的,所述扫描装置还包括待散热部件,所述待散热部件设置在所述扫描装置的内部,外部气体能够从所述进气口进入所述扫描装置,并从所述排气口中排出,以对所述待散热部件进行散热。
7.可选的,所述进气口处设置有能够将外部气体吸入所述壳体内的风扇或输气管道,和/或,所述排气口处设置有能够将所述底座内的气体排出的风扇或排气管道。
8.可选的,所述医学影像设备还包括能够驱动所述底座沿水平方向移动的驱动装置,所述底座上还设置有供所述扫描装置中的气体进入所述底座的进气通道。
9.可选的,所述排气口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一个或多个所述排气口设置在所述底座的侧壁上,多个所述排气口的排气方向不相同。
10.可选的,所述底座的侧壁上设置有镂空结构,所述镂空结构构成所述排气口。
11.可选的,所述医学影像设备还包括能够控制所述排气口中气体流向的挡风件,所述挡风件与所述底座可拆卸地连接。
12.可选的,所述挡风件为挡风板,所述挡风板设置在所述底座内,并与所述底座的侧壁转动连接或滑动连接。
13.可选的,所述底座的侧壁上还设置有能够限位所述挡风件的限位部。
14.可选的,所述医学影像设备还包括能够净化所述底座内气体的过滤装置,所述过滤装置设置在所述底座的内部并靠近所述排气口。
15.可选的,所述进气口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一个或多个所述进气口设置在所述壳体的顶部。
1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医学影像设备,在风冷散热的过程中,可将外部气体从扫描装置上的进气口吸入,并将扫描装置内的被加热的气体从底座上的排气口排出至手术室中,如此配置,可使医学影像设备中气体的流向与手术室内的层流流向相同,从而可确保手术室内检测区域的洁净度和医学影像设备扫描过程的安全性,避免手术室内因排气口排出气体的流动而造成层流的紊乱,导致手术室的无菌区域中混入细菌,并对手术室中的检测过程或手术过程带来风险。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中医学影像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中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中底座在第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中底座在第二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21.图5为图3中底座的右视图。
22.图中:扫描装置1;壳体11;扫描孔12;底座2;侧壁21;镂空结构22;进气口3;排气口4;病床5;进气通道6;挡风件7;限位部8。
具体实施方式
23.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根据下面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
24.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5.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6.本实用新型的医学影像设备包括但不限于ct设备、mri设备等装置,下面仅以ct设备为示意来进行说明。
27.以下结合附图和优选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补充或相互组合。
28.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中医学影像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
一优选实施例中底座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中底座在第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中底座在第二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3中底座的右视图。
29.参阅图1至图2,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提供一种医学影像设备(例如ct设备),包括扫描装置1和底座2,扫描装置1安装在底座2上,并用于对用户进行扫描成像。扫描装置1包括壳体11,所述壳体11上设置有进气口3,底座2上设置有排气口4,外部气体能够从进气口3进入扫描装置1,并从排气口4中排出。本技术将排气口4设置在底座2上可充分利用医学影像设备的底座2上的空间来增大排气口4的面积,并避免排气口4额外占用空间。
30.现有技术中,放置医学影像设备的手术室普遍要求在检测区域上方集中布置送风口、下方布置回风口,送风口通常设置在手术室的天花板上,如此可在手术室内形成不同细菌浓度的若干区域,使得手术室可通过控制气流垂直或水平流动,而在手术室中形成层流,从而可通过层流气体的流动保证检测区域的洁净度,以提高手术室中手术过程或检测过程的安全性。其中,送风口下方区域的细菌浓度最低,基本能够形成无菌环境,而手术室其他区域的细菌浓度明显高于送风口下方区域。所述医学影像设备通常放置在手术室送风口的下方区域,本技术中的医学影像设备在进行风冷散热的过程中,可将外部气体从扫描装置1上的进气口3吸入,并将扫描装置1内的被加热的气体从底座2上的排气口4排出至手术室中,如此可使医学影像设备中的气体的流向与手术室内的层流流向相同,从而可确保手术室内检测区域的洁净度和医学影像设备扫描过程的安全性,避免手术室内因排气口排出气体的流动而造成层流的紊乱,导致手术室的无菌区域中混入细菌,并对手术室中的检测过程或手术过程带来风险。
31.本技术对底座2的形状不作限定,并对进气口3和排气口4的形状也不作限定,底座2、进气口3和排气口4的形状可以为多种,例如方形、梯形、半圆形或椭圆形等。
32.本技术对进气口3在壳体11上的位置,以及排气口4在底座2上的位置亦不作限定。其中,进气口3可设置在方便外部气体进入并能够对待散热部件进行散热的任意位置,排气口4可设置在方便排出气体的任意位置。
33.在一优选实施例中,参照图1所示,进气口3可设置在壳体11的顶部(即设置在距离底座2的最远位置处),如此可使外部气体在扫描装置1内移动的距离较远,以便更好的对待散热部件进行散热。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进气口3也可设置在壳体11上靠近底座2的位置或者设置在其他位置。
34.进一步的,扫描装置1还包括待散热部件(未图示),所述待散热部件设置在扫描装置1的内部,进入进气口3内的外部气体可用于对所述待散热部件进行散热。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待散热部件包括设置在扫描装置1内的用于产生x射线的球管,以及用于探测穿过用户的x射线的探测器等部件。
35.参照图1所示,所述医学影像设备还包括病床5,扫描装置1中设置有扫描孔12,病床5设置在扫描装置1的轴向方向上并能够进入扫描孔12内,待散热部件能够环绕扫描孔12旋转,并对病床5上的用户进行扫描成像。
36.更详细的,由于医学影像设备运行时,扫描装置1内的待散热部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手术室内气体的温度低于扫描装置1内气体的温度。当医学影像设备工作时,外部气体(例如手术室内的冷空气)可从进气口3进入到扫描装置1内,并与所述待散热部件发生热交
换,气体带走所述待散热部件中的热量并被加热(可转变为热空气),被加热后的气体再从排气口4排放到医学影像设备外(即排放到手术室内)。请参照图1所示,当待散热部件以逆时针方向转动时,图中箭头所示方向即为气体在扫描装置1内的流动方向。
37.在一实施例中,扫描装置1内还可设置有连通进气口3和排气口4的气体流通通道(未图示),所述待散热部件可安装在所述气体流通通道的附近区域,以方便与进气口3进入的外部气体发生热交换。
38.为了提高医学影像设备的散热效果,在一实施例中,进气口3处优选设置有能够将外部气体吸入壳体11内的风扇(未图示)或输气管道,所述风扇能够使进气口3带动更多的外部气体进入到壳体11内,从而提高进气口3的进气效率;在另一实施例中,排气口4处也可设置有能够将底座2内的气体排出的风扇或排气管道,以提高排气口4的排气效率;在又一实施例中,也可在进气口3和排气口4处均设置风扇,以便进一步提高医学影像设备的散热效果。
39.进一步地,所述医学影像设备还包括能够驱动底座2沿水平方向移动的驱动装置(未图示),此时医学影像设备为可移动设备,且底座2为滑动底座。当底座2水平滑动时(即医学影像设备水平移动时),扫描装置1能够在底座2的带动下沿水平方向移动,以对病床5上的用户进行扫描检查。
40.参阅图2,所述底座2上设置有供扫描装置1中的气体进入底座2的进气通道6。扫描装置1内的被加热的气体能够通过进气通道6进入底座2,并从底座2上的排气口4排出。一方面,所述进气通道6的设置可最大限度的将扫描装置1中气体导出至底座2上的排气口4,有效提高了医学影像设备的散热效率。另一方面,对于移动医学影像设备,若依据现有技术将排气口4设置在医学影像设备的上方,由于医学影像设备在滑动过程中其排气口4的位置不断变化,故排气口4中排出气体的位置也不断变化,而位置不断变化的气体将会进一步造成手术室内层流的紊乱,从而进一步破坏手术室内的无菌环境。本技术在医学影像设备的滑动底座上设置排气口4,可有效的确保医学影像设备处于无菌环境中,进而保证整个医学影像设备检测过程的安全性。
41.继续参阅图2,进气通道6可设置在底座2的顶部,并与扫描装置1连通。优选的,底座2的顶部与扫描装置1连通的区域均设置为进气通道6,以增大气体流动的空间,提高医学影像设备的散热效率。应理解,所述底座2的移动方向为平行于扫描装置1轴向的方向,即医学影像设备通常是沿扫描装置1的轴向方向发生移动。
42.所述排气口4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一个或多个排气口4可设置在底座2的侧壁21上,同时也可将排气口4根据需要设置在侧壁21上任意位置。如此可减小气体的排气阻力,便于排气口4处气体的导出,还可降低医学影像设备的风噪。
43.较优的,多个排气口4的排气方向不相同,如此可使多个排气口4的出风路径互不干扰,进一步提高医学影像设备的散热效果。如底座2的形状为圆柱形时,多个排气口4可设置在底座2的圆形侧壁上;又如底座2为长方体时,多个排气口4可设置在底座2的不同侧壁21上。
44.在一优选实施例中,参照图2~图5所示,底座2为长方体,并在底座2的四个侧壁21上均设置有排气口4,如此配置,可进一步加强扫描装置1内气体(包括医学影像设备工作状态下产生的热量)的散发,并在不增加额外占用空间的情况下能够尽可能增加排气面积,减
小排气阻力,提高散热效率,并明显提升医学影像设备的散热效果。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排气口4也可仅设置在与底座2的移动方向平行的侧壁21上,或仅设置在与底座2的移动方向垂直的侧壁21上。
45.在本实施例中,参照图1~图5所示,底座2的侧壁21上设置有镂空结构22,镂空结构22构成排气口4,底座2中的气体能够从镂空结构22的镂空处排出,如此可将被加热的气体分层或分区域排出医学影像设备,从而不扰乱手术室中从上至下的层流气体的流向。本技术对镂空结构22的结构不作限定,镂空结构22包括但不限于阵列孔、栅格等结构,此外,也可将镂空结构22设置为不规则分布的结构。
46.进一步地,医学影像设备还包括能够净化底座2内气体的过滤装置(未图示)。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过滤装置设置在底座2的内部并靠近排气口4,如此可对排气口4排放出的气体进行过滤,同时还可阻止空气中的大颗粒杂质通过排气口4进入医学影像设备内,影响医学影像设备的正常工作。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过滤装置可设置在镂空结构22的内侧(即靠近底座2内部的一侧)并与镂空结构22相贴靠;在另一实施例中,也可在排气口4处仅设置过滤装置而不设置镂空结构22,或将过滤装置和镂空结构22组合成一个部件设置在排气口4处。进一步地,所述过滤装置可包括过滤棉,所述过滤棉优选粘贴在镂空结构22的内侧,所述过滤棉的种类可根据医学影像设备排气气流通过量以及允许通过的灰尘颗粒大小来确定,所述过滤棉更换便捷,并可利于医学影像设备的后期高效维护,还可减少维护工人的工时成本。
47.更优选的,所述医学影像设备还包括能够控制排气口4中气体流向的挡风件7,挡风件7与底座2可拆卸地连接。挡风件7的设置能够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将排气口4在遮挡状态和排气状态之间切换,并能够在排气口4附近区域有医生或患者时对其进行遮挡时,此时底座2中的气体可从其他排气口4中排出,由此可避免排气口4中排出的气体直接吹向医生或患者,以带来较差的用户体验。
48.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2~图5所示,挡风件7可设置在与底座2的移动方向垂直的至少一个侧壁21的排气口4处,以对排气口4进行遮挡。由于在手术室中病床5通常设置在底座2的移动方向上,如此设置,挡风件7可使气体仅能够从与底座2的移动方向平行的排气口4中排出(参照图5所示),此时医学影像设备病床5附近的医生和患者在扫描过程中不会感觉到气体的扰动,从而提高了医学影像设备的使用体验。当然,在另一实施例中,挡风件7也可设置在与底座2的移动方向平行的侧壁21的排气口4处。
49.在本实施例中,挡风件7为挡风板,挡风板设置在底座2内,优选设置在镂空结构22的内侧(即镂空结构22朝向底座2内部的一侧)。在一实施例中,挡风板可与底座2的侧壁21转动连接,从而使挡风板可相对于底座2转动;在另一实施例中,挡风板也可与底座2的侧壁21滑动连接,此时所述挡风板可在侧壁21处通过推拉的方式遮挡或暴露排气口4,以实现挡风件7对排气口4的遮挡。
50.在另一实施例中,排气口4处也可不设置镂空结构22和过滤装置,而仅设置供排气口4打开或关闭的挡风板。参见图2~图4,挡风件7的一端可与底座2的侧壁21可转动地连接,另一端为自由端并能够转动。其中,图3为挡风板已遮挡排气口4时的底座2的状态,图4为挡风板未遮挡排气口4时的底座2的状态。
51.可选的,底座2的侧壁21上还设置有能够限位挡风件7的限位部8,从而能够在挡风
件7转动时进行限位。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图4所示,限位部8优选为侧壁21的一部分,并能够在挡风板转动时限定挡风板的极限转动位置,如此可使挡风板能够在遮挡排气口4时与排气口4紧密贴靠,从而可对排气口4进行更好的密封和遮挡。
52.进一步的,所述进气口3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多个,优选为多个进气口3。在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进气口3的数量为多个,扫描装置1上的每一个进气口3处均优选设置有风扇。
53.参照图1所示,所述风扇可在扫描装置1上沿直线方向或弧线方向间隔排列,以防止各风扇引导的气体相互干扰。本技术对风扇的设置位置不作限定,所述风扇可设置在扫描装置1的内部,或者设置在进气口3或排气口4处,所述风扇还可对进气口3或排气口4进行封闭,以减少进入扫描装置1内的杂质,提高医学影像设备的使用寿命。
54.本实用新型医学影像设备的具体散热过程为:当扫描装置1内的待散热部件发生旋转时,外部气体可通过扫描装置1上的进气口3进入到扫描装置1内部,并与待散热部件发生热交换,以带走待散热部件工作时产生的高温热量,扫描装置1中被加热的气体通过底座2上的排气口4排出到医学影像设备外,与此同时,受到大气压力的影响,手术室内温度较低的气体会再次通过进气口3进入到扫描装置1内与待散热部件发生热交换,外部气体不断的从进气口3进入,医学影像设备内部的气体不断的从排气口4排出,以达到对医学影像设备中的待散热部件降温的目的。
55.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医学影像设备在进行风冷散热的过程中,可将外部气体从扫描装置1上的进气口3吸入,并将扫描装置1内的被加热的气体从底座2上的排气口4排出至手术室中,如此配置,可使医学影像设备中气体的流向与手术室内的层流流向相同,从而可确保手术室内检测区域的洁净度和医学影像设备扫描过程的安全性,避免手术室内因排气口4排出气体的流动而造成层流的紊乱,导致手术室的无菌区域中混入细菌,并对手术室中的检测过程或手术过程带来风险。
56.上述描述仅是对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任何限定,本实用新型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上述揭示内容做的任何变更、修饰,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